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芳;陈朝俊;毕小丽;余志辉;杨沛群;樊哲江;刘媛;刘天福
目的:灯盏花的有效成分灯盏乙素是一种具有显著药理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目前仍缺乏对其合成途径的相关认识.查尔酮合成酶(CHS)是黄酮类生物合成的一个关键酶,该研究旨在通过研究CHS表达水平与灯盏花中各组织灯盏乙素含量的变化规律,阐明该基因的表达模式与灯盏乙素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RT-PCR及RACE方法从灯盏花中克隆CHS基因全长,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该基因在灯盏花各组织中的表达量,采用HPLC分析各组织中灯盏乙素的含量.结果:序列全长1270bp,编码405氨基酸,该基因DNA序列与菊科植物的同源基因相似性在80%左右,荧光定量显示CHS在叶中表达量高,远高于根、茎和花;HPLC发现灯盏乙素在叶中含量高,其次是花和茎,而在根中未检测到.结论:相关性分析表明CHS相对表达量与灯盏花不同部位灯盏乙素含量间呈正相关关系(r=0.761,P<0.05),说明灯盏乙素的生成与CHS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
作者:刘涛;牟兰;梁艳丽;王建军;杨生超 刊期: 2013年第14期
以左旋紫草素、羟基萘醌总色素的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对比闪式提取、回流提取、超声提取对紫草中有效成分的提取效果,采用正交设计综合评分法对闪式提取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闪式提取法提取效率高,优选的闪式提取佳工艺为95%乙醇提取3次,每次90s.在此工艺条件下左旋紫草素、羟基萘醌总色素提取率分别为93.16%,93.89%,出膏率为5.16%.闪式提取法适于紫草有效成分的提取,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选的紫草闪式提取工艺稳定、切实可行.
作者:孟庆举;易红;杨华;朱丽伟;冯京;刘晓谦 刊期: 2013年第14期
从补骨脂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异补骨脂素(1),补骨脂素(2),8-甲氧基补骨脂素(3),补骨脂定(4),补骨脂宁(5),补骨脂甲素(6),大豆苷元(7),补骨脂乙素(8),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9),新补骨脂素异黄酮(10),大豆苷(11)和紫云英苷(12).采用体外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以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对化合物1~4,6,7,11,12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筛选,利用K-B法筛选化合物5,8~10的抗菌活性.结果显示,补骨脂定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IC50 43.85 mg·L-1);补骨脂定,补骨脂甲素,大豆苷,大豆苷元和紫云英苷具有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IC50分别为1.32,4.97,10.47,34.22,31.27 mg·L-1);补骨脂定,补骨脂甲素和大豆苷元显示出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40.74,45.73,49.44 mg·L-1);补骨脂乙素和新补骨脂异黄酮均有明显的抑制SA,MRSA,ESBLs-SA的作用(MIC分别为0.7813,1.5625,0.78125μg·disc-1和6.25,6.25,6.25μg·disc-1).
作者:王天晓;尹震花;张伟;彭涛;康文艺 刊期: 2013年第14期
防治战略前移是当前临床医学的发展趋势,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关注高血压前期的预防与治疗是关键.高血压前期是指处于正常血压与高血压之间的血压值,易进展为高血压病以及出现相关并发症.近年来,高血压前期已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中医学“治未病”理论防治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病具有独特优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病因病机认识已经不能完全契合现代高血压病及高血压前期的发病规律.因此,深入探讨高血压前期的病因病机对于指导临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高血压前期的病因多与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情志失和等有关,“六郁”(气、食、湿、痰、血、火)是高血压前期的重要病机.基于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综合运用辨证论治及方证相应等辨证方法治疗高血压前期,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运用价值.
作者:刘巍;熊兴江;王阶 刊期: 2013年第14期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橘核及其盐制品的成分进行分析,并比较盐制前后成分变化.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偏小二乘判别法分析橘核盐制前后指纹图谱的差异,盐制品中圣草枸橼苷、柠檬苦素、诺米林、黄柏酮含量升高,发现潜在的化学标记物,鉴定为柠檬苦素、黄柏酮、诺米林,可作为区分生品与炮制品的指标成分.
