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犬小孢子菌致成人头癣1例

康瑞花;朱敬先;高顺强;林元珠

关键词:癣, 头, 犬小孢子菌
摘要:患者女,30岁.头部出现红斑20 d,于2004年11月10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20 d前梳头时被他人发现头部有一红斑,约1 cm×1 cm大,无明显自觉症状,未治疗,皮损逐渐扩大.患者近期常到外地出差.家中未饲养猫、狗等宠物.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头发浓密,枕部可见一约2.5 cm×3.0 cm圆形红斑,边界清楚,上有少许鳞屑,无脱发及断发(图1).实验室检查:真菌镜检可见发外有镶嵌状、成堆分布的圆形孢子及少数分隔菌丝.真菌培养:在沙堡琼脂培养基27℃培养,第4天可见黄色绒毛样菌落生长;2周后,菌落充满大部分斜面,似羊毛状,中央呈白色粉末状.菌落正面呈桔黄色,背面呈棕红色(图2A).镜下形态:可见大分生孢子、结节菌丝及小分生孢子.大分生孢子壁厚,呈纺锤形,有6~12个分隔,末端似帽样增大(图2B).鉴定为犬小孢子菌.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皮肤僵硬综合征1例

    报告1例皮肤僵硬综合征.患儿女,14岁.幼年起左下肢外侧自髋部至踝上方出现大片褐色斑,边界清楚,质坚如石,皮损表面毛发增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增厚,胶原纤维增粗,呈均质化,胶原束间阿新蓝染色阳性.

    作者:崔炳南;刘跃华;孔令荣;王家璧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联合环孢素治疗关节病性银屑病9例临床疗效观察

    笔者于2003年12月起采用环孢素(cyclosporine A,CyA)治疗关节病性银屑病(psoriasis arthropathica,PA),现将资料完整的9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赵庆利;张红;田燕;史飞;原晓斌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犬小孢子菌致成人头癣1例

    患者女,30岁.头部出现红斑20 d,于2004年11月10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20 d前梳头时被他人发现头部有一红斑,约1 cm×1 cm大,无明显自觉症状,未治疗,皮损逐渐扩大.患者近期常到外地出差.家中未饲养猫、狗等宠物.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头发浓密,枕部可见一约2.5 cm×3.0 cm圆形红斑,边界清楚,上有少许鳞屑,无脱发及断发(图1).实验室检查:真菌镜检可见发外有镶嵌状、成堆分布的圆形孢子及少数分隔菌丝.真菌培养:在沙堡琼脂培养基27℃培养,第4天可见黄色绒毛样菌落生长;2周后,菌落充满大部分斜面,似羊毛状,中央呈白色粉末状.菌落正面呈桔黄色,背面呈棕红色(图2A).镜下形态:可见大分生孢子、结节菌丝及小分生孢子.大分生孢子壁厚,呈纺锤形,有6~12个分隔,末端似帽样增大(图2B).鉴定为犬小孢子菌.

    作者:康瑞花;朱敬先;高顺强;林元珠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咪唑斯汀联合贞芪扶正颗粒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发病率占慢性荨麻疹的80%~90%,部分患者对单纯应用抗组胺药治疗反应欠佳.从2003年7月始,笔者采用咪唑斯汀(商品名:皿治林,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联合贞芪扶正颗粒(甘肃扶正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治疗CIU,并分别与单独应用这两种药物进行比较,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桂兰;杜华;陈建民;何春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植物光皮炎1例

    患者女,47岁.因颜面、双手背红肿伴瘙痒1 d,于2004年5月10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当天中午在户外劳作后突感颜面、双手背皮肤瘙痒,下午上述部位出现红肿、灼痛,水肿呈进行性加重,伴灼热感.

    作者:徐贤挺;许洁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遗传性白甲一家系调查

    先证者女,34岁.自5岁起10指甲板出现白色斑点,后斑点逐渐增多,融合成条纹状,白色条纹可随指甲生长逐渐移行至甲板游离缘,自甲根部又出现新的白色条纹状损害,周而复始.指甲生长速度正常.无明显自觉症状,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既往体健,无外伤史,无传染病、肝硬化、溃疡性结肠炎等病史.家族中有多例类似疾病患者(图1),均幼年发病,病情轻重不一.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双手示指、中指、无名指甲板各见2或3条横贯甲板、平行排列的白色条纹,宽1~2 mm,白色条纹间有粉红色正常甲板(图2).双手拇指甲有较密集点状白斑,有融合成条纹状倾向.双手小指甲板散在点状白色斑点.10指甲板平滑、有光泽,甲周皮肤正常.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病甲真菌镜检阴性.诊断:遗传性白甲.

