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4-4756
  • 国内刊号:11-5689/R
  • 影响因子:0.79
  • 创刊:1974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河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36-23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2017年16期文献
  • 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铂类耐药卵巢癌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铂类耐药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确诊为晚期复发上皮性卵巢癌患者45例,采用奥沙利铂10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3h;吉西他滨850 mg/m2,第1、8天,静脉滴注30 min;3周为1个周期,完成2~4个周期,按照实体瘤评价标准和WHO抗癌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疗效评价和不良反应评估.结果 45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 13例,疾病稳定(SD)20例,疾病进展(PD)9例,有效率为35.6%,疾病控制率为80.0%;主要不良反应为贫血、血小板减少、胃肠道反应,大多数为轻、中度.结论 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复发上皮性卵巢癌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张艳芳;李江丽;牛春莲;孙静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替米沙坦治疗代谢综合征4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对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压、血糖、血脂、炎症因子及尿酸(UA)、尿微量白蛋白(mALB)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85例MS患者分为替米沙坦(40 mg/d)组和生活干预组,连续治疗6个月,检测治疗前后血压、血糖、血胰岛素、血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UA、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肝肾功能、血肌酸磷酸激酶(CK)水平.结果 治疗6个月后,替米沙坦组与治疗前比较,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s-CRP、TNF-oαt、IL-6、UA、UAER显著降低(P<0.05).生活方式干预组6个月后,血压、血糖、血脂代谢紊乱虽有所改善,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hs-CRP、TNF-α、IL-6、UA、UAER略降低,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替米沙坦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FINS、HOMA-IR、hs-CR、TNF-α、IL-6、UA、UAERP低于生活方式干预组(P<0.05).结论 替米沙坦能改善MS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抑制炎症反应,有效降低UA、UAER水平,安全性好.

    作者:刘微微;李波;田旭宁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腹腔镜髂内动脉暂时阻断术在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腹腔镜髂内动脉暂时阻断术在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应用腹腔镜髂内动脉暂时阻断术后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治疗的12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均为Ⅱ型或Ⅲ型(向阳分型),术中采用腹腔镜下逆行游离髂内动脉,自子宫动脉上方以血管阻断夹阻断后行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手术时间60 ~ 80 min,出血量20~ 50 ml.寻找游离阻断髂内动脉手术时间15~25 min,失血量约3~5ml.术后恢复快,无手术并发症.术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迅速下降,月经规律来潮.结论 腹腔镜髂内动脉暂时阻断后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具有微创,疗效确切,方法简便,无射线损伤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髂内动脉暂时阻断术亦可作为一种良好的术中止血方法加以推广应用.经查新,国内无类似报道.

    作者:陈小辉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内镜鼻窦手术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生存质量及嗅觉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内镜鼻窦手术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SNP)患者嗅觉功能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114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两组,每组57例.对照组行传统Wigand手术,观察组采用内镜鼻窦手术治疗,两组术后均随访3个月.统计两组临床疗效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比手术前后嗅觉功能评分、负性情绪(HAMA、HAMD)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9%,对照组为8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5%,低于对照组(1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至术后1周嗅觉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HAMA、HAMD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CSNP患者内镜鼻窦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具有较高安全性,可有效促进患者嗅觉功能恢复,缓解不良情绪,进而有利于生存质量的改善与提高.

    作者:李松华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清CEA和CA15-3水平变化的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15-3(CA15-3)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78例作为乳腺癌组,选取同时期收治的乳腺良性疾病患者60例作为良性疾病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对象的血清CEA、CA15-3水平;比较乳腺癌组手术前后及有无复发转移患者血清CEA、CA15-3水平;分析CEA、CA15-3对乳腺癌复发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 乳腺癌组血清CEA、CA15-3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疾病组和对照组(P<0.05);术后4周,乳腺癌组血清CEA、CA15-3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复发转移者血清CEA、CA15-3水平均明显高于无复发转移者(P<0.05);CEA、CA15-3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准确度明显高于单项检测(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血清CEA、CA15-3水平明显升高,术后则显著降低,但术后复发转移者血清CEA、CA15-3水平则明显升高,CEA、CA15-3联合检测对患者复发转移判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张素强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与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 分析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与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82例ACI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加用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统计两组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比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两组血小板凝聚率(PAR)、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WBLSV)、血浆黏度(PV)、全血高切黏度(HBV)]、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24% (37/41)]高于对照组[68.29% (2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PAR、WBLSV、PV、HBV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周后两组IL-6、CRP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等均未见异常,仅观察组出现1例皮疹.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缓解机体炎症反应,提高疗效,且安全性高.

