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外固定联合负压引流装置治疗创伤后骨髓炎的疗效研究

窦浚峰;张景义;张春雷;王勤;海国栋

关键词:创伤后骨髓炎, 骨外固定, 负压封闭引流
摘要:目的 探讨骨外固定联合负压引流装置治疗创伤后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3例创伤后骨髓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骨外固定联合负压封闲引流治疗,对照组40例给予骨外固定联合对冲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愈合或窦道闭合时间、症状消失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外固定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创伤后骨髓炎疗效显著,明显缩短了患者的症状改善时间,值得临床重视.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二胺氧化酶、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判定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指征的意义

    目的 探讨二胺氧化酶(DAO)、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在血清中的表达对判定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指征的意义.方法 选择30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患儿作为实验组,另以30例非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患儿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中DAO、I-FABP生化指标的表达,并与手术中切除小肠结肠长度的相关性加以比较.结果 实验组血清中DAO、I-FAB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手术中切除小肠结肠长度呈正相关.结论 DAO、I-FABP生化指标在血清中的表达可作为判定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指征的重要依据.

    作者:张慧娟;王芳;孙立华;刘曼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铂类耐药卵巢癌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铂类耐药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确诊为晚期复发上皮性卵巢癌患者45例,采用奥沙利铂10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3h;吉西他滨850 mg/m2,第1、8天,静脉滴注30 min;3周为1个周期,完成2~4个周期,按照实体瘤评价标准和WHO抗癌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疗效评价和不良反应评估.结果 45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 13例,疾病稳定(SD)20例,疾病进展(PD)9例,有效率为35.6%,疾病控制率为80.0%;主要不良反应为贫血、血小板减少、胃肠道反应,大多数为轻、中度.结论 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复发上皮性卵巢癌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张艳芳;李江丽;牛春莲;孙静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肺癌术后气管/支气管内转移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肺癌术后气管/支气管内转移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探讨并总结其诊治方法,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肺癌术后气管/支气管内转移患者及自1990年以来文献报道组织病理确诊13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气管/支气管内转移男性常见(14/16),无症状患者均术后复查发现,存在临床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咳嗽(9/16)、痰血(8/16),偶有气促(3/16).转移部位多发生于气管(14/16),转移病灶单发占67% (10/16),病理类型以鳞癌为主(13/16),腺癌(3/16);术后转移平均间隔时间23.6个月.再次手术病灶切除5例,放化疗2例,放疗5例,化疗4例,再次手术及放疗患者平均生存时间高于单纯放疗或化疗.结论 肺癌术后气管/支气管内转移极易漏诊,需重视术后影像随访,发现气管/支气管壁异常结节或增厚,尤其伴有呼吸道症状者应及时支气管镜检查排除,再次手术切除和放疗为主要治疗手段,局部治疗可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王洪涛;宋静超;姜功前;许广辉;王文光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骨外固定联合负压引流装置治疗创伤后骨髓炎的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骨外固定联合负压引流装置治疗创伤后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3例创伤后骨髓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骨外固定联合负压封闲引流治疗,对照组40例给予骨外固定联合对冲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愈合或窦道闭合时间、症状消失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外固定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创伤后骨髓炎疗效显著,明显缩短了患者的症状改善时间,值得临床重视.

    作者:窦浚峰;张景义;张春雷;王勤;海国栋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亚临床病变的影响

    目的 探讨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亚临床病变的影响.方法 选取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实施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治疗.比较两组血管病变检测结果、血压动态检测及心肾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心踝血管指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24 h平均血压及24 h血压变异率中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肱动脉血管扩张、夜间血压下降率中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心室质量指数、24 h尿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血肌酐、左心室射血分数、内生肌酐清除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老年高血压患者马来酸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治疗有助于患者稳定降压,促进靶器官亚临床病变改善.

    作者:刘冰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不同血运重建方案对超高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血运重建方案对超高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生存状况影响的比较.方法 将106例超高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3例,对照组患者实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观察组患者实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完全血运重建率、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水平(FPG)和餐后血糖水平(F2 hPG).治疗2年后,比较两组患者再次血运重建率和病死率(心源性死亡和全因死亡).结果 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完全血运重建率为77.36%,对照组患者完全血运重建率为28.3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的FPG和F2 hPG分别为(8.33±1.10) mmol/L、(511.26±2.01) mmol/L,观察组治疗后FPG和F2 hPG分别为(7.15±1.25) mmol/L、(10.12±2.33) 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FPG和F2 hPG分别为(8.26±1.25) mmol/L、(11.65±1.96) mmol/L,对照组治疗后FPG和F2 hPG分别为(7.51±1.54) mmol/L、(10.77±1.97) mmol/L,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PG和F2 hPG降低程度比对照组明显,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后观察组再次血运重建率为5.67%,对照组再次血运重建率为28.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源性病死率和全因病死率分别为13.20%、3.77%,对照组心源性病死率和全因病死率分别为15.09%、24.53%,心源性病死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全因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BG和PCI都可有效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CABG与PCI比较,能提高完全血运重建率,降低再次血运重建率,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更为有效地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

    作者:师磊;杨秀玲;秦雷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产前出血原因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产前出血的原因、处置方法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产妇分为三组:W组(未出血组)、S组(少量出血组)和D组(大量出血组),并对其年龄、孕产次、出血原因、妊娠合并症及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 S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子宫切除发生率、产褥感染率、贫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W组,D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子宫切除发生率,贫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S组;S组早产发生率明显高于W组,D组胎儿窘迫发生率、早产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死亡发生率均明显高于S纽.结论 胎盘因素和宫颈因素是导致产前出血的主要原因,大量出血时母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高,少量出血期待治疗可改善新生儿结局.