    作者:黄文慧;骆津蓉;范培元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p16基因甲基化状态研究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及中性粒细胞(PMNL)的p16基因甲基化状态,探讨其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的PCR方法对25例活动期SLE患者PBMC及PMNL的p16基因甲基化状态进行分析,并与21名健康者进行对照.结果:SLE患者PBMC p16基因甲基化阳性率为76.0%(19/25),对照组为47.6%(10/2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MNL p16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54.3%(12/25)和45.7%(11/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BMC p16基因高甲基化的SLE患者中,IgG升高者占78.9%(15/19),与该细胞系p16基因甲基化阴性的SLE患者IgG平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E患者PBMC p16基因甲基化明显异常,IgG升高与之相关,p16基因高甲基化可能在SLE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崔盘根;季江;李遇梅;周武庆;陈敏;陈志强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自体表皮移植治疗白癜风102例临床疗效观察

    2000年-2004年我科采用自体表皮移植法治疗白癜风患者102例,并进行了长期随访,临床上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俊;徐雁;赵岩;刘敏;关颖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并发肥胖性黑棘皮病1例

    患者男,18岁.因胸、腹、背部淡褐色扁平丘疹伴瘙痒1年,于2004年7月5日就诊.患者1年前发现背部出现淡褐色扁平丘疹,3个月内逐渐增多并扩展至胸、腹部,自觉瘙痒.颈项、双侧腋窝、腹股沟皮肤粗糙变黑3年,无自觉症状.体格检查:体重70 kg,身高172 cm,一般情况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胸部、上腹部、背部(以躯干中部为主)大量淡褐色扁平疣状丘疹,中央融合成片,周边成网状(图1A).颈项、双侧腋窝、腹股沟皮肤颜色变黑、粗糙,呈天鹅绒样增厚,皮纹加深,表面干燥(图1B).

    作者:陈声利;韩永智;孙建方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并发皮肤黏膜病变1例

    患者男,34岁,未婚.肛周赘生物3周,肛周疱疹,牙痛1周,双眼疼痛5 d,于2004年7月23日来院就诊.患者1年前有同性恋史,有多次肛交性行为,近3周自觉肛周疣状赘生物增多较快.2周前疲倦,腹泻,之后肛周又出现灼热痛性疱疹,牙痛、牙齿松动.近5 d双眼畏光、流泪,有异物感并疼痛.

    作者:任昌贵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A型肉毒毒素在美容皮肤科的应用

    介绍A型肉毒毒素在美容皮肤科除皱、止汗的功效和方法.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除皱、止汗疗效肯定,而且安全性好,注射1次A型肉毒毒素可维持除皱约4个月,止汗效果可维持12个月.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是美容皮肤科用于除皱、止汗的新方法.

    作者:虞瑞尧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多发性脂囊瘤1例

    患者男,33岁.因颈部、躯干、双上肢结节14年,加重4年,于2004年10月就诊.患者14年前发现面部起结节,稍高出皮面,豆粒至花生米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无任何不适,未予治疗.嗣后结节逐渐增多,延及颈部、躯干、双上肢.有时部分结节出现红肿、疼痛,自行挤压后可见有奶酪状物质溢出,伴有臭味,愈后留有凹陷性瘢痕.患者既往健康,无烟酒等嗜好.其父及两兄弟均患有同样疾病.体格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颈部、躯干、双上肢有118个玉米粒至栗子大的结节、囊肿,呈肤色(图1A),表面光滑,无压痛,结节与皮下组织无粘连,可移动,较大的结节柔软,有囊性感,较小者硬如橡皮.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为真皮内囊肿,囊壁由数层复层鳞状上皮组织构成,厚薄不一,可见多个皮脂腺小叶(图1B).诊断:多发性脂囊瘤.

    作者:苏鹏;王宗山;王炜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网状红斑黏蛋白病并发蕈样肉芽肿1例

    报告网状红斑黏蛋白病并发蕈样肉芽肿1例.患者女,42岁.因躯干、上肢红斑14年,皮损增多、加重5年就诊.6年前行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乳头层及网状层有大量黏蛋白样物质沉积,诊断为网状红斑黏蛋白病.入院皮肤科检查:头部、面部、颈部、躯干、四肢见片状轻度浸润性红斑,部分融合成网状,腹部红斑上可见紫红色浸润性斑块.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淋巴细胞苔藓样浸润,部分细胞异形,少量浸润细胞移入表皮,形成Pautrier样微脓肿.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LCA(+++),CD45RO(+++).诊断:蕈样肉芽肿.

