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副肿瘤性天疱疮并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1例

弓月;陈璨;涂平;余进;朱学骏;刘玲玲

关键词:天疱疮, 副肿瘤性, 表皮坏死松解症, 中毒性
摘要:患者女,16岁.因口腔、外阴黏膜溃疡2~3个月,全身皮疹2个月,加重10 d于2008年2月29日就诊于我科.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自制中药外用治疗瘢痕疙瘩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药治疗瘢痕增生历史悠久,其中中药外治法因具有发挥药效快、不良反应小、简便易行等特点而倍受重视.

    作者:赵庆利;张英伟;杨庆琪;蔡瑞康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毛发-鼻-指(趾)综合征及扫描电镜观察

    报告1例毛发-鼻-指(趾)综合(Langer-Giedion综合征)及扫描电镜观察.患者女,1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毛发稀疏、生长缓慢,梨形鼻,指、趾异常,点状白甲,面部雀斑及智力发育异常.扫描电镜显示毛发病变严重,毛小皮细胞折叠、剥蚀和发干断裂等表现.

    作者:陈琢;范卫新;于燕华;李中明;葛以信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两种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DNA甲基化状态的比较研究

    目的:应用两种不同方法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CD4~+T细胞p16基因甲基化状态,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差异.方法:采用以Taqman探针为基础的MSP法(方法1)和以SYBR Green I为基础的MSP法(方法2)分别检测40例SLE患者和20例正常人CD4~+T细胞中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Taqman探针方法的结果为:SLE患者CD4~+T细胞p16基因甲基化阳性率(35.7%,10/28)高于对照组(10%,2/2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P<0.05).SYBR Green I方法的结果为:患者组和对照组的CD4~+T细胞的p16基因均呈高甲基化状态,应用t检验分析发现P>0.05,二者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aqman探针法消除了引物二聚体和非特异性扩增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提高了结果的特异性和准确性,被证明是进行DNA甲基化状态检测的可靠方法.

    作者:李遇梅;李政亮;马红;盛元华;许辉;刘莉萍;陈志强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副肿瘤性天疱疮并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1例

    患者女,16岁.因口腔、外阴黏膜溃疡2~3个月,全身皮疹2个月,加重10 d于2008年2月29日就诊于我科.

    作者:弓月;陈璨;涂平;余进;朱学骏;刘玲玲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营养与脱发

    毛发的生长与毛囊本身和机体蛋白质、热量、维生素、微量元素的摄入水平等因素有关.研究发现,人类由于营养因素所致的脱发基本可以分为4类:蛋白-热卡-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或代谢障碍、微量元素缺乏或代谢障碍、氨基酸缺乏或代谢障碍所引起的脱发.发生营养缺陷时,机体除会发生某些器官或系统疾病外,还会出现毛发的变细、变稀、变白、易被拉断等一系列变化.

    作者:陈蕾;范卫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炎症性线状疣状表皮痣1例

    患儿女,1岁.因左侧肢体条索状红色斑块、丘疹伴瘙痒12个月,于2008年12月来我院就诊.

    作者:陈晴燕;刘越阳;李铁男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寻常性银屑病并发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

    1 病历摘要患者男,63岁.因全身丘疹、斑块、鳞屑伴瘙痒12年于2008年9月入院.患者12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四肢伸侧出现散在分布的丘疹及红色斑块,上覆银白色鳞屑.

    作者:刘静媛;孙素姣;李红宾;万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传染性软疣的共聚焦显微镜影像特征

    皮肤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皮肤CT)是近几十年皮肤科新兴的检查手段,它通过点光源的激光束对皮肤进行横、纵向扫描,具有无创、动态、即时的优点.

    作者:孙兆伟;徐丽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1例

    患者男,19岁.因躯干、颈部出现褐色丘疹、斑片7年余,无自觉症状,于2007年6月20日至我科就诊.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胸、背部出现褐色斑片、丘疹,无自觉症状,未求治.其后皮损渐增多,逐渐蔓延至上腹部、颈部、双上肢屈侧并融合成大片网状斑,表面有细小脱屑,皮损夏重冬轻.患者既往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和甲状腺疾病史,家族成员中也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王莉;翟志芳;郝飞;钟白玉;杨希川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药物超敏综合征并发巨细胞病毒感染

    报告1例药物超敏综合征并发巨细胞病毒感染.患者女,21岁.临床表现为三联征:皮损,血液学检查异常和内脏受累.患者血清中巨细胞病毒水平与临床表现相关.

    作者:耿松梅;王俊民;曾维惠;杨德昌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马拉色菌感染性皮肤脓肿

    报告1例由球形马拉色菌感染所致的背部皮肤脓肿.患者男,37岁.背部皮肤起一肿块,反复流脓3个月余.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见酵母样厚壁孢子.脓液涂片直接镜检见大量圆球形、折光明显的厚壁孢子.真菌培养出淡黄色奶酪样菌落,依据该菌的生理生化实验鉴定为球形马拉色菌.口服伊曲康唑治疗1个月后,皮损痊愈.

