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LC-MS分析的中药体内成分辨识技术

闫广利;韩莹;王喜军

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物化学, 体内成分分析, 质量短缺过滤, Metabolynx, 模式识别
摘要: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然而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和体内过程中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中药体内成分分析的艰巨性.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为中药体内成分的全息表征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手段,然而由于生物样品中内源性物质的严重干扰难以在采集的色谱图中直观地辨识出中药体内成分,迫切需要引入专属的成分辨识技术,以避免对中药体内成分的人为漏检.该文结合黄连在大鼠血中的移行成分分析,介绍用于质谱数据处理的质量短缺过滤技术、Metabolynx软件以及主成分分析、偏小二乘判别分析、正交偏小二乘判别分析等模式识别方法在中药体内成分辨识中的应用.
中国中药杂志相关文献
  • 半夏悬浮培养细胞的EMS诱变和耐高温突变体筛选

    目的:确定EMS诱变处理半夏悬浮细胞的适浓度和处理时间.方法:用0.1%,0.2%,0.4%,0.6%的EMS溶液,处理时间为0.5,1.0,2.0h,对半夏悬浮细胞系进行诱变处理.结果与结论: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EMS和不同时间处理半夏悬浮细胞,结果有明显差异,在每个处理时间下,均是随着EMS浓度的增加而悬浮细胞的存活率逐渐下降.EMS诱变半夏悬浮细胞的适宜剂量为0.4%,佳处理时间为1h.

    作者:陶兴魁;张爱民;薛建平;滕井通;卢河东;薛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大黄4种饮片水提液体外肠道菌群转化比较研究

    目的:研究比较大黄4种饮片水提液在大鼠肠道菌群中的代谢转化情况.方法:在厌氧条件下,分别将大黄4种饮片水提液与大鼠肠道菌试液在37℃温孵,采用HPLC-DAD,HPLC-MS/MS对可被肠道菌群代谢转化的成分及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分析,并根据各母体化合物在不同孵育时间的的色谱峰面积变化分析其代谢转化趋势.结果:蒽醌类化合物、没食子酰葡萄糖苷类化合物、萘苷类化合物能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发生代谢转化.其中,蒽醌类化合物占有绝对优势,在发现的17个代谢物中初步推测有12个由蒽醌类化合物转化而来.实验还发现,随着孵育时间的增加,不同饮同中同一成分代谢转化的趋势不尽相同.结论:炮制改变了大黄饮片所含成分的组合及比例关系,对它们的肠道菌群转化产生了影响.

    作者:宋瑞;田媛;张尊建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苦参根中异常结构的发育及药用部位调查

    目的:阐明苦参中“环状年轮”的结构特征及异常构造的产生,进一步讨论苦参的药用部位问题.方法:对苦参的根系及药材进行实地调查,并对其根系进行形态观察和发育解剖学研究.结果:北方部分地区生长的苦参存在横走根状茎(文中统称为“根状茎”),其与根在外观和显微特征方面都存在差异;根中的异常结构是由于次生木质部中产生了大量薄壁细胞,其中一些薄壁细胞恢复分生能力转化为异常形成层所产生;苦参横切面中的“环状年轮”与生长轮无关,从外向内依次是由韧皮纤维束呈断续的环、形成层环,以及次生木质部中的薄壁细胞环带组成.结论:苦参的入药部位为根;建议苦参饮片中“环状年轮”的描述改为“环状结构”.

    作者:王军;谢晓梅;彭华胜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银屑灵与土茯苓中落新妇苷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比较

