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阴虚血瘀证效果观察

王清刚;李晓华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 脑梗死, 2型糖尿病, 氧化应激, 疗效
摘要:目的 评价自拟中药汤剂结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阴虚血瘀证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202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α硫辛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本院自拟中药汤剂.治疗前后,监测患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血糖、血脂、β细胞功能等指标,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采用中医证候积分计算患者的疗效指数,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SOD与GSH-Px显著升高,MDA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NIHSS、血糖、血脂、HOMA-IA显著下降;两组均未见显著不良反应.结论 自拟中药汤剂联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阴虚血瘀证患者可显著减少患者氧化应激反应,降低血糖、血脂,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特发性膜性肾病98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未经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影响IMN肾功能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评估患者病情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经肾组织活检确诊的98例IMN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性别及是否合并肾功能下降分组,分别分析其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 男女两组比较,男性患者24h尿蛋白(P =0.033)、血红蛋白(P <0.001)、血肌酐(P <0.001)及尿素氮(P <0.001)明显高于女性患者,而其eGFR(P =0.02)及尿沉渣红细胞(P =0.021)低于女性;肾功能下降组年龄(P <0.001)、24h尿蛋白(P =0.001)、血肌酐(P <0.001)及尿素氮(P <0.001)高于肾功能正常组;行肾脏穿刺活检术前eGFR水平与年龄、24h尿蛋白、尿素氮及收缩压水平呈负相关.IMN病理分期主要以Ⅱ期患者为主,免疫荧光病理检查提示肾小球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以IgG、C3为主,分别占100%及79.6%.结论 IMN在男性中发病率较高,男性IMN患者在临床实验室指标较女性表现重;年龄、24 h尿蛋白、尿素氮、收缩压水平是IMN患者肾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秦丽;刘东伟;赵飞;于海霞;刘章锁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肛周表皮样囊肿一例

    患者,女性,汉族,47岁,因“肛周肿物5年”于2016年11月8日住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肛周肿物,发现时状如枣核,无疼痛,大便日行1次,大便质软,无便血,排便与肛周肿物无明显相关性.5年来肛周肿物逐渐增大,就诊时状如鹅蛋,仍无疼痛,但有明显异物感.查体:体温36.5℃,脉搏7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 130/80 mmHg(l mmHg=0.133 kPa),心肺腹末见异常.专科检查:肛门 j截石位3点距肛缘5 em可见一隆起性类圆形肿物,直径约8cm,皮色正常,触之囊性感,无压痛,肛门指检及肛门镜检查均未见异常.胸部X线片未见异常.瓮腔CT未见异常.

    作者:刘经州;杨红群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PaleyB1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PaleyB1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收治71例PaleyB1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观察组36例.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实施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Gissane角、Bohler角恢复情况,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为88.89%,对照组为85.71%,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ohler角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6%,低于对照组的2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PaleyB1型跟骨骨折,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作者:贺晋栋;宋俊杰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阴虚血瘀证效果观察

    目的 评价自拟中药汤剂结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阴虚血瘀证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202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α硫辛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本院自拟中药汤剂.治疗前后,监测患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血糖、血脂、β细胞功能等指标,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采用中医证候积分计算患者的疗效指数,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SOD与GSH-Px显著升高,MDA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NIHSS、血糖、血脂、HOMA-IA显著下降;两组均未见显著不良反应.结论 自拟中药汤剂联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阴虚血瘀证患者可显著减少患者氧化应激反应,降低血糖、血脂,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清刚;李晓华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通路阻滞对甲状腺手术患者镇痛效果的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通路阻滞对行甲状腺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择期行甲状腺手术患者5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及随机余数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通路阻滞,对照组超声引导下颈浅丛阻滞.观察比较两组麻醉效果、手术一般情况、麻醉期间血压及心率、疼痛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麻醉优良率、麻醉达成时间、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在恢复室停留时间、各时间点血压及心率、阻滞后VAS评分、术后24h及术后48 h运动状态下VAS评分、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切皮后VAS评分[(3.15±0.46)分比(4.01±0.53)分]、术后1h运动状态下VAS评分[(2.06±0.34)分比(2.98±0.37)分]、术后8h运动状态下VAS评分[(1.67±0.22)分比(2.41±0.31)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通路阻滞与颈浅丛阻滞麻醉效果相当,颈神经通路阻滞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更理想.

    作者:李志刚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二胺氧化酶、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判定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指征的意义

    目的 探讨二胺氧化酶(DAO)、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在血清中的表达对判定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指征的意义.方法 选择30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患儿作为实验组,另以30例非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患儿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中DAO、I-FABP生化指标的表达,并与手术中切除小肠结肠长度的相关性加以比较.结果 实验组血清中DAO、I-FAB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手术中切除小肠结肠长度呈正相关.结论 DAO、I-FABP生化指标在血清中的表达可作为判定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指征的重要依据.

