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惊厥药所致药物超敏综合征19例临床特征分析

付涛;温海;陈裕充

关键词:药物超敏综合征, 抗惊厥药
摘要:目的:探讨抗惊厥药所致药物超敏综合征(DH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9例抗惊厥药所致DHS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并发症及预后.结果:抗惊厥药所致DHS潜伏期长,皮损形态多样,以发疹型为主,常伴有紫癜样斑疹、皮肤肿胀及反复脱屑,多有发热、黏膜损害、浅表淋巴结增大及血常规异常.脏器受累以肝脏为主,肾脏次之.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DHS为具有特征性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病程较长,早期、足量地应用糖皮质激素有助于预后的改善.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他扎罗汀凝胶治疗寻常痤疮临床疗效观察

    笔者于2002年10月-2003年10月使用他扎罗汀凝胶(炔维)治疗寻常痤疮60例,并与阿达帕林凝胶(达芙文)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邵成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银屑病患者血浆中白介素-18结合蛋白水平的临床检测

    银屑病病因不明,临床治疗困难,目前认为其是以Th1反应为主的一种免疫失衡性疾病.白介素-18结合蛋白(IL-18BP)是Th1反应的主要抑制因子,IL-18BPa是表达丰富的亚型,与IL-18以1:1的高亲和力结合,抑制IL-18的生物功能.笔者检测了银屑病患者血浆中IL-18Bpa的水平,探讨其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黄琼;郑志忠;项蕾红;祝绿川;苏玮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地精丹方剂加减及免疫调节剂治疗蕈样肉芽肿疗效观察

    蕈样肉芽肿(mycosisfungoides,MF)是一种皮肤T淋巴细胞淋巴瘤.重组α干扰素治疗MF尤其是早期MF的疗效已经得到肯定[2,3].对干扰素不敏感,或因经济原因而不能长期应用干扰素的患者,笔者曾用光化学疗法联合干扰素治疗也取得较好的疗效[4],但光化学疗法存在潜在的致癌性和不良反应,且易复发.为寻找新的治疗方法,笔者对部分早期MF患者采用传统的中药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MF的疗效.

    作者:陈明华;肖丽明;张晓彬;陈连军;陈健民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p16基因甲基化状态研究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及中性粒细胞(PMNL)的p16基因甲基化状态,探讨其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的PCR方法对25例活动期SLE患者PBMC及PMNL的p16基因甲基化状态进行分析,并与21名健康者进行对照.结果:SLE患者PBMC p16基因甲基化阳性率为76.0%(19/25),对照组为47.6%(10/2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MNL p16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54.3%(12/25)和45.7%(11/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BMC p16基因高甲基化的SLE患者中,IgG升高者占78.9%(15/19),与该细胞系p16基因甲基化阴性的SLE患者IgG平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E患者PBMC p16基因甲基化明显异常,IgG升高与之相关,p16基因高甲基化可能在SLE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崔盘根;季江;李遇梅;周武庆;陈敏;陈志强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人乳头瘤病毒16 E7限制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表位的穿膜肽疫苗设计及体外免疫学研究

    目的:利用穿膜肽人免疫缺陷病毒(HIV)-Tat49-57的穿膜能力,设计穿膜肽人乳头瘤病毒(HPV)16 E7限制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位(第49~57位氨基酸)的融合肽疫苗,并在体外研究其诱导特异性CTL的应答能力.方法:应用多肽固相合成技术,分别合成含HIV Tat49-57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 2.1限制性CTL优势表位HPV16 E749-57的18肽,和该CTL表位的9肽,并用一无关肽作对照,在体外用乳酸脱氢酶(LDH)细胞毒性试验分别检测了上述18肽和9肽在HLA-A2阳性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诱导的表位E749-57的特异性CTL活性.结果:经质谱分析,上述多肽成功合成,纯度均在95%以上.与9肽相比,18肽能在体外诱导出明显增强的特异性CTL活性(P<0.05).结论:在HPV16 E7HLA-A 2.1限制性CTl表位(49~57)的N-末端加上HIV-Tat49-57序列,不会影响表位的提呈效率,而且在体外能有效激发针对E749-57特异性的CTL应答,为新型抗肿瘤及细胞内感染的多肽疫苗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尹锐;郝飞;郝进;杨希川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鳞样小汗腺导管癌

    患者男,48岁.主诉:左额部出现肿块2年.现病史:患者于2年前发现左额部出现花生米大肿块,逐渐增大,无任何不适.曾在当地医院就诊,并行手术切除,当时未做组织病理学检查.术后半年皮损复发,生长较快,于2004年11月23日来我院就诊.

    作者:成志明;刘明生;张仁亚;宋化著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并发皮肤黏膜病变1例

    患者男,34岁,未婚.肛周赘生物3周,肛周疱疹,牙痛1周,双眼疼痛5 d,于2004年7月23日来院就诊.患者1年前有同性恋史,有多次肛交性行为,近3周自觉肛周疣状赘生物增多较快.2周前疲倦,腹泻,之后肛周又出现灼热痛性疱疹,牙痛、牙齿松动.近5 d双眼畏光、流泪,有异物感并疼痛.

    作者:任昌贵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灭澳灵致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坏死型药疹1例

    患者女,40岁.因皮肤先后出现红色丘疹、水疱伴发热4 d而入院.患者10d前因体检查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遂服用灭澳灵片(长春市中药厂)每日3次,每次4片.4 d前双下肢出现散在针尖至米粒大红色丘疹,畏寒、发热,次日皮疹扩散至全身,融合成片,其上出现水疱,疱壁松弛.

