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益明;居哈尔;普雄明;刘玉琴
介绍A型肉毒毒素在美容皮肤科除皱、止汗的功效和方法.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除皱、止汗疗效肯定,而且安全性好,注射1次A型肉毒毒素可维持除皱约4个月,止汗效果可维持12个月.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是美容皮肤科用于除皱、止汗的新方法.
作者:虞瑞尧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总结分析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一般资料及诊治情况.结果:有基础疾病者8例,发病前有鸽子接触史13例,严重高颅内压[≥3.43 kPa(35 cm H20)]17例(17/35),腰穿蛛网膜下隙置管引流4例,侧脑室引流2例.7例单用氟康唑或与氟胞嘧啶合用;9例应用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或联合鞘内注射、氟胞嘧啶口服;23例采用分期治疗,即初期采用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与鞘内注射同时应用,联合氟胞嘧啶或氟康唑口服,直到脑脊液培养转阴,后期应用氟康唑或伊曲康唑等维持治疗.39例患者治愈28例,好转2例,死亡或自动出院6例,复发3例.采用分期治疗的23例患者全部治愈,无1例复发.结论:脑脊液隐球菌菌体计数作为主要疗效监测指标是合适的;采用分期治疗方案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显著,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应当提倡;颅内降压治疗是降低早期死亡率、减少病残率的关键,腰穿蛛网膜下隙置管引流和侧脑室引流是有效降低颅内压的手段.
作者:顾菊林;温海;陈江汉;陈裕充;李军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患者男,51岁.因右上肢结节、斑块1年半,红肿、破溃10个月,于2004年5月3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患者1年半前右手起紫红色结节,不痛,渐增多,皮损外伤后易出血.随后扩展至整个右上肢,近10个月结节破溃,局部肿胀.自发病以来无不适,否认有非婚性生活史.
作者:卜素玲;谢勇;晋红中;王宝玺 刊期: 2005年第12期
2000年-2004年我科采用自体表皮移植法治疗白癜风患者102例,并进行了长期随访,临床上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俊;徐雁;赵岩;刘敏;关颖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患者男,82岁.因进行性视力、听力减退伴牙齿脱落10个月,于2004年5月在我科住院治疗.患者1年前因左额部片状红斑,簇状绿豆大群集性水疱,伴刺痛,皮损沿三叉神经呈带状分布,曾在外院就诊,被诊断为带状疱疹,给予口服阿昔洛韦、罗红霉素、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药物治疗.
作者:李振英;翟成;李景云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利用穿膜肽人免疫缺陷病毒(HIV)-Tat49-57的穿膜能力,设计穿膜肽人乳头瘤病毒(HPV)16 E7限制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位(第49~57位氨基酸)的融合肽疫苗,并在体外研究其诱导特异性CTL的应答能力.方法:应用多肽固相合成技术,分别合成含HIV Tat49-57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 2.1限制性CTL优势表位HPV16 E749-57的18肽,和该CTL表位的9肽,并用一无关肽作对照,在体外用乳酸脱氢酶(LDH)细胞毒性试验分别检测了上述18肽和9肽在HLA-A2阳性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诱导的表位E749-57的特异性CTL活性.结果:经质谱分析,上述多肽成功合成,纯度均在95%以上.与9肽相比,18肽能在体外诱导出明显增强的特异性CTL活性(P<0.05).结论:在HPV16 E7HLA-A 2.1限制性CTl表位(49~57)的N-末端加上HIV-Tat49-57序列,不会影响表位的提呈效率,而且在体外能有效激发针对E749-57特异性的CTL应答,为新型抗肿瘤及细胞内感染的多肽疫苗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尹锐;郝飞;郝进;杨希川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皮肤黑热病是由利什曼原虫侵犯皮肤引起的慢性皮肤病.确诊主要依靠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在组织细胞内找到利什曼小体.现将我科近期诊治的2例皮肤黑热病报告如下.
作者:许可见;刘跃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患者女,30岁.头部出现红斑20 d,于2004年11月10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20 d前梳头时被他人发现头部有一红斑,约1 cm×1 cm大,无明显自觉症状,未治疗,皮损逐渐扩大.患者近期常到外地出差.家中未饲养猫、狗等宠物.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头发浓密,枕部可见一约2.5 cm×3.0 cm圆形红斑,边界清楚,上有少许鳞屑,无脱发及断发(图1).实验室检查:真菌镜检可见发外有镶嵌状、成堆分布的圆形孢子及少数分隔菌丝.真菌培养:在沙堡琼脂培养基27℃培养,第4天可见黄色绒毛样菌落生长;2周后,菌落充满大部分斜面,似羊毛状,中央呈白色粉末状.菌落正面呈桔黄色,背面呈棕红色(图2A).镜下形态:可见大分生孢子、结节菌丝及小分生孢子.大分生孢子壁厚,呈纺锤形,有6~12个分隔,末端似帽样增大(图2B).鉴定为犬小孢子菌.
作者:康瑞花;朱敬先;高顺强;林元珠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笔者于2003年12月起采用环孢素(cyclosporine A,CyA)治疗关节病性银屑病(psoriasis arthropathica,PA),现将资料完整的9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赵庆利;张红;田燕;史飞;原晓斌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砷角化症(arsenical keratosis)是慢性砷中毒的皮肤表现,该病以长期接触含砷的制剂后在皮肤上出现角化性斑片为特征,现报告1例典型的散发病例.