    作者:王刚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通路阻滞对甲状腺手术患者镇痛效果的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通路阻滞对行甲状腺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择期行甲状腺手术患者5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及随机余数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通路阻滞,对照组超声引导下颈浅丛阻滞.观察比较两组麻醉效果、手术一般情况、麻醉期间血压及心率、疼痛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麻醉优良率、麻醉达成时间、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在恢复室停留时间、各时间点血压及心率、阻滞后VAS评分、术后24h及术后48 h运动状态下VAS评分、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切皮后VAS评分[(3.15±0.46)分比(4.01±0.53)分]、术后1h运动状态下VAS评分[(2.06±0.34)分比(2.98±0.37)分]、术后8h运动状态下VAS评分[(1.67±0.22)分比(2.41±0.31)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通路阻滞与颈浅丛阻滞麻醉效果相当,颈神经通路阻滞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更理想.

    作者:李志刚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IL-6基因572C/G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易感性的Meta分析

    目的 分析IL-6基因572C/G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的相关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2016.10)、维普数据库(1989-2016.10)和万方资源数据库(2000-2016.10)等数据库,查找有关IL-6基因572C/G多态性与慢阻肺发病风险关系的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文献并评价质量,而后提取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5个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IL-6基因572C/G多态性与慢阻肺易感性有关联(G vs.C;GC vs.GG,P<0.05).通过Bggers检验判断发表偏倚,所有研究不存在发表偏倚(P>0.05).结论 IL-6基因572C/G多态性与慢阻肺存在易感性,但仍需进一步验证.

    作者:李小莉;徐健;王君丽;张丹丹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豫北地区肾活检病理谱10年对比研究

    目的 回顾本院肾活检病理资料,对比分析肾病患者临床特征和病理类型的变化特点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A组)与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B组)在安阳市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接受肾活检的肾脏病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近年来接受肾活检人数明显增加,年龄逐渐增高,年龄从(29.8±12.6)岁增至(42.6±14.9)岁.中年患者的比例从24.3%增至38.3%,老年患者的比例从9.7%增至21.6%.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均以肾病综合征为主.A组144例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11例(77.1%),IgA肾病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所占比例高,分别为33.3%和20.7%;继发性肾小球疾病32例(22.2%),以LN、HBVGN和HSPGN较常见.B组329例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279例(84.8%),膜性肾病和IgA肾病所占比例高,分别为52%和21.1%;继发性肾小球疾病50例(15.2%),以LN和DN较常见.结论 本研究大体反映了豫北地区近10年来肾脏疾病病理谱的变化趋势,为肾脏病的临床诊治、预防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谢泉琨;刘书真;党勇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两种治疗方法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作用及对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内镜下套扎和组织黏合剂法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作用及对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94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7).对照组采用组织黏合剂法,观察组采用内镜下套扎法,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检测对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止血成功率、早期再出血率、迟发性再出血率、静脉曲张改善总有效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速度有所提高,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主要为发热、胸痛、腹胀、恶心呕吐、进食哽咽感、食管腔狭窄,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组织黏合剂和内镜下静脉套扎法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效果相当,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但两种不同方法具有各自优点,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作者:刘文琴;孙晓丽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35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PHP)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方法 35例PHP患者(男23例,女1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例PHP患者病程长短不一(10 h ~ 21年),均以手足搐搦或癫痫样发作为首发症状,首诊误诊率为43%;均有低血钙、高血磷和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升高,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升高18例,合并低钾和(或)低镁血症12例,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7例.头颅CT示颅内钙化32例.结论 PHP首诊误诊率高,应尽早行电解质、PTH、头颅CT等检查,除长期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制剂外,若合并低钾、低镁血症、甲状腺功能异常等,也应给予相应治疗.

