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飏;何渊民;杨祖成;黎昌强;熊霞;陈德宇
患者男,11岁.因全身皮肤红斑、脓疱、疼痛,伴发热4d,于2006年8月4日入我院诊治.患者入院前5 d因上呼吸道感染,在当地社区诊所诊治,服用小柴胡冲剂、板蓝根冲剂及维C银翘片等中成药治疗(否认服用其他药物).次日,全身皮肤出现弥漫性潮红、肿胀伴烧灼样疼痛.第3天,全身皮肤遍布针帽大淡黄色脓疱,腰背部脓疱部分融合成小片状脓湖,伴持续性高热(体温为39.5 ℃),无腹痛、腹泻、关节疼痛等不适.
作者:杨卫兵;李欣;刘文春;张栋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我科于2005年10月-2006年10月采用康复新液(内蒙古德默富方泰药业有限公司)联合莫匹罗星软膏(商品名:百多邦)治疗皮肤溃疡,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76例患者均来自我科门诊,年龄22~87岁,其中男42例,女34例;病程7 d~2个月;溃疡发生在手足部36例,胫前17例,外阴15例,其他部位8例;由外伤引起26例,皮肤感染所致23例,术后切口感染及愈合不良21例,糖尿病足6例.
作者:顾敏;王秀霞;宋英 刊期: 2007年第10期
吡美莫司乳膏是一种新型非激素类抗炎药物,治疗湿疹安全有效[1-2].笔者在2006年11月-2007年1月,应用1%吡美莫司乳膏(商品名:爱宁达)治疗30例老年湿疹患者,并与0.1%糠酸莫米松乳膏(商品名:艾洛松)作对照,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方;朱小蔚;万文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女,24岁.主诉:右内踝后部起暗紫红色丘疹和蓝黑色结节1年余.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无意中发现右内踝后上方出现二三个米粒大暗紫红色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未就诊.此后丘疹逐渐增大、增多,鞋后帮不慎碰到丘疹时有针刺样疼痛,其疼痛与寒冷、进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醋、蒜等)无明显关系.起病前局部无明确外伤史.患者既往体健,无皮肤及内脏肿瘤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为明确诊断,于2006年5月17日来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
作者:马东来;孙秋宁;方凯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男,24岁.因躯干、四肢泛发淡褐色斑、结节24年,右大腿肿块3年,于2006年2月9日收入院.家族史:患者母亲、外祖母均患有该病,患者及其母亲均为家中独子,外祖母中年去世,死因不详.体格检查:发育正常,自幼智力低下,言语欠清,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何渊民;许飏;詹凌;朱玉祥;陈德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成人Still病是一种好发于中年女性,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成人Still病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
作者:陈鹏;汪盛;蒋献;卞彩云;朱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男,30岁.左大腿伸侧出现淡褐色丘疹4年余,并逐渐增多、表面角化,无明显自觉症状,于2006年8月30日就诊.患者既往无特殊病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病史.发病以来未曾接受治疗.皮肤科检查:左下肢伸侧分布淡褐色疣状丘疹,形态不规则,部分融合成斑块,大致呈带状分布(图1).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局灶性表皮棘层松解,见少量角化不良细胞,有表皮裂隙和谷粒样细胞,真皮内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图2).诊断:毛囊角化病.治疗:口服阿维A 10mg,每日2次,局部外用维A酸霜,皮损部分消退.
作者:夏育民;梁虹 刊期: 2007年第10期
1 病历摘要患者男,30岁.因头颈部反复出现脓疱疹、疣状损害4个月,躯干、四肢出现脓疱疹20 d,于2006年5月23日入院.患者于4个月前无诱因于头颈部出现毛囊性红色丘疹、丘脓疱疹,经抗生素治疗,皮损痊愈.3个月前额部、枕部再次出现毛囊性丘疹及脓疱疹,予中药治疗10 d后病情好转,遂给予抗生素治疗至脓疱干涸、结痂、脱落.20 d前皮损再次复发.
作者:马俊红;郑瑞;白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女,55岁.因全身反复出现红斑、水疱、糜烂伴瘙痒30年,于2006年11月8日就诊于我院.患者30年前无明显诱因双膝部出现片状红斑,其上散在大小不等的水疱,疱易破,破溃后形成糜烂面,经久不愈.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天疱疮,经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病情好转.之后间断口服泼尼松(大剂量30 mg/d).30年来,病情反复发作,时有加重,水疱多在摩擦、搔抓处发生,曾多次累及躯干、四肢、头皮及口腔黏膜,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
作者:钟珊珊;张玉环;张玉琬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男,31岁.反复发作口腔溃疡6年,加重伴会阴部、股部丘疹1个月余,于2006年1月9 日入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6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腔溃疡.此后反复发作,每次自服消炎药(具体药名不详)后病情缓解,未作进一步诊治.1个月余前患者口腔溃疡再次出现,进而出现会阴部、肛周溃疡及双股部毛囊性炎性丘疹,伴疼痛.
