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胶样粟丘疹1例

杨敏;张秀春;常建民

关键词:粟丘疹, 胶样
摘要:患者男,55岁.因面部淡黄色丘疹5年,无自觉症状,于2004年10月27日在我科门诊就诊.患者5年前开始右面颊部出现粟粒大淡黄色丘疹,逐渐增多、增大,无自觉症状.日晒后加重.近两年左眼周围亦出现类似皮疹,无季节变化,并持续不退.患者既往体健,家族成员中无类似发病者.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氟康唑两种服药方法治疗甲真菌病临床疗效对比观察

    2001年8月-2004年3月笔者采用氟康唑两种口服方法治疗甲真菌病,并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1.1.1病例入选标准患者均来自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和周边城乡居民,年龄18~58岁,临床确诊为甲真菌病,甲真菌检查显微镜下见到真菌菌丝和(或)孢子.

    作者:刘玉洁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Ascher综合征1例

    患儿男,10岁.因双上眼睑反复红肿、松弛下垂3年,于2004年7月28日就诊于唐都医院皮肤科门诊.患儿自幼上唇黏膜轻度增厚,3年前入住刚装修的新居后,双上眼睑开始出现红肿,无畏光流泪,经服中药(具体药物不详)、搬出新居后红肿好转.但哭泣流泪后加重,上眼睑红肿反复发作,呈进行性加重,无任何自觉症状,也无视力障碍,下眼睑正常.

    作者:吴智高;余春艳;张衍国;董高宏;王小霞;李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2%硝酸舍他康唑软膏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疗效观察

    我科于2003年4月-2005年3月,采用2%硝酸舍他康唑软膏(商品名:立灵奇,海南海神同洲制药有限公司)治疗84例皮肤浅部真菌病患者,获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红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并发鱼鳞病和白癜风1例

    患者男,16岁.因无汗、少毛、无牙16年,白斑2年,于2004年9月来我院就诊.患者自出生后就无汗、耐热差,经常无原因体温升高,T 38℃左右,尤其是炎热季节,对热的环境极为不适应.头部毛发稀疏,生长缓慢且细短、柔软、干燥.眉毛、睫毛缺如.随着年龄增长,青春期后仍未见腋毛、胡须、阴毛生长,躯干、四肢毳毛缺如.

    作者:王宗山;赵爱昌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在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可能作用.方法:观察并定量计数27例CA病变组织的血管数,应用逆转录(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和TGFβ1的表达情况,同时以17例正常包皮组织作为对照.结果:CA组织的血管数比正常包皮组织明显增多(t=5.059,P<0.01);VEGF和TGFβ1的mRNA在C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880±0.054、1.136±0.145;而二者在正常包皮组织内表达水平分别为0.448±0.095、0.784±0.085(P<0.05);VEGF和TGFβ1在CA组织除角质层外的表皮全层细胞均有强表达,正常包皮组织中为弱表达,且主要位于基底层细胞;VEGF和TGFβ1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792,P<0.001).结论:CA组织细胞可产生并分泌较多的TGFβ1和VEGF,两者可能与CA组织中的血管生成有关.

    作者:王俐;邹金波;黄向莹;黄雄;李佳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体外杀螨的试验研究

    研究表明,人蠕形螨是人群中感染率较高的一种寄生虫,寄生于毛囊及皮脂腺内.当大量蠕形螨感染时,部分感染者产生临床症状,引起蠕形螨病,影响美容,有碍皮肤健康,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1].笔者采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odium dodecylbenzene sulfonate,SDBS)进行体外杀螨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大军;宋建波;毛德传;江安世;赵方琴;张丽荣;李景良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趾间疣1例

    患者男,49岁.因左足趾间多发疣状增生物1个月,于2004年5月10日来我科就诊.患者平时有修脚习惯,1个月前,左足趾间出现米粒大疣状增生物,曾多次使用公用的金属工具修脚.1个月以来,疣体逐渐增大,易出血,有臭味.患者平素体健,有足癣史,否认有非婚性生活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张淑环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司帕沙星致光敏性药疹21例临床分析

    药物的光敏反应是药疹的一种类型.近3年来,我科诊治了司帕沙星分散片(sparfloxacin)光敏性药疹21例,为了提高认识,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扬;舒莉莉;王钊;陆雅琪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头部阴虱寄生1例

    患者女,30岁.因头皮痒伴蚁行感20d,于2004年9月30日来我科就诊.患者20 d来自觉头皮瘙痒,有时在搔抓头皮时能抓抠到小虫子,未治疗.1个月前,患者曾患阴虱病,经剃除阴毛,外用百部酊治愈.既往体健,近半年未曾到外地出差及旅游.其丈夫有非婚性生活史,1个月前也曾患阴虱病,已治愈.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康瑞花;高顺强;林元珠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阿维A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我科于2002年12月-2004年12月应用阿维A(商品名:方希,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治疗20例红皮病性、脓疱性银屑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郭静;王龙成;贾惠临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甲泼尼龙冲击联合甲氨蝶呤和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狼疮脑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冲击及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地塞米松治疗狼疮脑病的疗效.方法:21例狼疮脑病患者纳入联合治疗组,采用甲泼尼龙500mg静脉滴注,连续3 d,同时鞘内注射甲氨蝶呤5~10 mg和地塞米松5~10 mg,并与仅采用甲泼尼龙1 g静脉滴注3 d治疗的27例狼疮脑病患者(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3 d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症状缓解率为100.0%,对照组为96.3%,且前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甲泼尼龙冲击联合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和地塞米松治疗狼疮脑病的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是治疗狼疮脑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孙乐栋;曾抗;周再高;于娜沙;黄良;刁友涛;兰海梅;彭学标;周冼苡;李建华;林子刚;李莉;梁刘萍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树突状细胞在炎症性皮肤病中的作用

