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剂量环孢素A联合泼尼松治疗重症皮肌炎3例

张丽珍

关键词:皮肌炎, 重症, 环孢素A, 泼尼松, 治疗
摘要:环孢素A(CsA)是非细胞毒免疫抑制剂,能选择性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白介素(IL-2)及其他淋巴因子的释放.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临床免疫指标分析

    目的:研究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患者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扩散法检测了12例隐脑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百分率及体液免疫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隐脑患者CD4+细胞百分率、CD4+/CD8+及C3均显著下降(P<0.01),血清中IgG下降(P<0.05).结论:在非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隐脑患者同样存在着细胞免疫低下情况.

    作者:顾菊林;温海;廖万清;潘炜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1%盐酸布替萘芬乳膏治疗浅部真菌病临床观察

    2002年7~9月,在上海6家医院(上海长海医院、上海中山医院、上海瑞金医院、上海华山医院、上海皮肤性病医院、上海长征医院)进行了1%盐酸布替萘芬乳膏治疗浅部真菌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顾菊林;温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先天性巨大色素痣并发白癜风1例

    患者女,17岁.出生时即发现躯干有大片黑褐色斑片,6年前开始全身出现散在色素脱失斑.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可见黑斑区真皮内散在和呈巢状分布的痣细胞,S-100和HMB45染色阳性.超微结构观察痣细胞内存在单个或复合黑素小体.白斑区皮肤表皮明显缺少黑素细胞.黑斑和白斑交界处未见朗格汉斯细胞.

    作者:郭志飞;劳力民;孙国钧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肿瘤坏死因子β*2等位基因与狼疮性肾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进一步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β(TNF β)基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基因分型方法,检测98例SLE患者TNF β等位基因,分析了TNF β等位基因与SLE患者某些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携带TNF β*2等位基因的SLE患者的肾炎发生率显著高于未携带TNF β*2等位基因的SLE患者(P<0.05).结论:TNF β*2等位基因可能与狼疮性肾炎的发病相关.

    作者:张江林;刘稚然;谢红付;施为;李宁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红细胞CD59在银屑病患者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银屑病发病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但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通过对自然杀伤(NK)-T细胞的研究发现,天然免疫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1].

    作者:刘辉;顾军;郭峰;郭品娥;刘莉;刘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紫癜型玫瑰糠疹1例

    玫瑰糠疹(pityriasis rosea)是临床常见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经典表现为躯干及四肢近端的椭圆形与皮纹走向一致的黄红色或玫瑰红色鳞屑斑.除此之外,文献报告尚有水疱型、荨麻疹型、紫癜型等数种特殊表现的异型玫瑰糠疹,临床较为少见[1].

    作者:鲁严;朱文元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职业性疣赘

    1 病例资料1.14 病史:患者男,32岁,汽车修理厂配料工人.因双手扁平丘疹、疣状增生14年,双前臂丘疹5年,腹部丘疹1年,面部丘疹3个月,无明显不适,于2002年4月8日就诊.

    作者:刘玉峰;刘仲荣;高天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重症天疱疮9例治疗分析

    近10年来,随着皮质类固醇(以下简称激素)与免疫抑制剂的同时并用,已使天疱疮的预后大为改观.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丙球)冲击治疗获得成功.笔者所在科室从1995~2000年共收治重症天疱疮9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向农;陈向齐;牛高祥;陈进木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α-干扰素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中α-干扰素(IFN-α)水平变化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狼疮性肾炎(LN)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对36例SLE患者(含29例LN患者)和1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血清IFN-α水平检测,比较分析其与SLE活动指数(SLEDAI),肾脏组织病理活动指数(AI),抗dsDNA,补体C3,白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结果:SLE患者血清IFN-α水平活动期为284.2 pg/mL,静止期为160.3 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21.8 pg/mL(P<0.05),并且活动期高于静止期(P<0.01).血清IFN-α水平与SLEDAI呈正相关(r=0.6101,P<0.05),AI≥8的患者为264.3 pg/mL,明显高于AI<8患者的202.4 pg/mL(P<0.01).结论:检测SLE血清中IFN-α水平可作为活动敏感指标之一.

    作者:李智铭;徐世正;章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双侧带状疱疹1例

    患者女,14岁.皮肤起水疱并感瘙痒、灼痛3 d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7 d前自觉乏力,略有头痛、腰酸,仍坚持上学.