    作者:胡志敏;管晓春;陈柳青;童中胜;周小勇;段逸群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砷角化病1例

    患者男,21岁.因躯干皮肤色素沉着3个月,于2009年5月28日来天津市长征医院就诊.

    作者:朱薇;陈丹;肖尹;徐丽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乳头状汗管囊腺癌

    报告1例乳头状汗管囊腺癌.患者男,76岁.下腹部丘疹缓慢增大30余年,红肿、破溃1个月余.皮肤科检查:下腹部一约2 cm×2 cm肿块,类圆形,鲜红色,表面湿润,有较多血性黏液样渗出物,周围红肿,触诊质地稍硬.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肿块表浅部为与表皮相连并开口于表皮的乳头状结构,乳头状结构衬以2层上皮样细胞,内层为胞质稀少、核呈卵圆形且深染的小细胞,外层为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大、空泡状的高柱状细胞,可见顶浆分泌;间质中有大量浆细胞.肿块深部为与表浅部相连续、大小不一的肿瘤细胞团块,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大、空泡状.肿瘤内可见核大、深染的异形细胞和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强阳性表达泛细胞角蛋白(pan-CK)和上皮膜抗原(EMA),部分表达巨囊病性液体蛋白-15(GCDFP-15),而不表达癌胚抗原(CEA)和S-100蛋白.诊断:乳头状汗管囊腺癌.

    作者:张茜文;陈思远;聂卫民;吴凤;钱悦;朱里;李家文;涂亚庭;王椿森;黄长征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大蒜素治疗泛发性皮肤念珠菌感染并发鹅口疮1例

    患儿男,3个月.息儿出生后2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腔白膜,咳嗽,有痰,伴发热,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3 d(具体用药不详),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头颈部、躯干、会阴部出现片状红斑,部分皮损边缘有白色膜状脱屑,局部有少量渗出液,偶有咳嗽,一直在当地卫生所给予口服抗生素及外搽抗生素软膏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皮损未见好转.

    作者:陈立恭;杨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头皮黑头粉刺痣1例

    患者女,53岁.因头皮多发结节及黑色角质物50多年于2008年2月1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出生后头皮即有一斑丘疹,随年龄增长而增大,无痛痒,青春期后无进展.

    作者:王涛;刘跃华;方凯;赵娜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家族性良性天疱疮2例

    例1.女,52岁.因腋窝、腹股沟及腰腹部反复出现红斑、丘疹伴瘙痒20年,于2008年4月6日来我院就诊.

    作者:陈晓峰;王海燕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左侧颈部猫耳状突起——副耳

    患儿男,9岁.因左侧颈部一赘生物,呈猫耳状突起,缓慢增大9年,于2009年4月30日就诊于我科门诊.

    作者:翟志芳;王莉;阎衡;钟白玉;杨希川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面部寻常狼疮1例

    患者女,47岁.因鼻翼损毁13年,面部红斑8年.左眼胬肉样增生并失明3年,于2008年3月8日来我院就诊.

    作者:杨韶艳;黄慧;张琬;杨希川;郝飞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IgA/IgG脓疱型天疱疮

    报告1例IgA/IgC脓疱型天疱疮.患者临床表现为瘙痒性脓疱和水疱,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表皮内水疱,水疱内密集中性粒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显示IgA和IgG在表皮内呈网状沉积.外周血中桥粒芯蛋白(Dsg)1-IgA和IgG阳性,病情控制后,Dsg1-IgA水平很快下降,其与病情有相关性.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IL)-8水平变化,可能与Dsg1-IgA水平变化有关.

    作者:冯素英;周武庆;靳培英;尹跃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22例甲下黑素瘤临床及组织病理学分析

    目的:探讨甲下黑素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西京医院皮肤科2003-2009年间诊断的22例甲下黑素瘤患者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结果:全部患者均为成人,其中男9例,女13例.发生于拇指9例,示指5例,发生于第一趾4例,发生于其他指(趾)4例.16例出现甲周皮肤颜色变黑,10例表现为甲板毁损或溃疡、结节性损害,6例为单纯甲黑线或黑甲.组织病理资料分析结果表明10例为原位黑素瘤,12例为浸润件黑素瘤.结论:甲下黑素瘤好发于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患者,拇指、示指以及第一趾是其好发部位.早期甲下黑素瘤表现为皮损较宽、颜色不均的甲黑线或弥漫性黑甲,晚期甲下黑素瘤累及甲周皮肤.或形成结节溃疡性损害.甲下原位黑素瘤表现为甲母质或甲床部位单个黑素细胞增生,黑素细胞位置较高(基底层以上),核染色质深,细胞树突明显,合成颗粒较粗大的黑素.甲下浸润性黑素瘤累及真皮内,呈浸润性生长,细胞异形性明显.

    作者:王雷;廖文俊;王刚;李承新;李春英;马翠玲;高天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