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翟晓翔;严月华;陈向辉;张翠侠

关键词: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 复方甘草酸苷, 激光, 半导体
摘要:我科2004年6月-2006年8月采用复方甘草酸苷(商品名:美能)联合半导体激光局部照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92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并发复发性阿弗它口炎1例

    患者男,38岁.因躯干、四肢皮肤反复出现暗红色疼痛性结节伴发热6个月,于2005年4月收住院.6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双侧大腿皮肤出现数个黄豆大暗红色结节,伴疼痛,间断发热,体温波动在37.5~39℃.皮损渐增多、扩大.

    作者:沈俊萍;沈为兴;孙力;王永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3种中草药单体治疗豚鼠皮肤马拉色菌感染的实验研究

    目的:筛选出有效的抗马拉色菌的中草药单体.方法:采用连续7 d涂菌法诱导豚鼠皮肤感染马拉色菌,并将苦参碱、柠檬醛、丁香酚3种中草药单体参考品及酮康唑粉制成2%凡士林霜剂,采用自身对照法观察治疗后培养皿中的真菌菌落数、真菌转阴率.结果:连续用药4 d后,柠檬醛、丁香酚组菌落数明显少于阴性及空白对照组,并且柠檬醛组真菌转阴率与酮康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连续用药7d后,3种实验药物组的菌落数及真菌转阴率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而与酮康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苦参碱、柠檬醛、丁香酚在体内具有较强的抗马拉色菌作用.皮肤菌落计数是定量指标,更能反应药物的短期疗效.

    作者:朱敏;王侠生;李莉;王家俊;章强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并发口腔黏膜损害的二期梅毒1例

    患者男,19岁.因头皮、包皮、阴囊、口腔先后出现丘疹1个月,于2007年3月30日来我科就诊.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右侧上方头皮出现一甲盖大、白色较厚的鳞屑,搔抓后鳞屑脱落,基底渗血,随后头皮部渐出现5处类似皮损.

    作者:夏凡;陈春梅;段逸群;胡吉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报告1例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儿男,10个月.躯干部出现丘疹2个月,经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证实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作者:陶春蓉;陈柳青;段逸群;王玮蓁;艾儒棣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

    报告1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患者女,49岁.四肢及躯干出现皮下结节、肿块1年,左小腿肿块破溃2个月余,近2个月有低热、乏力、纳差、贫血.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皮下脂肪层内弥漫性异形淋巴细胞浸润,并见局灶性脂肪坏死及噬血细胞现象.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CD3、CIM3、CD56、CD68均(+)、CD30、CD20均(-).

    作者:刘桂英;陈艳;肖健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皮肤转移癌1例

    患者男,72岁.因左侧骶尾部酸痛2个月.额部头皮出现结节1个半月,于2004年10月18日就诊.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左侧骶尾部出现酸痛,在当地医院予药物治疗(具体用药情况不详)后略有好转,但停药后酸痛加重.

    作者:王建有;刘伦飞;陈积愫;劳力民;蔡绥勍;郑敏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皮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报告1例皮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男,73岁.因双侧大腿皮下结节,于2007年2月初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见血管腔内有大量肿瘤细胞聚集,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肿瘤细胞CD20阳性,诊断为皮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COP方案)化疗后皮损缩小.IVLBCL恶性程度较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预后较差,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作者:张敏;陈明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橙皮苷对UVB照射后的B16和HaCaT细胞的作用

    目的:研究橙皮苷对紫外线照射后的鼠黑素瘤B16和永生化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株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细胞的增殖,NaOH法测定黑素含量,Takahashi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流式细胞仪分析HaCaT细胞的CXC型趋化因子受体(CXCR)2表达;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转化生长因子(TGF)-B1含量的变化.结果:50-600 mg/L橙皮苷对B16和HaCaT细胞的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200 mg/L浓度以上时轻度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合成.不同浓度的橙皮苷作用后,角质形成细胞培养上清中TGF-β1水平呈无规律性变化.正常角质形成细胞的CXCR2表达不受橙皮苷的影响,紫外线照射后,CXCR2表达增加,200~600 mg/L橙皮苷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其表达,浓度在600 mg/L时作用更显著.结论:橙皮苷无细胞毒性,其作用温和,具多效性,是有前途的褪色和光防护制剂.

    作者:张汝芝;朱文元;谢芳;葛晓松;赵浩;金慧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妊娠期尖锐湿疣并分娩26例临床分析

    笔者在2000年1月-2007年1月诊治并追踪观察26例妊娠期尖锐湿疣并拒绝人工流产、决定分娩的患者,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凌伟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恶性黑棘皮病1例

    恶性黑棘皮病是指并发恶性肿瘤的黑棘皮病,大多数为腺癌,其中胃癌多见.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恶性黑棘皮病报告如下.