    作者:张慧娟;王芳;孙立华;刘曼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硝酸甘油联合替罗非班在急诊PCI术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急诊PCI术患者通过冠脉途径在恢复前向血流后交替、反复注射硝酸甘油、替罗非班对术后心肌灌注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PCI患者6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行急诊PCI,对照组替罗非班普通冠脉口注射,观察组在梗死相关动脉恢复前向血流后在冠脉口交替、反复应用硝酸甘油、替罗非班.对比两组术后即刻校正的TIMI帧数、术后90 min心电图ST段回落≥50%百分率、心肌灌注分级、术后1个月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CE事件及术后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冠脉途径在梗死相关动脉恢复前向血流后交替、反复应用硝酸甘油、替罗非班STEMI患者急诊PCI效果较普通冠脉口注射获益更多.

    作者:李德刚;徐道珍;陈云国;李琼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连续股神经阻滞与静脉自控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及关节功能的影响

    目的 对比分析连续股神经阻滞与静脉自控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镇痛效果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实施TKA手术患者7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两组均于全身麻醉下实施TKA,研究组全身麻醉前予以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对照组予以静脉自控镇痛.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及留院观察时间,并对比手术前后应激指标[空腹血糖(FBG)、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皮质醇]变化情况及术后不同时段患者静息状态疼痛(RVAS)、运动时疼痛(PVAS)程度及患肢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术后6、24、48 h,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PVAS、RVAS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3d、4d、6周,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肢膝关节活动度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7.69%)远低于对照组(2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FBG、WBC、CRP、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FBG、WBC、CRP、皮质醇水平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较少,留院观察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股神经阻滞应用于TKA术后镇痛中,镇痛效果显著,应激反应小,可有效提高TKA患者患肢关节活动度,减少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缩短留院观察时间,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范智芳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清CEA和CA15-3水平变化的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15-3(CA15-3)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78例作为乳腺癌组,选取同时期收治的乳腺良性疾病患者60例作为良性疾病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对象的血清CEA、CA15-3水平;比较乳腺癌组手术前后及有无复发转移患者血清CEA、CA15-3水平;分析CEA、CA15-3对乳腺癌复发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 乳腺癌组血清CEA、CA15-3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疾病组和对照组(P<0.05);术后4周,乳腺癌组血清CEA、CA15-3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复发转移者血清CEA、CA15-3水平均明显高于无复发转移者(P<0.05);CEA、CA15-3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准确度明显高于单项检测(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血清CEA、CA15-3水平明显升高,术后则显著降低,但术后复发转移者血清CEA、CA15-3水平则明显升高,CEA、CA15-3联合检测对患者复发转移判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张素强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骨外固定联合负压引流装置治疗创伤后骨髓炎的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骨外固定联合负压引流装置治疗创伤后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3例创伤后骨髓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骨外固定联合负压封闲引流治疗,对照组40例给予骨外固定联合对冲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愈合或窦道闭合时间、症状消失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外固定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创伤后骨髓炎疗效显著,明显缩短了患者的症状改善时间,值得临床重视.

    作者:窦浚峰;张景义;张春雷;王勤;海国栋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内镜鼻窦手术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生存质量及嗅觉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内镜鼻窦手术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SNP)患者嗅觉功能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114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两组,每组57例.对照组行传统Wigand手术,观察组采用内镜鼻窦手术治疗,两组术后均随访3个月.统计两组临床疗效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比手术前后嗅觉功能评分、负性情绪(HAMA、HAMD)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9%,对照组为8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5%,低于对照组(1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至术后1周嗅觉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HAMA、HAMD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CSNP患者内镜鼻窦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具有较高安全性,可有效促进患者嗅觉功能恢复,缓解不良情绪,进而有利于生存质量的改善与提高.

    作者:李松华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不同血运重建方案对超高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血运重建方案对超高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生存状况影响的比较.方法 将106例超高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3例,对照组患者实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观察组患者实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完全血运重建率、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水平(FPG)和餐后血糖水平(F2 hPG).治疗2年后,比较两组患者再次血运重建率和病死率(心源性死亡和全因死亡).结果 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完全血运重建率为77.36%,对照组患者完全血运重建率为28.3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的FPG和F2 hPG分别为(8.33±1.10) mmol/L、(511.26±2.01) mmol/L,观察组治疗后FPG和F2 hPG分别为(7.15±1.25) mmol/L、(10.12±2.33) 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FPG和F2 hPG分别为(8.26±1.25) mmol/L、(11.65±1.96) mmol/L,对照组治疗后FPG和F2 hPG分别为(7.51±1.54) mmol/L、(10.77±1.97) mmol/L,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PG和F2 hPG降低程度比对照组明显,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后观察组再次血运重建率为5.67%,对照组再次血运重建率为28.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源性病死率和全因病死率分别为13.20%、3.77%,对照组心源性病死率和全因病死率分别为15.09%、24.53%,心源性病死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全因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BG和PCI都可有效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CABG与PCI比较,能提高完全血运重建率,降低再次血运重建率,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更为有效地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

    作者:师磊;杨秀玲;秦雷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内窥镜鼻窦手术联合中鼻甲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鼻窦炎效果观察

