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先天性皮肤发育不全

陈萍;王飞;史迎春

关键词:皮肤发育不全, 先天性
摘要:报告1例新生儿先天性皮肤发育不全.患儿男,2 d.出生后即发现双手、足皮肤缺损.皮肤科检查:双手足皮肤对称性缺损,腕踝处呈环状缩窄,手、足发育偏小.给予雷佛奴尔氧化锌油及新霉素软膏外用,加强支持治疗,14周后皮肤恢复,经整形矫正手术,手、足功能恢复.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Micro RNA与皮肤

    micro RNA(miRNA)是一种长约22 nt的非编码RNA,在众多生物体内已发现了许多种miRNA,它们大多数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在生物体的发育,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以及肿瘤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皮肤作为人体大的一个器官,miRNA在其中也起了许多重要作用.该文就近年来miRNA在皮肤病学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许文嵘;范卫新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先天性皮肤发育不全

    报告1例新生儿先天性皮肤发育不全.患儿男,2 d.出生后即发现双手、足皮肤缺损.皮肤科检查:双手足皮肤对称性缺损,腕踝处呈环状缩窄,手、足发育偏小.给予雷佛奴尔氧化锌油及新霉素软膏外用,加强支持治疗,14周后皮肤恢复,经整形矫正手术,手、足功能恢复.

    作者:陈萍;王飞;史迎春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面部神经鞘瘤1例

    神经鞘瘤又名Schwann细胞瘤.是由周围神经神经鞘所形成的肿瘤.近期我们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45岁.因右侧面部结节6年于2009年2月17日来我院就诊.6年前患者被蚊虫叮咬后在右侧鼻翼旁出现一粟粒大皮色丘疹,缓慢增大,无自觉症状.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作者:张宇虹;陈涛;郭在培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重症大疱型药疹患者血清胸腺活化调节趋化因子与可溶性FasL的检测

    目的:检测重症多形红斑(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型药疹患者血清胸腺活化调节趋化因子(TARC)以及可溶性FasL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SJS/TE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20例重症大疱型药疹患者(15例SJS,5例TEN)进展期和经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后恢复期血清中TARC和可溶性FasL的水平分别进行测定.以15份正常人血清作为对照.结果:①进展期患者血清中TARC和可溶性FasL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而恢复期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②进展期血清中TARC和可溶性FasL水平均高于恢复期血清中的表达水平(P<0.05,P<0.01).且两者水平呈正相关(r=0.544,P<0.05).结论:TARC和可溶性FasL在SJS/TEN发病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于燕华;张美华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痤疮丙酸杆菌感染金黄地鼠皮脂腺斑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对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后金黄地鼠皮脂腺斑炎症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培养痤疮丙酸杆菌并接种于金黄地鼠皮脂腺,诱导炎症反应产生.以ALA-PDT和单纯红光照射皮脂腺斑,取局部皮肤行组织病理检查,以Western blot检测炎症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核因子(NF)-κB和STAT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LA-PDT和单纯红光照射均能减轻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引起的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性改变:同时,ALA-PDT和单纯红光照射后NF-κB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STAT3蛋白表达升高.ALA-PDT对皮脂腺斑组织的炎症和炎症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抑制效果显著强于单纯红光组.结论:ALA-PDT对于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引起的皮脂腺炎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

    作者:王丹;骆丹;闵玮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发疹性黄瘤病并发糖尿病及高脂血症1例

    患者男,30岁.因躯干、四肢起丘疹50余天,心悸、乏力、多饮1个月余就诊.患者2009年1月13日发现肘、膝关节伸侧、大腿伸侧及腰臀部出现散在米粒大淡黄色丘疹,无瘙痒.2月3日出现心慌、口渴、多食及全身乏力.患者既往体健,喜高脂饮食.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其伯父有糖尿病病史.家族其他成员中无类似患者.发病以来体重减轻约12.5 kg.