作者:汪宇;陆洪光;魏羽佳;宋守荣;余德厚;廖跃;杨柳依;刘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报告1例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男,43岁.左面部红肿1个月余.初发时表现为左下眼睑红肿,以后红肿范围渐扩大,累及整个左侧面部,并有水疱形成甚至破溃.根据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确诊为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作者:郁博;何威;叶明福;李顺碧;林自华;何云志;黄海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为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及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AECA)在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患者中的意义,笔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IF)对20例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患者进行了血清ANCA及AECA的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蒋建华;普雄明;刘玉琴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我科自2004年3月-2005年3月采用自体表皮移植术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白癜风40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病例与方法1.1病例40例患者均来自我科白癜风专科门诊,均为寻常型白癜风静止期患者,其中女31例,男9例.年龄12~55岁,病程0.6~10年.40例患者中皮损位于头面部12例,躯干部18例,四肢10例.40例患者中有32例使用多种方法治疗无效,8例患者在此前未接受过任何治疗,色素脱失区面积为1 cm×1 cm~3 cm×5cm.
作者:刘文;雷淑英;石玉梅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女,48岁.左肩胛区红斑3年,逐渐增大、增多.组织病理检查曾疑诊为皮脂腺癌、默克尔细胞癌,后诊断为黑素瘤,并行手术切除,后确诊为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作者:李泓馨;高天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比较含烟酰胺和N-乙酰葡萄糖胺的护肤品在改善色素沉着方面的效果.方法:双盲、基质对照人体试验.采用REAL3.0系统采集所有图像,用相关软件分析色斑面积百分比、L*a*b值、黑素相关的色斑面积百分比、平均黑素含量(灰度)和黑素相关的皮肤颜色均匀度;Chromameter测量非色斑部位皮肤颜色改变;由皮肤科专家分析使用护肤品前后照片改善情况和受试者自我比较进行主观评价.结果:与基质相比,含烟酰胺和N-乙酰葡萄糖胺的护肤品可以抑制色斑面积的增加,减轻紫外线引起的肤色加深和肤色不均匀.结论:正常人皮肤对含烟酰胺和N-乙酰葡萄糖胺的护肤品有良好的耐受性,与基质相比,该护肤品有一定的减轻色素沉着的效果.
作者:吴艳;仲少敏;Joe Kaczvinsky;赵俊郁;乔圆;邓琳;Chieko Soh;Cindy Berge;Michael Marmor;Donald Bissett;Larry Robinson;朱学骏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组织病理特征本文2张组织病理图片的主要特征是:表皮增厚,呈乳头瘤样增生,皮突延长;表皮棘层松解,主要位于表皮的下部;棘层松解不伴有角化不良;未见明显的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
作者:常建民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组织病理特征本文2张组织病理图片的主要特征是:表皮轻度萎缩,真皮内有较多基底样细胞组成的条索或团块,大小及形态不一,基底样细胞条索周围纤维组织增生;部分团块内可见角囊肿.个别角囊肿周围可见多核巨细胞.
作者:常建民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报告1例支气管源性囊肿与1例甲状腺舌骨导管囊肿.2例患儿均因自幼颈前出现丘疹并缓慢增大就诊,无自觉症状.组织病理检查:例1示真皮下部囊肿,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或假复层柱状上皮,见较多杯状细胞,诊断为支气管源性囊肿;例2囊肿的囊壁也为复层鳞状上皮或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但未见杯状细胞,周围基质中见黏液腺,诊断为甲状腺舌骨导管囊肿.
作者:廖文俊;樊平申;李承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笔者于2006年5-11月采用依匹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8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1 病例和方法1.1 病例所有病例均选自在我科门诊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平均年龄37岁(13~68岁),性别不限,平均病程2.5年(7周~6年);临床表现为瘙痒和一过性风团;所有入选患者治疗前1个月均未服用过任何抗组胺药物.
作者:付瑶;裕普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男,70岁.因右踝伸侧、右股内侧及左小腿内侧出现半球形皮肤肿物3个月余,于2006年5月20日来我院就诊.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右踝伸侧出现皮下结节,逐渐增大至鸡卵大,表面破溃,出现卫星状结节.2个月前右股内侧及左下肢出现类似肿块,分别为鸡蛋和鸽蛋大,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正规治疗,肿物渐增大.否认有外伤史,家族无类似疾病史.
作者:李琛;柳曦光;独孤龙 刊期: 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