    目的 分析内窥镜鼻窦手术联合中鼻甲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鼻窦炎(RS)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78例难治性鼻窦炎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9例采用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观察组3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鼻甲切除术治疗.统计两组术后6个月总有效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比两组Lund-Kennedy评分、鼻腔鼻窦结局评分表(SNOT-20).结果 术后6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89.74% (35/39)]高于对照组[69.23% (2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6个月Lund-Kennedy与SNOT-20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2.56%)低于对照组(2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26%)与对照组(5.13%)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难治性鼻窦炎采用内窥镜鼻窦手术联合中鼻甲切除术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术后复发,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作者:张峰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替米沙坦治疗代谢综合征4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对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压、血糖、血脂、炎症因子及尿酸(UA)、尿微量白蛋白(mALB)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85例MS患者分为替米沙坦(40 mg/d)组和生活干预组,连续治疗6个月,检测治疗前后血压、血糖、血胰岛素、血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UA、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肝肾功能、血肌酸磷酸激酶(CK)水平.结果 治疗6个月后,替米沙坦组与治疗前比较,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s-CRP、TNF-oαt、IL-6、UA、UAER显著降低(P<0.05).生活方式干预组6个月后,血压、血糖、血脂代谢紊乱虽有所改善,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hs-CRP、TNF-α、IL-6、UA、UAER略降低,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替米沙坦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FINS、HOMA-IR、hs-CR、TNF-α、IL-6、UA、UAERP低于生活方式干预组(P<0.05).结论 替米沙坦能改善MS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抑制炎症反应,有效降低UA、UAER水平,安全性好.

    作者:刘微微;李波;田旭宁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与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 分析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与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82例ACI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加用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统计两组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比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两组血小板凝聚率(PAR)、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WBLSV)、血浆黏度(PV)、全血高切黏度(HBV)]、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24% (37/41)]高于对照组[68.29% (2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PAR、WBLSV、PV、HBV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周后两组IL-6、CRP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等均未见异常,仅观察组出现1例皮疹.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缓解机体炎症反应,提高疗效,且安全性高.

    作者:王刚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长期抗压联合阿托伐他汀对伴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长期抗压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伴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将95例伴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治疗组(n=55).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长期降压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和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脑钠钛(BNP)、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评估心肌保护作用,并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心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压、胆固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C、LDL-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各项心肌保护作用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BNP、NT-proBN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心肌不良事件发生率(3.64%)明显低于对照组(22.50%)(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降低伴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胆固醇水平,并对心肌有显著保护作用,可有效降低心肌功能指标及降低左心室肥厚、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作者:时培苗;张成国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除基础治疗外,低剂量组给予瑞舒伐他汀钙10 mg/次,1次/d,高剂量组给予瑞舒伐他汀钙20 mg/次,1次/d.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炎症因子水平及临床疗效,并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各项血脂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05),且高剂量组患者治疗后下降水平相比于低剂量组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TNF-oα、IL-6炎症因子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剂量组患者治疗后较低剂量组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低剂量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2.5%,高剂量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其中低剂量组共出现3例(7.5%),高剂量组5例(12.5%),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老年UAP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能明显改善血清TNF-α及IL-6炎症水平,具有良好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作者:左芳芳;剧仲华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IL-6基因572C/G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易感性的Meta分析

    目的 分析IL-6基因572C/G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的相关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2016.10)、维普数据库(1989-2016.10)和万方资源数据库(2000-2016.10)等数据库,查找有关IL-6基因572C/G多态性与慢阻肺发病风险关系的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文献并评价质量,而后提取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5个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IL-6基因572C/G多态性与慢阻肺易感性有关联(G vs.C;GC vs.GG,P<0.05).通过Bggers检验判断发表偏倚,所有研究不存在发表偏倚(P>0.05).结论 IL-6基因572C/G多态性与慢阻肺存在易感性,但仍需进一步验证.

    作者:李小莉;徐健;王君丽;张丹丹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ICU多发伤休克患者复苏质量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重症监护室(ICU)多发伤休克患者的复苏质量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多发伤休克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积极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接受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分别于复苏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血气指标及心肌指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复苏质量、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观察组复苏时间、液体输注量及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复苏后,观察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乳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12.17,P=0.00),血清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血气剩余碱值(B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ICU多发伤休克患者具有较高复苏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并能减少心肌的损害,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邓建军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 选择221例2型糖尿病患者,并依据眼底检测结果将其分为无DR组(NDR)、非增殖期DR组(NPDR)及增殖期DR组(PDR),对各组临床生化指标进行观察并统计,分析DR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DR组患病率为39.36%,NPDR组与PDR组分别为35.29%、4.07%.NPDR组与PDR组患者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均高于NDR组(P<0.05).PDR组收缩压(SBP)、总胆固醇等指标均高于NDR组(P<0.05),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也高于NDR组及NPDR组(P<0.05);NDR及NPDR组肾小球滤过率高于PDR组(P<0.05).UAER与DR发生率之间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P<0.05).回归结果表明糖尿病病程、HbA1c、UAER等都是影响D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UAER与DR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筛查来尽早检出DR.

    作者:李小萍;程福元;吕敏 刊期: 2017年第16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