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杨;季永智;李福秋;高微;李雪;王冰
日光使地球生物得以繁衍生息,是万物能源之根本.但过度的日光暴露不仅可导致皮肤光老化影响容貌,还可诱发或加剧各种光线相关的皮肤病,故减少日光过度暴露十分必要.为此,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皮肤美容事业发展工作委员会组织部分专家制定了本共识,用于临床医师在工作中指导患者和公众合理防晒.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皮肤美容事业发展工作委员会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巢式-实时PCR(NR-PCR)检测初诊梅毒患者不同样本中梅毒螺旋体(Tp)靶DNA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方法 以Tp polA为靶基因,用NR-PCR检测梅毒患者初诊时皮损拭子、血清、全血、脑脊液、末梢耳垂血等样本中的靶DNA,用统计软件SPSS.13分析结果.结果 NR-PCR检测Tp polA靶DNA的极限为2个Tp/ml,总体阳性率为71.7%,检测不同类样本的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耳垂血92.0%>脑脊液90.2%>拭子74.3%>血清66.9%>全血64.2%.NR-PCR结果与血清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为76.0%(152/200).进一步分析显示:一期、二期梅毒拭子DNA阳性率(63.2%比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2,P>0.05);血清样本中,二期梅毒DNA阳性率高于一期梅毒(χ2=3.6,P=0.06);全血样本中,二期梅毒DNA阳性率高于其他各类型梅毒;神经梅毒耳垂末梢血阳性率与脑脊液比较,P=0.06.隐性梅毒血清(RPR)滴度≥1:8组的Tp DNA阳性率高于RPR≤1:4组.结论 NR-PCR方法检测梅毒患者不同样本中Tp DNA是可行的,不同类型梅毒、不同类型样本以及其血清RPR滴度水平都影响Tp DNA阳性率.
作者:叶兴东;高方铭;曹文苓;林宏达;任泽舫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污染物危害认识(心肺疾病等)的不断加深,人们对环境空气污染的研究兴趣也在日益增加,但空气污染与皮肤健康的相关研究则相对有限.近期,有临床数据表明,空气污染物中的超细颗粒物(UFP)可通过加剧皮肤炎症反应来加重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病情.欧莱雅在墨西哥展开的一项临床研究表明:空气污染可导致皮肤屏障功能下降、皮脂分泌量增加以及皮脂成分改变等,但迄今对皮肤健康影响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原因之一是空气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难以逐一检测.
作者:孔佩慧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外阴-阴道-牙龈综合征(VVGS)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 收集11例VVG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11例VVGS确诊时的平均年龄和中位年龄均为46岁,平均病程4年.疼痛糜烂性红斑位于阴道前庭7例,齿龈10例,双侧颊黏膜5例;性交疼痛8例;阴道溢血4例.7例应用小剂量甲泼尼龙联合羟氯喹或秋水仙碱,4例仅口服羟氯喹,11例患者均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8例获痊愈或显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VVGS多见于中年女性,痛性红斑好发于阴道前庭和齿龈,性交疼痛常见.甲泼尼龙联合羟氯喹片及单独应用羟氯喹治疗轻症患者疗效好.0.1%他克莫司软膏可作为局部维持治疗的药物之一.
作者:杨敏;刘琬;于洁;鲍迎秋;傅裕;高小曼;常建民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楔形切除术治疗淋球菌感染后继发男性尿道旁管扩张的疗效.方法 高频超声指导下,用楔形切除术切除男性淋球菌性尿道旁管扩张11例.详细记录患者术中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并发症.手术后4周内尿道外口小孔消失,挤压原小孔处,无分泌物自原小孔处溢出,高频超声未能检测到管道状回声判为痊愈.手术4周后尿道外口仍有小孔,挤压后仍有分泌物自小孔处溢出,高频超声仍能检测到管道状回声判为无效.结果 11例患者手术时间14~23 min[(19.19±2.71)min]、术中出血量8~14 ml[(11.09±2.07)ml]、伤口愈合时间13~17 d[(14.91±1.45)d].10例痊愈,1例无效.均无并发症,龟头均无缺损.结论 楔形切除术治疗男性淋球菌性尿道旁管扩张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范文葛;范志江;叶迅;毛敏;王玲;薛峤;陶晓瑜;丁浩;魏梅;张静;赵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ERG11基因在阿萨希毛孢子菌耐药的作用以及基因表达量与药物浓度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氟康唑体外诱导获得阿萨希毛孢子菌耐药菌株,将敏感株与耐药株同时置于含0~64μg/ml浓度氟康唑的培养基中培养,用实时PCR检测ERG1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无药情况下,阿萨希毛孢子菌耐药株组ERG11基因表达(7.542±5.311)高于敏感株组(1.014±0.012),两组比较t=3.002,P=0.03.在不同浓度氟康唑作用下,耐药株组ERG11 mRNA水平分别为9.183±3.226,13.657±5.428,15.292±7.007,13.720±8.550,13.949±2.960,13.123±6.429,亦高于敏感株组3.281±2.068,3.459±1.923,3.242±2.530,3.651±0.728,3.969±1.924,3.824±1.875,均P<0.05.但ERG11表达量与氟康唑浓度之间差异无相关性(耐药株rs=0.229,P=0.096;敏感株rs=0.166,P=0.357).结论 阿萨希毛孢子菌ERG11基因过表达与氟康唑耐药有关.ERG11基因mRNA表达与氟康唑浓度之间无相关性.
