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了自上世纪80年代后问世的各种第二代非中枢镇静作用H1拮抗剂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不良反应及适应证等,对其优缺点作了比较;并着重介绍了近推出的抗组胺药咪唑斯汀,它具有选择性拮抗H1受体和抗5-脂氧合酶的双重活性,是较理想的抗组胺药,用于治疗急、慢性荨麻疹及寒冷性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
作者:顾有守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了解系统性硬化症(SSc)肺部损害与肺部肿瘤的关系,我们检查了226例SSc患者的X线胸片、肺断层CT及肺功能.结果显示:胸片异常者186例(80.08%),11例作肺断层CT,其中3例确诊肺癌,1例恶性肿瘤转移.肺功能测定异常者143例(71.86%).结果提示:SSc患者应通过胸片、CT及肺功能测定及早了解肺部损害.
作者:钮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例1.男性,23岁.因尿道口流脓,在个体性病诊所就医.给予大观霉素治疗,每天2次,每次2g,连续4天.治疗3天后患者出现耳鸣、头晕、听力减退症状,1月后听力丧失.例2.男性,19岁,因尿痛、尿道口流脓用大观霉素治疗,每日1次,每次2g,连续2天.治疗3天后耳鸣,听力重度减退.以上2例患者半年后复诊听力无恢复.大观霉素属氨基甙类抗生素,对听神经具有毒性作用,应引起注意.
作者:康尔恂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儿出生时即发现前额、前胸、背部、上臂、臀部、大腿、掌跖部散在分布直径1~3mm脓疱及黑褐色痂,脓疱易破周围无红晕,脓疱破裂后周围有领口状鳞屑,1~2天后脓疱干枯、结黑褐色痂.无全身症状.脓液涂片革蓝氏染色:未找到细菌,可见较多中性白细胞.脓液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组织病理学检查:角化过度、角质层内及角质层下裂隙,角质层内可见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和角蛋白碎屑,棘层细胞及真皮乳头层轻度水肿,嗜酸性粒细胞少见.
作者:周平;昌红;孙黎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例1,女,21岁.因躯干、四肢红斑、丘疹、风团、瘀点伴轻度瘙痒30天,高热、咽痛、关节酸痛15天入院.体温波动于38.1℃~40.5℃,皮疹随体温升高而增多,热退后减少,给予抗生素及解热镇痛药,无明显效果.体检:体温39.5℃,双侧扁桃体Ⅰ°肿大,咽部轻度充血,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质软,躯干及四肢见较对称的米粒至黄豆大红斑、丘疹,四肢见风团及数个散在瘀点.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1.4×109/L,N 0.91,红细胞3.27×1012/L,血红蛋白87g/L,血沉105mm/1h、120mm/2h,血培养(-),类风湿因子(-).
作者:任香玉;刘秀华;张丽萍;姜兰香;肖万凤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们对9例跖疣患者采用了高浓度过氧乙酸烧灼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方法是常规消毒局部皮肤,用利刀削去表面角质层,用刮匙将乳白色软坏死组织刮除干净,露出跖疣基底部,用无菌棉签蘸20%过氧乙酸,旋转涂擦其周壁,重点涂擦跖疣基底部,并停留10秒钟,后用无菌纱布包扎.用过氧乙酸烧灼治疗后患者自觉局部轻度疼痛,次日局部可见少许渗血.5例经1次治疗后于7日内痊愈;另4例较大跖疣于1次治疗后明显缩小,行第2次治疗后痊愈.
作者:邓学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们选用0.075%的辣椒辣素霜与1%尿囊素霜,经单盲自体对照,治疗了36例冬季瘙痒症患者,完成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平均59岁).结果:治疗第3天治疗组痊愈率为15.2%,总有效率为78.8%;第4周治疗组痊愈率为63.6%,总有效率为81.8%,但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的起效时间治疗组(中位数为1天)明显短于对照组(中位数为3天).本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烧灼感66.7%、刺痛感36.4%,红斑15.2%.但多发生于治疗初期,经一般时间治疗都能耐受.本观察结果表明用辣椒辣素霜治疗冬季瘙痒症起效快,疗效肯定.
作者:张国毅;申国庆;龚向东;马鹏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采用羟基氯喹对148例光线性皮肤病进行治疗,观察了羟基氯喹治疗多形性日光疹、慢性光化性皮炎、外源性光敏性皮炎、迟发性皮肤卟啉病、痘疮样水疱病以及日光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羟基氯喹对光线性皮肤病有一定疗效,并可作为首选药物用于多形性日光疹和迟发性皮肤卟啉病的治疗.
作者:阎春林;廖康煌;马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滴虫是阴道炎和尿道炎的常见病原体,发病率女性为10%~25%,男性为2%~5%[1].可与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等合并感染.我们对门诊近1年有非婚性接触史的男性尿道炎患者,993例患者进行了尿道滴虫(TV)检查;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993例均为本院1999年5月~2000年4月性病门诊有尿道炎症状的男性患者.滴虫检查采用5%冰醋酸处理已固定好的涂片1~2min,流水缓慢冲洗,用革兰染色后油镜镜检,以找到带有鞭毛的滴虫为阳性.NG、CT均用英国0XID公司产的TM培养基和立明衣原体(C-C法)检查,解脲支原体用珠海银科公司产的培养基,以上检查均按说明书进行操作.
