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五色白癜风1例

张俊;岳学状;朱文元

关键词:白癜风, 五色
摘要:患者女,36岁.因四肢、躯干出现色素脱失、色素减退、色素沉着斑8年,于2004年3月9日至镇江市疾病控制中心就诊.8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两小腿部皮肤出现白斑,周边有色素减退、色素沉着斑,皮损迅速扩展,3~4个月内蔓延至躯干部,曾用多种方法治疗,皮损未见明显好转.近来皮损扩展较慢,部分出现皮肤萎缩.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Ascher综合征1例

    患儿男,10岁.因双上眼睑反复红肿、松弛下垂3年,于2004年7月28日就诊于唐都医院皮肤科门诊.患儿自幼上唇黏膜轻度增厚,3年前入住刚装修的新居后,双上眼睑开始出现红肿,无畏光流泪,经服中药(具体药物不详)、搬出新居后红肿好转.但哭泣流泪后加重,上眼睑红肿反复发作,呈进行性加重,无任何自觉症状,也无视力障碍,下眼睑正常.

    作者:吴智高;余春艳;张衍国;董高宏;王小霞;李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头部阴虱寄生1例

    患者女,30岁.因头皮痒伴蚁行感20d,于2004年9月30日来我科就诊.患者20 d来自觉头皮瘙痒,有时在搔抓头皮时能抓抠到小虫子,未治疗.1个月前,患者曾患阴虱病,经剃除阴毛,外用百部酊治愈.既往体健,近半年未曾到外地出差及旅游.其丈夫有非婚性生活史,1个月前也曾患阴虱病,已治愈.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康瑞花;高顺强;林元珠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树突状细胞在炎症性皮肤病中的作用

    树突状细胞为皮肤内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参与免疫反应全过程,其在各类炎症性皮肤病的发病中可能有重要意义.该文对炎症性皮肤病中的树突状细胞亚群,及其表面IgE受体结构和树突状细胞对T细胞亚群的分化迁移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胡佳;张美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5例神经梅毒患者诊治分析

    神经梅毒是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其临床表现多样.为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和诊断,现对我院1995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5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许庆芳;赖维;陆春;朱国兴;欧凤仙;杨素莲;顾有守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

    咪唑斯汀(商品名:皿治林)是一种新型的H1受体拮抗剂,近年来已广泛用于治疗荨麻疹及过敏性鼻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口服咪唑斯汀每日10 mg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起效快、维持疗效长等优点.笔者采用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并与安慰剂对照进一步观察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吴良才;罗迪青;张海燕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姐妹同患偏侧萎缩

    例1.女,24岁.因右侧面部皮肤色素沉着15年,渐加重伴右侧面部进行性萎缩4年,于2004年9月23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5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侧下颌处出现浅褐色色素沉着斑,无明显自觉症状,故未曾诊治.以后色素沉着斑缓慢增大、增多并相互融合,延及右侧耳前及颞部.4年前患者发现右侧面部萎缩,略有凹陷,以后病情逐渐加重,并伴有右侧面部汗少、颞部毛发脱落.

    作者:张西克;吴平;苗国英;刘慧敏;姚贵申;郑金盈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胶样粟丘疹1例

    患者男,55岁.因面部淡黄色丘疹5年,无自觉症状,于2004年10月27日在我科门诊就诊.患者5年前开始右面颊部出现粟粒大淡黄色丘疹,逐渐增多、增大,无自觉症状.日晒后加重.近两年左眼周围亦出现类似皮疹,无季节变化,并持续不退.患者既往体健,家族成员中无类似发病者.

    作者:杨敏;张秀春;常建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咪唑斯汀抑制多形核白细胞白三烯LTB4合成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咪唑斯汀的抗炎机制.方法:采用皮下植入0.5%花生四烯酸浸泡的海绵做为抗原刺激剂的方法.各组分别在植入前、后2h灌胃给药地塞米松(0.1 mg/g)、咪唑斯汀高剂量(0.3mg/kg)、咪唑斯汀低剂量(0.1 mg/g)、氯雷他定(0.3 mg/kg),结合高效液相的分析方法,定量检测炎症关键产物--白三烯LTB4的生成量.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地塞米松组、咪唑斯汀高剂量组有较强的抑制作用(P<0.01)、咪唑斯汀低剂量组显示出抑制作用(P<0.05)、而氯雷他定组无抑制作用(P>0.01).结论:咪唑斯汀可有效抑制多形核白细胞合成LTB4,咪唑斯汀的抗炎作用机制可能主要通过抑制5-脂氧合酶活性发挥作用.