    作者:弓娟琴;姚旭;宗文凯;马福生;曾学思;崔盘根;靳培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胫前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并发落叶型天疱疮1例

    报告胫前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并发落叶型天疱疮1例.患者男,64岁.全身红斑、瘙痒1年,出现松弛性水疱、糜烂、结痂5个月.患者自10岁始四肢出现瘙痒性疱疹,渐形成红色瘢痕,并持续至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大疱处示棘层上部大疱,疱中有嗜酸性纤维蛋白网、大量中性粒细胞及棘层松解细胞;胫前处皮损示表皮下裂隙性水疱,较多成纤维细胞和结缔组织.间接免疫荧光检查抗表皮细胞间基质抗体(+),滴度为1:40.

    作者:付兰芹;贾力;何志新;王宝玺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喜读《杨国亮皮肤病学》

    由杨国亮、王侠生主编的<现代皮肤病学>问世9年后,现又由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的同道们集体编撰,王侠生、廖康煌任主编的该书第二版于2005年7月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印刷出版,现更名为<杨国亮皮肤病学>.杨国亮教授是我国皮肤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皮肤科学界德高望重.

    作者:虞瑞尧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人乳头瘤病毒16 E7限制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表位的穿膜肽疫苗设计及体外免疫学研究

    目的:利用穿膜肽人免疫缺陷病毒(HIV)-Tat49-57的穿膜能力,设计穿膜肽人乳头瘤病毒(HPV)16 E7限制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位(第49~57位氨基酸)的融合肽疫苗,并在体外研究其诱导特异性CTL的应答能力.方法:应用多肽固相合成技术,分别合成含HIV Tat49-57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 2.1限制性CTL优势表位HPV16 E749-57的18肽,和该CTL表位的9肽,并用一无关肽作对照,在体外用乳酸脱氢酶(LDH)细胞毒性试验分别检测了上述18肽和9肽在HLA-A2阳性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诱导的表位E749-57的特异性CTL活性.结果:经质谱分析,上述多肽成功合成,纯度均在95%以上.与9肽相比,18肽能在体外诱导出明显增强的特异性CTL活性(P<0.05).结论:在HPV16 E7HLA-A 2.1限制性CTl表位(49~57)的N-末端加上HIV-Tat49-57序列,不会影响表位的提呈效率,而且在体外能有效激发针对E749-57特异性的CTL应答,为新型抗肿瘤及细胞内感染的多肽疫苗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尹锐;郝飞;郝进;杨希川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以尖锐湿疣就诊的艾滋病1例

    患者男,37岁.因持续发热伴咳嗽、恶心、呕吐3个月,外阴部赘生物2个月,于2004年10月25日就诊于我科.患者3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不规则发热,体温37.5~39.5℃,伴有咳嗽,恶心、呕吐,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胸部X线片检查示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予以输液等对症处理,效果不佳.2个月前发现阴茎包皮上有灰褐色丘疹,渐增大、增多,融合成乳头状.患者自发病以来乏力、纳差,体重下降15 kg.既往史:5年前患肺结核,4年前患面瘫,3年前患头颈部带状疱疹,2年前患荨麻疹,1年前头颈部带状疱疹复发.否认有献血、输血及使用血制品史,否认静脉吸毒史,有非婚性生活史并有多个性伴.

    作者:季福玲;刘素琴;李家锋;何勤;陈永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红花油致接触性皮炎1例

    患者男,45岁.因右腿红斑、血疱伴瘙痒、疼痛1周,于2004年9月来我科就诊.患者1周前因车祸导致右腿扭伤,自行外用红花油治疗(以前未外用过红花油).外用后次日在接触部位出现片状红斑,伴瘙痒,并很快在红斑上出现黑色血疱,部分为大血疱,伴疼痛.患者既往有血小板减少症病史40年(病因不明,未经系统诊治).发病以来无发热及其他全身症状,一般情况良好.

    作者:高晖;刘晓雨;顾礼忠;李景云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遗传性全白甲一家系分析

    目的:分析一全白甲家系的发病情况及病变特征,明确其遗传方式,为进一步基因定位和克隆奠定基础.方法:对先证者及其家族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结果:家系4代58名成员中共检出遗传性全白甲患者19例,其中男10例,女9例,有关的实验室检查及环境因素调查均为阴性.结论:该遗传性全白甲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为下一步全基因组扫描基因定位提供了依据.

    作者:李恒进;王建平;温海鹰;葛平;冯峥;樊建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肿瘤患者术后放疗和化疗期间并发带状疱疹25例临床分析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是脊髓后神经节潜伏的病毒活化所致.据文献报道,非肿瘤住院患者中,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为0.22%,而恶性淋巴瘤住院患者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为9%[1].2002年10月-2004年3月,我科共诊治25例恶性肿瘤患者在肿瘤切除后近期综合放疗和(或)化疗期间并发带状疱疹,现分析如下.

    作者:高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