作者:李家锋;陆洪光;程波;魏羽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9例,女21例;年龄3~11岁,平均7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1.3年.对照组22例,男7例,女15例;年龄5~14岁,平均9岁;病程2个月~4年,平均1.5年.治疗方法:治疗组应用卡介苗素注射液0.5mg,肌肉注射,隔日1次,20天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对照组应用聚肌胞注射液,年龄<12岁者用1mg,年龄>12岁者用2mg,肌肉注射,隔日1次,疗程及疗效判定时间与治疗组相同.
作者:夏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鲍温样丘疹病同时并发尖锐湿疣者国内报道尚少,我科今年2月及6月各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例1.女,25岁,已孕6个月.因外阴部灰褐色扁平丘疹及赘生物伴有瘙痒1月,于2000年3月12日来我院皮肤科就诊.否认有婚外性交史.皮肤科检查:右侧大阴唇有6个绿豆至黄豆大灰褐色丘疹,排列呈线状,略高出皮面,表面呈天鹅绒样外观,触之柔软.部分表面轻度角化呈疣状,醋酸白试验(-).阴道口左侧有数个绿豆至黄豆大小灰白色菜花样赘生物,醋酸白试验(+).取不同部位两类皮损分别做常规病理检查:大阴唇皮损组织病理改变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突延长增宽,棘细胞排列紊乱,并有异形性,可见角化不良细胞及核分裂,基底膜完整,真皮浅层有单一核细胞浸润.病理诊断:鲍温样丘疹病.阴道口皮损组织病理改变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在棘层上部可见较多大小不等灶状空泡化细胞.病理诊断:尖锐湿疣.
作者:陈玲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家系1:先证者,男,37岁.因躯干、双上臂浅白色斑疹伴微痒18年就诊.患者自19岁起于躯干、双上臂出现浅白斑疹,持续存在,夏季加重,外用40%硫代硫酸钠或希尔生后皮损可消退.体检:躯干、双上臂见浅白色斑,0.2~1.0cm大小,椭圆或不规则形,部分融合成片,其上覆盖少许细薄糠状鳞屑.真菌镜检:见圆形、椭圆形孢子和蜡肠状菌丝.诊断:花斑癣(活动期).家系调查:家系中均非近亲婚配.4代77人中有14人发病(占18%),其中男12例,女2例,6人经真菌镜检证实临床诊断,病史超过1年以上的已婚患者有11人,其配偶均未发病,其家系谱见图1.
作者:严道金;杨海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对3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应用咪唑斯汀(皿治林)10mg,每日1次口服治疗2周,结果显示:治疗1周临床总有效率为77.14%,2周为88.57%;治疗后1周和2周,患者的瘙痒、风团数量、风团大小及症状总平均分值分别明显低于治疗前.仅有2例分别出现短暂的中、轻度嗜睡反应.使用皿治林口服治疗慢性荨麻疹简便、有效和安全.
作者:郭在培;张谊之;冉玉平;刘宏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36岁、65岁,原发病分别为SLE及变应性亚败血症,后者有青霉素过敏史.当时原发病情稳定,准备出院.当时为了调节免疫功能,服左旋咪唑片50mg每日3次,连服2周以上.服药6~10天出现高热,全身皮肤出现红斑伴瘙痒,实验室检查:例1:ANA阳性,1:320,血沉41mm/1h.例2:ALT 11636nmol@S-1/L,AST 18387nmol@S-1/L,乳酸脱氢酶56μmol@S-1/L.皮肤科情况:双眼球结膜充血,轻度水肿,上腭粘膜糜烂充血.颜面、躯干、两上肢可见弥漫性红斑,间有少量黄豆至蚕豆大张力性水疱,Nikolsky征阳性.皮损约占体表总面积的60%~70%.
作者:吕俊元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男性,74岁,病程20余年,临床表现为面部、躯干或四肢多发性,边缘清楚的结痂性暗红褐色斑块,皮肤病理报告符合Bowen病.
作者:吴伊旋;沈志鸿;陈美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男性,41岁,自3岁始于日晒后暴露部位起皮疹,反复发作,致畸.诊断为重型种痘样水疱病.患者31岁时终止发病.同年右耳廓发生角化棘皮瘤,手术切除治愈.
作者:董桂霞;郭洪飞;严旭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大多为早期梅毒.现将49例早期梅毒临床分析如下.1 一般资料:49例患者中,男31例,女18例,平均年龄32岁(17~70岁).其中胎传梅毒1例.2 临床表现:全部为一期与二期梅毒.一期梅毒患者中男性22例.主要表现为外生殖器部位的硬下疳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女性4例,其中外阴及大阴唇有硬下疳3例,口唇硬下疳1例.二期梅毒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15例,皮损表现呈多种形态泛发、对称.
作者:吕涛;梁亚双;付东杰;方雅娟;刘宇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