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衡;叶庆佾;向明明;宋志强
报告1例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患者女,45岁.双下肢反复皮疹4年6个月,发现胰腺占位性病变1个月就诊.入院查血胰高血糖素明显升高,皮损表现为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胰腺肿瘤手术切除,组织病理诊断为胰体尾高分化神经内分泌癌,胰周淋巴结转移性神经内分泌癌,免疫组化胰高血糖素(Glu)(+).手术后给予化疗,皮疹明显好转.
作者:闫言;刘跃华;常晓燕;王宝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病例资料病史:患者男,48岁.因面部、腰部无痛性浸润性斑块1年余于2002年11月来我院就诊.
作者:傅志宜;车雅敏;周之海;邢卫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51岁.因全身皮肤增厚、发硬13年,双下肢肿胀伴胸闷1个月于2001年3月收入我院.
作者:姜薇;余进;季素珍;涂平;朱学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报告1例巨细胞动脉炎.患者男,80岁.因头面部皮下结节伴疼痛1个月余入院.皮肤科检查:前额、双侧颞部有条索状皮下结节,有轻微触痛,双眼视物模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符合巨细胞动脉炎改变,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情好转.
作者:樊平申;廖文俊;高天文;党育平;李春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临床资料:35例均为2001年1月-2003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成人水痘(VA)患者,符合成人VA诊断标准[1].其中男23例(65.7%),女12例(34.3%).汉族人33例,藏族人2例.年龄以18~25岁多,共28例(80%).好发季节以4、5、6月份为主,其次为10、11月.9月与12月未发现成人VA住院病例.
作者:杨雁;王尚兰;薛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毛囊角化病是一种临床上较少见的皮肤病.我科曾于2002年用阿维A酸(商品名:新体卡松,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治疗2例毛囊角化病患者,并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涵;郑捷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患者男,65岁.因全身红斑、脱屑2个月于2003年4月11日收住我院.患者2个月前因上呼吸道感染,静脉滴注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等抗生素,口服安乃近,3 d后胸腹部出现红斑,并迅速波及全身,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药疹,给予口服泼尼松30mg/d,雷公藤多苷60mg/d,皮损逐渐好转.但在药物减量的过程中皮损渐加重.
作者:夏济平;李晓涛;吴迪;范志莘;毕志刚;范卫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我院2001年1月-2003年7月采用冷冻方法治疗肛周大面积尖锐湿疣(CA)8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兰;李香莲;陆树伯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患儿男,2岁.因口角脓疱2周,发热伴面颈部皮肤剥脱4 d于2003年4月21日入住我院.患儿2周前无明显诱因右口角出现黄豆大脓疱、糜烂伴渗出,在当地医院给予对症处理后无明显疗效.入院前4 d出现全身皮肤红斑、面颈部皮肤小水疱及皮肤剥脱,同时伴有高热,体温39.5℃,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滴注无效而转入我院.患儿系足月顺产,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作者:樊平申;廖文俊;高天文;付萌;党育平;胡雪慧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患者女,46岁.因面部、躯干、四肢皮肤色素沉着,疣状增生伴瘙痒1年半于2003年4月来我科就诊.
作者:徐健;刘玲;何黎;吕昭萍;杨志华;万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南京地区正常人窄谱中波紫外线的小红斑量(MED)值及其与性别、皮肤日光反应类型、年龄等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日光模拟器,对103名健康自愿者进行窄谱及广谱中波紫外线的MED测定.结果:窄谱中波紫外线MED为(661.2±183.3)mJ/cm2.除皮肤日光反应类型外,其他因素对MED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南京地区窄谱中波紫外线MED值接近国外报道的600~800mJ/cm2.MED值与性别、年龄大小无直接关系,与皮肤日光反应类型、广谱中波紫外线的MED有关.