    作者:马轶凡;王义范;罗媛媛;栗夏莲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内窥镜鼻窦手术联合中鼻甲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鼻窦炎效果观察

    目的 分析内窥镜鼻窦手术联合中鼻甲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鼻窦炎(RS)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78例难治性鼻窦炎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9例采用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观察组3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鼻甲切除术治疗.统计两组术后6个月总有效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比两组Lund-Kennedy评分、鼻腔鼻窦结局评分表(SNOT-20).结果 术后6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89.74% (35/39)]高于对照组[69.23% (2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6个月Lund-Kennedy与SNOT-20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2.56%)低于对照组(2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26%)与对照组(5.13%)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难治性鼻窦炎采用内窥镜鼻窦手术联合中鼻甲切除术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术后复发,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作者:张峰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肺癌术后气管/支气管内转移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肺癌术后气管/支气管内转移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探讨并总结其诊治方法,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肺癌术后气管/支气管内转移患者及自1990年以来文献报道组织病理确诊13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气管/支气管内转移男性常见(14/16),无症状患者均术后复查发现,存在临床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咳嗽(9/16)、痰血(8/16),偶有气促(3/16).转移部位多发生于气管(14/16),转移病灶单发占67% (10/16),病理类型以鳞癌为主(13/16),腺癌(3/16);术后转移平均间隔时间23.6个月.再次手术病灶切除5例,放化疗2例,放疗5例,化疗4例,再次手术及放疗患者平均生存时间高于单纯放疗或化疗.结论 肺癌术后气管/支气管内转移极易漏诊,需重视术后影像随访,发现气管/支气管壁异常结节或增厚,尤其伴有呼吸道症状者应及时支气管镜检查排除,再次手术切除和放疗为主要治疗手段,局部治疗可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王洪涛;宋静超;姜功前;许广辉;王文光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PaleyB1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PaleyB1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收治71例PaleyB1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观察组36例.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实施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Gissane角、Bohler角恢复情况,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为88.89%,对照组为85.71%,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ohler角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6%,低于对照组的2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PaleyB1型跟骨骨折,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作者:贺晋栋;宋俊杰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胰腺假囊肿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胰腺假性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胰腺假囊肿患者82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联合腹腔镜进行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手术情况、术后机体炎症反应程度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胰腺假囊肿,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有利于促进机体炎症反应的缓解及患者术后及早恢复,建议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温志华;王旺河;张迎旭;孙磊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多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肺癌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 (CA125)、细胞角蛋白21-1片段(CYFR21-1)、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鳞状细胞抗原(sCC)、癌胚抗原(CEA)和肿瘤相关物质(TSGF)等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肺癌患者80例(按肺癌类型分为肺鳞癌、肺腺癌及小细胞肺癌三个亚组)、肺良性疾病患者54例及健康对照者52例,分别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三组受试对象血清中上述6种肿瘤标志物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肺癌组血清中CA125、CYFR21-1、NSE、CEA、SCC和TSGF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CYFRA21-1和SCC浓度在肺鳞癌组中显著高于其他两组肺癌(P <0.05,P <0.01);CEA和CA125血清浓度在肺腺癌组中显著高于其他两组肺癌(P均<0.01);NSE浓度在小细胞肺癌组中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肺癌(P <0.05);TSGF浓度在三组肺癌亚组中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6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与各单项检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在肺癌的诊断及病理分型中优于单项检测,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艳露;张茹;张艳果;郭李娜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颅内出血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 研究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SICU)的自发性或创伤性颅内出血患者中静脉血栓(VTE)的发病率并确定引起VTE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回顾性队列试验收集入住NSICU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出血(ICH)或创伤性脑损伤(TBI)的成年患者.在ICU中,所有患者均使用低剂量普通肝素或依诺肝素,并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设备.使用ICD-9分类系统对患者及VTE进行评估,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发生VTE的特征.结果 发生VTE的整体(n=1 195)发病率为3.8%.SAH患者(n=179)中VTE的发病率为6.7%,ICH患者(n =516)的发病率为2.9%,TBI患者(n =500)的发病率为3.8%.结论 在三组病例中常见的危险因素为不活动>72h、感染和中央静脉导管滞留.因此,为了降低颅内出血患者静脉血栓,除采用常觌航凝治疗外,有效的方法是增加患者的活动量.