作者:丁潇;夏志宽;张德全;杨蓉娅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正常毛囊周期循环往复,经过生长期(anagen)2~8年、退行期(catagen)4~6周、休止期(telogen)2~4个月和脱出期(exogen).脱出期是自毛干脱出后至下一个周期的新毛干长出为止,为休止期晚期和生长期早期.整个头皮有约10万个毛囊,90%~95%处于生长期,5%~10%处于休止期,仅有少数毛囊处于退行期,每天毛发脱落100~150根[1].毛囊各自为中心进行不同步的周期循环,正常情况下不会同时大量脱发,不同于动物的毛囊会进行同步循环,有明显的脱毛期.如果毛囊周期循环出现问题,则会导致异常性脱发.
作者:章星琪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患者男,55岁,因全身多发丘疹、脓疱、溃疡1月余,加重10 d就诊.患者自述1个多月前于阴阜部出现一个米粒大红色丘疹伴明显瘙痒,当地医院皮肤科诊断为丘疹性荨麻疹,给予对症治疗后皮损逐渐消退,3d后全身散发米粒至黄豆大小红色丘疹,迅速发展为脓疱、结节,数天内中央发生破溃,形成溃疡,出现脓性分泌物,患者自觉轻度头痛及全身肌肉酸痛,病程中伴发热,高可达38.7℃,为求进一步诊治,于我院住院治疗.自述半年前有过非婚性接触史,否认其他慢性病史及手术外伤史.体检:一般情况较好,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科检查:面部、头皮、躯干、四肢及阴阜部可见散在的多发黄豆至鹌鹑蛋大小红色丘疹结节伴脓疱、溃疡,溃疡呈圆形或类圆形,大小不等,伴脓性分泌物,边缘隆起,呈穿凿样,周围伴红晕,部分溃疡表面结黑色痂,呈蛎壳状(图1A);口腔黏膜未受累.患者左小腿伸侧的溃疡性皮损内可见数条1 cm长的白色蛆虫(图1B),但全身其余皮损内未见蛆虫.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3.0 × 109/L,中性粒细胞0.79,淋巴细胞0.09,单核细胞0.12,中性粒细胞计数10.23 × 109/L,单核细胞计数1.6 × 109/L;肝肾功能等未见明显异常,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 (+),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1:32(+),HIV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分泌物细菌培养出表皮葡萄球菌,药敏试验提示对头孢类药物较敏感.
作者:李杨;季永智;李福秋;高微;李雪;王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沙眼衣原体质粒蛋白pORF5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含pORF5基因的慢病毒重组表达载体与辅助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制备慢病毒,慢病毒收集浓缩后再感染HeLa细胞,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得pORF5基因稳定转染细胞株(pORF5-HeLa),同时建立空载体转染对照细胞株(对照HeLa).将两种细胞株分别分为两组,一组用20μg/L TNF-α处理(处理组),一组仅用新鲜培养基培养(未处理组),作用6 h,Hoechst33258染色观察凋亡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PCR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cl-2和Bax mRNA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TNF-α处理细胞6 h后,Hoechst33258染色发现pORF5-HeLa和对照HeLa细胞中均可见不同程度的核固缩、碎裂,高亮蓝色凋亡小体;pORF5-HeLa细胞的凋亡率为(35.5±4.5)%,对照HeLa细胞凋亡率为(63.6±5.8)%,均显著高于相应未处理组[(9.5±1.5)%和(7.9±0.9)%,t值分别为13.53、32.36,均P<0.01].处理组pORF5-HeLa细胞中Bax和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较处理组对照HeLa细胞分别降低72.8%和84.5%(t值分别为35.29,42.25,均P<0.01),但Bcl-2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处理组对照HeLa细胞(t=87.12,P<0.01).处理组pORF5-HeLa细胞中Bax蛋白表达水平亦显著低于处理组对照HeLa细胞(t=17.58,P<0.01),而Bcl-2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HeLa细胞增加6.8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3,P<0.01).结论 pORF5可能通过增强抗凋亡蛋白Bcl-2降低促凋亡蛋白Caspase3和Bax的表达,抑制TNF-α诱导的HeLa细胞凋亡.
