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峰;李新华;张开明;尹国华
笔者于2005年12月-2006年12月应用依匹斯汀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并与依匹斯汀单用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孙大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胃癌皮肤转移多见于腹前壁,脐周皮肤,转移至头皮者少见.笔者报告1例以头皮转移为首发症的胃癌.
作者:奉孝荣;蒋铭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是一种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多并发糖尿病,故又名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笔者诊治1例非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现报告如下.
作者:蒋亦秀;黄池清;刘冬梅;付学锋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报告1例艾滋病并发皮肤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女,34岁.因间歇性发热、贫血4个月.面部及躯干丘疹、斑块1个月就诊.皮损表现为面部、躯干以及四肢广泛分布的疣状增殖性丘疹、斑块,上覆蛎壳样痂屑.皮损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马尔尼菲青霉病.经多次HIV抗体和抗原检测,终确诊为艾滋病.予抗真菌及抗病毒治疗,患者皮损消退,一般情况迅速好转.
作者:李厚敏;桑菊花;李若瑜;刘彦春;张建中 刊期: 2008年第04期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2005年1月-2007年7月在我院疼痛科和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早期带状疱疹患者84例,平均年龄(48.6±17.6)岁(22~73岁).将其分为两组,试验组46例,男29例,女17例;发病部位:头面部4例,胸背部31例,上肢4例,下肢5例,骶部2例;对照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发病部位:头面部2例,胸背部29例,上肢3例,下肢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皮损严重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有典型的皮损及神经痛,且出现皮损时间<72h.
作者:金文哲;金哲虎;康吉龙;李少岩;房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报告1例播散性多发性血管球瘤.患者女,23岁.因面部、右耳郭和右侧肢体出现许多蓝紫色丘疹和结节2年余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中下层可见许多形态不规则、扩张的血管腔,管壁内衬一层血管内皮细胞,周围有数层血管球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波形蛋白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均阳性.诊断为播散性多发性血管球瘤.
作者:马东来;方凯;刘克英;邓理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报告1例眼周皮脂腺癌.患者女,86岁.右眼内眦部肿物6周,无自觉症状.皮肤科检查可见右眼内眦及上、下眼睑内侧有2个直径约2.4cm的半球形暗红色肿物,并相互融合,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触痛明显.经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眼周皮脂腺癌.
作者:李妍;涂平;李天成;朱学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例1.男,46岁.因腹部出现丘疹、红斑2个月,于2006年9月就诊.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左上腹出现一红色丘疹,逐渐增大,伴轻度瘙痒.皮肤科检查:左上腹可见一环状红斑,呈椭圆形,面积3cm×2cm,边缘堤状隆起,呈紫红色,表面有少许鳞屑,Auspitz征阴性,中心皮肤正常(图1A).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角化过度,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呈带状浸润,表皮内可见胶样小体(图1B).诊断:环状扁平苔藓.
作者:常建民;杨敏;谢志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儿女,6岁8个月.因头皮结节2年余,渐增大,于2006年6月10日入院.体格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皮肤科检查:枕部可见直径1cm的深褐色结节,质中,边界清楚(图1),与表皮粘连,有触痛.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全血生化、乙肝5项、丙肝、凝血3项、血常规、尿常规、抗HIV抗体、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及胸部X线片、心电图检查均无明显异常.入院后行枕部结节切除.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及皮下见大量增生的细胞,细胞呈梭形、椭圆形,核呈椭圆形、圆形,可见核仁,并可见多核细胞及异形核(图2A).免疫组化染色:波形蛋白(+)(图2B),CD68(+)(图2C),SMA(-),CD34(-),Ⅷ因子(-),HMB45(-),S-100蛋白(-).结合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考虑为纤维组织细胞瘤,但部分细胞有异形性,故1周后再次行枕部结节扩大切除术.
作者:李丽;张立新;马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皮肤镜图像技术可将皮肤病学的临床宏观图像与组织病理学的微观图像科学地联系起来.近年来该项技术得到不断发展,该文对一些常见的和特殊解剖部位的色素性皮损的皮肤镜特征、临床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图像定量分析技术进行简要阐述.
作者:孟如松;赵广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报告1例脂溢性角化病并发基底细胞上皮瘤.患者女,60岁.鼻右侧出现新生物2个月,无痛痒.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伴角囊肿形成,增生表皮由鳞状细胞和基底样细胞组成,其基底部与两侧正常表皮位于同一平面上;真皮浅层有基底样细胞形成的肿瘤团块,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依据临床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确诊为脂溢性角化病并发基底细胞上皮瘤.