作者:冯舸;张美华;毕志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角蛋白K14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人角质形成细胞(KC)体外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脂质体将人工合成的正义、反义及错配K14寡核苷酸基因片段导入体外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应用细胞生长抑制实验、透射电镜(TEM)和流式细胞仪(FCM)检测ASODN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增生、超微结构改变和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结果:脂质体介导的K14反义寡核苷酸组KC增殖活性受到明显抑制;电镜下可见KC增殖活性受到抑制的改变,角蛋白合成明显减少;流式细胞仪检测见细胞周期发生明显改变,G1期细胞百分率上升,S期细胞百分率下降.而正义寡核苷酸组、错义寡核苷酸组及空白对照组均无此改变.结论:K14反义寡核苷酸可抑制KC体外增殖活性,应用反义寡核苷酸技术封闭K14基因,有望为银屑病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陈玉欣;王刚;樊建勇;曹云新;刘玉峰;高天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患儿女,10 d.因发热3 d,皮肤红斑、水疱、剥脱1 d于2003年7月29日入院.入院前3 d,患儿出现发热,体温39℃左右,烦躁、哭闹,同时颈部皮肤潮红,且迅速波及全身,入院前1 d,皮肤出现大小不等水疱,疱壁薄,易破,而出现大片剥脱,其下露出鲜红色湿润面,似烫伤样.起病以来无咳嗽、呕吐、抽搐、昏迷,吸奶少,排便正常.
作者:黄必政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患者男,17岁.因全身反复出现水疱糜烂伴瘙痒17年,于2003年5月22日收住我院.其父诉患者出生时左小腿伸侧大片皮肤缺失,40 d后皮肤表面反复出现水疱、大疱,疱易破,约1周后可自行愈合.疱多发生在肘膝关节伸侧、颈部、腋下等易受摩擦的部位.冬轻夏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发作程度及频率有所下降.父母非近亲结婚,其妹体健,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作者:赵会平;肖嵘;李亚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简述皮肤老化原因及临床表现.为了延缓皮肤老化,应综合防治:注意膳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解除精神压力,预防日光的慢性损害,外用防皱延缓衰老的化妆品或药物,采用激光光子嫩肤技术治疗等.
作者:王家璧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A酸(ATRA)对内皮细胞的作用,明确其抗血管新生作用的机制.方法:利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ATRA对于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迁移实验和体外管腔形成实验观测ATRA对内皮细胞迁移及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TRA对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ATRA明显抑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内皮细胞增殖,并导致内皮细胞迁移及管腔形成能力下降,同时可诱导内皮细胞的凋亡.结论:ATRA可以直接作用于内皮细胞,通过抑制其增殖、迁移及管腔形成,以及诱发内皮细胞凋亡而发挥其抗血管新生作用.
作者:邓辉;阎春林;严淑贤;胡跃;徐昱;金锡鹏;廖康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报告1例白念珠菌引起的皮肤黏膜念珠菌病.患儿女,7岁.全身散在丘疹5年,加重伴掌指疣状增生1年,同时出现口腔黏膜、皮肤及甲板损害,双手掌疣状赘生物,手指末节残缺、变形.口腔黏膜白斑、背部皮损组织及粪便真菌培养均为白念珠菌生长.皮肤组织病理改变为表皮角化明显,角质层中查见大量真菌菌丝.经伊曲康唑、制霉菌素等药治疗后,皮损逐渐好转.
作者:陈征;李薇;熊琳;周光平;汪盛;代亚林;冉玉平;郭在培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患者女,18岁.颞部脱发6个月,发干上有淡白色半透明聚集物15年.脱发区主要在额部及双侧颞部,枕部未受累.在脱发区边缘,长发的中间或近端有白色的小结节包绕毛干,约0.5~4.0 mm长,可沿着发干移动.患者连续11年将头发盘在头顶部,并扎得很紧.有5年头发根部扎紧成马尾巴发型.就诊后,未用任何药物,仅将头发剪短、散开,约3个月后,发干套状物消失,颞部毛发基本恢复正常密度.
作者:张汝芝;朱文元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关节炎性银屑病(psoriatic anhriis,PsA)作为一种独立的临床疾病而存在,但因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及目前对该病尚无统一的定义而增加了对该病研究的困难.除了导致银屑病或关节炎症状的因素之外,PsA可能还存在其独特的易感因素.遗传因素和(或)环境因素可能是其重要病因,该文就近年来关于PsA遗传易感因素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邓俐;张堂德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患者男,22岁.因高热、咽痛14 d,巩膜黄染6 d,全身皮疹1 d于2003年6月3日入住我院.患者14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伴咽痛、咳嗽、食欲下降、恶心、呕吐.6 d前出现巩膜黄染,尿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27.9×109/L,肝功能明显异常.
作者:丁颖果;朱学骏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