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云;张应;马鹏;吴叶宽
为查清我国畲族常用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和民间应用情况及畲族特有药用植物品种.对全国25个畲民主要居住的县(市)区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民间畲医药人员提供的处方、治疗案例、用法用量、常用畲药和药物标本,同时调查其分布情况、生长环境,记录植物特征,拍摄图片、GPS数据及航迹,采集新鲜腊叶或植物标本.结果收集到畲族民间用药1 600个品种、病名450个和处方1 016个;其中畲族常用药用植物520种,主要生长分布在我国东南部,海拔200~1 500 m;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药用)5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药用)15种,畲族特有药用植物11种;分属于144科、312属、494种、2亚种、17变种、3变型和1栽培变种;畲族民间药物使用方法不同于中医和其他民族医药.通过调查,查清了我国畲族常用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民间应用情况和常用药物,查明了珍稀濒危畲族药用植物和畲族特有药用植物,为今后畲药资源开发利用决策提供了依据.
作者:雷后兴;李建良;郑宋明;樊理华;李水福;程文亮;华金渭;余华丽;戴德雄 刊期: 2014年第16期
该实验采用超声辅助酶解人参总皂苷以制备人参稀有皂苷Compound K.以转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超声功率、超声时间等超声预处理因素和pH、温度、底物浓度、酶用量、反应时间等酶解因素对转化率的影响,并应用响应面法试验优化制备工艺;采用MS,1H,13C-NMR鉴定酶解产物.结果表明,超声辅助酶解反应的适条件为超声功率250 W,超声时间15 min,酶解pH 5.5,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36 h,酶用量-底物4∶5,底物质量浓度1.0g·L-1;反应产物相对分子质量622.4,核磁图谱证实产物为人参稀有皂苷Compound K.在此条件下,以人参总皂苷计,人参稀有皂苷Compound K转化率为6.91%.该工艺反应条件温和,转化率较高,工艺简单可靠,适合工业化生产.
作者:于兆慧;刘其媛;崔莉;贾晓斌;金鑫;张振海 刊期: 2014年第16期
四逆汤是经典《伤寒论》中的急救方,由附子、甘草(炙)、干姜组成,研究建立体外H9c2心肌细胞MI-RI模型,通过观察正常对照组、MI-RI模型组、四逆汤作用组和缺甘草四逆汤作用组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测定各组细胞的存活率、LGH和CK活性.同时收集各组细胞培养液并采用GC-MS技术进行检测,对采集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PCA,PLS-DA,OPLS-DA),得到17个代谢标志物(指认15个),并对其相对含量及代谢途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四逆汤中附子配伍甘草解毒增效机制是通过调节糖酵解、脂质代谢、三羧酸循环和氨基酸代谢中氮的代谢等生物代谢途径得以实现的.研究也证明四逆汤与缺甘草四逆汤对MI-RI模型损伤H9c2心肌细胞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四逆汤组保护作用更加显著.
作者:李莹;傅超美;任波;刘圆;高飞;杨欢;彭伟;甘彦雄 刊期: 2014年第16期
采用查阅本草文献、近代及现代中医药文献,结合到黄连主产地和部分药材市场进行实地考察的方法,对黄连药材加工方法和商品规格等级及销售情况进行系统调研.黄连产地加工方法古代主要有晒干法与焙干法;近现代加工方法较多,主要有阳光下薄纸遮盖干燥法、烘干法、烘箱干燥法与微火炒干法.文献以黄连所含主要化学成分小檗碱的含量为指标对黄连加工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其中,阳光直射干燥法与焙干法影响小檗碱的含量,所以干燥时要把握好温度;阳光下薄纸遮盖干燥法比较繁琐,不适合大量药材和有风情况下药材的干燥,所以被淘汰;烘干法、烘箱干燥法与微火炒干法方便简单,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为目前主要的产地加工方法.黄连药材商品包括味连、雅连和云连3种规格商品,每个规格各设2个等级,但实际上市场中以味连为主流商品,云连仅在云南部分地区有少量商品,雅连未见商品销售;主流商品味连多以统货销售,极少划分等级.黄连产地加工方法各地存在差别,亟待进行统一研究并制定相关标准操作规程,确保药材质量;黄连商品规格等级划分与药材内在质量关联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优质优价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建议《中国药典》中药材部分增加“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的内容.
作者:黄河;柳鑫;黄璐琦;杨艳芳;吴和珍 刊期: 2014年第16期
该文提出了多维组学新概念,指出多维组学是研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与机制研究的恰当方法.以壮骨止痛胶囊抗实验性绝经后骨质疏松作用为例,从中药化学组学、基因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三维组学角度,较系统地阐明了壮骨止痛胶囊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药效物质与作用机制,同时,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三维表格直观地展现三维组学研究结果.该研究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案.
