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凤;何勤;余德厚;蒋燕萍;马璐
患者女,24岁.主诉:右内踝后部起暗紫红色丘疹和蓝黑色结节1年余.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无意中发现右内踝后上方出现二三个米粒大暗紫红色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未就诊.此后丘疹逐渐增大、增多,鞋后帮不慎碰到丘疹时有针刺样疼痛,其疼痛与寒冷、进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醋、蒜等)无明显关系.起病前局部无明确外伤史.患者既往体健,无皮肤及内脏肿瘤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为明确诊断,于2006年5月17日来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
作者:马东来;孙秋宁;方凯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报告1例散发性肘毛增多症.患者男,63岁.双肘毛先天性增多、变长.20~40岁时肘毛长达14 cm左右.患者发育正常,无畸形.家族成员无类似疾病.皮肤科检查示前臂伸侧自肘关节附近至腕关节可见色黑、约10 cm、长短一致的体毛密集分布.诊断:散发性肘毛增多症.
作者:谭城;朱文元;闵仲生;周克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组织病理特征本文2张组织病理图片的主要特征是:表皮轻度萎缩,真皮内有较多基底样细胞组成的条索或团块,大小及形态不一,基底样细胞条索周围纤维组织增生;部分团块内可见角囊肿.个别角囊肿周围可见多核巨细胞.
作者:常建民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报告1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患者男,26岁.曾无防护地接触放射性元素钴3年.躯干部出现暗红色肿块1.5个月,伴有全血细胞减少.皮损组织病理学改变主要为真皮中下部及皮下脂肪层弥漫性瘤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显示LCA(+)、CD45RO(+)、CD3(+)、CD2(+)、CD8(+)、TIA-1(+)、CD20(-).
作者:李正刚;表贞淑;杨锎;景士兵;刘洋;白义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男,11岁.因全身皮肤红斑、脓疱、疼痛,伴发热4d,于2006年8月4日入我院诊治.患者入院前5 d因上呼吸道感染,在当地社区诊所诊治,服用小柴胡冲剂、板蓝根冲剂及维C银翘片等中成药治疗(否认服用其他药物).次日,全身皮肤出现弥漫性潮红、肿胀伴烧灼样疼痛.第3天,全身皮肤遍布针帽大淡黄色脓疱,腰背部脓疱部分融合成小片状脓湖,伴持续性高热(体温为39.5 ℃),无腹痛、腹泻、关节疼痛等不适.
作者:杨卫兵;李欣;刘文春;张栋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黑素瘤抑制性活性因子(MIA)在黑素瘤及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8份黑素瘤石蜡标本、35份基底细胞癌石蜡标本以及32份色素痣石蜡标本中MIA的表达水平.结果:MIA在所有色素痣以及基底细胞癌中均呈阴性表达,而在原位黑素瘤、侵袭性黑素瘤、有淋巴结转移的黑素瘤、无淋巴结转移的黑素瘤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1.4%、91.6%、94.1%和42.8%.结论:MIA在黑素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MIA有可能成为临床诊断、治疗黑素瘤的靶点.
作者:钱悦;梁少姗;陈思远;冯爱平;涂亚庭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报告发生于脂溢性角化病及色素痣上的晕皮炎各1例.例1.女,24岁.左小腿丘疹3年,周围出现红斑、丘疹及脱屑2个月.皮损中心组织病理检查符合脂溢性角化改变.相邻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见角化不全,海绵形成,真皮淋巴细胞浸润.切除该丘疹3 d后原周围湿疹样改变逐渐消失.例2.女,43岁.躯于、四肢色素痣周围相继出现红斑、丘疹及鳞屑,湿疹样改变自行消退时中心色素痣逐渐缩小、消失,局部留下萎缩性瘢痕.
作者:谭城;朱文元;闵仲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组织病理特征本文2张组织病理图片的主要特征是:表皮增厚,呈乳头瘤样增生,皮突延长;表皮棘层松解,主要位于表皮的下部;棘层松解不伴有角化不良;未见明显的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
作者:常建民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男,24岁.因躯干、四肢泛发淡褐色斑、结节24年,右大腿肿块3年,于2006年2月9日收入院.家族史:患者母亲、外祖母均患有该病,患者及其母亲均为家中独子,外祖母中年去世,死因不详.体格检查:发育正常,自幼智力低下,言语欠清,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何渊民;许飏;詹凌;朱玉祥;陈德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女,50岁.阴部出现一硬结节5个月余,硬结节切除后再发1个月,于2006年6月来本院就诊.患者自诉6个月前无意中发现阴部出现一小硬结节,无明显自觉症状,硬结节逐渐增大,于2006年2月曾来本院就诊.当时检查发现阴阜正中有一枚黄豆大硬结节,略高出皮面,边界清楚,呈正常肤色,触之较硬,活动好,无压痛.
