马燕利;王永晨
患者男,32 岁.因左手掌尺侧结节缓慢增大5 年,于2010年6月4 日来我科就诊.5 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左手掌尺侧出现一红色结节,无疼痛及瘙痒,未予重视.此后皮损逐渐增至蚕豆大,并高出皮面,摩擦后易出血、结痂.近2年无明显增大.既往体健,患处无外伤史,否认有家族遗传病史及类似疾病史.体格检查:全身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左手掌小鱼际尺侧缘见一约1 cm × 1 cm 鲜红色圆形结节,边界清楚,表面有褐色血痂及裂隙(图1A、B),质地中等,有轻微压痛,触之易出血.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变薄,肿瘤细胞替代表皮并向真皮增生(图2A).
作者:姚丽萍;熊霞;徐基祥;杜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报告1例酒渣鼻并发双眼角膜炎.患者女,54 岁.因面部红斑、丘疹、脓疱7 个月就诊.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检查均符合酒渣鼻.眼科检查显示双眼角膜炎.符合酒渣鼻并发角膜炎的诊断.
作者:刘琬;杨敏;张春玲;常建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在毛发领域,皮肤镜主要用于观察毛干和毛囊单位形态、皮肤表面结构的颜色、血管形态和病原体等.常见的脱发疾病有其特殊的皮肤镜征象,可用于诊断、鉴别诊断及疾病活动程度和治疗结果的评判,例如瘢痕性和非瘢痕性脱发的鉴别诊断、急性弥漫性脱发的病因判断等.
作者:章星琪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新近研究发现82.4%~97%的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附近皮肤有光线性角化病(AK)样改变[1].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紫外线照射是面部鳞癌和AK 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是,在皮肤鳞癌发生过程中,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同样影响着鳞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龙庭凤;刘流;沈丽达;柴燕杰;何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患者女,38 岁.因下唇红肿及结厚痂2 年余,于2010 年4月12 日到同济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无明显原因自感嘴唇干燥、皲裂、脱屑等约10 年,并于2 年前出现下唇肿胀,无明显灼痛及瘙痒等不适,其后表面开始结痂,且红肿,痂皮不能自行消退,但痂皮能自行剥离,剥除后仍会再次结痂,无发热、口腔溃疡及关节痛等不适.于去年在本市某院做组织病理检查提示扁平苔藓并给予金霉素甘油、莫匹罗星软膏(百多邦)及维生素B12等治疗后皮损稍显好转,后又到外地某院按扁平苔藓给予羟氯喹及调节免疫等治疗,无明显效果,皮损仍时轻时重.
作者:毛明奇;李慎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患者男,23 岁.双前臂棕红色斑、瘙痒,搔抓后出现红色风团10年,于2010年6月21 日来我院就诊.10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双手背出现淡红斑疹,缓慢增多,颜色渐变成棕红色,后蔓延至前臂.皮损不能自行消退,搔抓后出现局部潮红和高出皮面,轻度瘙痒.无发热、关节疼痛、腹痛及全身乏力等症状.否认家族中有遗传病史及类似疾病,父母非近亲结婚.
作者:王连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寻荨麻疹患儿常见的过敏原种类,为其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ediwiss 公司AllergyScreenAnalytic GmbH 过敏原检测系统,对257 例荨麻疹患儿进行血清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和总IgE 检测,并在不同年龄组间进行比较.结果:257例荨麻疹患儿sIgE阳性142例(55.27%),总IgE阳性率69.65%.其中吸入性过敏原常见的依次为户尘螨18.68%、霉菌组合17.51%、猫毛皮屑4.67%、屋尘4.28%和狗毛皮屑3.89%;食物性过敏原中,常见的依次为牛奶28.79%、羊肉16.34%、牛肉7.00%、鸡蛋白5.45%和虾3.11%.比较<3 岁组、3~6 岁组和>6 岁组,户尘螨、猫毛皮屑、牛奶和羊肉sIgE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尘螨和霉菌是荨麻疹患儿主要的吸入性过敏原,牛奶、牛羊肉、鸡蛋白是荨麻疹患儿常见的食物性过敏原.血清sIgE检测为荨麻疹患儿提示了相关过敏原,可以针对性地回避相关过敏原.
作者:刘晓依;陈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先证者(Ⅲ3),女,49 岁.面部、颈部及前臂广泛分布棕褐色丘疹20 年,光照后皮损加重,于2010 年11 月12 日在我院就诊.无明显不适,患者平素体健,无其他疾病.系统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面部、颈部及前臂广泛分布棕褐色角化性丘疹,边缘隆起,中央平坦(图1A、B),绿豆至黄豆大.掌跖、黏膜以及臀部等非暴露部位未见皮损.
作者:申杰;周文明;杨森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消银颗粒治疗寻常性银屑病能否明显降低复发率.方法:将122 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B-UVB照射联合消银颗粒内服.对照组:只行NB-UVB 照射.每周照射3次,疗程为8 周.试验结束后依据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进行评价,随访3 个月,评估治疗后银屑病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0.97%,3个月后复发率6.82%;对照组有效率为61.67%,3 个月后复发率37.84%.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NB-UVB 联合消银颗粒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能明显降低复发率.