    目的:建立大鼠体内落新妇苷的SPE-HPLC分析方法,通过复方银屑灵与单味土茯苓中落新妇苷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比较,探讨配伍对落新妇苷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分别灌胃银屑灵、土茯苓提取物后,于不同时间眼眶静脉丛采血,固相萃取( SPE)法处理.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甲醇-乙腈-0.05%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Phcnomenex C18色谱柱,柱温24℃,流速0.8 mL·min-1.结果:落新妇苷在0.266~53.1 mg·L-线性关系良好(r=0.996);提取回收率为79.0%~89.1%;用非隔室模型估算药物动力学参数t1/2,Cmax,AUC0-1,AUCo.∞ MRT,各参数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该法可用于落新妇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配伍可提高落新妇苷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作者:王银洁;赵瑞芝;卢传坚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莪术醇对斑马鱼的血管生成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初步研究莪术醇促进血管生成的活性及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斑马鱼生物模式,观察莪术醇对斑马鱼胚胎体节间血管生长、成鱼剪尾后血管再生和仔鱼切尾后组织再生情况.采用相对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仔鱼切尾后体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及受体(VEGFR2)基因的表达.结果:莪术醇能使斑马鱼胚胎体节间血管侧生出新的血管,使成鱼剪尾后血管再生加快,使仔鱼切尾后尾部再生加快.且莪术醇能提高仔鱼体内VEGFA及VEGFR2基因的表达量,促进仔鱼切尾后的尾部再生.结论:莪术醇能促进斑马鱼的血管生成,提高仔鱼切尾后体内VEGFA及VEGFR2基因的表达量,促进尾部再生.

    作者:田丽莉;董建勇;黄长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白花蛇舌草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研究

    目的:制定白花蛇舌草种子质量标准.方法:对所收集的30份不同产地和不同年份的白花蛇舌草种子进行发芽率、净度、千粒重、含水量和生活力等指标的测定,使用SPSS 11.0软件,利用K类系统聚类方法制定分级标准.结果与结论:以发芽率作为主要指标,净度、千粒重和含水量作为重要参考指标,初步制订了白花蛇舌草种子质量分级标准.

    作者:卢魏魏;朱再标;郭巧生;冯杉;宁梓君;曹亚悦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岩舒注射液4种生物碱类成分Beagel犬体内药动学研究

    目的:建立LC-MS法测定Beagel犬血浆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果碱、氧化槐果碱的浓度,研究岩舒注射液在Beagel犬体内药动学过程及其参数.方法:以野百合碱做内标,三氯甲烷提取,甲醇-10 mmol醋酸铵0.02%甲酸水溶液90∶10为流动相,CN柱分离,检测Beagel犬iv 1.2 g·kg-1岩舒注射液后12h内血浆样品中4种生物碱的浓度,用DAS 2.0药动学程序处理血药浓度-时间数据,分析药动学参数.结果: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果碱、氧化槐果碱分别在0.01~16.0,0.02 ~60.0,0.0t ~4.0,0.02 ~16.0 mg· L-1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均大于90%,精密度试验RSD小于6.4%,稳定性试验RSD小于4.6%;静注岩舒注射液后,4种生物碱在Beagel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符合二室开放模型,Cmax与原药液中浓度比例基本相符;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槐果碱和氧化槐果碱的AUC0-∞与原药液中的比例相比均有增大,苦参碱和槐果碱MRT0-∞和t1/2z分别小于氧化苦参碱和氧化槐果碱;4种生物碱表观分布容积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果碱>氧化槐果碱.结论:该方法用于岩舒注射液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果碱、氧化槐果碱血药浓度的测定准确、灵敏、稳定性好、回收率高,适合其药动学研究.

    作者:刘继平;薛梅;黄鑫;王舒;江振洲;张陆勇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基于LC-MS分析的中药体内成分辨识技术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然而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和体内过程中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中药体内成分分析的艰巨性.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为中药体内成分的全息表征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手段,然而由于生物样品中内源性物质的严重干扰难以在采集的色谱图中直观地辨识出中药体内成分,迫切需要引入专属的成分辨识技术,以避免对中药体内成分的人为漏检.该文结合黄连在大鼠血中的移行成分分析,介绍用于质谱数据处理的质量短缺过滤技术、Metabolynx软件以及主成分分析、偏小二乘判别分析、正交偏小二乘判别分析等模式识别方法在中药体内成分辨识中的应用.

