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Reiter综合征

王铃艳;谢红付;施为;李吉

关键词:Reiter综合征
摘要:1病例资料患者男,15岁.因眼晴红、尿频、尿急、尿痛、关节肿痛伴发热10 d,于2004年7月31日入院.患者于1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8℃,眼充血.次日出现双膝关节肿胀、疼痛,以及尿频、尿急、尿痛.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4种以重组梅毒螺旋体抗原为基础的梅毒快速诊断试验的临床评价

    目的:评估4种以重组梅毒螺旋体抗原为基础的梅毒快速诊断试剂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可操作性.方法:选择860例性传播疾病(STD)门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采集其静脉血.分别取全血和血清进行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及4种试剂盒的检测.检测方法分别按照说明书进行.结果:以TPHA为标准,结果分别为:①Abbott Determine Syphilis TP test:血清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8.9%;全血敏感性为81.9%,特异性为99.4%.②SDBIOLINE Syphilis 3.0test:血清敏感性为95.5%,特异性为97.9%;全血敏感性为87.6%,特异性为99.4%.③VISITECT-SYPHILIStest:血清敏感性为94.0%,特异性为98.1%;全血敏感性为73.5%,特异性为99.7%.④Syphicheck-WBtest:血清敏感性为67.4%,特异性为98.8%;全血敏感性为64.0%,特异性为99.7%.结论:4种试剂盒均具有优良的临床操作性能,适用于STD门诊的梅毒快速检测.而且这4种快速诊断试剂盒在血清中的检测比全血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作者:王林娜;郑和义;李军;王晓峰;邵燕玲;王玉琪;刘秀荣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并发鱼鳞病和白癜风1例

    患者男,16岁.因无汗、少毛、无牙16年,白斑2年,于2004年9月来我院就诊.患者自出生后就无汗、耐热差,经常无原因体温升高,T 38℃左右,尤其是炎热季节,对热的环境极为不适应.头部毛发稀疏,生长缓慢且细短、柔软、干燥.眉毛、睫毛缺如.随着年龄增长,青春期后仍未见腋毛、胡须、阴毛生长,躯干、四肢毳毛缺如.

    作者:王宗山;赵爱昌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Ascher综合征1例

    患儿男,10岁.因双上眼睑反复红肿、松弛下垂3年,于2004年7月28日就诊于唐都医院皮肤科门诊.患儿自幼上唇黏膜轻度增厚,3年前入住刚装修的新居后,双上眼睑开始出现红肿,无畏光流泪,经服中药(具体药物不详)、搬出新居后红肿好转.但哭泣流泪后加重,上眼睑红肿反复发作,呈进行性加重,无任何自觉症状,也无视力障碍,下眼睑正常.

    作者:吴智高;余春艳;张衍国;董高宏;王小霞;李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头部阴虱寄生1例

    患者女,30岁.因头皮痒伴蚁行感20d,于2004年9月30日来我科就诊.患者20 d来自觉头皮瘙痒,有时在搔抓头皮时能抓抠到小虫子,未治疗.1个月前,患者曾患阴虱病,经剃除阴毛,外用百部酊治愈.既往体健,近半年未曾到外地出差及旅游.其丈夫有非婚性生活史,1个月前也曾患阴虱病,已治愈.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康瑞花;高顺强;林元珠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阴囊中线淋球菌性脓肿1例

    患者男,25岁.因阴囊中线结节伴胀痛4d,于2004年4月9日至北京军区总医院就诊.患者于8 d前曾有非婚性生活史,4d后于阴囊中线处出现一黄豆大结节,有轻度胀痛,结节渐增至4个,3个似黄豆大、1个呈条索状,胀痛加重,呈持续性,无破溃.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阴囊中线处有3个黄豆大、1个条索状结节,红色,呈线状排列(图1).

    作者:赵志力;杨蓉娅;苏锡铭;苏有明;王文岭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临床观察

    我科于2003年1月-2004年10月外用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30例外生殖器和肛周尖锐湿疣(CA)患者,并与重组干扰素-α2b皮损内注射进行对照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卜素玲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足部皮肤T细胞淋巴瘤1例

    报告1例足部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男,62岁.左足跟部肿胀4个月,抗感染治疗无效,皮肤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均符合T细胞淋巴瘤.

    作者:郭秀军;曹文秀;雷鹏程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寒冷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组胺释放活性检测

    目的:探讨原发性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PACU)患者血清组胺释放活性及其意义.方法:通过分离人皮肤肥大细胞,进行肥大细胞体外组胺释放试验,测定组胺释放率.将患者血清用Microcon YM-100超滤膜,分成>100ku和<100ku两部分,以及56℃加热去补体等处理后,比较不同条件下血清组胺释放活性.结果:15例PACU患者全血清组的组胺释放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100ku组与全血清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00 ku组和去补体组与全血清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PACU患者全血清组和>100 ku组分别有10例组胺释放率>15%,阳性率为66.67%;<100ku组无1例阳性;去补体组有2例阳性,阳性率为13.33%.结论:部分PACU患者血清中存在组胺释放活性,这种活性物质的分子质量>100ku,且依赖补体的参与.

    作者:彭少文;郝飞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胶样粟丘疹1例

    患者男,55岁.因面部淡黄色丘疹5年,无自觉症状,于2004年10月27日在我科门诊就诊.患者5年前开始右面颊部出现粟粒大淡黄色丘疹,逐渐增多、增大,无自觉症状.日晒后加重.近两年左眼周围亦出现类似皮疹,无季节变化,并持续不退.患者既往体健,家族成员中无类似发病者.

