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顺铂耐药的分子机制及中药干预的研究进展

刘磊;卞卡

关键词:顺铂, 耐药, 联合用药, 中药
摘要:顺铂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线抗癌药物,但顺铂耐药性的产生降低了顺铂的疗效.顺铂是一种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其主要作用靶点是细胞内具有亲核性的蛋白质、DNA和RNA.顺铂耐药机制是多因素的,其中转运蛋白的异常表达、细胞内解毒作用的增强、DNA修复能力的增加以及细胞凋亡受阻是顺铂耐药的主要机制.中药在肿瘤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中药与顺铂联用能够提高疗效.该文对顺铂耐药的机制和近年来中药与顺铂联合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中国中药杂志相关文献
  • 贝母类药材湖北贝母Fritillaria hupehensis系统位置的探讨——来自ITS,rpl16,matK序列的证据

    湖北贝母为传统中药,然而《Flora of China》将其基原植物湖北贝母Fritillaria hupehensis归并于天目贝母F.monantha项下.该实验采用分子系统学方法,以川百合Lilium davidii为外类群,用核基因ITS序列和叶绿体基因rpl16序列、matK序列等3个片段对湖北贝母及其近缘类群天目贝母F.monantha、安徽贝母F.anhuiensis等进行联合建树分析,对湖北贝母植物的系统位置进行了探讨,为湖北贝母药材的安全使用提供分子证据.结果显示,分子系统树上,3种贝母各自的居群聚为一支,之后天目贝母与安徽贝母聚为一支,后与湖北贝母聚为一支.表明湖北贝母与天目贝母的亲缘关系可能要远于安徽贝母与天目贝母之间的关系,因此不适宜将湖北贝母归并于天目贝母.

    作者:赖宏武;齐耀东;刘海涛;刘久石;张本刚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穿心莲内酯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分散的影响

    随着真菌感染日渐增多,白念珠菌的防治成为当前抗真菌感染的重点.该研究拟探讨中药单体穿心莲内酯(AG)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分散的影响.实验以微孔板结合医用导管片构建白念珠菌生物膜模型,分别通过XTT减低法和平板法发现1 000,500,250 mg·L-1AG能不同程度的影响白念珠菌生物膜分散细胞的活性;以扫描电镜观察导管片残余生物膜形态结构,发现1 000,500,250 mg·L-1AG能剂量依赖性的诱导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分散,且分散出的细胞以酵母相为主;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发现AG使HSP90表达上调,使UME6和PES1表达下调.该研究表明AG能一定程度的诱导白念珠菌生物膜分散.

    作者:施高翔;严园园;邵菁;陆克乔;张梦翔;汪天明;汪长中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中药通关藤红外指纹图谱研究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4省份16产区的48份通关藤样品进行分析,建立通关藤药材FTIR指纹图谱.通过对该指纹图谱的解析表征、全谱对比、共有特征峰对比、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建立快速鉴别不同产地通关藤的方法.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通关藤样品的FTIR图谱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运用适当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可实现该药材的产地鉴别;指纹图谱解析、相关系数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结果能从不同层面对通关藤产地进行正确的分类,结果相互验证和补充.本研究为通关藤药材的产地鉴别和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和方法.

    作者:李超;杨生超;郭巧生;郑开颜;王平理;徐祥增;肖雪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痰热清注射液生产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构建及相关思考

    该文对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痰热清注射液生产全程质量控制体系进行简要介绍,对该项研究的意义和存在的困难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了将该项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尚需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并对该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作者:李文龙;刘绍勇;薛东升;瞿海斌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基于QbD理念的中药新药成型工艺研发模式的探讨

    中药制剂的生产大多采用比较传统的生产方式,产品的质量更多地依赖于终端控制.对其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不可预测,多数情况下仅依靠经验判断.由此,也很难找到影响生产工艺过程和产品质量的关键可控点.该文通过介绍中药新药成型工艺的新研究成果,提出了基于QbD理念的中药新药成型工艺的研发模式,即借鉴粉体学和流体学的基本理论,表征中药制剂原料的物理属性,从加强制剂原料物理属性、制剂工艺、制剂产品质量之间相关性研究着手,更科学、合理地设计中药制剂成型工艺,并从中发现影响中药制剂质量的各种可能因素以及它们的影响程度,预测中试放大和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中药制剂的研发与生产提供参考,也可为今后逐步实现中药制剂“过程控制”提供支撑.