作者:曾锐;付娟;武拉斌;黄林芳 刊期: 2013年第14期
该文目的是优化多孔淀粉的制备工艺,将其应用于粉末化薏苡仁油的研究.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糖化酶和α-淀粉酶复合酶解法制备多孔淀粉.以色拉油的吸油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多孔淀粉的制备工艺;采用多孔淀粉粉末化薏苡仁油,考察不同比例多孔淀粉对薏苡仁油中甘油三油酸酯收率的影响;同时考察粉末化薏苡仁油的流动性和甘油三油酸酯的释放特性.结果表明佳工艺条件为糖化酶和α-淀粉酶配比3∶1,温度55℃,pH 5.0,水解12h,所得多孔淀粉对色拉油的吸油率达到98.5%;用于粉末化薏苡仁油,多孔淀粉和薏苡仁油质量比4∶1,粉末化的薏苡仁油中甘油三油酸酯收率为97.02%,粉末流动性良好且具有缓释性能.多孔淀粉粉末化液体油生产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蒋艳荣;张振海;丁冬梅;孙娥;汪晶;贾晓斌 刊期: 2013年第14期
10余年来,灯盏花作为治疗心脑血管类疾病的良好天然药物,经历从野生变家种到规范化种植的发展历程,药材原料品质迅速提升.为进一步促进灯盏花种植产业的发展,作者分析了灯盏花种植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产业监管、加快产业标准和技术创新、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建设及扩大云南灯盏花品牌效应等产业发展措施,推动灯盏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薇;杨生超;张广辉;苏豹 刊期: 2013年第14期
鹅掌柴属Schefflera植物是五加科Araliaceae无刺乔木或灌木,广泛分布于两半球的热带与亚热带区域,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南与东南地区.该属中多种植物可以药用,常被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跌打肿痛、骨折、头痛、牙痛、腰痛、脘腹疼痛等多种疼痛.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三萜及其皂苷类,除此还有长链化合物、甾体及其苷类、倍半萜、有机酸、苄苷类、单糖及寡糖、木脂素、醌类、二萜等.药理活性主要表现在镇痛抗炎、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受体结合活性、抗过敏、抗疟疾等方面.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本属药用植物,该文综述了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艳;陈若芸;于德泉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从人参叶片中克隆Argonaute 1 (PgAGO1)的全长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析.方法:根据人参EST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RACE方法克隆PgAGO1的cDNA全长,并对PgAGO1蛋白的结构进行预测、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以及构建系统进化树等分析;同时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PgAGO1基因在人参不同组织根、茎、叶、花和愈伤中表达水平.结果:克隆的PgAGO1全长cDNA为3776bp,其中包括5′UTR 204 bp,3′UTR 254 bp,基因内部包含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可编码1105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122.22kDa,理论等电点pi9.71;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PgAGO1基因在人参花中的表达量高,在根中低.结论:从人参叶片中克隆得到PgAGO1的全长cDNA,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人参组织发育中的调节作用打下基础.
作者:陈超;吴斌;胡青平;邵芬娟;卢善发 刊期: 2013年第14期
该文综述了槟榔的主要化学组成及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药理作用及毒理作用.槟榔对多种寄生虫都有抑制或杀灭作用,能兴奋胆碱受体,促进小鼠胃肠推进运动,抑制幽门螺旋杆菌、许兰氏黄癣菌、流感病毒.嚼食槟榔可使口腔黏膜纤维化,具有致癌致突变作用,且有生殖和神经系统毒性.中药槟榔饮片配伍使用未见有不良反应报道.
作者:刘东林;王小莹;杨冰;张晗 刊期: 2013年第14期
该研究以提高缬草挥发油的稳定性并掩盖其不良气味为目的,制备和评价了缬草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通过考察包合物得率和缬草挥发油包合率,确定包合物的制备方法后,采用均匀设计法优化包合物的制备工艺与处方.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验证缬草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形成,并考察其稳定性.饱和水溶液-超声细胞粉碎法显示较好的包合物得率与包合率.在优化条件下,所制包合物得率(84.78±3.23)%,挥发油的包合率(86.23±2.48)%,DSC和X-RD结果表明包合物的形成、β-环糊精包合物明显提高了缬草挥发油的稳定性.
