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LCA阴性的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李泓馨;高天文

关键词:淋巴瘤, 间变性, CD30阳性, LCA阴性
摘要: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女,48岁.左肩胛区红斑3年,逐渐增大、增多.组织病理检查曾疑诊为皮脂腺癌、默克尔细胞癌,后诊断为黑素瘤,并行手术切除,后确诊为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双侧巨大型乳头乳晕角化过度症

    报告1例双侧巨大型乳头乳晕角化过度症.患者女,24岁.乳晕褐色斑10年,加重半年.患者自幼左侧乳头看不见.体格检查:双侧乳晕粗糙、增厚,呈乳头瘤样增生,右侧尤为明显.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乳头瘤样增生,皮突延长并融合.诊断:乳头乳晕角化过度症.

    作者:晋红中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线状苔藓样毛囊角化病1例

    患者男,30岁.左大腿伸侧出现淡褐色丘疹4年余,并逐渐增多、表面角化,无明显自觉症状,于2006年8月30日就诊.患者既往无特殊病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病史.发病以来未曾接受治疗.皮肤科检查:左下肢伸侧分布淡褐色疣状丘疹,形态不规则,部分融合成斑块,大致呈带状分布(图1).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局灶性表皮棘层松解,见少量角化不良细胞,有表皮裂隙和谷粒样细胞,真皮内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图2).诊断:毛囊角化病.治疗:口服阿维A 10mg,每日2次,局部外用维A酸霜,皮损部分消退.

    作者:夏育民;梁虹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连续性肢端皮炎1例

    患者男,43岁.因右手中指甲下出现红斑、脓疱4个月余,加重并泛发全身1周余,于2006年2月23日入院.4个多月前,患者右手中指被异物刺伤后甲下出现红斑、脓疱,伴灼痛.在当地医院经抗感染治疗后病情无好转,甲下反复出现小脓疱,并逐渐蔓延至该指第1~3指节及右手背.1周前躯干、四肢亦出现散在红斑,其上密集针头至米粒大脓疱,基底潮红,部分脓疱融合成脓湖,表面结痂呈蛎壳状.家族成员中无银屑病史及类似疾病史.

    作者:肖玉凤;何勤;余德厚;蒋燕萍;马璐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LCA阴性的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女,48岁.左肩胛区红斑3年,逐渐增大、增多.组织病理检查曾疑诊为皮脂腺癌、默克尔细胞癌,后诊断为黑素瘤,并行手术切除,后确诊为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作者:李泓馨;高天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复方海藻多糖软膏治疗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

    特应性皮炎(ati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确切发病机制不明,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和剧烈瘙痒.控制瘙痒和干燥对缓解病情和防止继发性皮肤损害十分重要.为此,笔者采用复方海藻多糖软膏(保湿剂)治疗AD,并与他克莫司软膏(tacrolimus)进行对比[1-2],观察两者治疗AD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艺明;林金宝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

    组织病理特征本文2张组织病理图片的主要特征是:表皮轻度萎缩,真皮内有较多基底样细胞组成的条索或团块,大小及形态不一,基底样细胞条索周围纤维组织增生;部分团块内可见角囊肿.个别角囊肿周围可见多核巨细胞.

    作者:常建民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隐性遗传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例

    患者女,55岁.因全身反复出现红斑、水疱、糜烂伴瘙痒30年,于2006年11月8日就诊于我院.患者30年前无明显诱因双膝部出现片状红斑,其上散在大小不等的水疱,疱易破,破溃后形成糜烂面,经久不愈.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天疱疮,经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病情好转.之后间断口服泼尼松(大剂量30 mg/d).30年来,病情反复发作,时有加重,水疱多在摩擦、搔抓处发生,曾多次累及躯干、四肢、头皮及口腔黏膜,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

    作者:钟珊珊;张玉环;张玉琬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中药致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1例

    患者男,11岁.因全身皮肤红斑、脓疱、疼痛,伴发热4d,于2006年8月4日入我院诊治.患者入院前5 d因上呼吸道感染,在当地社区诊所诊治,服用小柴胡冲剂、板蓝根冲剂及维C银翘片等中成药治疗(否认服用其他药物).次日,全身皮肤出现弥漫性潮红、肿胀伴烧灼样疼痛.第3天,全身皮肤遍布针帽大淡黄色脓疱,腰背部脓疱部分融合成小片状脓湖,伴持续性高热(体温为39.5 ℃),无腹痛、腹泻、关节疼痛等不适.