    作者:冯怡;洪燕龙;鲜洁晨;杜若飞;赵立杰;沈岚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4种归肺经中药对肺热证小鼠TLR2,NF-κB表达变化的研究

    目的:研究麻黄、干姜、黄芩、桑白皮4味归肺经中药对肺热证小鼠肺组织TLR2,NF-κB p65表达的影响,探讨这4味中药干预肺热证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健康KM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麻黄、干姜、黄芩、桑白皮组(20,10 g· kg-1),鼻腔滴入肺炎链球菌菌液建立小鼠肺热证模型,分别给予不同中药治疗,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TLR2,NF-κB p65蛋白含量,Real-time PCR法检测肺组织TLR2,NF-κB p65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LR2,NF-κB p65蛋白含量升高(P<0.01),mRNA表达上调(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麻黄高、低剂量组、干姜低剂量组、黄芩高剂量组TLR2蛋白表达降低(P<0.05或P<0.01);麻黄高、低剂量组、干姜低剂量组、黄芩高、低剂量组、桑白皮高、低剂量组NF-κB p65蛋白含量降低(P<0.05或P<0.01);麻黄高、低剂量组、干姜高、低剂量组、黄芩高剂量组、桑白皮高剂量组TLR2 mRNA表达下调(P<0.01或P<0.05).结论:麻黄、干姜、黄芩、桑白皮可能通过下调TLR2,NF-κB p65蛋白及mRNA表达,介导TLR2/NF-κB炎症信号通路,从而减轻小鼠肺热证肺组织损伤.

    作者:杨萍;金素安;车立娟;何世民;袁颖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氮素形态对杭白菊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以杭白菊为实验材料,设置不同的铵态氮和硝态氮比例,分析氮素形态及配比对杭白菊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形态及配比对杭白菊生长和品质有较大影响.叶绿素总量和净光合速率(Pn)均在NH4 +-N/NO3-N为25∶75时达到大值;根、茎、叶、花蕾等不同部位中NR的活性均在NH4 +-N/NO3-N为0∶100时达到大值;根和叶中硝态氮的含量在NH4+-N/NO3-N为50∶50时达到大值;随着硝态氮比例的增加,GS和GOGAT的活性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两者均在NH4+-N/NO3-N为100∶0时达到大值,铵态氮的含量则在NH4+-N/NO3-N为75∶25时达到大值;淀粉含量在NH4+-N/NO3-N为100∶0时达到大值,可溶性总糖在NH4+-N/NO3-N为25∶75达到大值;绿原酸,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基本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两者的含量在NH4+-N/NO3-N为25∶75时达到大值,质量分数分别为0.673%,1.838%;木犀草苷的含量则随着硝态氮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并在NH4 +-N/NO3-N为0∶100时达到大值,质量分数0.108%;NH4+-N/NO3-N为25∶75时产量达到大值.结论:氮素形态及配比对杭白菊的光合作用、碳氮代谢、产量品质影响显著,NH4+-N/NO3-N为25∶75时较利于杭白菊的生长及品质提升.

    作者:张朋;王康才;成明超;郭庆海;赵杰;赵秀梅;李丽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蒙药查干嘣嘎对生物标志物PGC-1α的活性调节作用

    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考察蒙药查干蹦嘎提取物对生物标志物PGC-1α的活性调节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裸鼠肿瘤模型的药效学和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奠定基础.方法:①70%的乙醇回流提取查干蹦嘎药材粗粉,制备药材提取物冻干粉;②口服给予KM和C57BL/6J小鼠50 mg·kg-1的查干蹦嘎提取物,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5d;给予A549细胞不同浓度的查干蹦嘎提取物;③用QT-PCR定量测定动物肺部组织及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细胞A549中PGC-1α 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在不同品系小鼠的肺组织测定中,PGC-1α的表达量具有增高的趋势.在A549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细胞的测定中,PGC-1α的表达随着剂量的增加而不断增高,且表现出时间与浓度依耐性关系.结论:蒙药查干蹦嘎能够诱导正常肺部组织与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PGC-1α mRNA表达.目前的实验结果为进一步肿瘤模型的药效学和抗肿瘤活性物质基础的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李汉青;顼佳音;蔚璐;新吉乐;魏继文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挥发油在中成药数据库中的应用特点与现状分析

    芳香类中药在我国的使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挥发油是由芳香性药物提取精制而成的有效成分,常为几十种至上百种成分的混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故常以挥发油直接配伍组方,制成内服或外用的各种制剂,发挥临床疗效.该文以《国家新编中成药》第2版的数据库为资料来源,筛选了以挥发油入药的266个中成药,建立含药品名称、挥发油名称与用量、剂型、规格与用法、功能、主治等项目的信息表.再结合药剂学、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等多学科知识,统计分析含挥发油的中成药在剂型与用法、挥发油的品种、功能与主治等方面的信息.综合分析挥发油在剂型发展、处方开发、药品说明、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现状,为进一步探究其市场发展现状,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赛君;伍振峰;杨明;王雅琪;胡鹏翼;揭晓泸;韩飞;王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药用植物大规模组织培养的相关问题探讨