    作者:闫广利;韩莹;王喜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牛黄上清胶囊及片剂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疗效对比

    目的:探讨牛黄上清胶囊及牛黄上清片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门诊确诊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120例,随机分成3组,每组40例,各组年龄、性别、病情均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口服维生素B2片并配合锡类散外用;胶囊组除对照组治疗外,再加服牛黄上清胶囊,一次3粒,一日2次;片剂组除对照组治疗外,再加服牛黄上清片,一次4片,一日2次;以2周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经2个疗程治疗后胶囊组治愈11例,显效19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治愈率27.5%;片剂组治愈7例,显效16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0%,治愈率17.5%;对照组治愈1例,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67.5%,治愈率2.5%.与对照组比较,片剂组及胶囊组在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胶囊组与片剂组相比较,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服用维生素B2及锡类散的基础治疗下,再加服牛黄上清胶囊及牛黄上清片可以显著提高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但胶囊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片剂组.

    作者:李秀红;吕燊;李波;张燕;王如伟;方玲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云南地区三七和草果上真菌污染的初步分析

    目的:了解云南地区主产的中药材三七和草果上污染真菌的主要类群,分析这2种常用药材上潜在的真菌毒素污染的可能性.方法:采集来源于云南不同地区市售的三七、草果药材,使用稀释平板法分离药材表面真菌,依据形态学特征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主要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三七污染真菌以淡紫拟青霉和橘青霉为优势菌;草果污染菌中的优势菌为淡紫拟青霉和黄曲霉.结论:根据三七和草果上污染菌的情况,在云南地区三七存在橘青霉毒素污染的风险,草果存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风险.

    作者:宋美芳;陈娟;李学兰;唐德英;孙炳达;高微微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盐酸川芎嗪对同型半胱氨酸致ECV304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盐酸川芎嗪对同型半胱氨酸损伤的ECV304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作为体外研究对象,同型半胱氨酸作为造模剂,监测NOS和NO含量的变化判断其损伤程度.确定同型半胱氨酸损伤ECV304细胞时佳浓度,佳作用时间,建立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在此基础上检测盐酸川芎嗪作用损伤内皮细胞NO和NOS含量,研究其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同型半胱氨酸损伤ECV304细胞的适浓度为1 mmol· L-1,佳作用时间为48h,建立内皮细胞损伤模型.阳性药物硝酸甘油和盐酸川芎嗪对ECV304细胞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NOS和NO生成量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升高.结论:盐酸川芎嗪具有ECV304细胞保护作用,本实验所建模型可用于筛选以内皮细胞保护剂为靶点的抗心肌缺血药物.

    作者:许栋明;吴丹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柴胡皂苷对芍药苷在Caco-2细胞模型中吸收转运的影响

    目的:研究柴胡皂苷a,d对芍药苷在Caco-2细胞模型中转运的影响.方法:用超高压液相法测定药物浓度,计算表观渗透系数,比较不同浓度芍药苷溶液、及芍药苷配伍柴胡皂苷a,d后在Caco-2细胞模型中双向转运的差别;电阻仪测定电阻,比较试验前后细胞电阻的差异.结果:芍药苷通过Caco-2细胞单层的转运量4h内随时间延长呈线性增大,其吸收渗透系数较小,浓度为20,50,100 μmol·L-1时,吸收渗透系数分别为(0.98±0.10)×10-6,(0.92±0.09) ×10-6,(0.89±0.04)×10-6 cm·s-1;芍药苷与柴胡皂苷a,d配伍后,吸收渗透系数与单体比较分别增加了2.37,2.54倍,且试验后细胞电阻有显著降低.结论:柴胡皂苷a,d能促进芍药苷的肠道吸收,可能与柴胡皂苷能打开Caco-2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有关.

    作者:陈彦;王晋艳;辛然;谭晓斌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毛裂蜂斗菜中酚类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毛裂蜂斗菜中抗炎、抗氧化作用机制,对该植物中酚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大孔树脂,硅胶,MCI GEL CHP20P,ODS以及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多种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毛裂蜂斗菜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9个酚类化合物,包括磺酸化苯甲基葡萄糖苷(1),3-(4β-D-葡萄糖苷-3,5-甲氧基)-苯基-2E-丙烯醇(2),二氢丁香苷(3),党参苷Ⅱ(4),4-羟基-2,6-甲氧基苯酚-1-Oβ-D-葡萄糖苷(5),4-羟甲基-2,6-甲氧基苯酚-1-O-β-D-葡萄糖苷(6),熊果苷(7),芦丁(8),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葡萄糖苷(9),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0),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1),山柰酚-3-O-α-鼠李糖甘(12),petasiphenol( 13),咖啡酸(14),绿原酸(15),2-羟基-5-乙酰基苯甲酸(16),对羟基苯甲酸(17),原儿茶醛(18),对羟基苯丙酸(19).结论:上述研究表明,毛裂蜂斗菜中的酚类化合物主要包括简单酚及其苷类化合物、咖啡酸类以及黄酮苷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菊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9,11~12,16,19均为首次从蜂斗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余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大量化合物已经被证明具有消炎、抗菌、抗氧化等药理作用.

