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高洁;朱文元;骆丹
患儿男,5岁.因面部丘疹、结痂4个月,于2007年1月3日来我院就诊.患儿于2006年8月无明显诱因下颌出现2枚粟粒大丘疹,上唇1枚丘疹,初起质硬,渐破溃结痂,不痛,偶有瘙痒.
作者:陈腊梅;李春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男,16岁.2006年4月因感染疥疮,剧痒难忍,外涂皮火平霜效果不佳,其家长采用当地民间验方,采集鹇蛇床茎叶(图1A)煎水外海鲜,每次用本品1kg.加水3kg左右煎后滤液,稍凉后用毛巾浸湿(除面部外)涂擦全身.于4月6日涂擦第1次后无明显不适,自觉瘙痒明显减轻,4月8日上午行第2次涂擦后立即穿短裤在平房顶上看书,在10:00~12:00的强光下暴露2h,于当晚19:00左右躯干、四肝出现红斑,灼热感,23:00左右开始出现绿豆至黄豆大水疱,很快发展成大疱,给以炉甘石洗剂外涂效果不佳,患者出现轻度呼吸困难,疼痛难妒忍,于4月9日8:00转入我科.
作者:李思明;李永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C)对角质形成细胞的糖皮质激素受体α(GRα)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反转录(RT)PCR和Western blotting,观察在不同浓度及不同时间的地塞米松作用下,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GRα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情况.结果:地塞米松可下调HaCaT细胞GRα的表达,作用呈时间依赖性.结论:Gc对HaCaT细胞GRα的表达呈时间依赖性下调,可以部分解释持续外用GC制剂皮肤耐受现象以及对GC治疗的抵抗.
作者:郁博;何威;张斌;杨玲;吴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中波紫外线(UVB)诱导人皮肤成纤维细胞(FB)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及c-Jun氨基端激酶(JNK)抑制剂SP600125对该诱导的保护作用.方法:以30 mJ/cm2 UVB及12.5μg/mL EGCG处理FB.同时以SP600125为对照,照光和(或)加药后于相应时间点提取上清及总RNA,以ELISA法检测MMP-1表达,反转录(RT)-PCR法检测细胞中MMP-1 mRNA含量.结果:30 mJ/cm2 UVB照射FB后24h MMP-1表达为对照组的3.1倍,12h及24h时MMP-1 mRNA表达分别增加至对照组的2.60倍及2.66倍(P均<0.05).UVB照射前、后加EGCG及SP600125组较单纯UVB照射组显著抑制MMP-1的表达,MMP-1 mRNA含量分别为单纯照射组的71.9%及40.4%,MMP-1蛋白表达量分别为单纯照射组的61.8%及48.9%.结论:UVB照射FB后MMP-1 mRNA及MMP-1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EGCG可抑制UVB所致的MMP-1 mRNA及MMP-1高表达.
作者:潘敏;骆丹;林向飞;曹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为探讨组胺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笔者于2005年5月-2007年5月采用组胺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慢性荨麻疹32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卢木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2005年1月-2007年7月在我院疼痛科和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早期带状疱疹患者84例,平均年龄(48.6±17.6)岁(22~73岁).将其分为两组,试验组46例,男29例,女17例;发病部位:头面部4例,胸背部31例,上肢4例,下肢5例,骶部2例;对照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发病部位:头面部2例,胸背部29例,上肢3例,下肢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皮损严重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有典型的皮损及神经痛,且出现皮损时间<72h.
作者:金文哲;金哲虎;康吉龙;李少岩;房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女,71岁.主诉:腹部紫红色结节7d,无自觉症状.现病史:患者7d前于腹部触及一绿豆大皮下结节,无自觉症状.结节逐渐增大,并隆起于皮面,表面呈红色.近3d结节周围出现一圈紫红色晕,未予治疗,于2007年3月23日至我科就诊.
作者:杨敏;常建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1963年Wade首次报告了组织样麻风瘤,并认为主要见于砜类药物长期治疗,但治疗不充分、病情恶化或复发的患者,可能与氨苯砜耐药有关,为瘤型麻风和界线类偏瘤型麻风的一种特殊表现[J].组织样麻风瘤临床上较少见,而瘤型麻风18年后复发,并表现为组织样麻风瘤更为少见,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鲁东平;袁伟;张庆波;郑庭铭;张信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近年来,由于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的广泛及不规范应用,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facial corticosteroid addictive dermati-tis.简称激素依赖性皮炎)成为常见的皮肤病.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影响患者容貌和身心健康,其治疗较棘手.笔者于2007年7-11月在全国8家医院使用蓝科肤宁(主要成分为纳米银及原花青素低聚体)治疗80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蔚凌;范卫新;闵仲生;王飞;蒋艺;马慧军;张莉;李珊山;田亚平;杨卫兵;岳学状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胃癌皮肤转移多见于腹前壁,脐周皮肤,转移至头皮者少见.笔者报告1例以头皮转移为首发症的胃癌.