    作者:蔡莉娜;吴树彪;朱宝菊;张庆;王武亮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肺泡表面活性物联合高频振荡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联合高频振荡通气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疗效.方法 选取144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新生儿分为研究组(72例)与对照组(72例),对照组予以常频通气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治疗,研究组采取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治疗.对比两组新生儿存活率、上机时间、上机12 h及24 h血气分析指标[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吸入氧浓度(FiO2)、新生儿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新生儿存活率均为100.00% (P>0.05);研究组上机时间短于对照组,上机12 h及24h血气分析、氧合指数、吸氧浓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39%,低于对照组(9.72%,P<0.05).结论 肺泡表面活性物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显著,新生儿肺功能明显改善,恢复更好,可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陈艳江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三种方案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

    目的 分析奥曲肽、垂体后叶素及联合用药三种不同治疗方案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15例,根据用药方式不同分为奥曲肽组(37例)、垂体后叶素组(38例)、联合用药组(40例),观察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补液量、止血消耗时间、便血持续时间.结果 三组临床疗效从高到低依次是联合用药组(92.5%)、奥曲肽组(72.9%)、垂体后叶素组(5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补液量、便血持续时间、止血时间比较,联合用药组疗效佳,其次为奥曲肽组,垂体后叶素组疗效差(P<0.05);联合用药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与奥曲肽组(13.5%)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与垂体后叶素组(36.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曲肽联合垂体后叶素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高于单独用药治疗,止血时间短、不良反应少,其中单独奥曲肽临床疗效优于垂体后叶素.

    作者:刘艳霞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IL-6基因572C/G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易感性的Meta分析

    目的 分析IL-6基因572C/G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的相关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2016.10)、维普数据库(1989-2016.10)和万方资源数据库(2000-2016.10)等数据库,查找有关IL-6基因572C/G多态性与慢阻肺发病风险关系的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文献并评价质量,而后提取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5个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IL-6基因572C/G多态性与慢阻肺易感性有关联(G vs.C;GC vs.GG,P<0.05).通过Bggers检验判断发表偏倚,所有研究不存在发表偏倚(P>0.05).结论 IL-6基因572C/G多态性与慢阻肺存在易感性,但仍需进一步验证.

    作者:李小莉;徐健;王君丽;张丹丹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两种治疗方法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作用及对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内镜下套扎和组织黏合剂法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作用及对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94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7).对照组采用组织黏合剂法,观察组采用内镜下套扎法,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检测对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止血成功率、早期再出血率、迟发性再出血率、静脉曲张改善总有效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速度有所提高,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主要为发热、胸痛、腹胀、恶心呕吐、进食哽咽感、食管腔狭窄,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组织黏合剂和内镜下静脉套扎法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效果相当,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但两种不同方法具有各自优点,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作者:刘文琴;孙晓丽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连续股神经阻滞与静脉自控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及关节功能的影响

    目的 对比分析连续股神经阻滞与静脉自控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镇痛效果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实施TKA手术患者7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两组均于全身麻醉下实施TKA,研究组全身麻醉前予以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对照组予以静脉自控镇痛.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及留院观察时间,并对比手术前后应激指标[空腹血糖(FBG)、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皮质醇]变化情况及术后不同时段患者静息状态疼痛(RVAS)、运动时疼痛(PVAS)程度及患肢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术后6、24、48 h,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PVAS、RVAS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3d、4d、6周,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肢膝关节活动度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7.69%)远低于对照组(2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FBG、WBC、CRP、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FBG、WBC、CRP、皮质醇水平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较少,留院观察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股神经阻滞应用于TKA术后镇痛中,镇痛效果显著,应激反应小,可有效提高TKA患者患肢关节活动度,减少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缩短留院观察时间,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范智芳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腹腔镜髂内动脉暂时阻断术在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腹腔镜髂内动脉暂时阻断术在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应用腹腔镜髂内动脉暂时阻断术后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治疗的12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均为Ⅱ型或Ⅲ型(向阳分型),术中采用腹腔镜下逆行游离髂内动脉,自子宫动脉上方以血管阻断夹阻断后行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手术时间60 ~ 80 min,出血量20~ 50 ml.寻找游离阻断髂内动脉手术时间15~25 min,失血量约3~5ml.术后恢复快,无手术并发症.术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迅速下降,月经规律来潮.结论 腹腔镜髂内动脉暂时阻断后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具有微创,疗效确切,方法简便,无射线损伤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髂内动脉暂时阻断术亦可作为一种良好的术中止血方法加以推广应用.经查新,国内无类似报道.