    作者:杨敏;张秀春;常建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在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可能作用.方法:观察并定量计数27例CA病变组织的血管数,应用逆转录(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和TGFβ1的表达情况,同时以17例正常包皮组织作为对照.结果:CA组织的血管数比正常包皮组织明显增多(t=5.059,P<0.01);VEGF和TGFβ1的mRNA在C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880±0.054、1.136±0.145;而二者在正常包皮组织内表达水平分别为0.448±0.095、0.784±0.085(P<0.05);VEGF和TGFβ1在CA组织除角质层外的表皮全层细胞均有强表达,正常包皮组织中为弱表达,且主要位于基底层细胞;VEGF和TGFβ1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792,P<0.001).结论:CA组织细胞可产生并分泌较多的TGFβ1和VEGF,两者可能与CA组织中的血管生成有关.

    作者:王俐;邹金波;黄向莹;黄雄;李佳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咪唑斯汀治疗手部湿疹80例临床疗效观察

    2004年1-12月笔者使用咪唑斯汀(商品名:皿治林,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治疗手部湿疹80例,同时以西替利嗪作对照,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病例和方法1.1病例148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符合下列入选标准:①主要从事家务劳动;②排除有职业性化学物品接触史;③原有手癣、掌跖角化症及其他手部皮肤病者不列入本观察范围.

    作者:金春玉;金哲虎;王鹏;金顺福;李莲花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角膜炎、鱼鳞病、耳聋综合征1例

    患者女,16岁.因全身皮肤红斑伴鱼鳞样结痂16年,于2003年3月来本院就诊.患者自出生后即有全身皮肤红斑,并出现鱼鳞样鳞屑,至1月龄时开始出现皮肤过度角化,2月龄时在某医院诊治,经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鱼鳞病.近年来右足底症状明显加重,病情不能控制,皮肤过度角化明显.

    作者:李常兴;张锡宝;何玉清;罗权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恶性黑棘皮病1例

    患者男,76岁.因全身皮疹伴瘙痒2年,左侧胸背部起疼痛性皮疹2周,于2004年10月11日收住院.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下肢出现皮疹,轻度瘙痒,未予诊治.近1年来皮疹累及腹部、背部及双上肢,呈褐色苔藓样改变,瘙痒加剧.

    作者:张秀春;杨敏;常建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咪唑斯汀治疗荨麻疹疗效及相关安全性临床观察

    笔者于2005年3-6月,应用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83例,并对治疗前后患者部分血生化指标、心电图进行检测,以评估咪唑斯汀的安全性.1病例与方法1.1病例1.1.1入选标准均为慢性荨麻疹患者,年龄13~69岁,性别不限;病程>8周,皮肤上可见风团;治疗前1个月内未服用过长效糖皮质激素,2周内未服用过第2代抗组胺药;无严重心、肝、肺、肾等系统性疾病.

    作者:于广新;刘玉笰;张理涛;张玉环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趾间疣1例

    患者男,49岁.因左足趾间多发疣状增生物1个月,于2004年5月10日来我科就诊.患者平时有修脚习惯,1个月前,左足趾间出现米粒大疣状增生物,曾多次使用公用的金属工具修脚.1个月以来,疣体逐渐增大,易出血,有臭味.患者平素体健,有足癣史,否认有非婚性生活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张淑环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9例老年人头面部血管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人头面部血管肉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分析9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观察其常规组织病理变化及CD31、CD34、Ⅷ相关因子(FⅧ)免疫组化标记特点.结果:该病发病年龄平均71.4岁,男:女为2:1,临床早期常在头面部出现淤斑样皮损,后期发生浸润性暗红斑,伴结节及溃疡,易破溃出血.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广泛血管增生及浸润,组织形态变异较大,常见细胞异形.CD31、CD34、FⅧ均可标记内皮细胞,在管腔明显区域表达强,实体瘤区域表达弱或不表达.结论:老年人头面部出现淤斑样皮损时,应及时做组织病理检查,早期明确诊断.CD31、CD34、FⅧ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明确其来源.

    作者:陈柳青;曾学思;姜祎群;林彤;桑红桂;李阿梅;孙建方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皮肤白血病1例

    报告1例以皮肤为首发表现的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患者女,63岁.因面部、颈部、胸部斑块6个月,发热3个月就诊,根据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本例特点是首先出现白血病的特异性皮肤表现(皮肤白血病).

    作者:李颂;涂平;杨勇;朱学骏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挤切法治疗传染性软疣疗效观察

    笔者采用自行研制的传染性软疣挤切器(图1)治疗传染性软疣,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所有患者均系我科1999年3月-2001年4月门诊就诊者,共663例,其中男307例,女356例,<13岁419例,14~25岁199例,>26岁45例.临床表现均符合传染性软疣的诊断标准.

    作者:杜钦玲;翟立新;孙可;李静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

    咪唑斯汀(商品名:皿治林)是一种新型的H1受体拮抗剂,近年来已广泛用于治疗荨麻疹及过敏性鼻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口服咪唑斯汀每日10 mg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起效快、维持疗效长等优点.笔者采用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并与安慰剂对照进一步观察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吴良才;罗迪青;张海燕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氟康唑两种服药方法治疗甲真菌病临床疗效对比观察

    2001年8月-2004年3月笔者采用氟康唑两种口服方法治疗甲真菌病,并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1.1.1病例入选标准患者均来自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和周边城乡居民,年龄18~58岁,临床确诊为甲真菌病,甲真菌检查显微镜下见到真菌菌丝和(或)孢子.

    作者:刘玉洁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