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附子与甘草不同配伍比例配伍减毒的实验研究

解素花;张广平;孙桂波;朱晓光;陈荣昌;张思玉;何玲;叶祖光

关键词:配伍用药, 毒性, 含药血清, 附子, 甘草
摘要:目的:通过平行比较附子及附子与甘草不同配伍比例对附子毒性的影响,观察甘草对附子的解毒作用,并对减毒机制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平行比较了附子和附子配伍不同比例甘草对附子小鼠急性毒性,测定其半数致死剂量LD50;平行比较附子和附子配伍甘草对大鼠的心脏毒性,测定其半数中毒剂量TD50;以无血清DMEM将附子、附子-甘草3∶1、附子-甘草1∶1、附子-甘草1∶3的含药血清分别按5%,10%,20%稀释成3个浓度,观察各给药组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对原代乳大鼠心肌细胞搏动节律、细胞存活率以及细胞内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的影响.结果:附子配伍甘草后能够提高附子的LD50和TD50.同空白血清对照组比较附子含药血清能够明显增加心肌细胞搏动节律和LDH的含量(P<0.05),附子配伍不同比例甘草含药血清能够明显降低附子导致心机搏动节律的加快,降低LDH含量.随着甘草比例的增加,作用加强.但不同浓度的附子以及附子配伍甘草含药血清对细胞存活没有明显影响.结论:甘草能够通过提高附子中毒剂量,从而达到减毒作用.甘草对于附子减毒作用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节律的增加,保护心肌细胞从而达到减毒作用.
中国中药杂志相关文献
  • MicroRNAs作为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MicroRNAs (miRNAs)是一类新型的、细胞内源性的单链非编码小RNA,在细胞增殖凋亡、器官发育分化、肿瘤形成等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在血清或血浆等体液中存存的循环miRNAs由于稳定性好和特异性强等优点,提示可作为一种用于评价药物毒性致靶器官损伤的新型无创生物标志物,对药物毒性的早期监测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乔靖怡;金若敏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磨盘草与其易淆品苘麻的叶形态-脉序图谱的鉴别特征

    目的:寻找磨盘草与其易淆品苘麻的鉴别特征,建立有效的鉴别方法.方法:LMVP(叶形态-脉序图谱鉴别法),QAERM(定量分析评价鉴别中药品种真伪方法的可靠性的方法).结果:主要区别点为磨盘草叶的睫毛短(75 ~ 200μm)、不易察见,叶柄上端具较长的展开毛(长达1.0~1.2 cm),中脉下部的三级脉或间脉的夹角多为宽锐角,少近直角;苘麻叶的睫毛较长(200 ~ 500 μm)、易察见,叶柄上端具较短的展开毛(多长0.1~0.5 mm),中脉下部的三级脉或间脉的夹角多为近直角,少宽锐角.同时以上述3组区别点为指标,鉴别结果的正确性(Ac)97.5% ~ 99.6%;重复性为符合率(ARO) 97.1%,一致性强度(Kappa)0.94.结论:建立的“叶形态-脉序图谱鉴别法”可准确鉴别磨盘草及易淆品苘麻.操作简便、快速、价廉、可靠性强.

    作者:何报作;朱意麟;廖月葵;黎理;周媛;袁正伟;曾静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女贞子化学成分的UPLC-ESI-Q-TOF-MS分析

    目的:采用UPLC-ESI-Q-TOF-MS技术对女贞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BEHC18色谱柱(2.1mm×100 mm,1.7 μm),以乙腈-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质谱使用ESI离子源,正离子与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结果:通过正、负离子质谱信息及元素组成分析并结合对照品与相关文献数据对照,共鉴定出14个化合物.结论: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质谱测定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关文献数据信息检索确定女贞子中的化学成分,为阐明女贞子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有力的证据.

