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刚;刘忠绪
报告1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患者男,26岁.曾无防护地接触放射性元素钴3年.躯干部出现暗红色肿块1.5个月,伴有全血细胞减少.皮损组织病理学改变主要为真皮中下部及皮下脂肪层弥漫性瘤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显示LCA(+)、CD45RO(+)、CD3(+)、CD2(+)、CD8(+)、TIA-1(+)、CD20(-).
作者:李正刚;表贞淑;杨锎;景士兵;刘洋;白义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女,24岁.主诉:右内踝后部起暗紫红色丘疹和蓝黑色结节1年余.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无意中发现右内踝后上方出现二三个米粒大暗紫红色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未就诊.此后丘疹逐渐增大、增多,鞋后帮不慎碰到丘疹时有针刺样疼痛,其疼痛与寒冷、进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醋、蒜等)无明显关系.起病前局部无明确外伤史.患者既往体健,无皮肤及内脏肿瘤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为明确诊断,于2006年5月17日来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
作者:马东来;孙秋宁;方凯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男,58岁.因右足第4、5趾间出现新生物伴疼痛2个月,于2005年11月10日就诊.患者3个月前右足第4、5趾间皮肤浸渍、发白,有烧灼感,未诊治.1个月后局部皮肤皲裂,并在裂口处出现肉芽肿样新生物,渐长至蚕豆大,色红,表而湿润,增生如鸡冠状,伴疼痛,右侧腹股沟淋巴结增大,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趾间尖锐湿疣,予以手术切除.术后患者疼痛加重,伤口不愈合,渗液有异味.既往局部无外伤、色素痣及雀斑.
作者:孙东丽;袁伟;张信江;汪治国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报告4例播散性瘙痒性血管性皮炎(瘙痒性紫癜).4例患者均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泛发性紫癜性皮损,形态类似于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伴有剧烈的瘙痒.血液学检查均正常.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均显示表皮局灶性海绵形成,并可见淋巴细胞和红细胞移入表皮.真皮浅中层小血管周围有单一核细胞浸润,并可见少量红细胞外渗.该病需与Schamberg病、紫癜型药疹和蕈样肉芽肿等皮肤病鉴别.
作者:马东来;王宝玺;方凯;刘跃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导致的与遗传有关的少见皮肤病,临床上可分为扁平疣型、花斑癣型及点状瘢痕型.花斑癣型疣状表皮发育不良较少见,临床上表现为泛发性花斑癣样皮损,治疗较困难.笔者采用阿维A治疗1例泛发性花斑癣型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钟连生;魏志平;张兴洪;刘彦群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男,30岁.左大腿伸侧出现淡褐色丘疹4年余,并逐渐增多、表面角化,无明显自觉症状,于2006年8月30日就诊.患者既往无特殊病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病史.发病以来未曾接受治疗.皮肤科检查:左下肢伸侧分布淡褐色疣状丘疹,形态不规则,部分融合成斑块,大致呈带状分布(图1).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局灶性表皮棘层松解,见少量角化不良细胞,有表皮裂隙和谷粒样细胞,真皮内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图2).诊断:毛囊角化病.治疗:口服阿维A 10mg,每日2次,局部外用维A酸霜,皮损部分消退.
作者:夏育民;梁虹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黑素瘤抑制性活性因子(MIA)在黑素瘤及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8份黑素瘤石蜡标本、35份基底细胞癌石蜡标本以及32份色素痣石蜡标本中MIA的表达水平.结果:MIA在所有色素痣以及基底细胞癌中均呈阴性表达,而在原位黑素瘤、侵袭性黑素瘤、有淋巴结转移的黑素瘤、无淋巴结转移的黑素瘤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1.4%、91.6%、94.1%和42.8%.结论:MIA在黑素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MIA有可能成为临床诊断、治疗黑素瘤的靶点.