作者:李劲平;曾英;雷晓明;张国民;刘慧萍;莫新民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综合运用HP-20大孔吸附树脂柱粗分、硅胶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等色谱法分离纯化海南道地药材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iora中的化学成分,借助波谱数据解析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测定其粗提物和单体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发现裸花紫珠醇提物50%,70%乙醇洗脱物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从上述活性部位分离和鉴定得到12个化合物,其中6个黄酮:木犀草苷(1),木犀草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2),6-羟基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3),木犀草素-7-O-新橙皮苷(4),野漆树苷(5),木犀草素-7,4’-二-O-葡萄糖苷(6);3个苯乙醇苷:连翘酯苷(7),类叶升麻苷(8),alyssonoside(9);3个环烯醚萜苷:梓醇(10),nudifloside(11),益母草苷(12).化合物3~6,10和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实验显示,黄酮类化合物1~6整体均显示出对宫颈癌Hela,肺癌A549和乳腺癌MCF-7细胞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化合物3,5和11的细胞毒活性比较突出.综合分析表明,黄酮类化合物是裸花紫珠活性部位的主要化学成分,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潜在功效;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含量较高,但不表现细胞毒活性;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少量存在,表现出微弱的细胞毒活性.
作者:马燕春;张旻;徐文彤;冯世秀;雷鸣;易博 刊期: 2014年第16期
不同形式的血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用药.但随着西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抵抗性及副作用的出现,传统活血化瘀中药的抗血小板聚集研究逐渐成为一个重要方向.血小板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作为生物活性材料在活血化瘀中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包括中药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及其活性成分筛选2个方面.该文针对近年来血小板在活血化瘀中药研究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王凤琴;陈岑;夏之宁;杨丰庆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应用近红外(NIR)光谱分析技术,建立热毒宁注射液产业化生产中萃取液浓缩过程绿原酸含量及固含量质量控制指标的快速定量分析方法,实时反映浓缩过程的状态,真正实现萃取液浓缩过程质量控制.方法:收集金青萃取液浓缩过程中样品,经过异常点剔除、光谱预处理和波段选择,运用偏小二乘法(PLS)分别建立NIR光谱与绿原酸HPLC分析值和固含量之间的定量校正模型,并对未知样品进行预测.结果:绿原酸含量和固含量校正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2 1,0.994 0,验证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4 4,0.998 4,RMSEC分别为0.814 6,2.656 1,RMSEP分别为0.7046,1.876 7,RSEP分别为6.01%,2.93%.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无损且准确可靠,可用于热毒宁注射液萃取液浓缩过程中绿原酸含量及固含量的快速监测.
作者:张亚非;左翔云;毕宇安;吴建雄;王振中;李萍;萧伟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甲基苄基亚硝胺(MBNA)诱发食管癌前病变Wnt通路抑制因子的变化及膈下逐瘀汤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按3.5 mg·kg-1体重剂量皮下注射MBNA溶液,每周2次,造模首日起以膈下逐瘀汤16,8g·kg-1剂量灌胃给药,于造模第10周处死各组大鼠,观察食管黏膜病理变化,荧光定量PCR检测sFRP1,sFRP4,Axin1,Axin2,GSK-3β mRNA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检测β-catenin蛋白水平.结果:MBNA诱导下,模型组大鼠食管黏膜病理学检查呈轻度不典型增生,膈下逐瘀汤高、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病理形态学与组织学均未有明显改善;模型组大鼠食管组织sFRP1,sFRP4,Axin1,Axin2基因转录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 <0.05或P<0.01),β-catenin蛋白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1),膈下逐瘀汤低剂量组sFRP4,Axin1,Axin2基因转录水平较模型组升高(P <0.05或P<0.01),β-catenin蛋白水平较模型组降低(P<0.01).结论:上调β-catenin蛋白水平、下调Wnt通路抑制因子转录水平从而增强Wnt通路活性是MBNA致大鼠食管癌前病变的可能分子机制之一,膈下逐瘀汤虽可下调β-catenin 蛋白水平、上调Wnt通路抑制因子转录水平,但不足以阻断MBNA诱发的食管癌前病变.
作者:施文荣;刘艳;谢金东;卓实;涂春香;谢佐福 刊期: 2014年第16期
金世元教授从事中药工作70余年,对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成药合理使用以及中药调剂等多方面领域均有建树,形成了独到的“医药兼通”的学术思想特色.针对当今临床用药情况,将其用药实践经验进行初步总结.如橘红和陈皮的药用品种已与传统使用不符,药材品质明显不及以前;再如当归、甘草、黄芩和乌药的药用部位与传统发生变化,致使药效有所偏差;传统鲜药钱菖蒲已经失传,应延续使用等现代临床用药中涉及到的关于药用历史、品种变迁、药用部位变化、炮制工艺改变等多方面进行阶段性总结,以供中医药管理部门、生产和临床应用参考.