    作者:金延飞;范静静;纪德峰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在肺外结核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在肺外结核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41例肺外结核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41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抽取5 ml外周静脉血进行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结果 研究组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的阳性率(95.12%)高于对照组(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敏感度为95.12% (39/41),特异度为100.00% (41/41),准确度为97.56%(80/82).经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支气管结核敏感度为100.00%(3/3),结核性腹膜炎敏感度为100.00%(6/6),腰椎结核敏感度为88.89% (8/9),结核性胸膜炎敏感度为100.00%(10/10),淋巴结核敏感度为92.31%(12/13),各疾病类型敏感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对肺外结核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可有效判断是否发生肺外结核感染,且能为疾病类型鉴别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程育春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二胺氧化酶、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判定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指征的意义

    目的 探讨二胺氧化酶(DAO)、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在血清中的表达对判定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指征的意义.方法 选择30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患儿作为实验组,另以30例非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患儿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中DAO、I-FABP生化指标的表达,并与手术中切除小肠结肠长度的相关性加以比较.结果 实验组血清中DAO、I-FAB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手术中切除小肠结肠长度呈正相关.结论 DAO、I-FABP生化指标在血清中的表达可作为判定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指征的重要依据.

    作者:张慧娟;王芳;孙立华;刘曼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支气管扩张症病因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病的因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表现、肺功能及高分辨率CT.方法 共收集112例支气管扩张患者,分成五组:肺结核病史(TB)组、非结核感染病史(NTB)组、囊性纤维化(CF)组、原发性纤毛不动症组(PCD)和类风湿关节炎(RA)组.所有患者均行肺功能、问卷调查及高分辨率CT (HRCT)检查.结果 HRCT评分高的是CF组(6.03±1.03).TB组1秒用力呼气量(52.2±17.7)%及DLco (74.1±15.2)%低.功能残气量在CF组(193.5±39.5)%及PCD组(189±36.4)%增加更多.结论 支气管扩张患者的肺功能异常与该病病因有一定关系.

    作者:殷克勤;刘绍霞;崔娟娟;王利;孙向东;谢小洁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不同血运重建方案对超高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血运重建方案对超高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生存状况影响的比较.方法 将106例超高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3例,对照组患者实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观察组患者实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完全血运重建率、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水平(FPG)和餐后血糖水平(F2 hPG).治疗2年后,比较两组患者再次血运重建率和病死率(心源性死亡和全因死亡).结果 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完全血运重建率为77.36%,对照组患者完全血运重建率为28.3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的FPG和F2 hPG分别为(8.33±1.10) mmol/L、(511.26±2.01) mmol/L,观察组治疗后FPG和F2 hPG分别为(7.15±1.25) mmol/L、(10.12±2.33) 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FPG和F2 hPG分别为(8.26±1.25) mmol/L、(11.65±1.96) mmol/L,对照组治疗后FPG和F2 hPG分别为(7.51±1.54) mmol/L、(10.77±1.97) mmol/L,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PG和F2 hPG降低程度比对照组明显,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后观察组再次血运重建率为5.67%,对照组再次血运重建率为28.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源性病死率和全因病死率分别为13.20%、3.77%,对照组心源性病死率和全因病死率分别为15.09%、24.53%,心源性病死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全因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BG和PCI都可有效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CABG与PCI比较,能提高完全血运重建率,降低再次血运重建率,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更为有效地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

    作者:师磊;杨秀玲;秦雷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D-二聚体水平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不良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不良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56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出现预后不良分为预后不良组和无预后不良组,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的D-二聚体水平、临床指标以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并对D-二聚体水平与相关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156例RA患者中137例发生预后不良因素221频次,主要表现为高滴度类风湿因子(RF)、高滴度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血管炎、类风湿结节、肺间质纤维化,其中高滴度RF和高滴度CCP的发生率和发生频次高;分组比较显示,两组患者在血沉、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RF、CCP水平以及DAS28、VAS、关节狭窄以及关节侵蚀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CRP、RF、CCP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存在不良预后因素的RA患者,其D-二聚体水平均有显著增长,且与CRP、RF及CCP水平的增长呈正相关,因此D-二聚体的增长幅度对临床判断RA的预后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张华;侯娜莉;马新美;刘利鹏;张永泉;朱桂启;王凌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骨外固定联合负压引流装置治疗创伤后骨髓炎的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骨外固定联合负压引流装置治疗创伤后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3例创伤后骨髓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骨外固定联合负压封闲引流治疗,对照组40例给予骨外固定联合对冲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愈合或窦道闭合时间、症状消失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外固定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创伤后骨髓炎疗效显著,明显缩短了患者的症状改善时间,值得临床重视.

