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逸枫;蒋献
目的:观察外用0.05%视黄醛联合0.5%及1%透明质酸片段对中国人面部皮肤抗老化的功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研究.将受试者分为3组,分别于整个面部使用含0.05%视黄醛+0.5%透明质酸片段制剂;于深皱纹区域使用含O.05%视黄醛+1%透明质酸片段制剂及两种制剂联合应用.经90d观察期,评估包括照片分级评分、面部肤色均匀度、皮肤干燥度、色素沉着、皮肤弹性及局部皱纹程度等多项老化指标,对2种外用制剂进行耐受性评估.结果:3组老化指标均有改善.照片分级评分降低,面部肤色均匀度改善,皮肤干燥度、色素沉着、皮肤弹性等皮肤老化体征均有改善.除1组受试者眉间纹外局部深皱纹程度均有改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视黄醛联合透明质酸片段外用可改善多种皮肤老化征象,安全有效.
作者:周成霞;李咏;何黎;杨蓉娅;许爱娥;项蕾红;吴艳;沈新;朱晓丹;Mery Sophie;李利 刊期: 2010年第07期
报告1例新生儿先天性皮肤发育不全.患儿男,2 d.出生后即发现双手、足皮肤缺损.皮肤科检查:双手足皮肤对称性缺损,腕踝处呈环状缩窄,手、足发育偏小.给予雷佛奴尔氧化锌油及新霉素软膏外用,加强支持治疗,14周后皮肤恢复,经整形矫正手术,手、足功能恢复.
作者:陈萍;王飞;史迎春 刊期: 2010年第07期
诊断:丛状神经鞘瘤(plexiform Schwannoma,PS).皮损组织病理改变:真皮内瘤结节边界清楚,有完整的纤维包膜.与周围组织有裂隙.结节内肿瘤细胞为梭形.密集,呈多个结节状、栅栏状或漩涡状排列,可见Verroeay小体.偶见核异形和核分裂象.病理诊断为丛状神经鞘瘤.
作者:万逸枫;蒋献 刊期: 2010年第07期
报告1例多形性肉芽肿.患者男,52岁.躯干上部及上肢环状质硬斑块10年.皮肤科检查:颈部、胸部见粟米大坚实丘疹,融合成环形或地图状.皮损表面无鳞屑,未见溃疡或瘢痕.双手背、前臂见数个类似皮损.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浅、中层见局灶性渐进性坏死及明显栅栏状肉芽肿,可见较多多核巨细胞.诊断为多形性肉芽肿.
作者:谭城;朱文元 刊期: 2010年第07期
先证者.男,54岁.因双耳后出现丘疹38年,泛发全身伴刺痒4个月,于2009年2月4日来我院住院治疗.患者38年前无明显诱因双耳后对称出现一钱币大范围、密集的针尖大淡褐色毛囊性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4个月前.类似丘疹较快泛发全身,且表面出现油腻性污痂,散发臭味.伴刺痒,日晒后尤为明显.
作者:王海斌;罗保香;罗来华;胡敏;陈玉红;丁世伟 刊期: 2010年第07期
患者女,65岁.因外阴部皮肤疣状结节并逐渐增多3个月余,于2009年8月24 13来我科门诊就诊.患者2005年5月确诊为直肠癌并行直肠癌根治术加结肠造瘘术.术后组织病理证实为直肠腺癌.给予化疗(具体药物不详).2008年5月患者发现腹股沟结节,活检示直肠癌淋巴转移.行淋巴结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周围淋巴结1/4转移.并再次给予化疗2个周期(具体药物不详).3个月前患者外阴部以及下腹部出现大片孤立抑或融合的大小不等的皮肤疣状结节,逐渐增多,并出现外阴部水肿,逐渐加重.
作者:邓德权;桑红;胡文星;谢其美 刊期: 2010年第07期
患者男,30岁.因躯干、四肢起丘疹50余天,心悸、乏力、多饮1个月余就诊.患者2009年1月13日发现肘、膝关节伸侧、大腿伸侧及腰臀部出现散在米粒大淡黄色丘疹,无瘙痒.2月3日出现心慌、口渴、多食及全身乏力.患者既往体健,喜高脂饮食.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其伯父有糖尿病病史.家族其他成员中无类似患者.发病以来体重减轻约12.5 kg.