    作者:陆原;何敬远;陈达灿;禤国维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甲泼尼龙冲击联合甲氨蝶呤和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狼疮脑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冲击及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地塞米松治疗狼疮脑病的疗效.方法:21例狼疮脑病患者纳入联合治疗组,采用甲泼尼龙500mg静脉滴注,连续3 d,同时鞘内注射甲氨蝶呤5~10 mg和地塞米松5~10 mg,并与仅采用甲泼尼龙1 g静脉滴注3 d治疗的27例狼疮脑病患者(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3 d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症状缓解率为100.0%,对照组为96.3%,且前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甲泼尼龙冲击联合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和地塞米松治疗狼疮脑病的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是治疗狼疮脑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孙乐栋;曾抗;周再高;于娜沙;黄良;刁友涛;兰海梅;彭学标;周冼苡;李建华;林子刚;李莉;梁刘萍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胫前黏液水肿1例

    患者男,30岁.因下肢起红斑4个月余,于2004年6月16日来我科就诊.4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右下肢出现片状红斑、结节,无痒痛及其他自觉症状,未做任何治疗.2个月前左下肢相继出现数个红斑,面积逐渐增大,遂来我院就诊.

    作者:董玉娥;李林立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儿童隐球菌性脑膜脑炎12例分析

    隐球菌性脑膜脑炎不常见[1],儿童更为少见.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2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患者儿的分析,以期对该病的临床特征、处理和病情的转归有进一步的认识.

    作者:戚建明;陈江汉;温海;徐红;吴建华;朱元杰;陈孙孝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阴囊中线淋球菌性脓肿1例

    患者男,25岁.因阴囊中线结节伴胀痛4d,于2004年4月9日至北京军区总医院就诊.患者于8 d前曾有非婚性生活史,4d后于阴囊中线处出现一黄豆大结节,有轻度胀痛,结节渐增至4个,3个似黄豆大、1个呈条索状,胀痛加重,呈持续性,无破溃.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阴囊中线处有3个黄豆大、1个条索状结节,红色,呈线状排列(图1).

    作者:赵志力;杨蓉娅;苏锡铭;苏有明;王文岭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多重PCR技术快速鉴定血培养阳性标本中酵母菌菌种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多重PCR技术在快速鉴定引起真菌血症的重要医学酵母菌中的应用.方法:扩增酵母菌位于18S rRNA和5.8S rRNA基因之间的内转录间区(ITS)1的片段,以及白念珠菌位于ITS2区的特殊DNA片段,建立多重PCR方法,并鉴定血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结果:通过扩增片段长度分析显示光滑念珠菌482 bp,季也蒙念珠菌248 bp,近平滑念珠菌229 bp,白念珠菌218 bp和110bp,热带念珠菌219 bp,新生隐球菌201 bp,克柔念珠菌182 bp.采用多重PCR方法共检测29例患者47份血培养阳性标本共50个分离株,其中白念珠菌27株,热带念珠菌8株,光滑念珠菌4株,近平滑念珠菌4株,新生隐球菌2株,克柔念珠菌1株,季也蒙念珠菌1株,均与培养鉴定结果一致,实验敏感性96%(47/50),特异性100%.多重PCR实验检测全过程共需8 h.结论:多重PCR方法快速、敏感、特异,有助于播散性念珠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龚业青;陈兴平;陈映玲;曹育春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窄谱中波紫外线光疗联合阿昔洛韦治疗成人水痘疗效观察

    2003年6月-2004年12月,笔者采用波长为311nm的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联合阿昔洛韦治疗31例成人水痘,取得显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病例与方法1.1病例入选的60例患者均符合成人水痘诊断标准,皮损泛发,病程在4 d之内,未内服及外用过抗病毒药物,无心、肺、肝、肾等脏器并发症,无光过敏史.按患者就诊顺序分成两组,单号为治疗组,双号为对照组.