    作者:窦浚峰;张景义;张春雷;王勤;海国栋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突发性耳聋治疗中激素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激素治疗在突发性耳聋治疗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480例(100患耳)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巴曲酶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比较两组各频率听力升高值、总体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与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250、500、1 000、2 000Hz频率听力升高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与血小板因子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与凝血酶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实验组患者总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总体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激素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作者:褚金涛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产前出血原因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产前出血的原因、处置方法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产妇分为三组:W组(未出血组)、S组(少量出血组)和D组(大量出血组),并对其年龄、孕产次、出血原因、妊娠合并症及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 S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子宫切除发生率、产褥感染率、贫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W组,D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子宫切除发生率,贫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S组;S组早产发生率明显高于W组,D组胎儿窘迫发生率、早产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死亡发生率均明显高于S纽.结论 胎盘因素和宫颈因素是导致产前出血的主要原因,大量出血时母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高,少量出血期待治疗可改善新生儿结局.

    作者:蔡莉娜;吴树彪;朱宝菊;张庆;王武亮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 选择221例2型糖尿病患者,并依据眼底检测结果将其分为无DR组(NDR)、非增殖期DR组(NPDR)及增殖期DR组(PDR),对各组临床生化指标进行观察并统计,分析DR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DR组患病率为39.36%,NPDR组与PDR组分别为35.29%、4.07%.NPDR组与PDR组患者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均高于NDR组(P<0.05).PDR组收缩压(SBP)、总胆固醇等指标均高于NDR组(P<0.05),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也高于NDR组及NPDR组(P<0.05);NDR及NPDR组肾小球滤过率高于PDR组(P<0.05).UAER与DR发生率之间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P<0.05).回归结果表明糖尿病病程、HbA1c、UAER等都是影响D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UAER与DR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筛查来尽早检出DR.

    作者:李小萍;程福元;吕敏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肺泡表面活性物联合高频振荡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联合高频振荡通气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疗效.方法 选取144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新生儿分为研究组(72例)与对照组(72例),对照组予以常频通气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治疗,研究组采取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治疗.对比两组新生儿存活率、上机时间、上机12 h及24 h血气分析指标[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吸入氧浓度(FiO2)、新生儿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新生儿存活率均为100.00% (P>0.05);研究组上机时间短于对照组,上机12 h及24h血气分析、氧合指数、吸氧浓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39%,低于对照组(9.72%,P<0.05).结论 肺泡表面活性物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显著,新生儿肺功能明显改善,恢复更好,可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陈艳江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VP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VP方案(顺铂和长春地辛)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 纳入84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VP方案治疗,治疗组采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VP方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血管内皮因子(VEGF)、血清肿瘤标记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疾病控制率为73.81%,对照组为42.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角蛋白19片段、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50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心脏毒性、脱发和乏力等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VP方案可增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近期治疗效果,降低血清VEGF和肿瘤标记物水平,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

    作者:贾桂英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利奈唑胺联合莫西沙星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