    作者:杨卫兵;李欣;刘文春;张栋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皮肤克罗恩病1例

    皮肤克罗恩病(cutaneous Crohn's disease)既可发生于胃肠道附近,也可发生于身体的其他部位,后者又称为转移性克罗恩病[1].本病临床少见,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徐秀莲;刘国艳;孙建方;吴绍熙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男,70岁.因右踝伸侧、右股内侧及左小腿内侧出现半球形皮肤肿物3个月余,于2006年5月20日来我院就诊.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右踝伸侧出现皮下结节,逐渐增大至鸡卵大,表面破溃,出现卫星状结节.2个月前右股内侧及左下肢出现类似肿块,分别为鸡蛋和鸽蛋大,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正规治疗,肿物渐增大.否认有外伤史,家族无类似疾病史.

    作者:李琛;柳曦光;独孤龙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足部黑素瘤1例

    患者男,58岁.因右足第4、5趾间出现新生物伴疼痛2个月,于2005年11月10日就诊.患者3个月前右足第4、5趾间皮肤浸渍、发白,有烧灼感,未诊治.1个月后局部皮肤皲裂,并在裂口处出现肉芽肿样新生物,渐长至蚕豆大,色红,表而湿润,增生如鸡冠状,伴疼痛,右侧腹股沟淋巴结增大,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趾间尖锐湿疣,予以手术切除.术后患者疼痛加重,伤口不愈合,渗液有异味.既往局部无外伤、色素痣及雀斑.

    作者:孙东丽;袁伟;张信江;汪治国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棘层松解性棘细胞瘤

    组织病理特征本文2张组织病理图片的主要特征是:表皮增厚,呈乳头瘤样增生,皮突延长;表皮棘层松解,主要位于表皮的下部;棘层松解不伴有角化不良;未见明显的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

    作者:常建民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播散性瘙痒性血管性皮炎

    报告4例播散性瘙痒性血管性皮炎(瘙痒性紫癜).4例患者均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泛发性紫癜性皮损,形态类似于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伴有剧烈的瘙痒.血液学检查均正常.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均显示表皮局灶性海绵形成,并可见淋巴细胞和红细胞移入表皮.真皮浅中层小血管周围有单一核细胞浸润,并可见少量红细胞外渗.该病需与Schamberg病、紫癜型药疹和蕈样肉芽肿等皮肤病鉴别.

    作者:马东来;王宝玺;方凯;刘跃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86例临床分析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是由凝固酶阳性金葡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皮肤病.临床表现为全身皮肤红肿,大片剥脱,婴幼儿多见.我院自2002年1月-2006年12月共治疗86例SSSS,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树叶;汤建萍;周斌;曾迎红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阿维A治疗疣状表皮发育不良1例

    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导致的与遗传有关的少见皮肤病,临床上可分为扁平疣型、花斑癣型及点状瘢痕型.花斑癣型疣状表皮发育不良较少见,临床上表现为泛发性花斑癣样皮损,治疗较困难.笔者采用阿维A治疗1例泛发性花斑癣型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钟连生;魏志平;张兴洪;刘彦群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皮肤颗粒细胞瘤

    患者女,50岁.阴部出现一硬结节5个月余,硬结节切除后再发1个月,于2006年6月来本院就诊.患者自诉6个月前无意中发现阴部出现一小硬结节,无明显自觉症状,硬结节逐渐增大,于2006年2月曾来本院就诊.当时检查发现阴阜正中有一枚黄豆大硬结节,略高出皮面,边界清楚,呈正常肤色,触之较硬,活动好,无压痛.

    作者:徐妍;虞海燕;程浩;朱可建;周强;陈贤祯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依匹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

    笔者于2006年5-11月采用依匹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8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1 病例和方法1.1 病例所有病例均选自在我科门诊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平均年龄37岁(13~68岁),性别不限,平均病程2.5年(7周~6年);临床表现为瘙痒和一过性风团;所有入选患者治疗前1个月均未服用过任何抗组胺药物.

    作者:付瑶;裕普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成人Still病1例

    成人Still病是一种好发于中年女性,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成人Still病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

    作者:陈鹏;汪盛;蒋献;卞彩云;朱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患者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及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检测

    为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及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AECA)在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患者中的意义,笔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IF)对20例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患者进行了血清ANCA及AECA的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蒋建华;普雄明;刘玉琴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晕皮炎2例

    报告发生于脂溢性角化病及色素痣上的晕皮炎各1例.例1.女,24岁.左小腿丘疹3年,周围出现红斑、丘疹及脱屑2个月.皮损中心组织病理检查符合脂溢性角化改变.相邻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见角化不全,海绵形成,真皮淋巴细胞浸润.切除该丘疹3 d后原周围湿疹样改变逐渐消失.例2.女,43岁.躯于、四肢色素痣周围相继出现红斑、丘疹及鳞屑,湿疹样改变自行消退时中心色素痣逐渐缩小、消失,局部留下萎缩性瘢痕.

    作者:谭城;朱文元;闵仲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