作者:奉孝荣;蒋铭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扁平苔藓是皮肤科常见病,但掌跖扁平苔藓系扁平苔藓少见的特殊类型.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徐晨;王琳;万川;王婷婷 刊期: 2008年第04期
1病历摘要患者女,51岁.因左下丘疹20年余、加重伴疼痛6年于2007年4月9日来空军总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20多年前无明诱因左大腿外侧出现数个米粒大红色丘疹,逐渐增多,无不适,未曾诊治.
作者:赵庆利;赵学堂;王毅侠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报告1例呈双侧分布的Becker痣并发颈部白色纤维性丘疹病.患儿男,14岁.8年前左侧颈肩交界处出现淡黄褐色色素沉着斑,逐渐向左肩胛、胸部、上肢扩展,中央毳毛增多、增粗.5年前右乳房处出现类似皮损.半年前左侧躯体皮损处陆续出现散在的白色丘疹.皮肤科检查:胸部皮损面积约20cm×20cm,肩胛约10cm×15cm,其上密集分布长约2cm粗的黑体毛.以右侧乳头为中心的皮损面积约10cm×10cm,呈褐色.左颈侧皮损散在的圆形、黄白色丘疹,左侧乳房无丘疹.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棘层肥厚,基底层黑素增加.真皮中上部胶原明显增生、致密.立毛肌数量增多.
作者:李敏;高洁;朱文元;骆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1 病历摘要患者男,49岁.因左大腿棕黄色斑2年余,于2006年5月就诊.2年前,患者左大腿出现一棕黄色斑,压之不退色,无自觉症状,后皮损逐渐增大,曾诊断为硬化萎缩性苔藓,给予相关治疗(具体治疗情况不详),皮损从未消退,故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及血液病病史,起病前无明显服药史,局部无创伤或蚊虫叮咬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左大腿见一8cm×8cm棕黄色斑,界限清楚,皮损中央可见针尖至粟粒大铁锈色斑疹,边缘散在粟粒大棕黄色斑疹,压之不退色,皮损表面有少许有鳞屑基底无浸润(图1A).
作者:孟赤;陈旭娥;岳青;吴艳;黄长征;李家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组织病理特征图1A、B主要特征是:表皮角化过度,表皮肥厚呈球状向真皮内增生.球状肥厚区域的细胞为上皮细胞,呈漩涡状排列,并形成巢状,以细胞形态与周转的角质形成细胞类似.真皮内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
作者:常建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报告1例脂溢性角化病并发基底细胞上皮瘤.患者女,60岁.鼻右侧出现新生物2个月,无痛痒.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伴角囊肿形成,增生表皮由鳞状细胞和基底样细胞组成,其基底部与两侧正常表皮位于同一平面上;真皮浅层有基底样细胞形成的肿瘤团块,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依据临床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确诊为脂溢性角化病并发基底细胞上皮瘤.
作者:陈旭娥;孟赤;岳青;李家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报告1例艾滋病并发皮肤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女,34岁.因间歇性发热、贫血4个月.面部及躯干丘疹、斑块1个月就诊.皮损表现为面部、躯干以及四肢广泛分布的疣状增殖性丘疹、斑块,上覆蛎壳样痂屑.皮损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马尔尼菲青霉病.经多次HIV抗体和抗原检测,终确诊为艾滋病.予抗真菌及抗病毒治疗,患者皮损消退,一般情况迅速好转.
作者:李厚敏;桑菊花;李若瑜;刘彦春;张建中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报告1例播散性多发性血管球瘤.患者女,23岁.因面部、右耳郭和右侧肢体出现许多蓝紫色丘疹和结节2年余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中下层可见许多形态不规则、扩张的血管腔,管壁内衬一层血管内皮细胞,周围有数层血管球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波形蛋白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均阳性.诊断为播散性多发性血管球瘤.
作者:马东来;方凯;刘克英;邓理 刊期: 2008年第04期
2003年5月-2007年6月我科收治蜘蛛咬伤患者58例,笔者在诊治过程中取得一些经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熊心猜;林茂;黄世融;彭才真;徐国林;熊芬;陈燕;陈星;眭维耻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报告1例并发肺转移的头面部血管肉瘤.患者男,81岁.头面部出现多发性紫红色丘疹、结节和斑块10个月.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真皮梭形细胞增生,形成不规则管腔.免疫组化染色示CD31、Ⅷ因子、CD34阳性.患者近3个月出现胸闷,胸部X线及CT检查见肺内有多发性结节影.提示右肺内和左胸膜下肿瘤转移可能,后诊断为头面部血管肉瘤并发肺转移.
作者:张黎黎;那加;杨淑霞;涂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