作者:杨晓玉;邹燕;龚思露;卜继常;周洲;刘良专;李忠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随着年龄增长,皮肤逐渐出现老化,尤其是颜面等暴露部位更为明显.面部皮肤老化的表现因年龄、营养、遗传、环境和身体状况等各不相同,主要表现为皮肤颜色、质地和弹性的变化,如面色灰暗、皮肤松弛、皮肤粗糙、毛孔粗大、皱纹、失去光泽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的形象要求也越来越高,微创、恢复快的美容方法深受求美者青睐.透明质酸是皮肤细胞外基质的成分之一,它可吸收相当于自身重量500~1000倍的水,以此来增加皮肤弹性和容积.透明质酸的代谢是影响皮肤老化的因素之一,且它无种属特异性,人们对应用透明质酸嫩肤的兴趣越来越大.
作者:樊雪;孙秋宁;郭什琳;胡美林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广西部分市梅毒螺旋体(Tp)的基因分型状况.方法 从2012年1月至2016年7月在广西性病门诊收集疑似早期梅毒患者300例,采集皮损处组织液,用镀银染色法检测梅毒螺旋体,同时采用PCR扩增Tp polA基因,进行早期梅毒的诊断.对早期梅毒确诊病例进行Tp的arp基因60个碱基对重复序列的数目、tprⅡ基因MseⅠ酶切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型别和tp0548基因序列的型别进行鉴别,依据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梅毒基因型.结果 共确诊早期梅毒患者215例,其中梅毒PCR检测出210例阳性,检出率97.7%,镀银染色法检测出105例阳性,检出率48.8%,PCR法阳性率显著高于镀银染色法(χ2=103.01,P<0.05).在PCR阳性标本中,共190例可进行三基因完全分型,总计分出17个基因型别,14d/f有86例(45.3%),具有绝对的流行优势,其他亚型依次为15d/f(13.7%、26/190)、16d/f(11.6%、22/190)、17d/f(7.4%、14/190)、13d/f(6.8%、13/190)、10d/f(4.2%、8/190)、18d/f(1.6%、3/190)、16a/f(1.6%、3/190)、5d/f(1.1%、2/190)、7d/f(1.1%、2/190)、12d/f(1.1%、2/190)、16d/e(1.1%、2/190)、14a/f(1.1%、2/190)、9h/c(1.1%、2/190)、15l/f(0.5%、1/190)、25a/e(0.5%、1/190)、15i/f(0.5%、1/190).结论 广西早期梅毒患者的梅毒螺旋体基因型别具有多样性,其中以14d/f型为优势型.
作者:朱邦勇;李伟;段家俊;张杰;韦江平;周志光;黄耿;唐中书;陈羽建;曹娟;甘泉;黄寅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是常见的性传播病原体之一,可引起生殖器疱疹;孕产妇若在孕期或分娩前后感染HSV,还可通过垂直传播或密切接触引起新生儿感染.新生儿HSV感染是指新生儿出生后28 d内发生的感染,感染途径包括宫内感染(也称先天感染)、产道感染、出生后接触感染等[1-2].引起生殖器疱疹的HSV有HSV 1和HSV 2,均可通过母婴传播感染新生儿,产生严重不良后果.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新生儿HSV感染,需要对HSV母婴传播的流行现状、传播机制及影响因素和防控措施等进行全面了解.