    为提高药用植物的产量和品质,增强我国药用植物产业的竞争力,该文对药用植物大规模组织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尽管生物技术是药用植物生产快捷、有前途的手段之一,但仍存在诸如培养材料稳定性、转基因药用植物安全性、培养条件优化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针对药用植物自身特点,建立完善健全的评价体系,是保证药用植物大规模组织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作者:吕冬梅;袁媛;詹志来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中药甘草中微量元素与有效成分相关性研究

    为明确与甘草中有效成分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种类,揭示微量元素对甘草质量的影响,依据国家药典标准,采用HPLC测定甘草样品中有效成分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微量元素(Cu)、锌(Zn)、(锰)、铅(Pb)、硒(Se)、镉(Cd)、镍(Ni)、镧(La)、钠(Na)、铬(Cr)、镁(Mg)、铁(Fe)、钙(Ca)、铝(Al)、钾(K)、锶(Sr)的含量,用SPSS统计软件对有效成分含量与微量元素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甘草药材中的甘草苷含量与Mn,Pb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Cu,N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甘草酸含量与Mg,Cd,La含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与K,Fe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初步认为,甘草药材中有效成分与微量元素之间存在密切相关关系,但确切结论还需进一步进行量效关系研究分析.

    作者:刘长利;尹艳;张淑华;李倩;陈敏;郭昫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microRNA与左室肥厚

    微小RNA(microRNA,miRNA)在生物发育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在生物学中起着类似于“总开关”的作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约有1/3的患者会出现左室肥厚,是心血管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miRNA在左室肥厚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文回顾了miRNA在压力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并明确了其对左室肥厚形成的影响,进一步强调了miRNA作为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机遇和挑战.

    作者:段练;熊兴江;刘咏梅;王阶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难溶性天然药物增溶方法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天然药物应用的重视,难溶性天然药物的增溶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天然活性成分大多数存在相对分子质量大、溶解性差等问题,导致口服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阻碍了其在制剂研发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发展.因此,选择合适的增溶方法,增加难溶性天然药物的溶解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十分重要.该文就近年来制剂开发领域研究的热点技术,如前体药物技术、包合物技术、固体分散体技术、共晶技术、渗透泵技术、液固压缩技术、微粉化技术、自微乳、纳米混悬剂、脂质体、聚合物胶束等制剂新技术在增加难溶性天然药物溶解度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介绍和评述了每一种技术或方法的原理、特点、适用范围、应用实例、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作者:钟慧;朱源;余江南;徐希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顺铂耐药的分子机制及中药干预的研究进展

    顺铂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线抗癌药物,但顺铂耐药性的产生降低了顺铂的疗效.顺铂是一种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其主要作用靶点是细胞内具有亲核性的蛋白质、DNA和RNA.顺铂耐药机制是多因素的,其中转运蛋白的异常表达、细胞内解毒作用的增强、DNA修复能力的增加以及细胞凋亡受阻是顺铂耐药的主要机制.中药在肿瘤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中药与顺铂联用能够提高疗效.该文对顺铂耐药的机制和近年来中药与顺铂联合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磊;卞卡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独活、羌活的本草源流考

    通过本草文献,梳清独活、羌活的本草源流,确立其基原.考证历代本草著作,并结合现代资料进行分析.《神农本草经》中独活应包括独活和羌活2类中药,南北朝时期已区分药材.唐宋时期已认识到二者的临床区别,明代《本草品汇精要》始将二者从本草上区分开来,由于本草家多泥古,尤其是李时珍将二者合为一条,引起了混乱.但是在药材商品和临床上,二者依然是区分的.历代羌活均为羌活属植物,基原为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和宽叶羌活N.forbesii而独活品种较为复杂,但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应用当归属重齿毛当归Angelica pubescens f.biserrata,并作为正品延续下来.早的独活应不包括羌活属植物,羌活可看成历史上的一优选的“新兴品种”.