作者:范雪莉;陈浩;孙建方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念珠状发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毛干角化异常,表现为毛干干燥无光泽,粗细不均,呈串珠状,毛干易在萎缩变细阶段折断,病发累及全部头发或一部分,眉毛、睫毛、阴毛及全身毳毛也可受侵犯,发病年龄早,家族中常多人受累.
作者:彭军;刘跃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患者男,34岁,未婚.肛周赘生物3周,肛周疱疹,牙痛1周,双眼疼痛5 d,于2004年7月23日来院就诊.患者1年前有同性恋史,有多次肛交性行为,近3周自觉肛周疣状赘生物增多较快.2周前疲倦,腹泻,之后肛周又出现灼热痛性疱疹,牙痛、牙齿松动.近5 d双眼畏光、流泪,有异物感并疼痛.
作者:任昌贵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人群的逐渐增多和侵入性诊疗方法的应用,侵袭性曲霉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IA)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明显升高.早期诊断IA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本研究应用曲霉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试剂盒对48例临床可疑IA患者的血清进行曲霉抗原检测,以评价其在IA早期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剑磊;余进;王爱平;王丽;李若瑜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笔者于2002年10月-2003年10月使用他扎罗汀凝胶(炔维)治疗寻常痤疮60例,并与阿达帕林凝胶(达芙文)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邵成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银屑病病因不明,临床治疗困难,目前认为其是以Th1反应为主的一种免疫失衡性疾病.白介素-18结合蛋白(IL-18BP)是Th1反应的主要抑制因子,IL-18BPa是表达丰富的亚型,与IL-18以1:1的高亲和力结合,抑制IL-18的生物功能.笔者检测了银屑病患者血浆中IL-18Bpa的水平,探讨其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黄琼;郑志忠;项蕾红;祝绿川;苏玮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患者男,81岁.因掌跖起水疱、大疱伴瘙痒2 d,于2004年6月就诊.患者2 d前无明显诱因手掌和足跖出现水疱和大疱,伴有剧烈瘙痒,影响夜间睡眠.水疱逐渐增多,部分水疱融合成片,伴有疼痛.患者否认在发病前掌跖部接触外用药及其他化学制剂.近1个月来患者肌内注射胸腺肽,并长期服用非那雄胺(保列治)、吲达帕胺(寿比山)等药物.近半年来患者多次检查血常规,均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高达0.129.患者有原发性高血压病15年.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
作者:常建民;张春玲;金祖余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患者男,38岁.因甲下脓疱、甲板增厚9个月,全身泛发红斑、脓疱4周,于2004年2月来我科就诊.9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双手指甲板下出现针帽大脓疱,后逐渐加重,脓疱融合成脓湖,全甲板破坏,甲板增厚,甲反翘,甲前端及周围皮肤略红肿,脱屑,伴瘙痒.取脓液作细菌培养,结果阴性,真菌学镜检发现菌丝.诊断为甲真菌病伴甲沟炎.给予伊曲康唑0.2 g每日2次口服,连服1周,停药3周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症状无明显改善.1个月后患者自行口服泼尼松20mg每日2次,2周后脓疱逐渐减少,甲板变薄,1个月后甲损害全部治愈,但停药后上述部位皮损又复发.4周前躯干、四肢出现大片红斑,其上密集排列针帽大脓疱及脓湖,伴发热.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否认有外伤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陈晓红;曹碧兰;袁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由杨国亮、王侠生主编的<现代皮肤病学>问世9年后,现又由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的同道们集体编撰,王侠生、廖康煌任主编的该书第二版于2005年7月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印刷出版,现更名为<杨国亮皮肤病学>.杨国亮教授是我国皮肤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皮肤科学界德高望重.
作者:虞瑞尧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报告网状红斑黏蛋白病并发蕈样肉芽肿1例.患者女,42岁.因躯干、上肢红斑14年,皮损增多、加重5年就诊.6年前行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乳头层及网状层有大量黏蛋白样物质沉积,诊断为网状红斑黏蛋白病.入院皮肤科检查:头部、面部、颈部、躯干、四肢见片状轻度浸润性红斑,部分融合成网状,腹部红斑上可见紫红色浸润性斑块.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淋巴细胞苔藓样浸润,部分细胞异形,少量浸润细胞移入表皮,形成Pautrier样微脓肿.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LCA(+++),CD45RO(+++).诊断:蕈样肉芽肿.
作者:弓娟琴;姚旭;宗文凯;马福生;曾学思;崔盘根;靳培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患者男,18岁.因胸、腹、背部淡褐色扁平丘疹伴瘙痒1年,于2004年7月5日就诊.患者1年前发现背部出现淡褐色扁平丘疹,3个月内逐渐增多并扩展至胸、腹部,自觉瘙痒.颈项、双侧腋窝、腹股沟皮肤粗糙变黑3年,无自觉症状.体格检查:体重70 kg,身高172 cm,一般情况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胸部、上腹部、背部(以躯干中部为主)大量淡褐色扁平疣状丘疹,中央融合成片,周边成网状(图1A).颈项、双侧腋窝、腹股沟皮肤颜色变黑、粗糙,呈天鹅绒样增厚,皮纹加深,表面干燥(图1B).
作者:陈声利;韩永智;孙建方 刊期: 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