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伴房间隔缺损的X-连锁鱼鳞病1例

徐哲;杨勇;季素珍

关键词:鱼鳞病, X-连锁, 房间隔缺损
摘要:报告1例伴房间隔缺损的X-连锁鱼鳞病.患儿男,9岁.出生后皮肤干燥脱屑,大量片状黑褐色鳞屑,伴左侧肢体运动障碍9年,易劳累7年.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示Ⅱ孔中间型房间隔缺损,头颅CT显示右额顶区脑软化灶.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湿疹样癌样网状细胞增生病与掌跖蕈样肉芽肿临床病理特点

    阐述湿疹样癌样网状细胞增生病和掌跖蕈样肉芽肿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基因重排、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作者:邱丙森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伴房间隔缺损的X-连锁鱼鳞病1例

    报告1例伴房间隔缺损的X-连锁鱼鳞病.患儿男,9岁.出生后皮肤干燥脱屑,大量片状黑褐色鳞屑,伴左侧肢体运动障碍9年,易劳累7年.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示Ⅱ孔中间型房间隔缺损,头颅CT显示右额顶区脑软化灶.

    作者:徐哲;杨勇;季素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眼部带状疱疹致失明1例

    带状疱疹致眼失明尚不多见,主要原因是眼部带状疱疹未能及时确诊或治疗不当引起角膜溃疡,从而导致失明,现报告1例.

    作者:罗权;张锡宝;吴志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的冷冻保存

    隐球菌性脑膜炎体外培养具有很高的假阴性率,因此有必要将患者的脑脊液保存下来并保持其中隐球菌的活性,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留下材料.

    作者:朱元杰;温海;徐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采用微量稀释法对双相马尔尼菲青霉体外药敏试验观察

    随着马尔尼菲青霉感染的不断增加,早期、合理地对马尔尼菲青霉病进行治疗,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参照NCCLS M27-A、M38-P对4株临床分离的马尔尼菲青霉的酵母相和菌丝相进行小抑菌浓度(MIC)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韦高;万哲;李若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着色性干皮病伴发疣状物1例

    患儿男,5岁.因面部、躯干黑褐色斑4年,伴发面部疣状物半年,于2002年4月就诊.患儿1岁起,两面颊出现针头大散在黑褐色斑点,伴瘙痒,日晒后加重,逐渐发展至整个面、颈、胸及肩背部,部分皮疹逐渐融合成片状.

    作者:刘军连;李丽雅;张建中;周金莲;雷鹏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胡椒碱等6种中药单体促进黑素瘤Cloudman S91细胞株黑素合成的研究

    目的:研究胡椒碱、原儿茶醛、白果内脂等6种中药单体对小鼠黑素瘤细胞黑素合成的影响,初步探讨不同的中药单体影响黑素合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培养的黑素瘤CloudmanS91细胞分别以系列浓度的6种中药单体作用72h,测定细胞黑素含量、酪氨酸酶活性并与体外蘑菇酪氨酸酶活性直接测定方法(多巴速率氧化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6种单体均能促进CloudmanS91细胞的黑素量生成.胡椒碱、原儿茶醛、白果内脂在佳促进浓度均较100μmol/L的8-甲氧补骨脂素作用明显(P<0.05),其中0.5mmol/L胡椒碱对黑素含量促进作用为明显.在实验浓度(0.01~1.00mmol/L)胡椒碱可促进酪氨酸酶活性,体外可直接增加蘑菇酪氨酸酶的活性;原儿茶醛对酪氨酸酶活性无明显影响,体外可直接促进蘑菇酪氨酸酶的活性;白果内脂对酪氨酸酶活性起促进作用,体外对蘑菇酪氨酸酶的活性无影响.结论:中药单体胡椒碱、原儿茶醛、白果内脂可明显促进黑素瘤细胞黑素的合成,原儿茶醛的作用可能不依赖于酪氨酸酶的活化作用.

    作者:马慧军;朱文元;王大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硬皮病样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3例

    报告3例硬皮病样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8岁.因原发性血液系统疾病在化疗缓解后接受异体骨髓移植,移植后平均12.7个月出现全身弥漫性硬化或泛发性硬斑,硬化严格以手腕、踝部和颈部为界,未累及肢体远端和面部,无雷诺现象和毛细血管扩张.其中2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肺间质病变.3例患者抗核抗体(ANA)、类风湿因子(RF)、抗Scl-70抗体和抗着丝点抗体均为阴性,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真皮网状层胶原纤维束增粗、密集和肿胀.3例患者均接受中等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2例治疗1个月后皮肤明显软化,另1例软化不明显.

    作者:郭一峰;王耀祖;郑捷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心身性皮肤病概述

    介绍精神及心理因素与皮肤病和性病之间的关系,探讨心身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提出对皮肤病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及护理,以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巩固治疗效果.