    作者:党宏;朱光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维A酸受体在皮肤生理中的作用

    维A酸受体属于细胞核受体超家族成员,在皮肤的分化、增殖、炎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就维A酸受体在皮肤生理中的作用进行文献综述.

    作者:王彦红;毛舒和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调Q开关倍频ND:YAG 532激光治疗雀斑97例

    笔者所在科室于1999年至今应用VEGAS固体脉冲激光仪治疗雀斑患者97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董洁;文汉东;艾建华;段慧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2%三氯醋酸治疗浅部真菌病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目的:寻求一种新的、安全有效、价格低廉、便于推广的抗浅部真菌病的药物.方法:采用2%三氯醋酸制剂进行体外抗真菌作用及小抑菌浓度(MIC)和小杀菌浓度(MFC)测定,并用此药治疗60例浅部真菌病患者.全部患者均做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结果:鉴定出菌株46株,分别为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三氯醋酸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的MIC范围分别为0.06~0.12mg/mL,0.30~0.60mg/mL,0.06~0.12mg/mL.2%三氯醋酸治疗浅部真菌病(手足癣、体股癣)60例,治愈率50%,有效率90%.结论:试验结果和临床观察显示三氯醋酸治疗浅部真菌病均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谭立恒;沈永年;吕桂霞;刘素清;熊绍银;曹扬;邵海枫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新生儿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及预后(附5例报告)

    新生儿红斑狼疮(NLE)是发生于胎儿及新生儿期的一种少见的综合征.为了解本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对5例NLE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及随访,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国内NLE的临床表现及预后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国内NLE以皮肤表现为主,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发病率较低,提示NLE的临床表现可能有种族特异性.

    作者:张立新;马琳;赵佩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纤连蛋白与烟曲霉分生孢子相互黏附作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与烟曲霉分生孢子的相互黏附作用,以及孢子相互黏附作用的关系.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的Fn与烟曲霉分生孢子的黏附率及经不同胰蛋白酶处理后分生孢子与Fn的黏附率的变化;通过共聚焦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Fn受体与分生孢子的相互作用及表面形态学变化;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分生孢子静止期细胞壁外层的形态及孢子在生发膨胀过程中形态学的变化.结果:随着Fn浓度的增加,与分生孢子的黏附率也增加;当用胰蛋白酶预先处理过烟曲霉分生孢子后,定量的Fn与烟曲霉分生孢子的黏附率随着胰蛋白酶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含有荧光的Fn的配体-受体均匀分布在烟曲霉分生孢子表面;静止期和生发膨胀期分生孢子细胞的表面和内部均有特征性的变化.结论:Fn与烟曲霉分生孢子的黏附作用有浓度依赖性和饱和性.静止期分生孢子的表面可表达高水平Fn受体;膨胀过程中表面小棘状突起逐渐脱落;胞壁内没有受体存在;蛋白质破坏性试剂可除去分生孢子小棘状突起.

    作者:徐赤宇;吴建华;温海;陈江汉;徐红;孟玉景;李小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反向银屑病1例

    反向银屑病[]是指皮损主要位于身体皱褶部位的银屑病,临床上并非少见,约占寻常型银屑病的2.8%~6%[2].近笔者见到1例,报告如下.

    作者:万东芳;马东来;方凯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成人麻疹64例临床分析

    1997年以来,本地区麻疹散发流行,现将资料较完整的成人麻疹64例报道如下.

    作者:朱敏刚;刘卫;翁孟武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儿童良性黑棘皮病合并肥胖及糖尿病1例

    患儿男,11岁,学生.肥胖伴全身皮肤色素增加3年.3年前,患儿体重比同龄儿童约重10 kg,且体重以每年大约10 kg增加,同时全身皮肤色素亦增加,尤以皱褶部位明显.

    作者:熊心猜;汪盛;冉玉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带状疱疹合并视神经脊髓炎1例

    患者男,70岁.因右胸肋部带状簇集性红斑、水疱伴剧痛2周、进行性双下肢麻木无力3 d、突发左眼失明2 h入院.

    作者:杨庆永;秦春玲;尹方;廖元兴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勒-雪病

    患者男,8个月.主诉:头皮、面部和躯干暗红色粟粒大丘疹伴发热3个月.

    作者:孙建方;林敏乐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