    目的 观察利奈唑胺注射液联合莫西沙星注射液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70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试验组予以静脉滴注利奈唑胺注射液,600mg/次,2次/d,莫西沙星注射液400 mg/淡,1次/d,对照组仅给予莫西沙星注射液400 mg/次,静脉滴注,1次/d,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水平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疗程均为14d.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3%和7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擎意义(P<0.05);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8.9%和6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s-CRP、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3%和11.4% (P>0.05).结论 利奈唑胺注射液联合莫西沙星注射液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玉才;王永峰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ICU多发伤休克患者复苏质量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重症监护室(ICU)多发伤休克患者的复苏质量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多发伤休克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积极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接受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分别于复苏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血气指标及心肌指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复苏质量、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观察组复苏时间、液体输注量及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复苏后,观察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乳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12.17,P=0.00),血清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血气剩余碱值(B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ICU多发伤休克患者具有较高复苏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并能减少心肌的损害,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邓建军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除基础治疗外,低剂量组给予瑞舒伐他汀钙10 mg/次,1次/d,高剂量组给予瑞舒伐他汀钙20 mg/次,1次/d.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炎症因子水平及临床疗效,并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各项血脂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05),且高剂量组患者治疗后下降水平相比于低剂量组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TNF-oα、IL-6炎症因子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剂量组患者治疗后较低剂量组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低剂量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2.5%,高剂量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其中低剂量组共出现3例(7.5%),高剂量组5例(12.5%),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老年UAP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能明显改善血清TNF-α及IL-6炎症水平,具有良好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作者:左芳芳;剧仲华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

    目的 研究血液透析联合血流灌流对糖尿病肾病血流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糖尿病肾病患者125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接受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微炎症反应检测结果.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达6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中血清淀粉样蛋白A、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22、白细胞介素-1β3、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31水平均呈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微炎症状态.

    作者:王红艳;落恒;张亚莉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术前应用经内镜钳道支架对高位结肠癌所致急性结肠梗阻手术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术前置入经内镜钳道(TTS)支架对高位结肠癌所致的急性结肠梗阻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高位结肠癌患者75例,其中34例行TnS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41例采取肠切除,或者是采取一期肠造瘘、二期手术切除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结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18.6±26.5)min,明显少于对照组[(219.3 ±48.2) mini;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8.6±2.2)d,明显少于对照组(14.3±3.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入成功率达100%,且手术效果果良好,无死亡患者.对照组患者术后死亡3例.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位结肠癌所致的急性结肠梗阻术前置入经内镜钳道支架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手术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张则才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连续股神经阻滞与静脉自控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及关节功能的影响

    目的 对比分析连续股神经阻滞与静脉自控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镇痛效果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实施TKA手术患者7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两组均于全身麻醉下实施TKA,研究组全身麻醉前予以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对照组予以静脉自控镇痛.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及留院观察时间,并对比手术前后应激指标[空腹血糖(FBG)、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皮质醇]变化情况及术后不同时段患者静息状态疼痛(RVAS)、运动时疼痛(PVAS)程度及患肢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术后6、24、48 h,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PVAS、RVAS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3d、4d、6周,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肢膝关节活动度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7.69%)远低于对照组(2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FBG、WBC、CRP、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FBG、WBC、CRP、皮质醇水平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较少,留院观察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股神经阻滞应用于TKA术后镇痛中,镇痛效果显著,应激反应小,可有效提高TKA患者患肢关节活动度,减少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缩短留院观察时间,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范智芳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特发性膜性肾病98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未经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影响IMN肾功能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评估患者病情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经肾组织活检确诊的98例IMN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性别及是否合并肾功能下降分组,分别分析其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 男女两组比较,男性患者24h尿蛋白(P =0.033)、血红蛋白(P <0.001)、血肌酐(P <0.001)及尿素氮(P <0.001)明显高于女性患者,而其eGFR(P =0.02)及尿沉渣红细胞(P =0.021)低于女性;肾功能下降组年龄(P <0.001)、24h尿蛋白(P =0.001)、血肌酐(P <0.001)及尿素氮(P <0.001)高于肾功能正常组;行肾脏穿刺活检术前eGFR水平与年龄、24h尿蛋白、尿素氮及收缩压水平呈负相关.IMN病理分期主要以Ⅱ期患者为主,免疫荧光病理检查提示肾小球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以IgG、C3为主,分别占100%及79.6%.结论 IMN在男性中发病率较高,男性IMN患者在临床实验室指标较女性表现重;年龄、24 h尿蛋白、尿素氮、收缩压水平是IMN患者肾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秦丽;刘东伟;赵飞;于海霞;刘章锁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三种方案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

    目的 分析奥曲肽、垂体后叶素及联合用药三种不同治疗方案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15例,根据用药方式不同分为奥曲肽组(37例)、垂体后叶素组(38例)、联合用药组(40例),观察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补液量、止血消耗时间、便血持续时间.结果 三组临床疗效从高到低依次是联合用药组(92.5%)、奥曲肽组(72.9%)、垂体后叶素组(5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补液量、便血持续时间、止血时间比较,联合用药组疗效佳,其次为奥曲肽组,垂体后叶素组疗效差(P<0.05);联合用药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与奥曲肽组(13.5%)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与垂体后叶素组(36.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曲肽联合垂体后叶素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高于单独用药治疗,止血时间短、不良反应少,其中单独奥曲肽临床疗效优于垂体后叶素.

