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静;王龙成;贾惠临
报告1例鼻部NK/T细胞淋巴瘤患者.患者男,16岁.鼻腔糜烂、出血6个月,鼻尖溃疡、穿孔,伴发热3个月.体格检查:T38.8℃,外鼻部塌陷、表面皮肤呈干性坏死,沿中线对称性分布;鼻尖部穿孔、双鼻下甲、中隔糜烂;免疫组化染色:LCA(+),CD3(+),CD45RO(+),CD56(+);组织病理诊断:鼻部NK/T细胞淋巴瘤.
作者:张晓菲;叶庆佾;杨希川;邓军;郝飞;宋志强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药物的光敏反应是药疹的一种类型.近3年来,我科诊治了司帕沙星分散片(sparfloxacin)光敏性药疹21例,为了提高认识,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扬;舒莉莉;王钊;陆雅琪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我科于2004年8-11月采用丝白祛斑软膏治疗黄褐斑,并对其初步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1病例与方法1.1病例30例均为女性患者,平均年龄(40±9.3)岁(28~64岁),均符合黄褐斑的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试验前4周内局部未使用过治疗黄褐斑的药物和采用其他方法治疗,近2个月内未全身使用过引起色素减退或增加的药物和保健品.病程1周~20年.皮损呈蝶形10例,位于颜面上部4例,颜面下部6例,皮损泛发10例.
作者:杜娟;徐前喜;张建中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我科于2003年1月-2004年10月外用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30例外生殖器和肛周尖锐湿疣(CA)患者,并与重组干扰素-α2b皮损内注射进行对照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卜素玲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报告1例以皮肤为首发表现的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患者女,63岁.因面部、颈部、胸部斑块6个月,发热3个月就诊,根据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本例特点是首先出现白血病的特异性皮肤表现(皮肤白血病).
作者:李颂;涂平;杨勇;朱学骏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研究表明,人蠕形螨是人群中感染率较高的一种寄生虫,寄生于毛囊及皮脂腺内.当大量蠕形螨感染时,部分感染者产生临床症状,引起蠕形螨病,影响美容,有碍皮肤健康,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1].笔者采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odium dodecylbenzene sulfonate,SDBS)进行体外杀螨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大军;宋建波;毛德传;江安世;赵方琴;张丽荣;李景良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评估4种以重组梅毒螺旋体抗原为基础的梅毒快速诊断试剂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可操作性.方法:选择860例性传播疾病(STD)门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采集其静脉血.分别取全血和血清进行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及4种试剂盒的检测.检测方法分别按照说明书进行.结果:以TPHA为标准,结果分别为:①Abbott Determine Syphilis TP test:血清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8.9%;全血敏感性为81.9%,特异性为99.4%.②SDBIOLINE Syphilis 3.0test:血清敏感性为95.5%,特异性为97.9%;全血敏感性为87.6%,特异性为99.4%.③VISITECT-SYPHILIStest:血清敏感性为94.0%,特异性为98.1%;全血敏感性为73.5%,特异性为99.7%.④Syphicheck-WBtest:血清敏感性为67.4%,特异性为98.8%;全血敏感性为64.0%,特异性为99.7%.结论:4种试剂盒均具有优良的临床操作性能,适用于STD门诊的梅毒快速检测.而且这4种快速诊断试剂盒在血清中的检测比全血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作者:王林娜;郑和义;李军;王晓峰;邵燕玲;王玉琪;刘秀荣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患者女,30岁.因头皮痒伴蚁行感20d,于2004年9月30日来我科就诊.患者20 d来自觉头皮瘙痒,有时在搔抓头皮时能抓抠到小虫子,未治疗.1个月前,患者曾患阴虱病,经剃除阴毛,外用百部酊治愈.既往体健,近半年未曾到外地出差及旅游.其丈夫有非婚性生活史,1个月前也曾患阴虱病,已治愈.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康瑞花;高顺强;林元珠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报告1例足部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男,62岁.左足跟部肿胀4个月,抗感染治疗无效,皮肤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均符合T细胞淋巴瘤.
作者:郭秀军;曹文秀;雷鹏程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患者男,59岁.因双手起红斑伴瘙痒、疼痛15 d,于2004年10月27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手掌出现红斑,自觉瘙痒、疼痛,皮损逐渐增多,掌心皮损表面自行破溃并结痂,经治疗(具体用药不详)效果不好.起病后无畏寒发热等不适,一般情况好,无基础疾病;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王鹰;叶庆佾;郝飞;杨希川;钟白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笔者于2005年3-6月,应用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83例,并对治疗前后患者部分血生化指标、心电图进行检测,以评估咪唑斯汀的安全性.1病例与方法1.1病例1.1.1入选标准均为慢性荨麻疹患者,年龄13~69岁,性别不限;病程>8周,皮肤上可见风团;治疗前1个月内未服用过长效糖皮质激素,2周内未服用过第2代抗组胺药;无严重心、肝、肺、肾等系统性疾病.
