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依匹斯汀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孙大鹏

关键词:荨麻疹, 慢性, 依匹斯汀, 雷尼替丁
摘要:笔者于2005年12月-2006年12月应用依匹斯汀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并与依匹斯汀单用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依匹斯汀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笔者于2005年12月-2006年12月应用依匹斯汀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并与依匹斯汀单用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孙大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跖部扁平苔藓1例

    扁平苔藓是皮肤科常见病,但掌跖扁平苔藓系扁平苔藓少见的特殊类型.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徐晨;王琳;万川;王婷婷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神经阻滞治疗对伴有神经痛的早期带状疱疹疗效影响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2005年1月-2007年7月在我院疼痛科和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早期带状疱疹患者84例,平均年龄(48.6±17.6)岁(22~73岁).将其分为两组,试验组46例,男29例,女17例;发病部位:头面部4例,胸背部31例,上肢4例,下肢5例,骶部2例;对照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发病部位:头面部2例,胸背部29例,上肢3例,下肢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皮损严重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有典型的皮损及神经痛,且出现皮损时间<72h.

    作者:金文哲;金哲虎;康吉龙;李少岩;房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皮肤结核误诊为孢子丝菌病1例

    1.病例摘要患者女,45岁.因右前臂伸侧出现浸润性肿块、瘘道,并没脓性分泌物溢出8个月,于2006年10月至中国人发解放军395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

    作者:周克明;施林林;刘厚芳;倪容之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腹部带状疱疹并发麻痹性肠梗阻1例

    患者男,73岁.10d前无明显诱因左侧腰腹部皮肤出现疼痛,继而出现红斑,上有簇集绿豆大水疱,疼痛明显,遂来我院就诊,以带状疱疹收住院.入院3d后患者自述腹胀、腹痛进行性加重,不排便,不排气.

    作者:苏有明;丛林;杨蓉娅;薛洋;赵志力;常冬青;王文岭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并发肺转移的头面部血管肉瘤

    报告1例并发肺转移的头面部血管肉瘤.患者男,81岁.头面部出现多发性紫红色丘疹、结节和斑块10个月.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真皮梭形细胞增生,形成不规则管腔.免疫组化染色示CD31、Ⅷ因子、CD34阳性.患者近3个月出现胸闷,胸部X线及CT检查见肺内有多发性结节影.提示右肺内和左胸膜下肿瘤转移可能,后诊断为头面部血管肉瘤并发肺转移.

    作者:张黎黎;那加;杨淑霞;涂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环状挛缩1例

    患者男,58岁,矿工.因左前臂环状沟纹、肿胀及疼痛10d,于2005年12月31日收入院.10d前,患者左前臂中上段不慎被拐杖击伤,当时即感局部疼痛,但未予仔细检查,亦未治疗.3d后左手腕及手背肿胀,左小指麻木,检查发现左前臂中上段有一横形环状收缩沟纹,似被细绳勒过,胀痛明显,遂来我院求治.既往史:23年前先后2次因车祸致左、右髋关节骨折,经治疗后痊愈:16年前患类风湿关节炎致手指关节及踝关节僵直;14年前因右膝关节滑膜积液行滑膜切除术;否认有传染病史,无输血史;家族中无遗传病史.

    作者:孙丽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播散性多发性血管球瘤

    报告1例播散性多发性血管球瘤.患者女,23岁.因面部、右耳郭和右侧肢体出现许多蓝紫色丘疹和结节2年余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中下层可见许多形态不规则、扩张的血管腔,管壁内衬一层血管内皮细胞,周围有数层血管球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波形蛋白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均阳性.诊断为播散性多发性血管球瘤.

    作者:马东来;方凯;刘克英;邓理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小儿面部镰刀菌感染1例

    患儿男,5岁.因面部丘疹、结痂4个月,于2007年1月3日来我院就诊.患儿于2006年8月无明显诱因下颌出现2枚粟粒大丘疹,上唇1枚丘疹,初起质硬,渐破溃结痂,不痛,偶有瘙痒.

    作者:陈腊梅;李春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播散性低分化腺癌并发印戒细胞癌皮肤转移

    报告1例播散性低分化腺癌并发印戒细胞癌皮肤转移.患者男,23岁.躯干、头面部、四肢出现黄豆至鸽卵大结节2个半月,无自觉症状.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胶原纤维间及皮下组织内肿瘤细胞弥漫性浸润,真皮胶原纤维被破坏,肿瘤细胞体积较大,胞质略空,并见瘤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示LCA、CK7、CD138均(-),CK20(+).诊断:低分化腺癌并发印戒细胞癌皮肤转移.患者于皮肤转移癌出现后8个月死亡.

    作者:夏建新;高洪文;杨凌伟;姜萍;张民夫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金黄色苔藓1例

    1 病历摘要患者男,49岁.因左大腿棕黄色斑2年余,于2006年5月就诊.2年前,患者左大腿出现一棕黄色斑,压之不退色,无自觉症状,后皮损逐渐增大,曾诊断为硬化萎缩性苔藓,给予相关治疗(具体治疗情况不详),皮损从未消退,故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及血液病病史,起病前无明显服药史,局部无创伤或蚊虫叮咬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左大腿见一8cm×8cm棕黄色斑,界限清楚,皮损中央可见针尖至粟粒大铁锈色斑疹,边缘散在粟粒大棕黄色斑疹,压之不退色,皮损表面有少许有鳞屑基底无浸润(图1A).