作者:王溪涛;刘翠杰;李冠勇;王海燕;林苏毅;黄军丽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研究不含抗痤疮成分的粉状粉底对轻中度痤疮疗效的影响.方法:根据痤疮整体严重度的评分标准,65名符合轻中度痤疮标准的18~35岁健康女性作为本研究的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使用粉底的同时接受过氧化苯甲酰凝胶治疗.而对照组只接受过氧化苯甲酰凝胶治疗.临床评估、拍照及受试者自我问卷评估分别在试验开始前、试验开始后第3天、1周、2周和4周时进行.结果:经过4周试验后,2组受试者的痤疮严重程度得到改善.无论是试验开始前还是试验结束时.痤疮的严重程度两组间均未见明显差异.两组受试者自我评估均为痤疮的严重程度得到改善.结论:轻中度痤疮患者在接受抗痤疮治疗的同时使用粉底并不影响其疗效,而且有益于提高患者的自信.
作者:刘娜;张志明;谈益妹;周玉田;谈亦;张佶;王学民 刊期: 2010年第07期
micro RNA(miRNA)是一种长约22 nt的非编码RNA,在众多生物体内已发现了许多种miRNA,它们大多数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在生物体的发育,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以及肿瘤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皮肤作为人体大的一个器官,miRNA在其中也起了许多重要作用.该文就近年来miRNA在皮肤病学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许文嵘;范卫新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皮肤钙质沉着症(calcinosis cutis)临床上少见,文献偶有盘状红斑狼疮并发皮肤钙沉着症的报道[1-2].我们于2008年11月诊治1例SLE并发小腿皮肤广泛钙质沉着致溃疡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戴扬;王飞;王丽君;吴汉民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了解头发的自然老化过程以及与头发生长期相关的一些具体参数.方法:采用宏观物理性能表征,电子显微镜观察,化学及生物化学分析等方法对1例生长26年、长4.3 m,近乎自然的中国女性长发进行研究.结果:从该例超长头发的分析显示.头发并无任何异于其他中国人头发的特别之处.然而,头发随时间的自然老化过程却相当明显:在从发根开始的初1 m范围内,头发保持着较好的物理及化学特性;而在随后的1 m范围内,所有的宏观及微观特性急剧下降.结论:头发自然老化的过程中,毛小皮首先受到影响,紧接着皮质层基质(KAP)受到破坏,终破坏达角蛋白网络.
作者:SAINT OLIVE BAQUE Celine;顾巍;SAINT-LEGER Didier 刊期: 2010年第07期
洗发是日常基础的头发护理方式.下面就洗发剂的发展、组成、清洁原理、安全性、中国特有的洗发方式--干洗等作一简介.
作者:柳晨;Didier Saint-Leger;Catherine Collaudin;刘源园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人毛乳头细胞聚集性生长特征.方法:将人毛乳头细胞在聚乙烯乙烯醇(EVAL)膜上以不同的密度梯度进行体外培养,观察人毛乳头细胞聚集性生长特征,与普通细胞培养板培养作对照,并对膜上培养的人毛乳头细胞进行鉴定,电镜扫描观察.结果:将传代培养的人毛乳头细胞以(80~120)×103个/1.1 cm2接种至铺有EVAL膜上培养时.平均3~5 d后出现人毛乳头细胞的球形聚集体,对照组中人毛乳头细胞呈现平铺至多层聚集生长的特征,通过а-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及碱性磷酸酶对毛乳头细胞形成的球形聚集体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电镜扫描发现其与刚分离的人头皮毛囊毛乳头形态相似.将形成的毛乳头细胞微聚体在普通培养板中重新贴壁,仍具有多层平铺生长至多层聚集生长特征.结论:在EVAL膜上培养的人毛乳头细胞具有聚集成球形生长的能力,其比在普通培养基上培养更能体现毛乳头细胞聚集性生长的特征,且形态上与刚贴壁的人毛乳头相似,为研究毛乳头细胞聚集性生长特征及为毛乳头细胞诱导毛囊再生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李中明;范卫新;许文嵘;林永丽;崔毓桂 刊期: 2010年第07期
1病历摘要患者男,40岁.20余年前发现双足趾甲渐变形,无光泽,甲板萎缩变薄,变尖,渐波及双手指甲.同期,发现右侧腋下皮肤出现细网状灰色色素沉着,缓慢累及四肢、躯干皮肤.10余年前,皮肤网状灰色色素沉着加重,泛发全身,呈褐黑色,双手指末端皮肤萎缩,指尖变尖、变细,甲板萎缩.7年前,头发渐脱落、稀疏.