    作者:蒋叶娟;姚卫峰;张丽;丁安伟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中药毒性分级概况与研究思路探讨

    中药的毒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应用中,毒性的有无或大小是确定用药剂量、使用久暂、配伍等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前,对于中药毒性的评价尚无统一标准,采用客观的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对中药毒生进行科学分级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总结了中药毒性分级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研究思路.

    作者:孙文燕;侯秀娟;王斌;朱跃兰;张硕峰;畅洪昇;孙建宁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丹参转基因毛状根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分析

    目的:建立起丹参的转基因毛状根诱导及离体培养体系.方法:考察了不同外植体、不同农杆菌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诱导丹参毛状根的效率,共培养外植体用400g·L-1Cef水除菌5 min,接种在MS+400g·L-1Cef+2.5 g·L-1Hyg的固体培养基上,完全除菌后转接入6,7-V +2.5 g·L-1Hyg液体培养基继代培养,GFP荧光检测阳性毛状根,PCR检测农杆菌特征基因rolC,并测定不同生长时期的毛状根干重和二氢丹参酮Ⅰ的积累.结果:用丹参叶片基部诱导毛状根,成功率可达到93.3%;农杆菌侵染10 min诱导效率高为63.3%;共培养2~3d诱导效果好;PCR结合GFP荧光检测的方法鉴定阳性转基因材料具有较高的可信性;丹参毛状根生物量变化与次生代谢物积累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结论:成功建立起丹参转基因毛状根离体培养体系,为进一步的基因工程应用打下基础.

    作者:张夏楠;崔光红;蒋喜红;黄璐琦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滇杠柳中的一个新强心苷

    目的:研究滇杠柳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RP-18硅胶,MCI,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进行分离,波谱分析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滇杠柳氯仿萃取部分分离鉴定了10个单体化合物:滇杠柳苷元A-3-O-β-洋地黄毒吡喃糖苷(1),β-谷甾醇(2),滇杠柳苷Ⅰ(3),熊果酸(4),杠柳苷元(5),杠柳苷(6),北五加皮苷E(7),periplocoside M(8),胡萝卜苷(9),2α,3α,23-三羟基-乌苏-12-烯-28-羧酸(10).结论:化合物1为一新的强心苷,化合物8为首次从滇杠柳中分离鉴定.

    作者:徐冉;杜娟;邓璐璐;杨付梅;张建新;王道平;张援虎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药用植物GAP生产的病害绿色防控发展策略

    药用植物的GAP生产要求其栽培过程中病害的绿色防控.作者总结了病害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的研究成果,结合药用植物的特殊性提出药用植物病害绿色防控的概念,指出药用植物病害绿色防控要结合农业防治、现代植病研究方法、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协同进行,并作了展望,以期为药用植物GAP生产中病害绿色防控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姚入宇;陈兴福;孟杰;李志飞;杨兴旺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UV-B辐射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的影响研究进展

    平流层臭氧稀薄导致到达地面的中波紫外辐射( UV-B,280 ~ 320 nm)增加.受UV-B辐射影响,药用植物的基因表达、酶活性及次生代谢发生改变,导致多种药用活性成分含量变化从而影响临床疗效.该文综述了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UV-B辐射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积累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药用植物的栽培和开发提供参考.

    作者:吴洋;房敏峰;岳明;柴永福;王慧;李易非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苍术炮制前后水提物药效学研究

    目的:探讨苍术炮制前后水提物药效变化,从药效变化的角度探讨苍术的炮制机制.方法:以湿阻中焦证大鼠为模型,测定不同组别大鼠小肠推进率、血清胃泌素水平、尿量、尿液AQP2含量.结果:各给药组大鼠小肠推进率、血清胃泌素水平增强,麸品较阴性组有显著差异;生品高剂量组能增加模型大鼠尿量、降低尿液AQP2含量,较阴性组有差异.结论:麸品水提物明显增强模型大鼠小肠推进率、提高血清胃泌素水平,提示苍术麸炒以后能增强健脾和胃作用;药物对模型大鼠尿量及尿液AQP2含量的影响,提示苍术麸炒后燥性得以缓和.

