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康复治疗对脑损伤综合征患儿智力及运动发育的影响

赵志霞

关键词:脑损伤综合征, 神经生长因子, 康复, 运动, 智力
摘要:目的 探讨康复治疗对脑损伤综合征患儿智力及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脑损伤综合征患儿8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综合康复训练,比较两组Gesell与Peabody评分.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GMQ提升至(75.9±10.3)分,DQ提升至(58.9±8.1)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治疗可促进脑损伤综合征患儿运动功能及智力的正常发育,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对2型糖尿病患者控压效果的影响

    目的 研究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控压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124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给予二甲双胍、阿卡波糖联合方案治疗,对照组单用阿卡波糖治疗,比较两组血糖、血压指标变化及整体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压、血糖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分别为(132.25±7.33)mm Hg(1 nn Hg=0.133kPa)、(87.42±5.28) mm Hg、(7.58±1.33)%、(7.53±2.14) 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5.58±7.15)mm Hg、(84.20±5.63) mm Hg、(6.48±1.27)%、(6.03±1.54) mmol/L,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1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03%,P<0.05.结论 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可改善血压及血糖水平,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控压效果,且安全性高,可作为优选方案在临床应用.

    作者:杨银伟;李慧新;张晓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体表神经电刺激结合间歇导尿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

    目的 观察体表神经电刺激结合间歇导尿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55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电刺激组28例,对照组患者行间歇导尿训练治疗,电刺激组患者在间歇导尿的基础上行体表神经电刺激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进行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及尿路感染率比较,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治疗前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及尿路感染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2个月后电刺激组患者日平均单次尿量明显多于对照组,而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尿路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表神经电刺激结合间歇导尿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控尿、排尿能力,降低尿路感染率,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蔡西国;曹留拴;杨阳;庄卫生;马玉娟;邹丽丽;钱宝延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紫杉醇与顺铂联合化疗治疗宫颈癌

    目的 观察紫杉醇与顺铂联合化疗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 年3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55例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宫颈癌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行紫杉醇与顺铂联合(rP)方案,对照组行5-氟尿嘧啶联合顺铂(FP)方案,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75.00%(21/28),高于对照组的59.38% (1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厌食、脱发、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过敏反应、疲乏无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紫杉醇与顺铂联合化疗治疗宫颈癌疗效显著,可有效控制肿瘤,不良反应较轻、患者可耐受,为晚期宫颈癌主要治疗手段,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陈亚玲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肺癌血液高凝状态的相关因素

    目的 探讨肺癌血液高凝状态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经细胞学或病理学检测符合诊断标准的肺癌患者200例,分析其高凝状态指标与临床特征.结果 与Ⅰ~Ⅱ期患者比较,NSCLCⅢ~Ⅳ患者的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鳞癌比较,NSCLC腺癌患者的DD水平显著升高(P0.05).不同体力状况(ECOG)评分患者的DD、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OG >2分者DD、Fib高于ECOG≤2分者.结论 病理类型为腺癌有合并疾病的肺癌患者DD、Fib水平升高,更容易出现高凝状态,应对其提早干预,防止高凝状态加深,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张国英;栾富玉;常培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羟考酮注射液对肝胆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内脏痛的影响

    目的 观察羟考酮注射液对肝胆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内脏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ASAⅡ~Ⅲ级行肝胆手术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和羟考酮组(Q组)两组,每组20例.手术关腹膜时S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5 μg/kg,Q组缓慢静脉注射羟考酮0.15 mg/kg.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疼痛评分(VAS评分)及并发症,并对患者苏醒期进行Ramsay镇静评分以及Riker镇静-躁动评分.结果 Q组各时间点内脏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S组,Q组苏醒期Riker躁动评分明显低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羟考酮注射液能有效减轻肝胆手术患者术后的内脏痛,减少苏醒期躁动.

    作者:武江霞;贾佳;张加强;孟凡民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后腹腔镜术与开放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局限性肾肿瘤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局限性肾肿瘤采用后腹腔镜术治疗与开放肾部分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局限性肾肿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后腹腔镜术治疗组(对照组,n =50)与开放肾部分切除术组(观察组,n =50),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肾缺血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临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皮下气肿1例,对照组感染2例,均无严重并发症,两组均无复发、转移.结论 局限性肾肿瘤采用后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临床效果确切,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且有较高安全性,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李秀银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异常子宫出血

    目的 探讨宫腔镜电切术对子宫内膜息肉导致的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异常出血患者126例,依据手术方案分为宫腔镜组63例和吸刮术组63例,宫腔镜组接受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吸刮术组接受传统的子宫吸刮术治疗.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宫腔镜组一次手术成功率为100%,吸刮术组为94.2%.宫腔镜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吸刮术组(P<0.05).宫腔镜组复发率及并发症则显著低于吸刮术组(P<0.05);宫腔镜组总有效率为100%,高于吸刮术组的90.5% (P <0.05).结论 宫腔镜电切术对子宫内膜息肉导致的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子宫吸刮术,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孟建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EG-IFN治疗过程中HBV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研究