    作者:张勇;郭夫江;曾鹏;贾琦;李医明;朱维良;陈凯先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清热活血类方剂防治CCl4小鼠肝纤维化的药效比较

    目的:基于方证相对原理,通过肝肾纤维化方证数据库筛选分析,选择清热活血中药类方:鳖甲饮子、膈下逐瘀汤、复肝丸3首,以燮理枢机的燮枢汤作对照,观察比较不同类方对CCl4小鼠肝纤维化的药效作用.方法:10周龄C57BL/6小鼠雄性,体重(20 ±3)g,清洁级,随机分为正常组、模组型、鳖甲饮子组、膈下逐瘀汤组、复肝丸组、燮枢汤组.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小鼠均以10% CCl4橄榄油溶液2mL·kg-1体重腹腔注射,每周3次,共4周.造模同时,治疗组在造模之日起分别给予鳖甲饮子、膈下逐瘀汤、复肝丸、燮枢汤浸膏灌胃,每天1次,连续4周.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去离子水灌胃.试莉盒测定血清ALT,AST,y-GT活性及Alb,TBil量,盐酸水解法观察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肝组织胶原沉积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明显降低,肝体比、脾体比明显升高;肝细胞脂肪变性及炎性坏死明显.胶原纤维沉积明显,形成纤维间隔,并可见假小叶形成.血清ALT,AST,TBil,γ-GT均显著升高,肝组织Hyp含量明显升高.鳖甲饮子组AST有所降低,但肝细胞变性、炎症坏死和胶原沉积没有明显减少;膈下逐瘀汤组脾体比和y-GT显著降低,肝细胞变性和炎症坏死有所减轻,胶原沉积有所减少;复肝丸组脾体比降低,AST,y-GT显著降低,肝细胞变性和炎症坏死有所减轻,胶原沉积显著减少,Hyp含量明显降低;燮枢汤组脾体比降低,但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未减轻.结论:复肝丸显示出较好的抗CCl4小鼠肝纤维化作用.

    作者:赵志敏;余慧颖;彭渊;任红旭;陶艳艳;王峥涛;朱邦贤;刘平;刘成海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白术内酯Ⅰ对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白术内酯Ⅰ对卡介苗(BCC)联合脂多糖(LPS)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昆明种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药联苯双酯组和白术内酯Ⅰ低、中、高剂量组(60,120,240mg·kg-1),每组12只.BCG联合LPS诱导免疫性肝损伤,比较各组小鼠的肝脏、脾脏系数,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含量、肝匀浆液中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以及血浆和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含量,HE染色切片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白术内酯Ⅰ与联苯双酯均可显著降低免疫性肝损伤小鼠增加的肝脏指数、脾脏指数(P<0.05),改善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和肝脏组织病理学分级,减轻BCG联合LPS所致肝损伤的炎症反应;对免疫性肝损伤中肝匀浆MDA产生和GSH-px水平有明显改善作用.结论:白术内酯Ⅰ对免疫性肝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并且在实验剂量范围内呈显著的剂量依赖性.抑制NO,iNOS,TNF-α等炎症介质的释放或过强表达可能是其主要的作用机制.