作者:金艳;罗容;黄璐琦 刊期: 2014年第16期
中药产业链的产业链条很长且行业跨度大,在一个链条上同时存在靠天吃饭的中药农业与科技含量高的中药工业、中药知识业及快速发展的中药流通业,各产业环节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大量瓶颈现象产生,使整条产业链运行不够顺畅.作者从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三次产业分类、要素密集度产业划分等角度分析,认为跨国民经济行业、跨三次产业、跨不同要素密集度产业导致中药产业链结构复杂,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产业主体复杂、产品形式多样、各产业环节分工协作程度不一、各产业环节技术进步速度不同等方面.作者指出结构复杂是中药产业链的天然特性,是导致各产业环节发展不平衡及产业链运行不协调的主要原因.该研究将为今后探讨中药产业链资源配置效率及协调发展等问题奠定基础.
作者:刘盈;李祺;汪晓凡 刊期: 2014年第16期
该文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骨性关节炎的文献,并对文献报道的方剂进行筛选、规范后,建立相应方剂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挖掘分析其中的用药规律.筛选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剂103首,骨性关节炎的方剂106首,分析得到治疗骨质疏松症和骨性关节炎的常用药物、药对及药物组合,并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和骨性关节炎的用药规律有一定的相似性,均以补肾活血通络为治则治法,但两者的具体用药侧重点存在差异,即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以补肾为主,佐以活血,而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以活血通络止痛为主,佐以补肾.该研究结果对骨质疏松症和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用药和新药研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作者:郑自然;唐仕欢 刊期: 2014年第16期
以全国市场抽验的不同程度硫熏白芍及课题组自制的不同硫熏时间白芍为样本,通过比较白芍的硫熏程度与其性状,芍药苷、芍药苷亚硫酸酯的含量及其指纹图谱的变化,评价硫磺熏蒸对白芍质量的影响.该研究采用《中国药典》方法评价了硫熏白芍的性状,测定了其芍药苷含量,用LC-MS分析了芍药苷转化产物,建立基于HPLC的白芍指纹图谱检测方法,并以相似度评价了质量差异.结果显示硫磺熏蒸使白芍颜色变白,特有气味消失,产生刺鼻酸气,并对芍药苷含量有显著影响,随硫熏程度加剧,芍药苷含量明显下降,部分转化为芍药苷亚硫酸酯,而且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指纹图谱也有明显变化.说明硫熏对白芍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应严格限定白芍的硫熏工艺.由实验可见,可以通过测定芍药苷亚硫酸酯的含量来控制白芍的硫熏程度.
作者:王赵;陈玉武;王琼;孙磊;许玮仪;金红宇;马双成 刊期: 2014年第16期
为了确定山银花(灰毡毛忍冬)的适宜采收期,测定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蕾外观形态、产量和质量,比较一日内不同时段采摘花蕾的质量.结果表明,开花型和花蕾型灰毡毛忍冬不同发育阶段的花蕾外观形态具有较大的差异;随着花蕾发育,产量逐渐增加;开花型灰毡毛忍冬花蕾开放后(银花期、金花期)绿原酸含量极显著降低,开花前(幼蕾期、青色期、大白期)质量无显著差异;花蕾型灰毡毛忍冬黄白期灰毡毛忍冬皂苷乙显著降低,幼蕾期和青白期质量无显著差异.一日内不同时段采摘的灰毡毛忍冬绿原酸和3,5一二咖啡酰奎宁酸含量有显著差异.开花型灰毡毛忍冬的适宜采收期为大白期,采摘时段为10:00以前和18:00以后,花蕾型灰毡毛忍冬的适宜采收期为青白期,采摘时段为8:00以前和18:00以后.