    目的 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EG-IFN治疗过程中HBV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5例,观察治疗后HBV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水平及HBV DNA、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的变化.结果 患者HBV DNA拷贝数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不段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个月,患者HBeAg阳性率为84.00%,第6个月为36.00%,12个月后为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HBV特异性CTL水平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第3个月IFN-γ和TNF-α含量较治疗开始时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个月、第12个月IFN-γ和TNF-α含量均高于治疗第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个月和第12个月IFN-γ、TNF-α含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拷贝数与HBV特异性CTL水平、IFN-γ和TNF-γ呈负相关(P<0.05).治疗12个月后,HBeAg血清学转换23例,占30.67%,无HBeAg血清学转换52例,占69.33%;有无转换者之间,HBV特异性CT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IFN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能有效抑制HBV的复制,降低HBeAg水平,HBV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功能随着治疗的延长而增强,治疗后HBeAg血清学转换的发生与HBV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水平升高有关.

    作者:崔中峰;刘春礼;李广明;张莹;李格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脊柱关节炎进展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新进展

    目的 探讨放射学阴性中轴型脊柱关节炎进展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新进展,预测疾病治疗反应、判断预后,优化生物制剂的应用.方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新相关文献及诊疗指南,综合分析影响其进展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因素,以及治疗目标及方案的新进展.结果 病程、C-反应蛋白水平、磁共振提示的骶髂关节水肿及骨赘形成与脊柱关节炎进展密切相关,优化TNF抑制剂治疗方案可以提高疾病缓解率,减少复发.结论 多种因素参与脊柱关节炎的进展,优化后TNF抑制剂在脊柱关节炎治疗中有重大意义.

    作者:周俊飞;刘升云;杨璐;王丽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宫颈高级别腺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目的 探讨宫颈高级别腺上皮内瘤变(HCGIN)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方法 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CGIN患者50例,取同期医院收治的宫颈炎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HCGIN的发病危险因素,取病理组织行临床病理检查,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HCGIN组性生活年龄<21岁、人乳头瘤状病毒感染概率分别为58.0%、26.0%,明显高于宫颈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GIN组织表现为腺体增生,腺内可见密集乳头状结构,细胞质黏液异常,形态及结构与腺癌类似;16例为单纯HCGIN,6例为HCGIN合并早期鳞状细胞癌,28例合并宫颈鳞状细胞癌病变;50例HCGIN患者p16、CEA、Ki-67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62.0%、76.0%.结论 HCGIN病理学主要表现为腺体异型性改变,p16、CEA、Ki-67联合检测HCGIN的敏感性较高.

    作者:卜晓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替米沙坦及氢氯噻嗪不同时间给药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影响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及氢氯噻嗪不同时间给药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高血压患者120例,依据给药时间分为三组,每组40例,晨夜组清晨服用替米沙坦、夜间口服氢氯噻嗪,清晨组清晨同时口服替米沙坦、氢氯噻嗪,夜间组夜间同时口服替米沙坦、氢氯噻嗪.治疗2个月后比较三组血压指标.结果 治疗后三组24 h收缩压(24 h SBP)、24h舒张压(24 h DBP)、日间收缩压(dS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血压晨峰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晨夜组24 h SBP、dSBP、nSBP、血压晨峰低于清晨组及夜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晚分次服用替米沙坦及氢氯噻嗪血压晨峰控制效果优于顿服给药,应作为高血压优选给药方案推广应用.

    作者:张广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微创手术与置管吸引术联合治疗脑出血对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与置管吸引术联合治疗脑出血对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87例老年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行传统开颅清除术,观察组行微创手术联合置管吸引手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与术后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术前及术后2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术后7、15、30 d,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各条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手术联合置管吸引术治疗脑出血创伤小,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并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应用价值高.

    作者:仇振巍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不同化疗方案治疗老年晚期胃癌

    目的 探讨不同化疗方案治疗中老年胃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12月治疗的200例中老年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卡培他滨单药组(n=67)、卡培他滨联合多西紫杉醇组(n=67)、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组(n=66),比较各组患者2个治疗周期后的疗效.结果 卡培他滨单药组与卡培他滨联合多西紫杉醇组疗效显著优于单药组(P<0.05),各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中老年胃癌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孔永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应用呼吸机的抢救效果

    目的 探讨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应用呼吸机的抢救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6月心源性肺水肿患者64例,在其抢救过程中使用呼吸机,配合心理护理、体位护理以及呼吸道管理等,密切观察病情,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结果 呼吸机治疗2~5d,病情好转60例.2例因不配合使用面罩改为气管插管,2例高龄患者因排痰较差肺部感染改为气管插管辅助通气.结论 在心源性肺水肿患者抢救过程中出现低氧血症时,尽早使用呼吸机可提高治疗效果,而对患者的一系列护理则是保证呼吸机治疗的关键.