作者:刘屹球;严磊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患者男,37 岁.双手足遇水后反复起角化性丘疹、斑块4年,于2010 年8 月10 日就诊于我科.4 年前患者双手、双踝关节前部接触水5~10 min 后,起密集角化性丘疹及斑块,无自觉症状,脱离水后丘疹逐渐变扁平,部分消退.此后病情在遇水后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夏重冬轻,且遇高温水较低温水更易诱发皮损,平素皮损处多汗.患者既往体健,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无外伤及手术史,非特应性体质.起病前4 年从事接触海产品工作.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作者:尧志建;王香兰;王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患者男,45岁.因双手背皮肤色素沉着伴色素减退43 年,于2010年7月12日来我院就诊.患者2岁时双手指远端出现针头至米粒大淡白色及淡褐色斑点,随年龄增长皮损渐扩大,弥漫至整个手背,面部有少许雀斑.皮损夏季明显.发病期间全身未出现过水疱、大疱及脓疱.
作者:王连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患者男,19 岁.因尿道口左侧囊肿10 年,于2010 年6 月20 日来我科就诊.10 年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尿道口左侧一囊肿,缓慢增大,无明显不适.既往史无特殊,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病史.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项伟峻;杨晓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患者男,35 岁.主诉:面部皮疹2 个月.现病史:患者2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于左侧鼻唇沟处出现一小结节,无自觉症状,2 个月来结节逐渐增大,遂于2010 年4 月来我科就诊.
作者:刘琬;杨敏;常建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银屑病除有皮肤损害外,尚可并发高脂血症、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等[1].我们的前期临床研究表明,银屑病并发高脂血症与脂肪肝密切相关[2].银屑病患者体内存在脂代谢紊乱,为进一步探索其与脂肪肝的相关性,我们对2005 年1 月-2009 年6 月在我院住院的40 例40岁以上银屑病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
作者:庞晓文;刘雯;杨雪琴;朱赛楠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报告1例Kindler综合征.患者男,54 岁.全身反复发生水疱、色素异常伴皮肤萎缩、手足角化性斑块6 年.面部及手部皮损日晒后加重,无明显自觉症状.患者出生和幼年时,无类似皮损发生.
作者:何惟薇;胡康容;孙新芬;朱海泳;王侠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患者男,23 岁.因全身反复红斑、脓疱9 年,加重伴发热10d,于2010 年5 月28 日入院.患者因脓疱性银屑病反复发作,长期使用阿维A 治疗达9 年之久,每次皮损复发或加重即将阿维A 剂量增加至30 mg/d,皮损可明显消退达临床治愈.但当逐渐减量至10 mg/d 时,皮损复发.曾因反复发作8 次住院.既往有胃病史,对青霉素过敏.
作者:武建勇;史飞;赵广;顾伟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患者男,40 岁.因咽部不适伴右颈部肿块、低热1个月余就诊.患者1 个月前咽部疑被鱼刺卡过,第2天即感咽部不适,似有异物,未予重视,但数天后无意中发现右颈部一肿块,且出现每日午后到夜间有低热、乏力症状,遂至当地医院就诊,疑诊为慢性扁桃体炎,给予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治疗,当晚畏寒、发热加重,T38 ℃,次日体温降至正常,继续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6 d,扁桃体肿大和颈部肿块无好转,间断有午后发热,高体温为38.2 ℃,至本市某医院就诊,右颈部行B 超检查:右颌下至右锁骨上见多个低回声团,有包膜,考虑右颈部占位(淋巴瘤? ),故转至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肿瘤科就诊,以右颈部包块待查(淋巴瘤? 鼻咽癌? )收入院诊治.
作者:管海宏;车敦发;王靖华;马怛辉;金行藻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报告1例发生于额部的线状盘状红斑狼疮.患儿女,15 岁.左额部带状红斑伴瘙痒3 年.皮肤科检查:左侧发际、额部、左上眼睑有一纵行走向的带状红斑,呈S 形分布,表面可见萎缩及毛细血管扩张.组织病理检查:毛囊角栓形成、基底层液化变性、基膜带增宽、真皮血管和附属器周围淋巴细胞呈片状或团块状浸润,符合盘状红斑狼疮组织病理学改变.
作者:王鹏;冉玉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报告3 例间质性环状肉芽肿.1男2 女,年龄4~47 岁.3 例患者均有散在分布多片边界清楚的环状紫红色斑片,中央皮损消退,周边轻度隆起,部分皮损表面有少许鳞屑.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真皮胶原纤维束间散在分布少量淋巴细胞和较多的组织细胞浸润,并可见少量多核巨细胞和局灶性胶原变性所致的黏液沉积.阿新蓝染色示胶原纤维束间有阳性物质沉积.组织病理上,该病需与其他间质性组织细胞肉芽肿性疾病鉴别.
作者:马东来;石秀艳;方凯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患者女,51 岁.因阴道反复接触性出血5 年,于2010 年4月27 日于我院就诊.患者5 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阴道接触性出血,一直羞于就诊,仅通过减少接触频率以控制症状.6 年前曾行子宫切除术(具体不详).
作者:关杨;陶晓华;张芸;杨帆;洪福昌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