    作者:刘艳菊;陈雯雯;曾敏;许康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中药处方脚注的继承与发展

    处方脚注是中药处方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历代医药学家非常重视中药脚注.《皇帝黄帝内经》半夏秫米汤强调的炮制法、煎法、服法,是关于中药脚注的早记载;《伤寒论》丰富了中药脚注的内容,有脚注的中药36味,累计数315次;《备急千金要方》日趋成熟,由单纯的“脚注”发展到规范化阶段.2010年版《中国药典》关于中药饮片用法、用量做出了新的修改要求,中医药工作者需要加强处方脚注的研究,医药结合、合理调剂,重塑具有整体特征的诊疗人才.

    作者:翟华强;王燕平;今世元;王永炎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信宜润楠的化学成分研究

    通过萃取、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闪式柱色谱以及反相HPLC柱色谱等多种分离方法相结合,从信宜润楠乙醇提物中首次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借助红外、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波谱学分析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其中包括8个丁内酯类(1~8),8个木脂素类(9 ~16)和5个萜类化合物(17 ~21),化合物16是降七碳木脂烷类新天然产物.经体外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5对胃癌(BGC-823)和卵巢癌(A2780)人肿瘤细胞株有选择性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0.13×10 6,2.66×10-6mol·L-1;在1×10-5 mol·L-1时,化合物8和9具有明显抑制PAF刺激大鼠多形核白细胞β-葡萄糖苷酸酶释放作用,抑制率分别为60.0%,54.2%.

    作者:程伟;朱承根;林生;杨永春;陈晓光;王文杰;石建功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附子相杀、相畏配伍减毒实验研究

    目的:根据古代本草关于附子相杀、相畏的记载,研究与附子具有相杀、相畏配伍的中药对附子毒性的影响.方法:ICR小鼠,40 μL·g-1体重灌胃给药,平行比较了附子分别配伍不同比例防风、黄芪、远志前后的急性毒性,测定其半数致死剂量( LD50);SD大鼠,十二指肠注射给药,20 μL·g-1体重,平行比较了附子分别配伍不同比例防风、黄芪、远志前后的心脏毒性,测定其半数中毒剂量( TD50).结果:附子配伍各药后可不同程度的提高附子的LD50和心脏毒性的TD50,减毒作用与药物的配伍比例有关.结论:相杀、相畏配伍是我国古代先贤在应用有毒中药过程中实践的总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作者:张广平;解素花;朱晓光;张思玉;叶祖光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附子与甘草不同配伍比例配伍减毒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平行比较附子及附子与甘草不同配伍比例对附子毒性的影响,观察甘草对附子的解毒作用,并对减毒机制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平行比较了附子和附子配伍不同比例甘草对附子小鼠急性毒性,测定其半数致死剂量LD50;平行比较附子和附子配伍甘草对大鼠的心脏毒性,测定其半数中毒剂量TD50;以无血清DMEM将附子、附子-甘草3∶1、附子-甘草1∶1、附子-甘草1∶3的含药血清分别按5%,10%,20%稀释成3个浓度,观察各给药组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对原代乳大鼠心肌细胞搏动节律、细胞存活率以及细胞内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的影响.结果:附子配伍甘草后能够提高附子的LD50和TD50.同空白血清对照组比较附子含药血清能够明显增加心肌细胞搏动节律和LDH的含量(P<0.05),附子配伍不同比例甘草含药血清能够明显降低附子导致心机搏动节律的加快,降低LDH含量.随着甘草比例的增加,作用加强.但不同浓度的附子以及附子配伍甘草含药血清对细胞存活没有明显影响.结论:甘草能够通过提高附子中毒剂量,从而达到减毒作用.甘草对于附子减毒作用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节律的增加,保护心肌细胞从而达到减毒作用.

