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民;杨敏;谢志宏
患儿男,5岁.因面部丘疹、结痂4个月,于2007年1月3日来我院就诊.患儿于2006年8月无明显诱因下颌出现2枚粟粒大丘疹,上唇1枚丘疹,初起质硬,渐破溃结痂,不痛,偶有瘙痒.
作者:陈腊梅;李春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播散性曲霉病易发生于长期免疫功能低下者[1],如长期化疗、应用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以及AIDS患者等,特别好发于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接受骨髓移植者,肺部受累的患者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2-3],预后除取决于基础疾病外,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治疗也很重要.我科诊治1例病程长达5年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继发播散性曲霉病患者,经暂停化疗,给予两性霉素、伊曲康唑和肿块局部切开引流等联合治疗后获临床痊愈,现报告如下.
作者:鲁智勇;郭一峰;凌波;余红;冯晓博;祁怀山;姚志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男,73岁.10d前无明显诱因左侧腰腹部皮肤出现疼痛,继而出现红斑,上有簇集绿豆大水疱,疼痛明显,遂来我院就诊,以带状疱疹收住院.入院3d后患者自述腹胀、腹痛进行性加重,不排便,不排气.
作者:苏有明;丛林;杨蓉娅;薛洋;赵志力;常冬青;王文岭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男,16岁.2006年4月因感染疥疮,剧痒难忍,外涂皮火平霜效果不佳,其家长采用当地民间验方,采集鹇蛇床茎叶(图1A)煎水外海鲜,每次用本品1kg.加水3kg左右煎后滤液,稍凉后用毛巾浸湿(除面部外)涂擦全身.于4月6日涂擦第1次后无明显不适,自觉瘙痒明显减轻,4月8日上午行第2次涂擦后立即穿短裤在平房顶上看书,在10:00~12:00的强光下暴露2h,于当晚19:00左右躯干、四肝出现红斑,灼热感,23:00左右开始出现绿豆至黄豆大水疱,很快发展成大疱,给以炉甘石洗剂外涂效果不佳,患者出现轻度呼吸困难,疼痛难妒忍,于4月9日8:00转入我科.
作者:李思明;李永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报告1例艾滋病并发皮肤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女,34岁.因间歇性发热、贫血4个月.面部及躯干丘疹、斑块1个月就诊.皮损表现为面部、躯干以及四肢广泛分布的疣状增殖性丘疹、斑块,上覆蛎壳样痂屑.皮损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马尔尼菲青霉病.经多次HIV抗体和抗原检测,终确诊为艾滋病.予抗真菌及抗病毒治疗,患者皮损消退,一般情况迅速好转.
作者:李厚敏;桑菊花;李若瑜;刘彦春;张建中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报告1例播散性多发性血管球瘤.患者女,23岁.因面部、右耳郭和右侧肢体出现许多蓝紫色丘疹和结节2年余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中下层可见许多形态不规则、扩张的血管腔,管壁内衬一层血管内皮细胞,周围有数层血管球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波形蛋白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均阳性.诊断为播散性多发性血管球瘤.
作者:马东来;方凯;刘克英;邓理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胃癌皮肤转移多见于腹前壁,脐周皮肤,转移至头皮者少见.笔者报告1例以头皮转移为首发症的胃癌.
作者:奉孝荣;蒋铭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报告1例眼周皮脂腺癌.患者女,86岁.右眼内眦部肿物6周,无自觉症状.皮肤科检查可见右眼内眦及上、下眼睑内侧有2个直径约2.4cm的半球形暗红色肿物,并相互融合,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触痛明显.经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眼周皮脂腺癌.
作者:李妍;涂平;李天成;朱学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1病历摘要患者女,51岁.因左下丘疹20年余、加重伴疼痛6年于2007年4月9日来空军总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20多年前无明诱因左大腿外侧出现数个米粒大红色丘疹,逐渐增多,无不适,未曾诊治.
作者:赵庆利;赵学堂;王毅侠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报告1例并发癫癎的表皮痣综合征.患者女,21岁.出生后3个月颈部、躯干、四肢即出现弥漫分布的黑褐色、疣状角化性丘疹.患者3年前出现癫癎间断发作.家族中有同样疾病患者.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基底层黑素增多.
作者:朱敬先;张俊娥;张国强;董海玲;高顺强;林元珠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和皮肤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是两类特殊而少见的皮肤淋巴瘤.当后者累及皮下脂肪组织时,二者在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表型上有重叠,鉴别非常困难.该文对这两种皮肤淋巴瘤与EB(Epstein-Barr)病毒感染的关系、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预后等方面作一对比性综述.