作者:徐妍;虞海燕;程浩;朱可建;周强;陈贤祯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瘢痕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压迫治疗、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激光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等.该文就其治疗的现况及前景作一介绍.
作者:徐文俊;李惠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近来研究发现,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与滴虫、衣原体感染、淋病等性传播性疾病(STD)有密切关系.为此,笔者对我院性病门诊2005年6月-2006年10月就诊的310例女性患者进行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林子刚;刘忠绪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成人Still病是一种好发于中年女性,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成人Still病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
作者:陈鹏;汪盛;蒋献;卞彩云;朱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男,31岁.反复发作口腔溃疡6年,加重伴会阴部、股部丘疹1个月余,于2006年1月9 日入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6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腔溃疡.此后反复发作,每次自服消炎药(具体药名不详)后病情缓解,未作进一步诊治.1个月余前患者口腔溃疡再次出现,进而出现会阴部、肛周溃疡及双股部毛囊性炎性丘疹,伴疼痛.
作者:汪宇;陆洪光;魏羽佳;宋守荣;余德厚;廖跃;杨柳依;刘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报告1例支气管源性囊肿与1例甲状腺舌骨导管囊肿.2例患儿均因自幼颈前出现丘疹并缓慢增大就诊,无自觉症状.组织病理检查:例1示真皮下部囊肿,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或假复层柱状上皮,见较多杯状细胞,诊断为支气管源性囊肿;例2囊肿的囊壁也为复层鳞状上皮或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但未见杯状细胞,周围基质中见黏液腺,诊断为甲状腺舌骨导管囊肿.
作者:廖文俊;樊平申;李承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男,70岁.因右踝伸侧、右股内侧及左小腿内侧出现半球形皮肤肿物3个月余,于2006年5月20日来我院就诊.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右踝伸侧出现皮下结节,逐渐增大至鸡卵大,表面破溃,出现卫星状结节.2个月前右股内侧及左下肢出现类似肿块,分别为鸡蛋和鸽蛋大,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正规治疗,肿物渐增大.否认有外伤史,家族无类似疾病史.
作者:李琛;柳曦光;独孤龙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笔者于2006年5-11月采用依匹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8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1 病例和方法1.1 病例所有病例均选自在我科门诊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平均年龄37岁(13~68岁),性别不限,平均病程2.5年(7周~6年);临床表现为瘙痒和一过性风团;所有入选患者治疗前1个月均未服用过任何抗组胺药物.
作者:付瑶;裕普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女,55岁.因全身反复出现红斑、水疱、糜烂伴瘙痒30年,于2006年11月8日就诊于我院.患者30年前无明显诱因双膝部出现片状红斑,其上散在大小不等的水疱,疱易破,破溃后形成糜烂面,经久不愈.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天疱疮,经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病情好转.之后间断口服泼尼松(大剂量30 mg/d).30年来,病情反复发作,时有加重,水疱多在摩擦、搔抓处发生,曾多次累及躯干、四肢、头皮及口腔黏膜,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
作者:钟珊珊;张玉环;张玉琬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我科自2004年3月-2005年3月采用自体表皮移植术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白癜风40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病例与方法1.1病例40例患者均来自我科白癜风专科门诊,均为寻常型白癜风静止期患者,其中女31例,男9例.年龄12~55岁,病程0.6~10年.40例患者中皮损位于头面部12例,躯干部18例,四肢10例.40例患者中有32例使用多种方法治疗无效,8例患者在此前未接受过任何治疗,色素脱失区面积为1 cm×1 cm~3 cm×5cm.
作者:刘文;雷淑英;石玉梅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皮肤的生理指标包括皮肤的水通透屏障功能、角质层的水分含量以及皮肤表面的pH值等,这些生理指标反映了机体和皮肤局部的生理状态.除角质层的水分含量降低以及皮肤表面的pH值升高外,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皮肤屏障功能明显降低.这一变化是AD表皮病变所致,其可影响表皮和真皮的功能.皮肤生理的改变程度与病情有关,通过改善皮肤屏障功能可以缓解AD病情.因此,正确地了解AD患者皮肤屏障功能的改变对于病情的判断和疾病的防治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蔄茂强;Peter M Elias 刊期: 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