作者:王雅洁;龚向东;蒋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患者男,62岁,因右腮部肿胀1个月,红色丘疹20 d,于2014年11月24日来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右腮部肿胀,约拳头大,无自觉症状,无发热等不适,当地以腮腺囊肿行手术治疗,术后肿胀略有改善,病理报告为淋巴细胞增生.20 d前肿胀加重,面积扩大,表面出现黄豆大淡红色丘疹、结节,自觉略痒.既往体健,无家族遗传病病史.体检: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右腮部及颈部可触及一直径10 cm × 10 cm皮下肿块,质中等,浸润感明显,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较差,无压痛;表面皮肤淡红色,其上见密集的绿豆及黄豆大淡红色丘疹、结节,部分皮疹融合(图1).实验室检查:除嗜酸性粒细胞分类0.12,计数0.61 × 109/L[参考值(0.02~0.52)× 109/L];IgE 734 IU/ml(0~100 IU/ml)外,其余检查包括空腹血糖、肝肾功能、血脂均无异常.腮腺CT检查:右侧下颌部及腮腺区可见软组织增厚,肌间隙显示毛糙,双侧颌下区及腮部可见多发软组织密度结节影,较大直径1.5 cm.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及深层血管增多,血管、附件周围团灶状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少许肥大细胞浸润,真皮深层及皮下脂肪层见淋巴样滤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图2).腮腺淋巴结病理:淋巴滤泡增生,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于淋巴滤泡间.诊断:木村病.
作者:孙晓杰;郑松;童璐;王昊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尖锐湿疣组织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水平,研究其局部代谢色氨酸的能力.方法 免疫组化法观察尖锐湿疣患者皮肤IDO蛋白表达情况,计数IDO阳性细胞的比例.免疫荧光观察IDO(+)细胞与树突细胞的关系.分离对照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和疣体上皮细胞,色氨酸体外孵育后检测上清液中色氨酸代谢产物犬尿氨酸的浓度以反映细胞代谢色氨酸的能力.结果IDO(+)细胞在正常皮肤中非常少,但在疣体表皮中却大量聚集.疣体内IDO(+)细胞/总体细胞48.3%±15.4%显著高于正常皮肤5.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DO(+)细胞的荧光信号和皮肤朗格汉斯细胞并不重合,提示来源于疣体表皮细胞.从疣体组织分离的上皮细胞在体外代谢色氨酸的能力强于健康对照皮肤中分离的表皮细胞.结论 尖锐湿疣疣体中存在大量的IDO(+)细胞,这些细胞可能参与尖锐湿疣的发病.
作者:谢震;陈源汉;王思宇;万慧颖;雷华;杨戈;林昭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患者男,47岁,已婚.因头晕头痛伴记忆力减退2个月入院.患者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休息后可缓解,记忆力减退,并逐渐加重,易怒,无其他不适.配偶梅毒血清学试验阴性.否认非婚性接触史及输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至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理科就诊,梅毒血清学试验结果: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阳性(1:32),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阳性,遂至皮肤科住院.患者于2016年7月6日行脑脊液检查:潘氏试验(+),白细胞计数9 × 106/L,蛋白74 mg/dl,TRUST阳性(1:2),TPPA阳性,诊断为神经梅毒,麻痹性痴呆.7月7日,以青霉素钠针600万U ,每6小时1次静脉滴注.7月9日凌晨青霉素静脉滴注结束5 min,患者突然倒地,左眼睑肿胀青紫,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口吐白沫.血压198/104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104次.查急诊头颅CT:提示两侧基底节区,侧室旁腔隙灶,两侧侧室、三室形态增大(图1).患者癫痫症状持续30 min不能自行缓解.神经内科会诊诊断继发性癫痫,癫痫持续状态.7月12日,颅脑MRI平扫+弥散成像:两侧额顶枕部分皮层、丘脑区及侧脑室后角旁信号异常,考虑缺血性病变;两侧脑室增大表现.