    树突状细胞为皮肤内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参与免疫反应全过程,其在各类炎症性皮肤病的发病中可能有重要意义.该文对炎症性皮肤病中的树突状细胞亚群,及其表面IgE受体结构和树突状细胞对T细胞亚群的分化迁移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胡佳;张美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胶样粟丘疹1例

    患者男,55岁.因面部淡黄色丘疹5年,无自觉症状,于2004年10月27日在我科门诊就诊.患者5年前开始右面颊部出现粟粒大淡黄色丘疹,逐渐增多、增大,无自觉症状.日晒后加重.近两年左眼周围亦出现类似皮疹,无季节变化,并持续不退.患者既往体健,家族成员中无类似发病者.

    作者:杨敏;张秀春;常建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SWeet病1例

    患者男,59岁.因双手起红斑伴瘙痒、疼痛15 d,于2004年10月27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手掌出现红斑,自觉瘙痒、疼痛,皮损逐渐增多,掌心皮损表面自行破溃并结痂,经治疗(具体用药不详)效果不好.起病后无畏寒发热等不适,一般情况好,无基础疾病;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王鹰;叶庆佾;郝飞;杨希川;钟白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姐妹同患偏侧萎缩

    例1.女,24岁.因右侧面部皮肤色素沉着15年,渐加重伴右侧面部进行性萎缩4年,于2004年9月23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5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侧下颌处出现浅褐色色素沉着斑,无明显自觉症状,故未曾诊治.以后色素沉着斑缓慢增大、增多并相互融合,延及右侧耳前及颞部.4年前患者发现右侧面部萎缩,略有凹陷,以后病情逐渐加重,并伴有右侧面部汗少、颞部毛发脱落.

    作者:张西克;吴平;苗国英;刘慧敏;姚贵申;郑金盈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窄谱中波紫外线光疗联合阿昔洛韦治疗成人水痘疗效观察

    2003年6月-2004年12月,笔者采用波长为311nm的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联合阿昔洛韦治疗31例成人水痘,取得显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病例与方法1.1病例入选的60例患者均符合成人水痘诊断标准,皮损泛发,病程在4 d之内,未内服及外用过抗病毒药物,无心、肺、肝、肾等脏器并发症,无光过敏史.按患者就诊顺序分成两组,单号为治疗组,双号为对照组.

    作者:全小荣;刘正东;李光萍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恶性黑棘皮病1例

    患者男,76岁.因全身皮疹伴瘙痒2年,左侧胸背部起疼痛性皮疹2周,于2004年10月11日收住院.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下肢出现皮疹,轻度瘙痒,未予诊治.近1年来皮疹累及腹部、背部及双上肢,呈褐色苔藓样改变,瘙痒加剧.

    作者:张秀春;杨敏;常建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酮洛芬胶囊致过敏性休克1例

    患者男,42岁.因急性腰肌扭伤,于2004年7月25日中午口服酮洛芬胶囊(商品名:比得优)50mg,约30min后,全身皮肤出现潮红、灼热、瘙痒,迅速出现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红色风团,逐渐扩大,融合成片.约1.5 h后,患者感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烦躁、恶心、呕吐、四肢麻木等不适,遂急来我院就诊.

    作者:张秀珍;秦月宁;宋协德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咪唑斯汀抑制多形核白细胞白三烯LTB4合成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咪唑斯汀的抗炎机制.方法:采用皮下植入0.5%花生四烯酸浸泡的海绵做为抗原刺激剂的方法.各组分别在植入前、后2h灌胃给药地塞米松(0.1 mg/g)、咪唑斯汀高剂量(0.3mg/kg)、咪唑斯汀低剂量(0.1 mg/g)、氯雷他定(0.3 mg/kg),结合高效液相的分析方法,定量检测炎症关键产物--白三烯LTB4的生成量.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地塞米松组、咪唑斯汀高剂量组有较强的抑制作用(P<0.01)、咪唑斯汀低剂量组显示出抑制作用(P<0.05)、而氯雷他定组无抑制作用(P>0.01).结论:咪唑斯汀可有效抑制多形核白细胞合成LTB4,咪唑斯汀的抗炎作用机制可能主要通过抑制5-脂氧合酶活性发挥作用.

    作者:陆原;何敬远;陈达灿;禤国维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挤切法治疗传染性软疣疗效观察

    笔者采用自行研制的传染性软疣挤切器(图1)治疗传染性软疣,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所有患者均系我科1999年3月-2001年4月门诊就诊者,共663例,其中男307例,女356例,<13岁419例,14~25岁199例,>26岁45例.临床表现均符合传染性软疣的诊断标准.

    作者:杜钦玲;翟立新;孙可;李静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