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450例银屑病患者的口腔表现调查结果

高恒;李辉菶;胡长发

关键词:银屑病, 口腔病损, 临床表现
摘要:为了探讨银屑病在口腔粘膜的临床表现及与皮损间的关系,对450例有皮肤病损的银屑病患者进行了口腔常规检查,并排除某些与银屑病可疑口腔病损有相似症状、体征的疾病.发现11例银屑病患者口腔粘膜发生病损,主要在红皮病型、掌跖脓疱型及关节病型中表现出来,有地图舌样损害、沟纹舌、粘膜糜烂、牛肉色变及口角炎,与皮损间有消长一致的关系.提示口腔粘膜可发生银屑病,其临床表现呈多样性,损害的发生与皮损的类型及严重程度有关.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伊曲康唑治疗脓癣2例

    我们应用伊曲康唑配合抗菌药物及局部处理治疗2例脓癣患者,均获治愈.例1.女,6岁,头部出现小脓疱伴微痛痒20余天,当地医院诊为疖肿,应用先锋霉素Ⅵ及罗氏芬治疗无效.

    作者:孙乐栋;周再高;曾抗;邱建长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多价葡萄球菌菌苗治疗感染性皮肤病的疗效观察

    为了探讨治疗面颈部顽固性化脓性感染的新方法,应用多价葡萄球菌菌苗对361例面颈部顽固性化脓性感染(多发性毛囊炎、疖病)患者进行治疗,获得了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岳启安;赵淑梅;尤敏;赵克宁;陈瑞玉;于芳;管福来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卡泊三醇对银屑病皮损中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影响

    从细胞凋亡角度探讨卡泊三醇(CPT)治疗银屑病(PS)的药理机制.采用末端标记(TUNEL)技术,分别检测了30例CPT治疗前后的PS患者和10名正常人皮肤标本的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经CPT治疗后的PS皮损中的角质形成细胞凋亡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CPT治疗PS的疗效可能与其增加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有关.

    作者:李银涛;李世荫;桑建利;张波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36例扁平苔藓的皮肤病理变化和免疫荧光检查的分析

    扁平苔藓(LP)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在人群中患病率约为0.5%~1%[1].本文对36例LP的皮肤病理变化和免疫荧光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作者:黄东辉;靳培英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口腔梅毒疹8例

    报告8例口腔二期梅毒疹患者.主要表现为口腔粘膜及舌部红斑、糜烂、白斑和咽部充血.实验室检查8例患者RPR、TPHA均为阳性.普鲁卡因青霉素、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第3、6、9、12个月时复查,两项指标均逐渐下降.2例转为阴性.4例普鲁卡因青霉素治疗1个月内皮疹消退,4例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2个月内皮疹消退.

    作者:刘健航;左雯君;钱晖;乐福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万乃洛韦治疗240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疗效观察

    1997~1998年我们采用丽珠威(盐酸万乃洛韦)大剂量、长疗程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GH),以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1临床资料240例复发性GH患者,男164例,女76例,年龄18岁以上.在原发GH时均采用了阿昔洛韦0.2每日5次,共10天治疗,且随访4个月内有1次以上GH复发,查HSV-IgM阳性.

    作者:何才偆;孟姗姗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万乃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盐酸万乃洛韦(丽珠威,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生产)是新的口服抗疱疹病毒药,我们对比观察了口服万乃洛韦与静脉用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谷沅珉;熊腊元;曹富英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重型肝炎合并药疹34例分析

    重型肝炎合并药疹时两者相互影响,出现复杂病情.本文收集1986年5月~1988年5月该院34例临床资料加以分析.

    作者:朱云杰;张宝珍;吴才贤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对干扰素α-2b作用的反应

    为探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对干扰素α-2b(IFNα-2b)作用的反应性,用IFNα-2b分别处理体外培养正常皮肤与瘢痕疙瘩中的成纤维细胞,采用3H-脯氨酸掺入、胃蛋白酶消化法检测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量.结果发现,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经103U/mL的IFNα-2b作用后的胶原合成量显著降低.