作者:李梦华;邓琳;吴黎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评估基于梅毒核酸疫苗pcD/Tp92的各接种优化策略对新西兰兔梅毒螺旋体(Tp)皮肤感染的免疫保护效应.方法 核酸疫苗pcD/Tp92采用2次肌内注射免疫或肌内注射初免鼻饲加强的免疫方式结合黏膜佐剂CpG ODN及Tp92重组蛋白,分别或联合免疫新西兰兔.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接种策略组免疫期间(0~8周)兔特异性抗体产生及变化水平,免疫8周后兔鼻咽部、阴道黏膜SIgA产生水平及兔脾细胞IL-2、γ干扰素(IFN-γ)诱导水平,噻唑蓝法(MTT)检测兔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记录各组在初次免疫后第10周兔皮下接种Tp标准株感染后接种部位感染早期皮损的变化.结果 采用pcD/Tp92核酸疫苗肌内注射初免,CpG-ODN联合Tp92重组蛋白抗原鼻饲新西兰兔加强免疫的接种策略组(C2组)分别与pcD/Tp92疫苗肌注组(A2组),pcD/Tp92疫苗肌注初免,pcD/Tp92鼻饲加强免疫组(B1组)或结合黏膜佐剂CpG ODN联合免疫的接种策略组(B2组)相比,既能促进pcD/Tp92核酸疫苗在兔体内免疫期间(8周)诱生更高特异性抗体水平(C2组:1.825±0.175;A2组:1.372±0.322;B1组:0.893±0.297;B2组:1.294±0.124;P<0.05),IL-2(C2组:154.7±14.6;A2组:112.3±13.4;B1组:76.6±21.5;B2组:97.3±18.7;P<0.05)及IFN-γ(C2组:277.4±24.4;A2组:232.8±25.3;B1组:165.7±22.6;B2组:211.3±24.6;P<0.05)分泌水平,以及更高的T细胞增殖分化水平(SI C2组:3.57±0.24;A2组:3.08±0.22;B1组:2.12±0.14;B2组:2.88±0.18;P<0.05),还能刺激更高的黏膜特异性SIgA抗体,导致低Tp感染部位皮损Tp阳性率(6.67%)及溃疡病灶形成率(6.67%)从而达到有效的保护作用.结论 pcD/Tp92核酸疫苗肌内注射初免,CpG ODN联合Tp92重组蛋白鼻饲加强免疫的接种策略能在新西兰兔体内诱导强的黏膜免疫和免疫保护效应.
作者:刘安元;陶立坚;赵铁;赵飞骏;张晓红 刊期: 2017年第05期
2016年6月,在《柳叶刀-传染病》(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有关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危害的文章,将长久以来学术界对衣原体危害的讨论再次升温[1].如何有效地预防、控制沙眼衣原体感染,降低其感染的危害及疾病负担再次成为了热门话题.现从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中面临的挑战及如何应对进行概述.
作者:唐卫明;薛耀华;郑和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患者男,64岁,因全身瘀斑伴多关节疼痛10 d于2016年3月9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0 d前无明显诱因双颊、双耳、臀部、右膝关节外侧出现紫红色瘀斑,伴全身多关节疼痛,尤以右侧膝关节、腰椎及骶尾部为重,行走困难,自行服用中药(具体不详)未见好转.起病以来,渐感活动后气促,伴头晕、乏力,无发热、胸闷、胸痛、咳嗽、咳痰、腹痛等不适.患者既往酱油色小便28年,贫血24年,期间一直未正规治疗;有青霉素及头孢类过敏史;黄疸性肝炎病史(具体诊疗不详);慢性肾炎病史20余年;1992年和2009年有输血史.
作者:汤爱珍;周小勇;程辉;邹亮;朱小芳;刘小红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评估头孢曲松和阿奇霉素体外对淋球菌临床分离株的联合作用.方法 2012年在大连市皮肤病医院性病门诊收集淋球菌临床分离株25株,Etest法检测头孢曲松和阿奇霉素体外对淋球菌的小抑菌浓度(MIC).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判断头孢曲松和阿奇霉素体外对淋球菌的联合作用.结果 头孢曲松MIC均值为0.032 mg/L,MIC值范围为0.008~0.064 mg/L;阿奇霉素MIC均值为0.834 mg/L,范围为0.064~4.000 mg/L.FICI在0.724~2.696之间,头孢曲松和阿奇霉素对所检测的淋球菌临床分离菌株均表现为相加作用.结论 头孢曲松和阿奇霉素在体外对淋球菌表现为相加作用,尚需大样本进一步证实.
作者:于瑞星;尹跃平;戴秀芹;陈绍椿;韩燕;张振国;陈祥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调查脱发患者生活质量与抑郁状态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其生活质量采取相应临床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和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对雄激素性脱发和斑秃脱发患者237例进行问卷调查,评估其生活质量与抑郁状况,使用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237例脱发患者收集到有效答卷218份,218例脱发患者DLQI量表均分为9.1±5.4,总体上脱发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中度影响,重度及以上影响者占38.07%.CES-D量表均分为14.8±9.9,有抑郁倾向者占37.61%.DLQI得分和CES-D得分呈正相关(r=0.29,P<0.01).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就诊次数对DLQI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脱发患者发生抑郁倾向的危险因素有:就诊次数(OR=1.81,95%CI:1.21~2.69)和DLQI影响程度(OR=1.08,95%CI:1.03~1.13).结论 脱发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给患者心理带来负面影响.
作者:毛雨;戴叶芹;孙春秋;许爱娥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