    作者:王嫦鹤;耿庆光;王雨轩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人参Ri质粒转化及代谢产物对HepG2细胞的作用

    目的:发状根生产的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比植物自身合成的含量高几倍甚至几十倍,利用人参发状根可以生产大量人参皂苷,并有效的抑制癌细胞的增值.方法: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筛选人参发状根诱导的条件,通过发状根生物积累量和皂苷含量的测定确定培养条件,然后利用MTT法测定了人参皂苷对HepG2细胞的影响.结果:本实验优化了人参发状根的佳诱导条件,吸光度A 0.6,侵染时间为10 min,预培养时间为3d,筛选出发状根的佳培养条件,MS培养基,pH6.1,24℃培养时,发状根的生物积累量和皂苷含均较高,采用人参总皂苷对肝癌细胞HepG2的抑制效果进行研究,证实人参总皂苷对HepG2的抑制率与给药浓度呈正相关.结论:筛选出适的人参发状根诱导及培养条件,不同部位的总皂苷对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均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杨晶;李天航;郭咏昕;官丽莉;李海燕;李校堃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天麻水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通过大孔吸附树脂、MCI树脂、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薄层色谱和反相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相结合,从天麻水提物中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借助多种波谱学分析方法鉴定他们的结构为:4-羟基-3-(4-羟基苄基)苄基甲醚(1),4-(甲氧甲基)苯基-I-O-β-D-吡喃葡萄糖苷(2),4-羟基-3-(4-羟基苄基)苯甲醛(3),4-(4-羟基苄基)-2-甲氧基苯酚(4),4,4'-亚甲基双(2-甲氧基苯酚)(5),L-苯基乳酸(6),3-甲氧基-4-羟基苄基乙醚(7),对羟基苯甲醇(8),对羟基苄基甲醚(9),对羟基苄基乙醚(10),对羟基苯甲醛(11),对羟基苯甲酸(12),对甲氧基苯甲酸(13),天麻素(14),4-(乙氧甲基)苯基-I-O-β-D-吡喃葡萄糖苷(15),对醛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16),对甲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17),甲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18),5-羟甲基糠醛(19),派立辛(20),派立辛B(21),派立辛C(22)和薯蓣皂苷元(23).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7,18和2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并首次报道化合物4的碳谱数据.

    作者:王亚男;林生;陈明华;江冰娅;郭庆兰;朱承根;王素娟;杨永春;石建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样本数据重复性对NIR校正模型的影响

    目的:探讨样本数据重复采集对所构建近红外(NIR)定量校正模型稳健性的影响.初步阐释该影响产生的原因.方法:以银黄液为研究载体,采集样本的近红外光谱,并以高效液相测定值为参考值,采用偏小二乘算法建立黄芩苷定量校正模型,对潜变量因子累积贡献曲线进行深人探讨,在潜变量空间阐述重复采样对所建立的定量校正模型的影响.结果:在对重复采集光谱平均后,以优光谱预处理疗法建立的定量预测模型达到理想预测结果( RMSECV=1.824).该模型潜变量因子累计贡献率曲线下的面积,明显大于其他光谱建模方式,即所得的模型更加稳健.结论:多次测量取平均能够显著提高模型的预测性能,使所得的模型更加稳健.

    作者:隋丞琳;吴志生;林兆洲;徐冰;杜敏;史新元;乔延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心衰慢性病管理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慢性心衰作为现代医学中难攻克的难题之一,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致死原因,在全球医疗支出中占据着极大的比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诊治进行系统的管理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削减医疗开支.慢性心衰的疾病管理的开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以中医特色思想为理念的管理模式,目前国内只有较少中医医院在开展探索性实践,该文综述中西医结合慢性心衰疾病研究的必要性及其国内外研究的进展.

    作者:梁钊明;盛小刚;潘光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大叶茜草素及羟基茜草素在大鼠体肠吸收研究

    目的:研究大叶茜草素及羟基茜草素在大鼠各肠段中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对大叶茜草素和羟基茜草素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特性进行研究.用酚红标记法校正循环液体积.结果:不同质量浓度的大叶茜草素(12.33,24.66,49.32 mg·L-1)及羟基茜草素(8.455,16.91,33.82 mg· L-1)在各肠段的吸收量顺浓度梯度,渗透系数呈上升趋势且均大于0.2×10-4cm·s-1,在相同浓度下大叶茜草素及羟基茜草素在各肠段P(ep)表现为相同趋势,依次为结肠>十二指肠>回肠>空肠,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叶茜草素及羟基茜草素在大鼠肠道内为高渗透性药物,各肠段均有吸收,且在结肠部位可能存在特异性吸收.

    作者:王侃;陈星;单鸣秋;丁安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

主管:中药通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