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芳;顾军;王洁;杜华;郑茂荣
患者男,42岁.因上唇肿胀、肥厚2年,于2002年11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
作者:陈瑾;李惠 刊期: 2003年第11期
2002年10月~2003年4月笔者采用紫外线光疗配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43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玉清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过碘酸-石炭酸副品红(PA-CPR)染色对某些真菌病及分枝杆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PA-CPR染色法对皮肤淋巴性感染的皮肤活检标本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微生物学检查.结果:3例过碘酸复红(PAS)染色和抗酸(AF)染色阴性标本,采用PA-CPR染色2例查见真菌,1例查见分枝杆菌.结论:PA-CPR染色法可以替代PAS染色和AF染色,用于真菌病及分枝杆菌病的初步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张荷香;原田澄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临床资料:144例带状疱疹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86例,男46例,女40例,年龄18~60岁,病程1~7 d.皮损分布部位:头面部18例,胸、腹及背部52例,四肢及臀部16例;对照组58例,男30例,女28例,年龄17~62岁,病程2~7 d.
作者:苏腾良;张佳贞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培养的人表皮黑素细胞、毛囊无色素黑素细胞和S91鼠黑素瘤细胞的形态结构.方法:培养并纯化来自正常人包皮的黑素细胞以及来自毛囊的无色素黑素细胞,同时复苏S91细胞株,传代后接种到内置云母片的培养板中,细胞贴附到云母片上后固定,用原子力显微镜扫描观察.结果: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有3级分支,在主干及分支的顶端和侧缘可见膨出的球形结构.鼠黑素瘤细胞仅有很短的2级分支,在2级树突近端可见黑素小体.毛囊无色素黑素细胞只有1级树突,并只在树突近端有少数黑素小体.结论:表皮黑素细胞在形态上比黑素瘤细胞、毛囊无色素黑素细胞更成熟,有更多的黑素颗粒从树突的顶端和侧缘以胞吐的形式被输出.
作者:张汝芝;朱文元;夏明玉;冯岩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特比萘芬作为一种丙烯胺类的抗真菌药物在临床上能有效治疗浅部真菌感染.但是关于特比萘芬对酵母菌的作用,尤其是对白念珠菌的作用,不论是体外药敏试验还是临床疗效,目前的报道结果均具有较大的差异.笔者应用NCCLS M27-A方案对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与敏感株作特比萘芬的体外药敏试验.
作者:朱元杰;徐红;潘纬华;温海 刊期: 2003年第11期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对葡萄球菌性超抗原(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和链球菌超抗原刺激反应增强,且经SEB刺激的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培养上清液可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表达HLA-DR和Fas抗原,继而诱导细胞凋亡[1].
作者:张峻岭;陈学荣;孙晓慧;康瑞珠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白色萎缩是一种好发于下肢的局限性皮肤血管病,由Milian在1929年首次描述,并命名为白色萎缩.本病又称Milian白色萎缩、节段性透明性血管炎、有溃疡的网状青斑、青斑性血管炎.现将笔者所见1例报告如下.
作者:柴宝;金玲;孔俐君;巴东霞;李阿妮;黄畋;刘维达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报告1例发生于头部的上皮样血管瘤.患者男,40岁.左侧头皮多发性丘疹、结节7年.组织病理检查示:病变由许多增生的大小不等的血管组成,血管内皮细胞较肥大,呈立方形或上皮样突向腔内形成鞋钉状,血管间散在灶性炎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可见少量嗜酸粒细胞.病理诊断为上皮样血管瘤.
作者:张春敏;侯建新;袁奎封;史永俭;魏国;王蘋;刘金耀 刊期: 2003年第11期
2001年1~12月笔者采用Q-开关Versapulse激光美容机治疗雀斑55例,获满意疗效.
作者:张正中;周国富;牟韵竹;杜华英;眭维耻 刊期: 2003年第11期
1996年3月~2002年12月笔者采用90锶(90Sr)敷贴治疗毛细血管瘤268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晓霞;张丽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抑霉泰,L-AMB)脓腔内注射治愈1例白念珠菌引起的肝脓肿.患儿男,12岁.因外伤手术后发现右肝前叶脓肿入院.先后行11次肝脓肿穿刺液真菌镜检和培养,证实为白念珠菌感染.在超声引导下脓腔内注射LAMB,每周2次,首次0.8 mg,以后依次为1.0、2.0、3.0、4.0 mg,共注射9次,总量30.8 mg.治疗后病情迅速好转,患者经脓肿穿刺液真菌镜检、培养转阴后出院.随访3年,未见复发.
作者:廖万清;姚志荣;温海;徐红;杨松林;刘兴华;谭跃萍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患者男,46岁.因躯干、四肢泛发鳞屑性暗红色斑10年,间歇性头痛2个月,于2002年2月27日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
作者:周发忠;廖断修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笔者使用伊曲康唑胶囊(商品名:斯皮仁诺,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甲真菌病50例,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承权;薛筑云;刘国红;陈虹 刊期: 2003年第11期
过敏性皮肤病病因较复杂,易受体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治疗效果往往不满意.2001年11月~2002年12月笔者采用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对7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进行检测,以探讨其在寻找某些过敏性皮肤病病因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大宁;刘进芬;金文;冯新青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患儿男,7岁.因全身多发性皮赘而于2002年7月24日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患儿出生后不久颈部、躯干和腹股沟等部位即出现米粒大质软皮赘,皮损随年龄增大而有增多趋势,但单个皮损增至黄豆大即停止生长;2~3岁时背部开始出现单个局限性色素改变,但无自觉症状;4岁开始出现癫癎小发作,偶尔出现大发作并导致神志不清,患儿学习成绩较差.3年前开始服用多种抗癫癎药物(如卡马西平、复方癫癎片等),病情控制尚满意,一直间断服药至今.患儿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作者:崔勇;杨森;向全桂;林达;张学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患者男,64岁.3个月前腰腹部、胸背部出现红色斑疹,不痒,以后逐渐变成暗黑色,并逐渐变硬,于2002年12月13日来笔者所在医院门诊.
作者:乔树芳;张玉环;纪华安;肖尹;薛丑文;毛舒和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患者女,26岁.因面部起环形红斑逐渐扩大伴瘙痒半年,于2001年8月23日来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就诊.患者于半年前面部左侧出现丘疹,约高梁米粒大,以后皮疹增大形成5 cm×6cm的环形斑片,伴瘙痒.
作者:乔树芳;丁素先;纪华安;肖尹;薛丑文;毛舒和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临床资料:1998年10月~2001年5月笔者采用0.1%阿达帕林凝胶治疗寻常痤疮60例,其中男45例,女15例,平均年龄(24.5±4.5)岁(18~30岁).
作者:周武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是我国重点防治的8种性传播疾病(STD)之一,其发病率日益升高,由于临床滥用抗生素现象严重,致耐药性报道不断增多.为了了解STD门诊男性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药敏情况,笔者对154例男性患者进行了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曙霞;李艳华;李美洲;丁政云;朱敬先;万力;高顺强 刊期: 200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