作者:李隆云;张应;马鹏;吴叶宽 刊期: 2014年第16期
采用硅胶柱色谱,HPLC等方法对中华苦荬菜根部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5个化合物,依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chinensioide G(1),chinensioide B(2),10α-羟基-愈创木烷-12,6-内酯-3-酮(3),chinen-sioide C(4),10α-羟基-11βH-4(5)-愈创木烯-12,6-内酯(5),3β,10α-二羟基-4βH-11(13)-愈创木烯-12,6-内酯(6),3β,10α-二羟基-4βH,11βH-愈创木-12,6-内酯(7),3β,10α-二羟基-4(15),11(13)-愈创木二烯-12,6-内酯(8),咖啡酸(9),对羟基苯乙酸(10),对羟基苯乙酸甲酯(11),对羟基苯乙酸乙酯(12),β-谷甾醇(13),胡萝卜苷(14),ixerin D(15).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chinensioide G,化合物6,7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张树军;王丹;许策;王金兰;赵明 刊期: 2014年第16期
药物临床试验是新药研发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操作的规范程度直接关系到药物研发的成败.因此,提高新药临床试验的质量至关重要,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在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制药行业国际化发展和临床试验产业化大趋势下,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经过多年的发展,药物临床试验的整体水平迅速提高,也开展了大量的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药物临床试验起步晚,对药物临床试验及药物临床试验管理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因此,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建设和管理依旧任重道远.该研究从机构组织管理、机构地区和专业分布以及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质量管理3个方面对当前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目前机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加大中医专业建设、引入药品风险管理和加强信息化管理3方面的建议,以期为今后机构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陈寅萤;吴萍;王阶 刊期: 2014年第16期
该实验研究了传统中药小槐花大极性部位的化学成分.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凝胶柱色谱,ODS中低压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薄层色谱,重结晶,分析型和制备型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利用核磁共振波谱,质谱及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从小槐花大极性部位中分离得到13个单体化合物,它们的结构经鉴定分别为香草醛(1),黑麦草内酯(2),吲哚-3-甲醛(3),水杨酸(4),当药黄素(5),saccharumoside C(6),isosinensin(7),7-O-α-L-吡喃鼠李糖基-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8),异牡荆素(9),牡荆素(10),nothofagin(11),resveratroloside(12),2(”)-α-rhammopyranosyl-7-O-methylvitexin(13).除化合物5外,其余12个化合物均为小槐花中首次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化合物2,3,6~8,11~13等8个化合物为山蚂蝗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作者:朱丹;王帝;王光辉;郭志坚;邹秀红;林挺;陈海峰 刊期: 2014年第16期
采用HPLC测定人参茎叶受冻前后单体皂苷、游离氨基酸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酚含量及DPPH法测定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考察人参茎叶霜冻前后的质量变化.结果表明,受冻后人参茎中9种单体皂苷含量除Rg1,Re升高外,其余皂苷含量均有所下降,人参叶中皂苷含量均明显降低;受冻后人参茎中游离氨基总含量降低,而人参叶氨基酸总含量升高;受冻后人参茎、叶中的总酚含量降低,但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提高.霜冻对人参茎叶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作者:赵岩;马爽;蔡恩博;刘双利;杨鹤;张连学;王士杰 刊期: 2014年第16期
以老鸦瓣鳞茎芯芽和子茎(芽茎顶端膨大形成的子鳞茎)为外植体,探索噻苯隆(TDZ)和α-萘乙酸(NAA)诱导老鸦瓣外植体直接成芽的方法,建立老鸦瓣器官途径丛生芽组培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芯芽和子茎在MS+ TDZ 2.0 mg·L-1+NAA 2.0mg·L-1和MS+ TDZ 2.0 mg·L-1+NAA4.0 mg·L-1培养基中可直接诱导不定芽,芽诱导率分别为72.92%,79.22%;利用子茎不定芽在MS+ TDZ 0.2mg·L-1+NAA 0.2mg·L-1培养基中可进行丛生芽增殖,增殖系数2.23,形成的芽体健壮,叶色嫩绿;增殖后的丛生芽在含有IBA 1.0 mg·L-1的MS培养基中即可生根,生根率52.6%,平均3~5条根.利用老鸦瓣芯芽和子茎,筛选出了老鸦瓣芯芽和子茎直接诱导不定芽及丛生芽增殖和生根的适培养基,建立了器官途径丛生芽组培体系.
作者:朱丽芳;徐超;朱再标;杨鹤同;郭巧生;徐红建;马宏亮;赵桂华 刊期: 2014年第16期
菠萝叶主要含酚类成分,具有抗氧化和调血脂作用.其主要成分为对香豆酸.该文以对香豆酸为主要测试成分,观察了菠萝叶酚类成分中对香豆酸体外人源肝HepG2细胞跨膜转运的特点及其对糖脂负荷细胞实验中葡萄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醇的转运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菠萝叶酚具有较好的跨膜转运特点.给药后5 min,菠萝叶酚中的对香豆酸即细胞内达到较高的浓度,60 min达峰值.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在促进葡萄糖转运体(GLUT4)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表达的同时,菠萝叶酚能够降低细胞内的糖脂含量.这种降低细胞内脂含量的作用与促进脂蛋白脂酶(LPL)、肝甘油三酯脂酶(HTGL)表达有关,降低细胞内葡萄糖含量的作用与促进肝糖原合成有关.
作者:庞雨浓;柴玉爽;姜敬非;王欣佩;余煊;雷帆;邢东明;杜力军 刊期: 2014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