    作者:缪燕艳;王飞;潘永正;董正邦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神经梅毒

    各期梅毒均可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实验室检查显示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及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阳性,脑脊液性病研究实验室玻片试验(VDRL)阳性,脑脊液白细胞计数≥10x106/L、蛋白定量>500 mg/L,可诊断为神经梅毒.水剂青霉素是目前治疗神经梅毒的好选择.脑脊液中细胞计数是疗效观察的敏感指标,并发HIV感染者脑脊液异常时间可能延长.

    作者:周平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原发性皮肤CD4+多形性小/中T细胞淋巴瘤1例临床病理观察并文献复习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CD4+多形性小/中T细胞淋巴瘤.患者女,45岁.右膝右上方反复红斑、结节15年.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全层及皮下脂肪层弥漫性结节性致密小到中等大淋巴样细胞浸润.细胞有异形,其间混杂少量炎性细胞,无亲表皮现象.免疫组化检查示全T抗原缺失的Th表型.诊断:原发性皮肤CD4+多形性小/中T细胞淋巴瘤.

    作者:陈佳;孙建方;曾学思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泛发性发疹性透明细胞汗管瘤

    报告1例泛发性发疹性透明细胞汗管瘤.患者女,47岁.眶周及外阴出现肤色丘疹近30年,渐累及面部、上肢及躯干10余年.皮肤科检查见面部、颈部、躯干、上肢及外阴布有褐色及肤色米粒至黄豆大丘疹.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见多个囊性扩张的导管,多由透明细胞组成.诊断:透明细胞汗管瘤.

    作者:侯麦花;朱文元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外阴Paget病1例

    患者女,69岁.外阴皮疹、瘙痒6年,糜烂1年,于2006年9月10日来我院就诊.6年前患者左侧外阴出现数个黄豆大结节,有瘙痒,近1年来瘙痒加重,搔抓后局部破溃,多次用药(具体用药不详)效果不佳,病灶进行性扩大.

    作者:何弘;冯桂萍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不同剂量氮(艹卓)斯汀及联合西咪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目的:对比不同剂量氮(艹卓)斯汀及联合西咪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人组开放观察同样疗程不同剂量氮(艹卓)斯汀(A、B两组)及联合西咪替丁(B+c组)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不良反应.A组患者采用氮(艹卓)斯汀4mg/d治疗:B组患者采用氮(艹卓)斯汀2 mg/d治疗;B+C组患者采用氮(艹卓)斯汀2 mg/d联合西咪替丁400 mg/d治疗.3组胄者均在28 d时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显效27例(81.8%),良效4例(12.1%),微效2例(6.1%);B组显效21例(61.8%),良效6例(17.6%).微效7例(2.06%);B+C组显效26例(78.8%),良效3例(9.1%),微效4例(12.1%).A组出现口干1例,困倦2例;B组出现口干3例,头昏、困倦1例;B+C组出现困倦3例,口干1例.均不影响疗效.结论:A组及B+C组患者的疗效相似,且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吴绍熙;郭宁如;陈佳;孙建方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1例

    1 病历摘要患者男,63岁.因全身红斑、丘疹伴瘙痒5年,加重1个月,于2007年1月10日入院.

    作者:Tomy Martin;李惠;陈爱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有结节性痒疹表现的艾滋病1例

    患者男,55岁.因全身红斑、丘疹伴瘙痒9个月余,于2007年4月11日收入我科.患者9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躯干、四肢出现红斑、丘疹,伴瘙痒,在当地医院就诊,给予泼尼松30 ing/d 口服,皮损有所缓解,后自行停药,皮损再次加重.随后曾口服抗组胺等药物治疗,病情时轻时重.

    作者:郭志丽;李慧;王松挺;张志勇;顾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斯皮茨痣1例

    患儿男,5岁.因左眼外眦部红色丘疹3个月余.于2007年4月12日来我院复诊.患儿3个月前左眼外眦部出现一芝麻大红色丘疹,无痛痒,渐增至黄豆大,2007年3月6日来我院初诊,初诊诊断为血管瘤.

    作者:姜功平;余昌华;唐文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甲下无色素性黑素瘤远端淋巴结转移

    报告1例甲下无色素性黑素瘤远端淋巴结转移.患者女,28岁.左拇指甲下淡红色肿物1年半.结合病史、皮损特点、实验室检查、皮损及肿大淋巴结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确诊为该病.

    作者:马蕾;齐瑞群;高兴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放射介入法治疗阴囊浅表性淋巴管瘤1例

    淋巴管瘤系由异常增生的淋巴管形成,为淋巴管的畸形和发育障碍.我院采用放射介入疗法治疗阴囊浅表性淋巴管瘤1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付桂莉;黄美莲;秦增辉;刘凤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