作者:钱悦;梁少姗;陈思远;冯爱平;涂亚庭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皮肤克罗恩病(cutaneous Crohn's disease)既可发生于胃肠道附近,也可发生于身体的其他部位,后者又称为转移性克罗恩病[1].本病临床少见,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徐秀莲;刘国艳;孙建方;吴绍熙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特应性皮炎(ati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确切发病机制不明,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和剧烈瘙痒.控制瘙痒和干燥对缓解病情和防止继发性皮肤损害十分重要.为此,笔者采用复方海藻多糖软膏(保湿剂)治疗AD,并与他克莫司软膏(tacrolimus)进行对比[1-2],观察两者治疗AD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艺明;林金宝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男,24岁.因躯干、四肢泛发淡褐色斑、结节24年,右大腿肿块3年,于2006年2月9日收入院.家族史:患者母亲、外祖母均患有该病,患者及其母亲均为家中独子,外祖母中年去世,死因不详.体格检查:发育正常,自幼智力低下,言语欠清,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何渊民;许飏;詹凌;朱玉祥;陈德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皮肤的生理指标包括皮肤的水通透屏障功能、角质层的水分含量以及皮肤表面的pH值等,这些生理指标反映了机体和皮肤局部的生理状态.除角质层的水分含量降低以及皮肤表面的pH值升高外,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皮肤屏障功能明显降低.这一变化是AD表皮病变所致,其可影响表皮和真皮的功能.皮肤生理的改变程度与病情有关,通过改善皮肤屏障功能可以缓解AD病情.因此,正确地了解AD患者皮肤屏障功能的改变对于病情的判断和疾病的防治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蔄茂强;Peter M Elias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报告1例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男,43岁.左面部红肿1个月余.初发时表现为左下眼睑红肿,以后红肿范围渐扩大,累及整个左侧面部,并有水疱形成甚至破溃.根据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确诊为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作者:郁博;何威;叶明福;李顺碧;林自华;何云志;黄海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报告1例有泛发性多形性皮损的结节病.患者女,52岁.头面部、背部、四肢出现红斑和结节4年.皮损组织病理诊断为结节病.胸部X线片示双肺门淋巴结增大.
作者:蔡新杰;李峰;晋红中;葛春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我科自2004年3月-2005年3月采用自体表皮移植术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白癜风40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病例与方法1.1病例40例患者均来自我科白癜风专科门诊,均为寻常型白癜风静止期患者,其中女31例,男9例.年龄12~55岁,病程0.6~10年.40例患者中皮损位于头面部12例,躯干部18例,四肢10例.40例患者中有32例使用多种方法治疗无效,8例患者在此前未接受过任何治疗,色素脱失区面积为1 cm×1 cm~3 cm×5cm.
作者:刘文;雷淑英;石玉梅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女,48岁.左肩胛区红斑3年,逐渐增大、增多.组织病理检查曾疑诊为皮脂腺癌、默克尔细胞癌,后诊断为黑素瘤,并行手术切除,后确诊为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作者:李泓馨;高天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儿女,14岁.左耳后丘疹1年,无自觉症状,于2006年7月28日来本院门诊就诊.患儿1年前左耳后出现2个针头大黄白色丘疹,不痛不痒,未予治疗,后皮损逐渐增多.既往体健,否认局部有刺激及外伤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发育、营养良好.
作者:葛兰;尹锐;向明明;郝飞;杨希川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近来研究发现,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与滴虫、衣原体感染、淋病等性传播性疾病(STD)有密切关系.为此,笔者对我院性病门诊2005年6月-2006年10月就诊的310例女性患者进行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林子刚;刘忠绪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笔者于2006年5-11月采用依匹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8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1 病例和方法1.1 病例所有病例均选自在我科门诊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平均年龄37岁(13~68岁),性别不限,平均病程2.5年(7周~6年);临床表现为瘙痒和一过性风团;所有入选患者治疗前1个月均未服用过任何抗组胺药物.
作者:付瑶;裕普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报告1例支气管源性囊肿与1例甲状腺舌骨导管囊肿.2例患儿均因自幼颈前出现丘疹并缓慢增大就诊,无自觉症状.组织病理检查:例1示真皮下部囊肿,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或假复层柱状上皮,见较多杯状细胞,诊断为支气管源性囊肿;例2囊肿的囊壁也为复层鳞状上皮或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但未见杯状细胞,周围基质中见黏液腺,诊断为甲状腺舌骨导管囊肿.
作者:廖文俊;樊平申;李承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男,11岁.因全身皮肤红斑、脓疱、疼痛,伴发热4d,于2006年8月4日入我院诊治.患者入院前5 d因上呼吸道感染,在当地社区诊所诊治,服用小柴胡冲剂、板蓝根冲剂及维C银翘片等中成药治疗(否认服用其他药物).次日,全身皮肤出现弥漫性潮红、肿胀伴烧灼样疼痛.第3天,全身皮肤遍布针帽大淡黄色脓疱,腰背部脓疱部分融合成小片状脓湖,伴持续性高热(体温为39.5 ℃),无腹痛、腹泻、关节疼痛等不适.
作者:杨卫兵;李欣;刘文春;张栋 刊期: 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