作者:陈旭娥;孟赤;岳青;李家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女,71岁.主诉:腹部紫红色结节7d,无自觉症状.现病史:患者7d前于腹部触及一绿豆大皮下结节,无自觉症状.结节逐渐增大,并隆起于皮面,表面呈红色.近3d结节周围出现一圈紫红色晕,未予治疗,于2007年3月23日至我科就诊.
作者:杨敏;常建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1963年Wade首次报告了组织样麻风瘤,并认为主要见于砜类药物长期治疗,但治疗不充分、病情恶化或复发的患者,可能与氨苯砜耐药有关,为瘤型麻风和界线类偏瘤型麻风的一种特殊表现[J].组织样麻风瘤临床上较少见,而瘤型麻风18年后复发,并表现为组织样麻风瘤更为少见,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鲁东平;袁伟;张庆波;郑庭铭;张信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头面部斑块状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0例头面部斑块状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试验组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对照组外用5%松馏油软膏,每日2次,疗程均为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6、8周各随访1次.记录皮损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治愈率为85%,对照组为55%(P<0.05);有效率分别为95%和60%(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1/20例)和15%(3/20例).结论:他克莫司软膏外用治疗头面部斑块状银屑病安全有效.
作者:何亚丽;郭在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女,64岁.因头皮溃疡并逐渐扩大5年余,于2005年7月来我院皮肤科就诊.5年前患者无意间发现头顶正中部有一指甲大、隆起的斑片,触之光滑,无自觉症状,未予诊治.此后皮损渐增大,至2分硬币大时自行破溃,仍无不适感.在当地诊所间断口服或外用抗菌药物(具体用药情况不详),虽暂时有效,但停药后皮损继续扩大.皮肤科检查:头顶部皮损面积约20cm×20cm,中央有3处大小及深度不等的溃疡,面积分别为3cm×3cm、1cm×1cm、0.5cm×0.5 cm,深度0.3~1cm,深处接近颅骨骨膜,溃疡周围为光滑萎缩的瘢痕,病灶边缘可见褐黑色、米粒大珍珠样丘疹(图1).
作者:何弘;岳新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和皮肤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是两类特殊而少见的皮肤淋巴瘤.当后者累及皮下脂肪组织时,二者在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表型上有重叠,鉴别非常困难.该文对这两种皮肤淋巴瘤与EB(Epstein-Barr)病毒感染的关系、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预后等方面作一对比性综述.
作者:万川;王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扁平苔藓是皮肤科常见病,但掌跖扁平苔藓系扁平苔藓少见的特殊类型.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徐晨;王琳;万川;王婷婷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男,16岁.2006年4月因感染疥疮,剧痒难忍,外涂皮火平霜效果不佳,其家长采用当地民间验方,采集鹇蛇床茎叶(图1A)煎水外海鲜,每次用本品1kg.加水3kg左右煎后滤液,稍凉后用毛巾浸湿(除面部外)涂擦全身.于4月6日涂擦第1次后无明显不适,自觉瘙痒明显减轻,4月8日上午行第2次涂擦后立即穿短裤在平房顶上看书,在10:00~12:00的强光下暴露2h,于当晚19:00左右躯干、四肝出现红斑,灼热感,23:00左右开始出现绿豆至黄豆大水疱,很快发展成大疱,给以炉甘石洗剂外涂效果不佳,患者出现轻度呼吸困难,疼痛难妒忍,于4月9日8:00转入我科.
作者:李思明;李永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1病历摘要患者女,51岁.因左下丘疹20年余、加重伴疼痛6年于2007年4月9日来空军总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20多年前无明诱因左大腿外侧出现数个米粒大红色丘疹,逐渐增多,无不适,未曾诊治.
作者:赵庆利;赵学堂;王毅侠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报告1例大疱性类天疱疮并发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男,80岁.全身水肿性红斑伴水疱、大疱,诊断为大疱性类天疱疮.在发病7个月后,右胫前出现多个暗紫红色结节,逐渐增多、增大,并扩展至右股内侧和背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全层及皮下脂肪小叶弥漫致密的淋巴细胞浸润,可见多数淋巴细胞体积增大,形态不规则,核大深染,可见核分裂相.免疫组化染色:CD20(+),bcl-2(+),bcl-6(+).诊断: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在肿瘤出现后1个月,患者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病情出现反复,通过CHOP方案治疗,病情明显好转.
作者:钟珊;王娣;欧晋平;陈喜雪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