    作者:单锋;袁媛;郝近大;黄璐琦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HPLC-MS同时测定小鼠血浆中青蒿素、青蒿乙素、青蒿酸和东莨菪内酯的含量

    青蒿素是一种常用的抗疟药,但青蒿中其他组分的药效作用很少被考察.研究发现,当青蒿中的青蒿乙素、青蒿酸、东莨菪内酯3种组分与青蒿素按照质量比为1∶1∶1∶1的比例在小鼠体内考察药效时,与等剂量青蒿素单用组相比可以起到显著的抗疟增效作用.建立血浆中同时检测青蒿素、青蒿乙素、青蒿酸和东莨菪内酯4种组分含量的HPLC-MS方法,有助于这种增效现象在药动学层面研究的进一步开展.采用Agilent公司1200-6130液质联用系统,电喷雾电离源,正离子和负离子检测方式,SIM模式;色谱分离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2.1 mm×1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5%乙酸水溶液(60∶ 40),流速0.3 mL·min-1,柱温为40.0℃,进样量5μL.结果显示,4组分血浆浓度在5~3000 μg.L-1呈现良好线性关系,方法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良好,无基质效应.该方法适用于小鼠血浆中青蒿素、青蒿乙素、青蒿酸和东莨菪内酯的含量测定,可用于开展4组分小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作者:闵青;卢炜;王满元;张东;周田彦;李良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地稔中黄酮及其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利用常规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地稔95%乙醇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根据其理化性质以及NMR和MS等光谱数据鉴定了结构,它们分别是槲皮素(1)、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6”-O-反式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3)、山柰酚(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3-O-[2”,6”-O-双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木犀草素(7)、木犀草素-7-O-(6”-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8)、芹菜素(9)、芹菜素-7-O-β-D-(6”-O-乙酰基)-葡萄糖苷(10)、柚皮素(11)、异牡荆素(12)、表儿茶素-[8,7-e]-4β-(4-羟基苯)-3,4-二羟基-2(3H)-吡喃酮(13).化合物3,5,6,8~11和13等8个化合物为首次从地稔中分离得到.

    作者:程淼;孟令杰;周兴栋;邹惠亮;余绍福;周光雄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支持向量机在中药神经毒性成分筛查中的应用

    该文通过计算324个神经毒性化合物和235个无神经毒性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电荷分布及几何结构等特征的6 122个分子描述符,通过CfsSubsetEval评价和BestFirst-D1-N5搜索相结合的方法筛选描述符,利用支持向量机(SVM)构建了化合物神经毒性判别模型.模型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均在80%以上.以30个确有神经毒性的中药成分作为外部验证集,进一步验证模型准确率,达73.333%.将该模型应用于山豆根神经毒性成分筛查,筛得13个潜在神经毒性化合物,其中4个已有文献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有助于开展中药神经毒性成分筛查工作.

    作者:张景芳;蒋芦荻;张燕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用药特点刍议

    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妇科疾病的发病率成逐年上升趋势.中医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已经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由于妇科疾病的特点,其辨证用药具有独具一格的特色,该文按照妇科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杂病的顺序,结合古今文献的论述及名老中医治疗妇科病的经验体悟,举例说明中医在治疗妇科疾病时选药关键之处,启示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选择恰当的中药是获得疗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整理分析治疗经、带、胎、产、杂疾病的用药特点,可以帮助了解妇科病各个时期病症的特点,提升运用中药的能力,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李敏;马堃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近红外光谱法鉴别常见海洋贝壳类中药饮片的研究

    该研究以《中国药典》收载的5种海洋贝壳类中药饮片为研究对象,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研究该类饮片的鉴别.结果表明,该法能很好地区分牡蛎、石决明、珍珠母,但蛤壳与瓦楞子没有得到区分;牡蛎与其他样品在第一主成分上有明显区别,其中4 236,5 263,7 142 cm-1等处载荷系数较大,提示第一主成分可能与药材中碳酸钙、水分含量等有关;蛤壳及瓦楞子与其他样品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大差异,其中5000~ 4430 cm-1等处载荷对此贡献较大,提示第二主成分可能与药材中含NH,CH基团的蛋白质等有机物密切相关.分析贝壳类药材的功效与其在近红外光谱PCA分析图中分布的相关性,发现两者较为一致.蛤壳与瓦楞子均为化痰止咳药,在PCA分析图中位于相同区域;牡蛎、石决明和珍珠母同为平肝潜阳药,但石决明与珍珠母均能明目,在PCA分析图中相距较近;牡蛎具软坚散结之功,在PCA分析图中与前两者有较大差距.以上结果提示,有机质小分子是海洋贝壳类中药不可忽略的重要药效物质基础.

    作者:杨文哲;宫会丽;秦玉华;李玥嬴;杨雪;杨宁;管华诗;刘红兵 刊期: 2014年第17期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

主管:中药通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