    作者:王溪涛;刘翠杰;李冠勇;王海燕;林苏毅;黄军丽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窝状角质松解症1例

    窝状角质松解症(pitted keratolysis)多认为是一种感染性皮肤病.临床上很少见,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54岁.因两足跖前部点状或沟状凹陷、浸渍发白伴恶臭2周,于2009年5月6日来镇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诊.2周前,患者外出旅游回来后,感觉足部异味难闻,并出现散在的点状凹陷,无任何自觉症状,未引起重视,未到医院就诊.后逐渐加重,且部分融合成沟状凹陷,同时伴有浸渍发白.患者有手、足多汗史,既往体健,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病史.

    作者:张俊;胡飞虎;蒋国方;韦珍;侯麦花;朱文元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Rowell综合征1例

    患者女,31岁.因面部水肿性红斑2个月,于2009年7月21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日晒后颧颊部出现红色水肿性红斑.伴烧灼感.1周后口腔黏膜出现无痛性溃疡,躯干、四肢散发粟米大丘疹.疑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予以泼尼松30 mg/d、羟氯喹0.4 mg/d治疗后皮疹消退,遗留淡红斑和浅灰色斑.入院前5 d面部红斑加重,入院后第2天,头面部出现疼痛性水疱和脓疱.当天躯干、四肢发生暗红色水肿性斑片,累及掌跖,有压痛.予以甲泼尼龙80 mg/d治疗.

    作者:周小勇;韩丽娟;李凯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皮肌炎并发左手小指骨干性坏疽1例

    患者女,49岁.面部红斑伴四肢肌肉疼痛、无力4年,在多家医院诊断为皮肌炎,先后给予糖皮质激素、中草药治疗,病情反复,近1年左手小指出现发黑坏死,进行性加重,于2008年11月10日入住我科.既往史无特殊,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病史,人院时患者精神状况较差.

    作者:马元平;索祖宇;蔡亮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性大理石样皮肤1例

    患儿男,出生后22 h.患儿自出生后家属即发现其皮肤呈网状花纹样,于2009年4月10日入院.患儿系第4胎第3产.孕39+4周剖宫产娩出,出生时体重3.15 kg,无窒息史,羊水性质及Apgar评分不详,生后哭声大,吸吮有力.患儿父母体健,非近亲结婚,其母无自然流产史,家族其他成员无类似疾病史.

    作者:张慧;李贵南;周勇;杨慧;孙正香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小腿皮肤广泛钙质沉着症1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皮肤钙质沉着症(calcinosis cutis)临床上少见,文献偶有盘状红斑狼疮并发皮肤钙沉着症的报道[1-2].我们于2008年11月诊治1例SLE并发小腿皮肤广泛钙质沉着致溃疡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戴扬;王飞;王丽君;吴汉民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1例特长头发研究

    目的:了解头发的自然老化过程以及与头发生长期相关的一些具体参数.方法:采用宏观物理性能表征,电子显微镜观察,化学及生物化学分析等方法对1例生长26年、长4.3 m,近乎自然的中国女性长发进行研究.结果:从该例超长头发的分析显示.头发并无任何异于其他中国人头发的特别之处.然而,头发随时间的自然老化过程却相当明显:在从发根开始的初1 m范围内,头发保持着较好的物理及化学特性;而在随后的1 m范围内,所有的宏观及微观特性急剧下降.结论:头发自然老化的过程中,毛小皮首先受到影响,紧接着皮质层基质(KAP)受到破坏,终破坏达角蛋白网络.

    作者:SAINT OLIVE BAQUE Celine;顾巍;SAINT-LEGER Didier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多形性肉芽肿

    报告1例多形性肉芽肿.患者男,52岁.躯干上部及上肢环状质硬斑块10年.皮肤科检查:颈部、胸部见粟米大坚实丘疹,融合成环形或地图状.皮损表面无鳞屑,未见溃疡或瘢痕.双手背、前臂见数个类似皮损.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浅、中层见局灶性渐进性坏死及明显栅栏状肉芽肿,可见较多多核巨细胞.诊断为多形性肉芽肿.