    作者:全小荣;刘正东;李光萍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淋球菌性尿道旁腺炎2例

    例1.男,25岁.因排尿疼痛、流脓3 d,于2004年3月5日来我所就诊.患者3 d前尿道有脓性分泌物排出,伴尿频、尿痛,同时发现尿道外口边缘有一小孔,内有黄色分泌物溢出,系带左侧有一结节,伴疼痛.自服阿奇霉素数日后,尿道内无分泌物流出,尿频、尿痛亦消失,但尿道外口小孔仍有分泌物溢出,结节未消退.

    作者:孙爱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近10年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梅毒血清固定现象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过去10年的梅毒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每周1次,连续3次)肌内注射治疗,统计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率和形成时间,用多因素逐步回归方法分析梅毒血清固定与患者年龄、性别、梅毒分期、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RPR)试验初始滴度等因素的关系,并作前、后5年的比较.结果:423例梅毒患者2年内RPR试验阴转率为82.5%,有74例(17.5%)出现血清固定,其中一期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率为3.8%,二期梅毒为17.5%,潜伏梅毒为4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梅毒分期是与血清固定发生有显著性意义的相关因素,在过去10年中,后5年各期梅毒患者的血清固定发生率都有不同程度增加,特别是潜伏梅毒患者的血清固定发生率显著增高(P<0.01).结论:病期不明的潜伏梅毒增多是后5年潜伏梅毒患者血清固定发生率显著增高的主要原因,加强对潜伏梅毒的筛查和及时治疗是减少梅毒血清固定形成的关键.

    作者:杨文林;杨健;黄新宇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咪唑斯汀治疗荨麻疹疗效及相关安全性临床观察

    笔者于2005年3-6月,应用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83例,并对治疗前后患者部分血生化指标、心电图进行检测,以评估咪唑斯汀的安全性.1病例与方法1.1病例1.1.1入选标准均为慢性荨麻疹患者,年龄13~69岁,性别不限;病程>8周,皮肤上可见风团;治疗前1个月内未服用过长效糖皮质激素,2周内未服用过第2代抗组胺药;无严重心、肝、肺、肾等系统性疾病.

    作者:于广新;刘玉笰;张理涛;张玉环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酮洛芬胶囊致过敏性休克1例

    患者男,42岁.因急性腰肌扭伤,于2004年7月25日中午口服酮洛芬胶囊(商品名:比得优)50mg,约30min后,全身皮肤出现潮红、灼热、瘙痒,迅速出现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红色风团,逐渐扩大,融合成片.约1.5 h后,患者感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烦躁、恶心、呕吐、四肢麻木等不适,遂急来我院就诊.

    作者:张秀珍;秦月宁;宋协德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鼻部NK/T细胞淋巴瘤1例

    报告1例鼻部NK/T细胞淋巴瘤患者.患者男,16岁.鼻腔糜烂、出血6个月,鼻尖溃疡、穿孔,伴发热3个月.体格检查:T38.8℃,外鼻部塌陷、表面皮肤呈干性坏死,沿中线对称性分布;鼻尖部穿孔、双鼻下甲、中隔糜烂;免疫组化染色:LCA(+),CD3(+),CD45RO(+),CD56(+);组织病理诊断:鼻部NK/T细胞淋巴瘤.

    作者:张晓菲;叶庆佾;杨希川;邓军;郝飞;宋志强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斑秃伴白癜风和盘状红斑狼疮1例

    报告1例斑秃伴白癜风和盘状红斑狼疮.患者男,67岁.临床表现为头顶、两颞侧头皮片状脱发,头顶脱发区边缘出现片状白斑,面颊部两侧、耳后见境界清楚的紫红色丘疹、斑块,表面有粘着性鳞屑,鳞屑下方有角栓.结合临床和组织病理改变诊断为斑秃伴白癜风和盘状红斑狼疮.

    作者:彭少文;杨希川;叶庆佾;郝飞;邓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