作者:司奇;吴丹;曹青日;崔京浩 刊期: 2013年第14期
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发展过程中,炎症相关信号通路——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与肾组织损伤密切相关.一方面,高血糖、血流动力学异常、氧化应激以及前炎症因子等多种因素在上游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另一方面,活化的p38MAPK信号通路进一步诱导下游炎症细胞活化,促进炎症介质表达,增加炎症因子产生,终,导致肾组织炎症性损伤.中药对p38MAPK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是通过多途径实现的,主要包括抑制炎症因子表达、调节磷酸化p38MAPK(phosphorylated p38MAPK,p-p38MAPK)表达、减少致纤维化因子表达等.
作者:陈好利;万毅刚;赵青;黄燕如;史喜苗;孟宪杰;姚建 刊期: 2013年第14期
升降散出自清代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一书,系温病名方,主要针对郁热证而设,具有条畅气机、宣郁散火之功.后世医家将其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皮科等多种疾病,每获良效.该文将笔者临床应用升降散体会进行总结,以供同道参考.
作者:荆鲁;王停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观察黄连解毒汤中其他药物与栀子合用对栀子肝毒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大鼠分别灌胃给予栀子及“黄连解毒汤”水煎液,剂量均10倍于临床用量,每天给药1次,3d后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取肝脏,计算肝重指数.测定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TUNEL法测肝组织中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测肝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的表达.结果:栀子组与对照组相比,肝重指数显著增加;ALT,AST,ALP,TBA显著升高;SOD,SOD/MDA及GSH-PX显著降低,MDA,TNF-α含量显著升高;累积吸光度,凋亡指数,Bax,Bax/Bcl-2显著升高.黄连解毒汤组与栀子组相比,肝重指数显著减小;ALT,AST,ALP,TBA显著降低,SOD,SOD/MDA及GSH-PX显著升高,MDA,TNF-α含量显著降低;累积吸光度与凋亡指数显著降低;Bcl-2显著升高,Bax/Bcl-2显著降低.结论:栀子有一定的肝毒性,机制与炎症、氧化应激反应诱导肝细胞的坏死与凋亡有关;黄连解毒汤中除栀子外的其他中药可通过提高清除自由基酶的活性、抑制炎症反应拮抗栀子引起的肝细胞损伤而降低栀子的肝毒性.
作者:王坤;金若敏;陈长勋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灯盏花不同部位中绿原酸、灯盏乙素、3,5-二咖啡酰奎宁酸及4,5-二咖啡酰奎宁酸4种有效成分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0.3%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 ~ 10 min,12% ~ 15%A,10 ~ 32 min,15%-15%A,32 ~ 33 min,15% ~20%A,33~50 min,20% ~22%A),流速1 mL· min-1,检测波长335 nm与327nm,柱温30℃.结果:绿原酸(1)、灯盏乙素(2)、3,5-二咖啡酰奎宁酸(3)及4,5-二咖啡酰奎宁酸(4)分别在0.050 1 ~1.002,0.165 9 ~3.318,0.049 7 ~0.994,0.048 7 ~0.974 μg呈良好线性关系(r >0.999 6);灯盏花药材中4种有效成分的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8.53%,99.68%,98.78%,99.06%,RSD分别为0.94%,0.49%,1.1%,0.81%.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分离效果好,可用于灯盏花药材的质量评价.
作者:李晓波;汪瑞波;沈勇;孟珍贵;陈军文;杨建文;杨生超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比较几种常用辅料在复方中药制剂中的阻湿性能.方法:该研究以吸湿率和其他吸湿特性参数为指标,以复方中药制剂1,2为模型药物,比较了7种辅料(糊精、磷酸氢钙、微晶纤维素、乳糖、乙基纤维素、甘露醇、HPMC)的阻湿性能.结果:复方中药制剂1吸湿平衡时的吸湿率为62.54%,临界相对湿度为38%;复方中药制剂2吸湿平衡时的吸湿率为16.36%,临界相对湿度为53%;以复方中药制剂1,2为目标参照物加入各种阻湿剂后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其吸湿率,在复方中药制剂1中,各辅料吸湿初速度由小到大次序为糊精<磷酸氢钙<微晶纤维素<乳糖<乙基纤维素<甘露醇< HPMC,吸湿加速度由小到大次序为糊精=磷酸氢钙=微晶纤维素<甘露醇=乙基纤维素=乳糖< HPMC,平衡时吸湿率糊精<乳糖<磷酸氢钙<乙基纤维素<微晶纤维素<甘露醇< HPMC;在复方中药制剂2中,各辅料吸湿初速度由小到大次序为甘露醇<糊精<磷酸氢钙<乳糖<乙基纤维素<微晶纤维素< HPMC,吸湿加速度由小到大次序为甘露醇=糊精=磷酸氢钙<乳糖<乙基纤维素<微晶纤维素< HPMC,平衡时吸湿率甘露醇<糊精<磷酸氢钙<乳糖<乙基纤维素<微晶纤维素<HPMC.结论:在制备以复方中药为原料的制剂时,应根据物料和阻湿剂的性质来选择适当的阻湿剂.该试验为复方中药制剂的研制与开发提供了实验数据.