    作者:谭城;朱文元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先天性角化不良并发肺癌1例

    1病历摘要患者男,40岁.20余年前发现双足趾甲渐变形,无光泽,甲板萎缩变薄,变尖,渐波及双手指甲.同期,发现右侧腋下皮肤出现细网状灰色色素沉着,缓慢累及四肢、躯干皮肤.10余年前,皮肤网状灰色色素沉着加重,泛发全身,呈褐黑色,双手指末端皮肤萎缩,指尖变尖、变细,甲板萎缩.7年前,头发渐脱落、稀疏.

    作者:王爱学;李玉平;刘强;王大虎;赵子申;卢会秀;杨红申;张聪敏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皮肤血管增生性疾病(下篇)

    血管增生性疾病的分类非常复杂,根据血管增生性疾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可将其分为如下主要的类别:血管错构瘤,血管畸形,血管扩张,血管增生,良性血管肿瘤,恶性血管肿瘤和血管周细胞瘤.该文分两部分介绍常见皮肤血管增生性疾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下篇包括血管增生,良性血管肿瘤,恶性血管肿瘤和血管周细胞瘤.

    作者:王雷;高天文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直肠癌皮肤转移1例

    患者女,65岁.因外阴部皮肤疣状结节并逐渐增多3个月余,于2009年8月24 13来我科门诊就诊.患者2005年5月确诊为直肠癌并行直肠癌根治术加结肠造瘘术.术后组织病理证实为直肠腺癌.给予化疗(具体药物不详).2008年5月患者发现腹股沟结节,活检示直肠癌淋巴转移.行淋巴结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周围淋巴结1/4转移.并再次给予化疗2个周期(具体药物不详).3个月前患者外阴部以及下腹部出现大片孤立抑或融合的大小不等的皮肤疣状结节,逐渐增多,并出现外阴部水肿,逐渐加重.

    作者:邓德权;桑红;胡文星;谢其美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清洁与按摩二合一的洗发方式

    洗发是日常基础的头发护理方式.下面就洗发剂的发展、组成、清洁原理、安全性、中国特有的洗发方式--干洗等作一简介.

    作者:柳晨;Didier Saint-Leger;Catherine Collaudin;刘源园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发疹型汗管瘤及其家系调查

    报告1例有家族史的发疹型汗管瘤病例,对其皮损进行详尽描述,并通过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临床诊断.还探讨了其遗传方式、对该家系进行调查分析.家系4代共22人,患病5例,男1例,女4例,每代均有发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认为发疹型汗管瘤可能与遗传有密切关系.

    作者:陆原;陈达灿;李清;何雯;翁翊;禢国维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面部多发性结节——丛状神经鞘瘤

    诊断:丛状神经鞘瘤(plexiform Schwannoma,PS).皮损组织病理改变:真皮内瘤结节边界清楚,有完整的纤维包膜.与周围组织有裂隙.结节内肿瘤细胞为梭形.密集,呈多个结节状、栅栏状或漩涡状排列,可见Verroeay小体.偶见核异形和核分裂象.病理诊断为丛状神经鞘瘤.

    作者:万逸枫;蒋献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表皮-皮脂腺痣综合征

    报告1例年龄较小的表皮-皮脂腺痣综合征.患儿女,95 d.左侧头面颈部淡褐色片状疣状增殖性皮损95 d,间断抽搐15 d.头皮中线前囟门处毛发脱失区,表面无毛发.左眼外侧巩膜囊性增生物向内延伸至角膜,呈云翳状改变.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示左侧颞叶蛛网膜囊肿.

    作者:张斌;杨海珍;陈喜雪;陈伟;伦文辉;涂平 刊期: 2010年第07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