    作者:杨雪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巨大脂肪瘤1例

    患者男性,72岁.右侧腋下出现肿块3年,于2001年1月14日就诊.患者3年前右侧腋下出现1个杏核大半球形小结节,无自觉症状,皮损逐渐增大,近1年来生长较快,皮损占据整个腋下,外观呈纺锤形.患者既往体健,形体较瘦,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张雷锋;王飞宇;赵建国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皮肤鳞状细胞癌和角化棘皮瘤中桥粒芯糖蛋白1和E-钙黏着蛋白表达的研究

    皮肤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和角化棘皮瘤(keratoacanthoma,KA)是皮肤科较常见的起源于角质形成细胞的肿瘤.

    作者:葛新红;涂平;韩钢文;武玲慎;朱学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蔬菜日光性皮炎1例

    患者女,62岁,农民.因面部、手部肿胀6d,手部瘀斑、水疱3d于2003年6月23日就诊.患者6d前突然出现面部及手背、手指肿胀,眼睑难以睁开,3d后手背、鼻梁处出现紫红色瘀斑、水疱,伴灼热、灼痛.

    作者:华纲;王侠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早期先天梅毒1例

    报告1例早期先天梅毒.患儿女,70d.发热、背部及四肢起暗红色斑伴脱屑1周.患儿及其父母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均阳性(1:16),梅毒微粒凝集试验(TPPA)阳性.给予水剂青霉素G5万U/(kg·d),连续用药14d,全身皮疹完全消退.

    作者:陈思远;黄长征;李家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Netherton综合征1例

    报告1例Netherton综合征.患者女,43岁.患者自幼全身皮肤反复出现红斑、脱屑,严重时有渗出,伴有瘙痒.平时头发不易梳理、易断.幼时曾有哮喘史.皮损组织病理改变符合迂回线性鱼鳞病.毛发电镜检查示毛发呈竹节状,在竹节处有套叠.

    作者:袁肖海;王学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多变根毛霉引起原发皮肤毛霉病1例

    报告1例由多变根毛霉引起的皮肤毛霉病.患者男,33岁.右上肢外伤后弥漫性斑块伴肿胀、化脓7年余.免疫功能检测CD4+T细胞略低(28%),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中下层有炎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并见粗大较短的无隔菌丝.经真菌培养菌种鉴定为多变根毛霉.患者曾接受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治疗,均无满意疗效,后经用两性霉素B治疗痊愈,随访6个月未复发.

    作者:李春阳;李颖;胡志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感染性尿道炎治疗后部分病原微生物分析

    临床上相当一部分尿道炎患者,在明确或未明确病原学诊断的情况下,未按照中国性病控制中心推荐的性病治疗指南进行规范治疗.治疗后尿道炎的临床表现虽然一过性好转或基本消失,无尿道炎的临床体征,但患者仍有多种自觉症状.为明确这部分患者出现这些临床症状的病因,我们于1998年1月-2002年5月,对195例患者进行了有关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药敏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邵平;曹双林;符梅;傅琳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浅表播散型汗孔角化症1例及家系报告

    汗孔角化症是一种少见的慢性进行性皮肤病,以中央轻度萎缩,边缘堤状隆起的角化过度性损害为特征.目前认为本病与遗传有关,大多数患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在一个家族几代成员中发病.本文报告1例,并做了家系调查.

    作者:顾敏;宋英;赵雁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3种文刺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Q-开关Nd:YAG激光治疗3种文刺的疗效.方法:采用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文眉251例、文眼线59例、文身101例,并对治疗效果作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应用Q-开关Nd:YAG激光治疗3种文刺,随着治疗次数增多,疗效增加,文眉组疗效优于文眼线组,文眉、文眼线组优于文身组.结论:Q-开关Nd:yAG激光是治疗文刺的有效手段,安全可行,不良反应小,疗效与文刺的深度和染料的成分和数量有关.

    作者:陶诗沁;周爱奋;陆雪芬;高菊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人角蛋白K1cDNA基因克隆及其定点突变

    目的:既往的研究曾发现一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BCIE)患者存在K1E477K突变,现进一步探讨该突变的致病意义.方法:首先克隆出正常人K1cDNA全长编码序列,并以此pK1cDNA重组质粒为模板,采用PCR介导的重叠延伸诱变法对K1第477位密码子GAG→AAG进行定点突变.结果:克隆的正常人K1cDNA经测序证实长2022bp,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上所公布序列一致;定点突变准确,未改变其他序列.结论:通过该研究得到了正常人角蛋白K1的基因克隆pK1cDNA及其突变体pMK1cDNA,为以后研究致病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孙秀坤;朱学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单发性肥大细胞瘤

    患儿女,5个半月.主诉:右手背皮肤结节、水疱、血疱,伴全身反复出现红斑、风团5个半月.现病史:患儿出生时,右手小指掌指关节伸侧有一绿豆大结节,摩擦后肿大,表面起水疱、大疱或血疱,曾多次到医院就诊,经穿刺、引流等处理后,水疱才逐渐消退.患儿常出现全身阵发性红斑、风团和面色苍白,持续约数小时至数天后缓慢消退.

    作者:胡瑾;刘晓雁;马东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