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珊珊;张玉环;张玉琬
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导致的与遗传有关的少见皮肤病,临床上可分为扁平疣型、花斑癣型及点状瘢痕型.花斑癣型疣状表皮发育不良较少见,临床上表现为泛发性花斑癣样皮损,治疗较困难.笔者采用阿维A治疗1例泛发性花斑癣型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钟连生;魏志平;张兴洪;刘彦群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报告发生于脂溢性角化病及色素痣上的晕皮炎各1例.例1.女,24岁.左小腿丘疹3年,周围出现红斑、丘疹及脱屑2个月.皮损中心组织病理检查符合脂溢性角化改变.相邻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见角化不全,海绵形成,真皮淋巴细胞浸润.切除该丘疹3 d后原周围湿疹样改变逐渐消失.例2.女,43岁.躯于、四肢色素痣周围相继出现红斑、丘疹及鳞屑,湿疹样改变自行消退时中心色素痣逐渐缩小、消失,局部留下萎缩性瘢痕.
作者:谭城;朱文元;闵仲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成人Still病是一种好发于中年女性,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成人Still病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
作者:陈鹏;汪盛;蒋献;卞彩云;朱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女,37岁.前患尿毒症19年,每周腹透2次,历时3年后行双肾保留加右侧肾移植术,术后长期服用泼尼松和硫唑嘌呤,至今肾功能良好.9年前因痔疮进行手术治疗,术后不久,肛周出现增生物并逐渐增大,曾在外院就诊,诊断为尖锐湿疣,局部行激光等治疗.术后多次复发,增生物逐渐形成菜花状.
作者:赵一鸣;陈仁贵;陈少茂;程俊波;匡志坚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报告1例双侧巨大型乳头乳晕角化过度症.患者女,24岁.乳晕褐色斑10年,加重半年.患者自幼左侧乳头看不见.体格检查:双侧乳晕粗糙、增厚,呈乳头瘤样增生,右侧尤为明显.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乳头瘤样增生,皮突延长并融合.诊断:乳头乳晕角化过度症.
作者:晋红中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近来研究发现,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与滴虫、衣原体感染、淋病等性传播性疾病(STD)有密切关系.为此,笔者对我院性病门诊2005年6月-2006年10月就诊的310例女性患者进行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林子刚;刘忠绪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男,70岁.因右踝伸侧、右股内侧及左小腿内侧出现半球形皮肤肿物3个月余,于2006年5月20日来我院就诊.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右踝伸侧出现皮下结节,逐渐增大至鸡卵大,表面破溃,出现卫星状结节.2个月前右股内侧及左下肢出现类似肿块,分别为鸡蛋和鸽蛋大,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正规治疗,肿物渐增大.否认有外伤史,家族无类似疾病史.
作者:李琛;柳曦光;独孤龙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男,58岁.因右足第4、5趾间出现新生物伴疼痛2个月,于2005年11月10日就诊.患者3个月前右足第4、5趾间皮肤浸渍、发白,有烧灼感,未诊治.1个月后局部皮肤皲裂,并在裂口处出现肉芽肿样新生物,渐长至蚕豆大,色红,表而湿润,增生如鸡冠状,伴疼痛,右侧腹股沟淋巴结增大,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趾间尖锐湿疣,予以手术切除.术后患者疼痛加重,伤口不愈合,渗液有异味.既往局部无外伤、色素痣及雀斑.
作者:孙东丽;袁伟;张信江;汪治国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组织病理特征本文2张组织病理图片的主要特征是:表皮增厚,呈乳头瘤样增生,皮突延长;表皮棘层松解,主要位于表皮的下部;棘层松解不伴有角化不良;未见明显的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
作者:常建民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女,48岁.左肩胛区红斑3年,逐渐增大、增多.组织病理检查曾疑诊为皮脂腺癌、默克尔细胞癌,后诊断为黑素瘤,并行手术切除,后确诊为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作者:李泓馨;高天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1 病历摘要患者男,30岁.因头颈部反复出现脓疱疹、疣状损害4个月,躯干、四肢出现脓疱疹20 d,于2006年5月23日入院.患者于4个月前无诱因于头颈部出现毛囊性红色丘疹、丘脓疱疹,经抗生素治疗,皮损痊愈.3个月前额部、枕部再次出现毛囊性丘疹及脓疱疹,予中药治疗10 d后病情好转,遂给予抗生素治疗至脓疱干涸、结痂、脱落.20 d前皮损再次复发.