作者:王爱学;李玉平;刘强;王大虎;赵子申;卢会秀;杨红申;张聪敏 刊期: 2010年第07期
报告1例年龄较小的表皮-皮脂腺痣综合征.患儿女,95 d.左侧头面颈部淡褐色片状疣状增殖性皮损95 d,间断抽搐15 d.头皮中线前囟门处毛发脱失区,表面无毛发.左眼外侧巩膜囊性增生物向内延伸至角膜,呈云翳状改变.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示左侧颞叶蛛网膜囊肿.
作者:张斌;杨海珍;陈喜雪;陈伟;伦文辉;涂平 刊期: 2010年第07期
1病历摘要患者男,53岁.因双侧腹股沟、外阴、肛周反复红斑、丘疹、水疱伴瘙痒17年,加重2个月于2008年12月8日入院.患者17年前无明显诱因腹股沟、外阴及肛周出现绿豆大丘疹.很快变为小水疱,部分水疱周围有红晕.水疱壁薄,松弛易破,留下糜烂面,中央渐愈,周边又出现新水疱及糜烂,有瘙痒感,皮肤破溃后感疼痛.
作者:申小平;刘文慧;魏羽佳;宋守荣;陆洪光 刊期: 2010年第07期
患者男,50岁.因项背部、后腰部、面部丘疹、结节半年,眉间纵形斑块2个月就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颈后及背部上方出现散在米粒至豆大丘疹,皮色、淡红或淡黄色,后逐渐增多,密集成簇,累及后腰部和面部,自觉轻度瘙痒,未予诊治.2个月前眉间皮肤增厚隆起,形成纵形斑块,于2008年8月来我科就诊.
作者:车雅敏;傅志宜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使用试验粉底对轻度痤疮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试验研究方法,选择面部有轻度痤疮的女性受试者40名.试验组使用含0.3%辛酰水杨酸和0.1%吡啶酮乙醇胺盐的水包油基质粉底,对照组仅使用水包油基质粉底,连续使用粉底6周.在0周、2周、4周和6周分别评估油脂分泌量、炎性皮损和非炎性皮损的数目和患者对痤疮严重程度的自我评分.结果:2组痤疮受试者在使用粉底后非炎症性皮损和炎症性皮损及皮肤表面油脂含量均较基线明显下降.结论:选择合适的粉底对于痤疮患者有很好的遮瑕效果,且不会加重痤疮.
作者:陈璨;张金燕;仲少敏;张佶;吴艳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揭示1例银屑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自发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一核细胞,通过贴壁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全量换液和2次半量换液后(即培养9 d)流式细胞术鉴定正常对照细胞免疫表型,再培养2 d,采用流式细胞术和Dil-ac-LDL、FITC-UEA-1双荧光染色法,分别对患者的细胞和正常对照细胞进行内皮细胞鉴定.结果:患者细胞在培养11 d后大部分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而正常对照则仍为较纯的间充质干细胞.结论:该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自发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这一现象表明银屑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过程中可能存在异常,其间充质干细胞有易于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倾向.
作者:刘瑞风;冯海燕;张静;尹国华;张开明 刊期: 2010年第07期
患者男,59岁.主诉:双手多发对称性刺状突起15年.现病史:患者15年前无诱因双手掌及手指侧缘出现针状或刺状角化性突起,皮损逐渐增多、变大.触物时感轻微刺痛不适.当地医院未予明确诊断,给予糖皮质激素药膏外用疗效不佳.遂于2009年6月来我科就诊.既往史:患原发性高血压8年.一直口服降压药治疗.
作者:杨敏;高小曼;常建民 刊期: 2010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