    作者:马爱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右美托咪定用于高龄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麻维持的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分析右美托咪定用于高龄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麻维持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高龄择期行LC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使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实行麻醉,观察组使用右美托咪定与瑞芬太尼实行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插入喉罩时(T1)、游离胆囊时(T2)、拔除喉罩时(T3)的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脑电双频指数(BIS)值,以及术后患者苏醒时与拔除喉罩时的改良OAA/S评级与苏醒评分(Steward).结果 两组改良OAA/S评级、Steward评分以及不同时间的BIS值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T1~T3,观察组HR、SBP、DB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右美托咪定用于高龄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麻维持具有安全可靠的效果,可降低血流动力学的波动.

    作者:王俊锋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慢性脓胸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对慢性脓胸患者行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接收的慢性脓胸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将其划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分别行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常规开胸术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并对疗效影响因素行Logistic回归性分析.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min:78.25±19.85 vs 159.62±33.63)及术后住院时间(d:14.21±1.96vs 16.35±2.82)、留置引流管时间(d:2.15±0.32 vs 4.52±0.63)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ml:106.32±25.41 vs451.32±112.82)及术后引流量(ml:521.36±52.14 vs 864.36±158.65)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性分析发现,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效果与病程、年龄、医师手术操作熟练程度及胸膜粘连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慢性脓胸患者行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具有可行性,而临床医生手术操作熟练程度、胸膜粘连与疗效密切相关,须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吴晓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高通量透析治疗尿毒症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高通量透析治疗尿毒症并发症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8月至2015年2月合并多种并发症的尿毒症患者84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每组42例.观察组接受高通量透析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对症治疗,比较两组并发症及肾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改善率(89.86%)高于对照组(4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甲状旁激素(PTH)、β2-微球蛋白(β2-MG)、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分别为(346.25±86.15) ng/dl、(12.32±3.84) mg/L、(352.47±94.26) μmol/L、(22.15±4.28) mmol/L,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通量透析治疗尿毒症并发症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琳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神经内科38例住院患者猝死原因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猝死原因并探讨应对措施.方法 对38例神经内科住院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猝死原因、猝死前临床表现、猝死时间等,将所得资料经专业软件分析(统计学)后探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猝死的预防策略.结果 对38例神经内科住院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可知,高达81.58%的患者猝死前意识清醒(P<0.05);蛛网膜下腔出血复发是其主要猝死原因(占39.47%)(P<0.05);42.11%的患者猝死发生时间为凌晨0~6时.结论 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发生猝死原因及猝死前症状,对高危人群积极给予干预措施降低猝死发生率,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作者:王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2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4年收治的2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的资料,均符合2010年国际专家组《欧洲心脏杂志》再次修订的ARVC诊断标准,总结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结果 21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心悸、头晕、胸闷、气促者11例,心悸、反复晕厥者7例,窦房结功能障碍l例,体检发现右心增大2例,均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右胸导QRS平均间期大于左胸导,12例患者V1 ~3导出现Epsilon波,超声心动图及MRI示右心室增大,室壁局灶性变薄,心肌致密化不全,右室心尖部、流出道、前壁脂肪浸润,收缩功能减弱.8例导管射频消融患者即刻成功5例,2例置入ICD后产生有效放电干预,其余患者长期应用药物治疗.结论 ARVC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应提高疾病认识,综合分析家族史、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影像学检查等,选择合适治疗方法,提高诊疗效果.

    作者:王倩英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NT-proBNP的动态变化对其预后分析

    目的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mBNP)的动态变化评价患者预后.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108例急诊和围术期因急性心肌梗死入住重症医学科连续治疗3~15 d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后即刻,12 h,第1、2、3、5、7、14天检测其血浆NT-proBNP浓度,结合超声心功能评价,分析NT-pro-BNP1(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即刻、第1天血浆NT-proBNP浓度)、△NT-proB-NPl-3(急性心肌梗死第1天与第3天血NT-proBNP浓度的差值)及△NT-pro-BNP1-5(急性心肌梗死第1~3天与第5~7天血浆NT-proBNP浓度的差值)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不同对患者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NT-proBNP1-5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NT-proBNP1-5预测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30 d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78(P <0.05),当△NT-proBNP1-5<458 pg/ml时,预测患者患急性心肌梗死后第30天内死亡的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79.6%.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的动态变化对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48~72 h NT-proBNP持续>5 000 pg/ml者病死率高;NT-proBNP在急性心肌梗死15 d后浓度降低较慢者预后不良,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作者:侯哲;马红双;郭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