作者:尹晓琴;顼佳音;杜林娇;陈燕军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探索海带多糖(laminaria polysaccharide,LP)对光老化皮肤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方法:SPF级昆明小鼠背部剃毛,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海带多糖低剂量组(LP-L,1mg·kg-1)、海带多糖高剂量组(LP-H,5mg·kg-1)、Vit E组(100 mg·kg-1),每日腹腔注射给药2次.除对照组外,每日紫外线照射1h,每周照射5次,UVB累积照射剂量为21.60 J·cm-2,UVA累积照射剂量为84.02 J·cm-2.8周后,取背部暴露皮肤,行HE染色测量真皮层厚度,化学比色法检测皮肤羟脯氨酸(Hyp)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TIMP-1)的含量,Real-time PCR法分析皮肤MMP-1,TIMP-1 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LP-H组可以显著增加真皮层厚度、皮肤Hyp含量及血清TIMP-1的水平,显著降低血清MMP-1水平及皮肤MMP-1 mRNA相对含量.结论:海带多糖可以通过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来调节光老化皮肤胶原蛋白的代谢.
作者:黎静;谢露;覃钰;梁伟恒;莫鳗祺;刘诗良;梁凤;王曜;覃武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研究萆薢总皂苷对大鼠慢性高尿酸血症的防治作用及对肾脏尿酸转运体1(urate transporter 1,URAT1)表达的影响.方法: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萆薢总皂苷(total saponin of Dioscorea,TSD)高、中、低剂量组(300,100,30 mg·kg-1)、苯溴马隆(10 mg·kg-1)组.以氧嗪酸钾联合乙胺丁醇复制大鼠慢性高尿酸血症模型,第3周开始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4周,测定血尿酸、尿尿酸、尿酸排泄量、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RT-PCR法、免疫组化法分别测定大鼠肾小管细胞URAT1 mRNA和URAT1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血尿酸水平显著升高,尿尿酸排泄减少,肾脏URAT1 mRNA和URAT1蛋白高表达.TSD能剂量依赖性地降低高尿酸血症大鼠的血清尿酸水平,增加尿尿酸浓度和尿酸排泄量,降低肾脏URAT1 mRNA和URAT1蛋白的高表达,其作用与苯溴马隆相近;对高尿酸血症大鼠XOD、尿量无明显影响.结论:TSD有明显的抗高尿酸血症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大鼠肾脏URAT1的高表达而减少尿酸的重吸收.
作者:陈光亮;朱立然;那莎;李莉 刊期: 2013年第14期
该文对冠心病疾病网络、防治冠心病西药作用网络和活血化瘀中药作用网络的交集部分进行分析,计算节点连接度、瓶颈值、中介性等11个网络节点特征参数值,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的冠心病-西药交集网络中关键节点特征参数的潜在作用靶标辨识模型,其模型C,γ参数分别为5.14,-1.11,模型对正、负样本的预测正确率达到81.6%,79.2%,对测试集样本的预测敏感性、专一性和准确率分别为81.5%,78.3%,79.6%.并利用模型预测了冠心病-活血化瘀中药交集网络中的潜在作用靶标,共获得180个阳性靶标、42个阴性靶标.本文以钙连蛋白、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9个阳性靶标为例探讨阐释了中药防治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网络潜在关键靶标分析方法有助于发掘活血化瘀中药防治冠心病的潜在作用靶点,可为从分子层次和系统层面上揭示中药作用机制提供方法学支持,对中药的作用机制阐释和新药研发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张燕玲;黄明峰;乔延江 刊期: 2013年第14期
概述了灯盏花栽培研究和遗传改良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开展灯盏花遗传基础、种质资源与良种选育等遗传改良策略和灯盏花生物学基础、良种繁育技术与高产高含量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策略.
作者:张薇;杨生超;张广辉;苏豹 刊期: 2013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