作者:马俊红;郑瑞;白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比较含烟酰胺和N-乙酰葡萄糖胺的护肤品在改善色素沉着方面的效果.方法:双盲、基质对照人体试验.采用REAL3.0系统采集所有图像,用相关软件分析色斑面积百分比、L*a*b值、黑素相关的色斑面积百分比、平均黑素含量(灰度)和黑素相关的皮肤颜色均匀度;Chromameter测量非色斑部位皮肤颜色改变;由皮肤科专家分析使用护肤品前后照片改善情况和受试者自我比较进行主观评价.结果:与基质相比,含烟酰胺和N-乙酰葡萄糖胺的护肤品可以抑制色斑面积的增加,减轻紫外线引起的肤色加深和肤色不均匀.结论:正常人皮肤对含烟酰胺和N-乙酰葡萄糖胺的护肤品有良好的耐受性,与基质相比,该护肤品有一定的减轻色素沉着的效果.
作者:吴艳;仲少敏;Joe Kaczvinsky;赵俊郁;乔圆;邓琳;Chieko Soh;Cindy Berge;Michael Marmor;Donald Bissett;Larry Robinson;朱学骏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报告1例支气管源性囊肿与1例甲状腺舌骨导管囊肿.2例患儿均因自幼颈前出现丘疹并缓慢增大就诊,无自觉症状.组织病理检查:例1示真皮下部囊肿,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或假复层柱状上皮,见较多杯状细胞,诊断为支气管源性囊肿;例2囊肿的囊壁也为复层鳞状上皮或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但未见杯状细胞,周围基质中见黏液腺,诊断为甲状腺舌骨导管囊肿.
作者:廖文俊;樊平申;李承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女,50岁.阴部出现一硬结节5个月余,硬结节切除后再发1个月,于2006年6月来本院就诊.患者自诉6个月前无意中发现阴部出现一小硬结节,无明显自觉症状,硬结节逐渐增大,于2006年2月曾来本院就诊.当时检查发现阴阜正中有一枚黄豆大硬结节,略高出皮面,边界清楚,呈正常肤色,触之较硬,活动好,无压痛.
作者:徐妍;虞海燕;程浩;朱可建;周强;陈贤祯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报告1例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男,43岁.左面部红肿1个月余.初发时表现为左下眼睑红肿,以后红肿范围渐扩大,累及整个左侧面部,并有水疱形成甚至破溃.根据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确诊为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作者:郁博;何威;叶明福;李顺碧;林自华;何云志;黄海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为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及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AECA)在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患者中的意义,笔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IF)对20例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患者进行了血清ANCA及AECA的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蒋建华;普雄明;刘玉琴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瘢痕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压迫治疗、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激光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等.该文就其治疗的现况及前景作一介绍.
作者:徐文俊;李惠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报告1例有泛发性多形性皮损的结节病.患者女,52岁.头面部、背部、四肢出现红斑和结节4年.皮损组织病理诊断为结节病.胸部X线片示双肺门淋巴结增大.
作者:蔡新杰;李峰;晋红中;葛春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笔者于2006年5-11月采用依匹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8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1 病例和方法1.1 病例所有病例均选自在我科门诊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平均年龄37岁(13~68岁),性别不限,平均病程2.5年(7周~6年);临床表现为瘙痒和一过性风团;所有入选患者治疗前1个月均未服用过任何抗组胺药物.
作者:付瑶;裕普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男,26岁.臀部肤色丘疹26年,近半年增长迅速,于2006年3月8日来我科就诊.患者出生1个月时,左侧臀部出现数个肤色丘疹,未予诊治,皮损渐增多增大,无任何自觉症状.近半年皮损增长迅速,遂来我科诊治.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各系统检查无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
作者:彭军 刊期: 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