    作者:陈小辉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与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 分析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与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82例ACI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加用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统计两组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比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两组血小板凝聚率(PAR)、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WBLSV)、血浆黏度(PV)、全血高切黏度(HBV)]、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24% (37/41)]高于对照组[68.29% (2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PAR、WBLSV、PV、HBV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周后两组IL-6、CRP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等均未见异常,仅观察组出现1例皮疹.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缓解机体炎症反应,提高疗效,且安全性高.

    作者:王刚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通路阻滞对甲状腺手术患者镇痛效果的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通路阻滞对行甲状腺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择期行甲状腺手术患者5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及随机余数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通路阻滞,对照组超声引导下颈浅丛阻滞.观察比较两组麻醉效果、手术一般情况、麻醉期间血压及心率、疼痛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麻醉优良率、麻醉达成时间、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在恢复室停留时间、各时间点血压及心率、阻滞后VAS评分、术后24h及术后48 h运动状态下VAS评分、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切皮后VAS评分[(3.15±0.46)分比(4.01±0.53)分]、术后1h运动状态下VAS评分[(2.06±0.34)分比(2.98±0.37)分]、术后8h运动状态下VAS评分[(1.67±0.22)分比(2.41±0.31)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通路阻滞与颈浅丛阻滞麻醉效果相当,颈神经通路阻滞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更理想.

    作者:李志刚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D-二聚体水平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不良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不良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56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出现预后不良分为预后不良组和无预后不良组,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的D-二聚体水平、临床指标以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并对D-二聚体水平与相关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156例RA患者中137例发生预后不良因素221频次,主要表现为高滴度类风湿因子(RF)、高滴度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血管炎、类风湿结节、肺间质纤维化,其中高滴度RF和高滴度CCP的发生率和发生频次高;分组比较显示,两组患者在血沉、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RF、CCP水平以及DAS28、VAS、关节狭窄以及关节侵蚀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CRP、RF、CCP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存在不良预后因素的RA患者,其D-二聚体水平均有显著增长,且与CRP、RF及CCP水平的增长呈正相关,因此D-二聚体的增长幅度对临床判断RA的预后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张华;侯娜莉;马新美;刘利鹏;张永泉;朱桂启;王凌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颅内出血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 研究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SICU)的自发性或创伤性颅内出血患者中静脉血栓(VTE)的发病率并确定引起VTE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回顾性队列试验收集入住NSICU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出血(ICH)或创伤性脑损伤(TBI)的成年患者.在ICU中,所有患者均使用低剂量普通肝素或依诺肝素,并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设备.使用ICD-9分类系统对患者及VTE进行评估,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发生VTE的特征.结果 发生VTE的整体(n=1 195)发病率为3.8%.SAH患者(n=179)中VTE的发病率为6.7%,ICH患者(n =516)的发病率为2.9%,TBI患者(n =500)的发病率为3.8%.结论 在三组病例中常见的危险因素为不活动>72h、感染和中央静脉导管滞留.因此,为了降低颅内出血患者静脉血栓,除采用常觌航凝治疗外,有效的方法是增加患者的活动量.

    作者:金延飞;范静静;纪德峰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

    目的 研究血液透析联合血流灌流对糖尿病肾病血流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糖尿病肾病患者125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接受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微炎症反应检测结果.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达6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中血清淀粉样蛋白A、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22、白细胞介素-1β3、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31水平均呈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微炎症状态.

    作者:王红艳;落恒;张亚莉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在肺外结核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在肺外结核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41例肺外结核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41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抽取5 ml外周静脉血进行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结果 研究组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的阳性率(95.12%)高于对照组(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敏感度为95.12% (39/41),特异度为100.00% (41/41),准确度为97.56%(80/82).经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支气管结核敏感度为100.00%(3/3),结核性腹膜炎敏感度为100.00%(6/6),腰椎结核敏感度为88.89% (8/9),结核性胸膜炎敏感度为100.00%(10/10),淋巴结核敏感度为92.31%(12/13),各疾病类型敏感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对肺外结核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可有效判断是否发生肺外结核感染,且能为疾病类型鉴别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程育春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内窥镜鼻窦手术联合中鼻甲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鼻窦炎效果观察

    目的 分析内窥镜鼻窦手术联合中鼻甲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鼻窦炎(RS)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78例难治性鼻窦炎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9例采用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观察组3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鼻甲切除术治疗.统计两组术后6个月总有效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比两组Lund-Kennedy评分、鼻腔鼻窦结局评分表(SNOT-20).结果 术后6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89.74% (35/39)]高于对照组[69.23% (2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6个月Lund-Kennedy与SNOT-20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2.56%)低于对照组(2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26%)与对照组(5.13%)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难治性鼻窦炎采用内窥镜鼻窦手术联合中鼻甲切除术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术后复发,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作者:张峰 刊期: 2017年第16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