作者:于广新;刘玉笰;张理涛;张玉环 刊期: 2005年第11期
1病例资料患者男,15岁.因眼晴红、尿频、尿急、尿痛、关节肿痛伴发热10 d,于2004年7月31日入院.患者于1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8℃,眼充血.次日出现双膝关节肿胀、疼痛,以及尿频、尿急、尿痛.
作者:王铃艳;谢红付;施为;李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冲击及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地塞米松治疗狼疮脑病的疗效.方法:21例狼疮脑病患者纳入联合治疗组,采用甲泼尼龙500mg静脉滴注,连续3 d,同时鞘内注射甲氨蝶呤5~10 mg和地塞米松5~10 mg,并与仅采用甲泼尼龙1 g静脉滴注3 d治疗的27例狼疮脑病患者(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3 d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症状缓解率为100.0%,对照组为96.3%,且前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甲泼尼龙冲击联合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和地塞米松治疗狼疮脑病的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是治疗狼疮脑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孙乐栋;曾抗;周再高;于娜沙;黄良;刁友涛;兰海梅;彭学标;周冼苡;李建华;林子刚;李莉;梁刘萍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我科于2002年12月-2004年12月应用阿维A(商品名:方希,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治疗20例红皮病性、脓疱性银屑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郭静;王龙成;贾惠临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头面部血管肉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分析9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观察其常规组织病理变化及CD31、CD34、Ⅷ相关因子(FⅧ)免疫组化标记特点.结果:该病发病年龄平均71.4岁,男:女为2:1,临床早期常在头面部出现淤斑样皮损,后期发生浸润性暗红斑,伴结节及溃疡,易破溃出血.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广泛血管增生及浸润,组织形态变异较大,常见细胞异形.CD31、CD34、FⅧ均可标记内皮细胞,在管腔明显区域表达强,实体瘤区域表达弱或不表达.结论:老年人头面部出现淤斑样皮损时,应及时做组织病理检查,早期明确诊断.CD31、CD34、FⅧ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明确其来源.
作者:陈柳青;曾学思;姜祎群;林彤;桑红桂;李阿梅;孙建方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在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可能作用.方法:观察并定量计数27例CA病变组织的血管数,应用逆转录(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和TGFβ1的表达情况,同时以17例正常包皮组织作为对照.结果:CA组织的血管数比正常包皮组织明显增多(t=5.059,P<0.01);VEGF和TGFβ1的mRNA在C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880±0.054、1.136±0.145;而二者在正常包皮组织内表达水平分别为0.448±0.095、0.784±0.085(P<0.05);VEGF和TGFβ1在CA组织除角质层外的表皮全层细胞均有强表达,正常包皮组织中为弱表达,且主要位于基底层细胞;VEGF和TGFβ1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792,P<0.001).结论:CA组织细胞可产生并分泌较多的TGFβ1和VEGF,两者可能与CA组织中的血管生成有关.
作者:王俐;邹金波;黄向莹;黄雄;李佳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患者女,16岁.因全身皮肤红斑伴鱼鳞样结痂16年,于2003年3月来本院就诊.患者自出生后即有全身皮肤红斑,并出现鱼鳞样鳞屑,至1月龄时开始出现皮肤过度角化,2月龄时在某医院诊治,经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鱼鳞病.近年来右足底症状明显加重,病情不能控制,皮肤过度角化明显.
作者:李常兴;张锡宝;何玉清;罗权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患者男,42岁.因急性腰肌扭伤,于2004年7月25日中午口服酮洛芬胶囊(商品名:比得优)50mg,约30min后,全身皮肤出现潮红、灼热、瘙痒,迅速出现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红色风团,逐渐扩大,融合成片.约1.5 h后,患者感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烦躁、恶心、呕吐、四肢麻木等不适,遂急来我院就诊.
作者:张秀珍;秦月宁;宋协德 刊期: 2005年第11期
2004年4月一10月笔者采用咪唑斯汀(商品名:皿治林,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治疗38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病例和方法1.1病例1.1.1入选标准年龄18~65岁,男女不限,慢性特发性荨麻疹诊断明确的患者;以瘙痒和一过性风团为主要临床表现,发作频繁,风团持续时间<24 h,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病程>6周者.
作者:杭守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咪唑斯汀的抗炎机制.方法:采用皮下植入0.5%花生四烯酸浸泡的海绵做为抗原刺激剂的方法.各组分别在植入前、后2h灌胃给药地塞米松(0.1 mg/g)、咪唑斯汀高剂量(0.3mg/kg)、咪唑斯汀低剂量(0.1 mg/g)、氯雷他定(0.3 mg/kg),结合高效液相的分析方法,定量检测炎症关键产物--白三烯LTB4的生成量.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地塞米松组、咪唑斯汀高剂量组有较强的抑制作用(P<0.01)、咪唑斯汀低剂量组显示出抑制作用(P<0.05)、而氯雷他定组无抑制作用(P>0.01).结论:咪唑斯汀可有效抑制多形核白细胞合成LTB4,咪唑斯汀的抗炎作用机制可能主要通过抑制5-脂氧合酶活性发挥作用.
作者:陆原;何敬远;陈达灿;禤国维 刊期: 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