    作者:孟赤;陈旭娥;岳青;吴艳;黄长征;李家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儿童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患儿女,6岁8个月.因头皮结节2年余,渐增大,于2006年6月10日入院.体格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皮肤科检查:枕部可见直径1cm的深褐色结节,质中,边界清楚(图1),与表皮粘连,有触痛.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全血生化、乙肝5项、丙肝、凝血3项、血常规、尿常规、抗HIV抗体、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及胸部X线片、心电图检查均无明显异常.入院后行枕部结节切除.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及皮下见大量增生的细胞,细胞呈梭形、椭圆形,核呈椭圆形、圆形,可见核仁,并可见多核细胞及异形核(图2A).免疫组化染色:波形蛋白(+)(图2B),CD68(+)(图2C),SMA(-),CD34(-),Ⅷ因子(-),HMB45(-),S-100蛋白(-).结合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考虑为纤维组织细胞瘤,但部分细胞有异形性,故1周后再次行枕部结节扩大切除术.

    作者:李丽;张立新;马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银屑病患者造血细胞定向分化的CD4+ CD25+调节性T细胞活性研究

    目的:探讨造血细胞与银屑病患者CD4+CD25+节性T细胞活性异常的关系.方法:在胸腺基质细胞支持下,将骨髓CD34+细胞向T细胞定向分化,免疫磁珠法分离CD4+CD25+调节性T细胞,分别在自然增殖状态及链球菌超抗原刺激下,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和ELISA法测定定向分化的CD4+CD25+T细胞增殖活性及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结果:在自然增殖状态下,银屑病患者CD34+细胞定向分化的CD4+CD25+T细胞显示与正常对照相似的增殖活性及白介素(IL)-2、IL-4、IL-8、IL-10、干扰素(IFN)-γ等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然而,在受到A族链球菌超抗原刺激后,银屑病患者定向分化的CD4+CD25+T细胞较正常对照显示相对低的增殖活性及分泌IL-2、IL-10能力.结论:银屑病患者CD34+细胞定向分化的CD4+CD25+T细胞功能异常,提示银屑病患者调节性T细胞功能异常可能源自遗传背景决定的骨髓造血细胞活性.

    作者:董峰;李新华;张开明;尹国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头面部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头面部斑块状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0例头面部斑块状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试验组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对照组外用5%松馏油软膏,每日2次,疗程均为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6、8周各随访1次.记录皮损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治愈率为85%,对照组为55%(P<0.05);有效率分别为95%和60%(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1/20例)和15%(3/20例).结论:他克莫司软膏外用治疗头面部斑块状银屑病安全有效.

    作者:何亚丽;郭在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蛇床新鲜茎叶致重度光感性皮炎1例

    患者男,16岁.2006年4月因感染疥疮,剧痒难忍,外涂皮火平霜效果不佳,其家长采用当地民间验方,采集鹇蛇床茎叶(图1A)煎水外海鲜,每次用本品1kg.加水3kg左右煎后滤液,稍凉后用毛巾浸湿(除面部外)涂擦全身.于4月6日涂擦第1次后无明显不适,自觉瘙痒明显减轻,4月8日上午行第2次涂擦后立即穿短裤在平房顶上看书,在10:00~12:00的强光下暴露2h,于当晚19:00左右躯干、四肝出现红斑,灼热感,23:00左右开始出现绿豆至黄豆大水疱,很快发展成大疱,给以炉甘石洗剂外涂效果不佳,患者出现轻度呼吸困难,疼痛难妒忍,于4月9日8:00转入我科.

    作者:李思明;李永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巨大基底细胞癌1例

    患者女,64岁.因头皮溃疡并逐渐扩大5年余,于2005年7月来我院皮肤科就诊.5年前患者无意间发现头顶正中部有一指甲大、隆起的斑片,触之光滑,无自觉症状,未予诊治.此后皮损渐增大,至2分硬币大时自行破溃,仍无不适感.在当地诊所间断口服或外用抗菌药物(具体用药情况不详),虽暂时有效,但停药后皮损继续扩大.皮肤科检查:头顶部皮损面积约20cm×20cm,中央有3处大小及深度不等的溃疡,面积分别为3cm×3cm、1cm×1cm、0.5cm×0.5 cm,深度0.3~1cm,深处接近颅骨骨膜,溃疡周围为光滑萎缩的瘢痕,病灶边缘可见褐黑色、米粒大珍珠样丘疹(图1).

    作者:何弘;岳新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非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1例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是一种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多并发糖尿病,故又名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笔者诊治1例非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现报告如下.

    作者:蒋亦秀;黄池清;刘冬梅;付学锋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与皮肤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鉴别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和皮肤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是两类特殊而少见的皮肤淋巴瘤.当后者累及皮下脂肪组织时,二者在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表型上有重叠,鉴别非常困难.该文对这两种皮肤淋巴瘤与EB(Epstein-Barr)病毒感染的关系、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预后等方面作一对比性综述.

    作者:万川;王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克隆型脂溢性角化

    组织病理特征图1A、B主要特征是:表皮角化过度,表皮肥厚呈球状向真皮内增生.球状肥厚区域的细胞为上皮细胞,呈漩涡状排列,并形成巢状,以细胞形态与周转的角质形成细胞类似.真皮内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

    作者:常建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眼周皮脂腺癌

    报告1例眼周皮脂腺癌.患者女,86岁.右眼内眦部肿物6周,无自觉症状.皮肤科检查可见右眼内眦及上、下眼睑内侧有2个直径约2.4cm的半球形暗红色肿物,并相互融合,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触痛明显.经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眼周皮脂腺癌.

    作者:李妍;涂平;李天成;朱学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