作者:万川;王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男,58岁,矿工.因左前臂环状沟纹、肿胀及疼痛10d,于2005年12月31日收入院.10d前,患者左前臂中上段不慎被拐杖击伤,当时即感局部疼痛,但未予仔细检查,亦未治疗.3d后左手腕及手背肿胀,左小指麻木,检查发现左前臂中上段有一横形环状收缩沟纹,似被细绳勒过,胀痛明显,遂来我院求治.既往史:23年前先后2次因车祸致左、右髋关节骨折,经治疗后痊愈:16年前患类风湿关节炎致手指关节及踝关节僵直;14年前因右膝关节滑膜积液行滑膜切除术;否认有传染病史,无输血史;家族中无遗传病史.
作者:孙丽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头面部斑块状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0例头面部斑块状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试验组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对照组外用5%松馏油软膏,每日2次,疗程均为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6、8周各随访1次.记录皮损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治愈率为85%,对照组为55%(P<0.05);有效率分别为95%和60%(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1/20例)和15%(3/20例).结论:他克莫司软膏外用治疗头面部斑块状银屑病安全有效.
作者:何亚丽;郭在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C)对角质形成细胞的糖皮质激素受体α(GRα)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反转录(RT)PCR和Western blotting,观察在不同浓度及不同时间的地塞米松作用下,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GRα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情况.结果:地塞米松可下调HaCaT细胞GRα的表达,作用呈时间依赖性.结论:Gc对HaCaT细胞GRα的表达呈时间依赖性下调,可以部分解释持续外用GC制剂皮肤耐受现象以及对GC治疗的抵抗.
作者:郁博;何威;张斌;杨玲;吴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1963年Wade首次报告了组织样麻风瘤,并认为主要见于砜类药物长期治疗,但治疗不充分、病情恶化或复发的患者,可能与氨苯砜耐药有关,为瘤型麻风和界线类偏瘤型麻风的一种特殊表现[J].组织样麻风瘤临床上较少见,而瘤型麻风18年后复发,并表现为组织样麻风瘤更为少见,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鲁东平;袁伟;张庆波;郑庭铭;张信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1.病例摘要患者女,45岁.因右前臂伸侧出现浸润性肿块、瘘道,并没脓性分泌物溢出8个月,于2006年10月至中国人发解放军395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
作者:周克明;施林林;刘厚芳;倪容之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皮肤印戒细胞癌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转移性皮肤恶性肿瘤.常由消化道肿瘤引起,特别是胃癌,患者存活时间短,死亡率高.笔者于2005年4月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向丹黎;蒋存火;陈前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中波紫外线(UVB)诱导人皮肤成纤维细胞(FB)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及c-Jun氨基端激酶(JNK)抑制剂SP600125对该诱导的保护作用.方法:以30 mJ/cm2 UVB及12.5μg/mL EGCG处理FB.同时以SP600125为对照,照光和(或)加药后于相应时间点提取上清及总RNA,以ELISA法检测MMP-1表达,反转录(RT)-PCR法检测细胞中MMP-1 mRNA含量.结果:30 mJ/cm2 UVB照射FB后24h MMP-1表达为对照组的3.1倍,12h及24h时MMP-1 mRNA表达分别增加至对照组的2.60倍及2.66倍(P均<0.05).UVB照射前、后加EGCG及SP600125组较单纯UVB照射组显著抑制MMP-1的表达,MMP-1 mRNA含量分别为单纯照射组的71.9%及40.4%,MMP-1蛋白表达量分别为单纯照射组的61.8%及48.9%.结论:UVB照射FB后MMP-1 mRNA及MMP-1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EGCG可抑制UVB所致的MMP-1 mRNA及MMP-1高表达.
作者:潘敏;骆丹;林向飞;曹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扁平苔藓是皮肤科常见病,但掌跖扁平苔藓系扁平苔藓少见的特殊类型.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徐晨;王琳;万川;王婷婷 刊期: 2008年第04期
1 病历摘要患者男,49岁.因左大腿棕黄色斑2年余,于2006年5月就诊.2年前,患者左大腿出现一棕黄色斑,压之不退色,无自觉症状,后皮损逐渐增大,曾诊断为硬化萎缩性苔藓,给予相关治疗(具体治疗情况不详),皮损从未消退,故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及血液病病史,起病前无明显服药史,局部无创伤或蚊虫叮咬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左大腿见一8cm×8cm棕黄色斑,界限清楚,皮损中央可见针尖至粟粒大铁锈色斑疹,边缘散在粟粒大棕黄色斑疹,压之不退色,皮损表面有少许有鳞屑基底无浸润(图1A).
作者:孟赤;陈旭娥;岳青;吴艳;黄长征;李家文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