    作者:刘艳霞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亚临床病变的影响

    目的 探讨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亚临床病变的影响.方法 选取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实施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治疗.比较两组血管病变检测结果、血压动态检测及心肾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心踝血管指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24 h平均血压及24 h血压变异率中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肱动脉血管扩张、夜间血压下降率中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心室质量指数、24 h尿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血肌酐、左心室射血分数、内生肌酐清除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老年高血压患者马来酸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治疗有助于患者稳定降压,促进靶器官亚临床病变改善.

    作者:刘冰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长期抗压联合阿托伐他汀对伴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长期抗压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伴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将95例伴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治疗组(n=55).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长期降压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和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脑钠钛(BNP)、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评估心肌保护作用,并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心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压、胆固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C、LDL-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各项心肌保护作用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BNP、NT-proBN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心肌不良事件发生率(3.64%)明显低于对照组(22.50%)(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降低伴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胆固醇水平,并对心肌有显著保护作用,可有效降低心肌功能指标及降低左心室肥厚、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作者:时培苗;张成国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恩替卡韦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定组患者给予拉米夫定治疗,联合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疾病参数值、临床指标与并发症.结果 联合组患者治疗后ALT、TBil、HBV-DNA水平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恩替卡韦组与拉米夫定组,PTA水平、肝功复常率、HBV-NDA转阴率与HBeAg转阴率高于恩替卡韦组与拉米夫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恩替卡韦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范冬梅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硝酸甘油联合替罗非班在急诊PCI术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急诊PCI术患者通过冠脉途径在恢复前向血流后交替、反复注射硝酸甘油、替罗非班对术后心肌灌注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PCI患者6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行急诊PCI,对照组替罗非班普通冠脉口注射,观察组在梗死相关动脉恢复前向血流后在冠脉口交替、反复应用硝酸甘油、替罗非班.对比两组术后即刻校正的TIMI帧数、术后90 min心电图ST段回落≥50%百分率、心肌灌注分级、术后1个月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CE事件及术后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冠脉途径在梗死相关动脉恢复前向血流后交替、反复应用硝酸甘油、替罗非班STEMI患者急诊PCI效果较普通冠脉口注射获益更多.

    作者:李德刚;徐道珍;陈云国;李琼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阴虚血瘀证效果观察

    目的 评价自拟中药汤剂结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阴虚血瘀证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202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α硫辛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本院自拟中药汤剂.治疗前后,监测患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血糖、血脂、β细胞功能等指标,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采用中医证候积分计算患者的疗效指数,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SOD与GSH-Px显著升高,MDA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NIHSS、血糖、血脂、HOMA-IA显著下降;两组均未见显著不良反应.结论 自拟中药汤剂联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阴虚血瘀证患者可显著减少患者氧化应激反应,降低血糖、血脂,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清刚;李晓华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肛周表皮样囊肿一例

    患者,女性,汉族,47岁,因“肛周肿物5年”于2016年11月8日住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肛周肿物,发现时状如枣核,无疼痛,大便日行1次,大便质软,无便血,排便与肛周肿物无明显相关性.5年来肛周肿物逐渐增大,就诊时状如鹅蛋,仍无疼痛,但有明显异物感.查体:体温36.5℃,脉搏7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 130/80 mmHg(l mmHg=0.133 kPa),心肺腹末见异常.专科检查:肛门 j截石位3点距肛缘5 em可见一隆起性类圆形肿物,直径约8cm,皮色正常,触之囊性感,无压痛,肛门指检及肛门镜检查均未见异常.胸部X线片未见异常.瓮腔CT未见异常.

    作者:刘经州;杨红群 刊期: 2017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