    作者:刘崇;刘艳;杨蓉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A型肉毒毒素在美容皮肤科的应用

    介绍A型肉毒毒素在美容皮肤科除皱、止汗的功效和方法.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除皱、止汗疗效肯定,而且安全性好,注射1次A型肉毒毒素可维持除皱约4个月,止汗效果可维持12个月.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是美容皮肤科用于除皱、止汗的新方法.

    作者:虞瑞尧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真皮嗜伊红物质沉积分析

    1组织病理读片和分析图1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表皮灶性角化过度,其下棘层轻度肥厚,皮突消失,真皮乳头层可见团块状分布的均一红染的无定形物质(图1A),表皮下有一明显的裂隙.团块内有少量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并可见残留的细胞核和小的裂隙(图1B).表皮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其下方真皮浅层有载色素细胞,毛细血管扩张,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团块与周围正常胶原组织有明显的分界.

    作者:马慧军;朱文元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带状疱疹后发生多器官残毁1例

    患者男,82岁.因进行性视力、听力减退伴牙齿脱落10个月,于2004年5月在我科住院治疗.患者1年前因左额部片状红斑,簇状绿豆大群集性水疱,伴刺痛,皮损沿三叉神经呈带状分布,曾在外院就诊,被诊断为带状疱疹,给予口服阿昔洛韦、罗红霉素、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药物治疗.

    作者:李振英;翟成;李景云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及治疗前后血清白三烯水平检测

    慢性荨麻疹的发病过程中有多种炎症递质参与,如组胺、花生四烯酸代谢物白三烯等,其中白三烯可能与迟发相过敏反应有关.笔者采用咪唑斯汀(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治疗54例慢性荨麻疹,并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清白三烯水平,同时观察其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林新瑜;段西凌;董巍;杨雁;王尚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联合环孢素治疗关节病性银屑病9例临床疗效观察

    笔者于2003年12月起采用环孢素(cyclosporine A,CyA)治疗关节病性银屑病(psoriasis arthropathica,PA),现将资料完整的9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赵庆利;张红;田燕;史飞;原晓斌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两种氯雷他定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氯雷他定(loratadine)是一种无嗜睡作用的H1受体拮抗剂,具有良好的抗组胺和抗炎作用.为评价两种氯雷他定片剂(一种商品名为百为坦,河南三门峡赛诺维制药有限公司;另一种商品名为开瑞坦,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笔者于2003年10-12月采用多中心、开放、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对120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分别采用百为坦与开瑞坦治疗,并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赖维;朱国兴;杨慧兰;程文海;陆春;黄怀球;万苗坚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自体表皮移植治疗白癜风102例临床疗效观察

    2000年-2004年我科采用自体表皮移植法治疗白癜风患者102例,并进行了长期随访,临床上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俊;徐雁;赵岩;刘敏;关颖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多中心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报告1例多中心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男,50岁.四肢关节疼痛1年,头面部、躯干、四肢起丘疹、结节4个月.皮损组织病理改变符合多中心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给予雷公藤多苷片、泼尼松治疗后好转.

    作者:曾敏帆;姜美英;任诗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侵袭性曲霉病

    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人群的逐渐增多和侵入性诊疗方法的应用,侵袭性曲霉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IA)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明显升高.早期诊断IA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本研究应用曲霉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试剂盒对48例临床可疑IA患者的血清进行曲霉抗原检测,以评价其在IA早期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剑磊;余进;王爱平;王丽;李若瑜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咪唑斯汀联合贞芪扶正颗粒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发病率占慢性荨麻疹的80%~90%,部分患者对单纯应用抗组胺药治疗反应欠佳.从2003年7月始,笔者采用咪唑斯汀(商品名:皿治林,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联合贞芪扶正颗粒(甘肃扶正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治疗CIU,并分别与单独应用这两种药物进行比较,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桂兰;杜华;陈建民;何春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伊曲康唑、氟康唑与特比萘芬联合治疗肺隐球菌病1例

    采用伊曲康唑、氟康唑与特比萘芬联合治疗1例肺隐球菌病.患者男,48岁.发热、咳嗽、右肺部出现大片阴影27 d.经皮肺穿刺活检,确诊为肺隐球菌病.给予氟康唑150mg/d、特比萘芬250mg/d口服治疗,1个月后复查胸部X线片及CT,肺部病变明显好转,但随后恢复较慢,改用伊曲康唑200 mg/d联合特比萘芬250 mg/d口服治疗3个月后,肺部阴影完全消失.

    作者:廖万清;姚志荣;李秀丽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网状红斑黏蛋白病并发蕈样肉芽肿1例

    报告网状红斑黏蛋白病并发蕈样肉芽肿1例.患者女,42岁.因躯干、上肢红斑14年,皮损增多、加重5年就诊.6年前行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乳头层及网状层有大量黏蛋白样物质沉积,诊断为网状红斑黏蛋白病.入院皮肤科检查:头部、面部、颈部、躯干、四肢见片状轻度浸润性红斑,部分融合成网状,腹部红斑上可见紫红色浸润性斑块.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淋巴细胞苔藓样浸润,部分细胞异形,少量浸润细胞移入表皮,形成Pautrier样微脓肿.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LCA(+++),CD45RO(+++).诊断:蕈样肉芽肿.

    作者:弓娟琴;姚旭;宗文凯;马福生;曾学思;崔盘根;靳培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