    作者:何威;刘荣卿;钟白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CTX治疗疱疹样脓疱病1例

    患者女,42岁,1975年妊娠8个月时发病,全身泛发红斑基础上出现脓疱,伴发热.T38.0~39.0℃.顺产一男婴后皮疹消退.曾反复发作5次.1999年5月1日,皮疹再发,全身皮肤疼痛,并有发热、畏寒.高39.8℃,否认家族中有银屑病患者.

    作者:李雪松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结节性红斑患者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及VonWillebrand因子检测

    皮肤血管炎发病机理多认为是IC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引起生物因子活化致血管损伤和炎症.IC、补体活化、血小板活化及内皮细胞功能等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本文对32例结节性红斑(EN)患者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VonWillebrand因子(VWF)进行检测,探讨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血小板活化在EN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张春梅;李保强;于立勤;齐宝权;于中蛟;李艳捧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胸腹部匐行疹2例

    匐行疹又名幼虫移行疹,系由动物钩虫,特别是狗、猫的巴西钩虫的感染性蚴所致,我国常发生在温暖的沿海地区,发病多因食入生鱼肉或与带虫的猫、狗接触引起.皮损多见于手足等皮肤露出部位,发生于胸腹部的病例较少见,现将我们遇到的2例报告如下.

    作者:马东来;冯景春;王宝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匙刮术治疗21例男性尿道口尖锐湿疣的临床观察

    局部直接去除疣体是尖锐湿疣(CA)的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有微波、激光、电灼、外科手术、冷冻及外用药疗法[1].男性尿道口CA由于发生在特殊的解剖部位,有时难以应用以上方法进行治疗,我们应用匙刮术治疗了21例,获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顾军;李泉;陈洁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弥漫性躯体血管角皮瘤1例

    弥漫性躯体血管角皮瘤为罕见的遗传性脂质性疾病.现将作者所见1例报告如下.患儿男,14岁.6岁时被发现前胸红色斑点,无自觉症状.皮损逐渐增多,至8岁时已累及躯干和四肢,伴阵发性肢端疼痛.疼痛以双足大拇趾为重,为灼痛或刺痛,持续约半小时~2天,可因行走过多、日晒及发热等诱发或加重;而在冬季、冷水浸泡及抬高患肢则可减轻.

    作者:蔡梅;冒长峙;周晓鸿;袁志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万乃洛韦和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临床对比观察

    1998年10月~1999年4月我科应用万乃洛韦(丽珠威)和阿昔洛韦口服治疗带状疱疹进行了临床疗效对比观察,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梁虹;胡英姿;渐冬梅;徐世正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有皮肤损害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

    患者女,30岁,病期2年.2年来四肢躯干反复出现丘疹、紫癜、结节,伴瘙痒,曾多次诊断为湿疹.检查可见周身散在淡红丘疹、结节、水疱及紫癜.左上肢丘疹组织病理检查符合皮肤白血病.骨髓检查及细胞免疫分型确诊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M2型.

    作者:杨敏;吴意平;常建民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不完全型Reiter病1例

    报告一13岁男性患儿,临床表现为结膜炎,口腔炎、尿道炎、皮肤渗出性粘液性及脓性角化性损害,诊断为不完全型Reiter病.经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支持治疗后一般情况好转.本文主要讨论了该病的病因、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其与肿瘤的关系.

    作者:刘江波;杨森;李卉;周文明;张学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康宁克通-A联合α-糜蛋白酶封闭疗法治疗结节囊肿性痤疮疗效观察

    我科自1997年8月~1998年7月应用康宁克通-A联合α-糜蛋白酶封闭治疗结节、囊肿性痤疮1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享智;谢巧萍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糠秕孢子菌对培养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及电镜观察

    研究糠秕孢子菌对培养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及电镜观察.结果发现糠秕孢子菌能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分泌IL-1α的量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但IL-2、IL-4、IL-10、TNF-α、IFN-γ等的分泌量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电镜观察显示,共同培养24h后,角质形成细胞发生变性坏死.

    作者:罗东辉;王侠生;何芳德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网状组织细胞肉芽肿1例

    网状组织细胞肉芽肿又称网状组织细胞瘤(reticulohistiocytoma)是一种少见的原发于皮肤的良性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现将我们见到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赵广;孟如松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