    作者:解素花;张广平;孙桂波;朱晓光;陈荣昌;张思玉;何玲;叶祖光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长柄链格孢菌对熊果酸的生物转化工艺优化

    目的:以熊果酸为底物,用长柄链格孢菌AS3.2875对熊果酸进行生物转化,并对培养基和转化条件进行优化.方法:以熊果酸的消耗率和28-O-β-D-吡喃葡萄糖熊果酸酯苷的生成率为指标,考察不同起始pH,磷酸盐,不同种类金属离子,孢子浓度,底物加入量,温度,转速,培养时间对熊果酸在长柄链格孢菌培养液中转化的影响,得到长柄链格孢菌对熊果酸的佳转化条件.结果: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为初始pH 5.0,0.25 g·L-1MgSO4,1.0 g·L- K2 HPO4,0.083 g· L-1FeSO4,孢子浓度为4%,底物加入量0.3g·L-1,转速140 r·min-1,28 ℃,培养3d.结论:长柄链格孢菌转化熊果酸生成28-O-β-D-吡喃葡萄糖熊果酸酯苷的生成率稳定在5%左右.

    作者:延慧君;王炫;高颖;刘岱琳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HPLC测定贵州不同产地的七叶一枝花中9种甾体皂苷的含量

    目的:通过比较贵州不同产地七叶一枝花中的主要活性成分甾体皂苷的种类和含量,为进一步探讨贵州地区作为七叶一枝花药材种植基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HPLC-UV测定来源于贵州省8个不同产地的七叶一枝花中9种甾体皂苷重楼皂苷Ⅶ,偏诺皂苷-3-O-α-L-rha(1→2)[α-L-rha(1→4)] -β-D-glc (PGRR),重楼皂苷H,重楼皂苷Ⅵ,重楼皂苷Ⅱ,薯蓣皂苷,纤细薯蓣皂苷,重楼皂苷Ⅰ及重楼皂苷V的含量.结果:重楼皂苷Ⅶ,PGRR,重楼皂苷H,重楼皂苷Ⅵ及纤细薯蓣皂苷5个甾体皂苷均可检测到,这可为增加鉴别重楼药材提供依据;独山产地的七叶一枝花中甾体皂苷含量高(9.62%),其次为铜仁产地(6.39%),含量低的为遵义产地的药材(0.99%).结论:贵州不同产地的皂苷种类和含量差别很大,适宜作为种植基地的为独山地区.

    作者:梁玉勇;刘振;高文远;满淑丽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吴茱萸多基原、多产地毒性效应特征研究

    目的:研究有毒中药吴茱萸多基原、多产地的毒性特征变化.方法:采用小鼠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试验方法,分别给小鼠灌胃吴茱萸、疏毛吴茱萸、石虎等9个不同产地样品水提取物1次或者连续15 d,测定其对小鼠的大耐受量(MTD)或单次大给药量,同时观察毒性症状;亚急性毒性试验测定各组动物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生化指标,计算肝脏系数,并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小鼠急性毒性试验中吴茱萸3个产地样品MTD分别为生药62,44.8,35.8 g· kg-1;疏毛吴茱萸3个产地样品MTD分别为生药56,44.8,35.8g·kg-1;石虎3个产地样品大给药量分别为生药60,54,45 g· kg-1.9个样品的毒性症状基本一致,主要表现为怠动,小鼠扭体运动,呼吸急促等.吴茱萸亚急性毒性试验中,给药组小鼠ALT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小鼠肝脏指数均明显升高,肝脏病理显示给药组部分动物肝细胞胞浆显疏松,可伴中央静脉和(或)小叶下静脉充血.结论:连续或单次给小鼠灌胃吴茱萸水提物后对小鼠均有一定的毒性,肝脏为其毒性靶器官之一;吴茱萸相对毒性大小与产地关系密切,而与基原似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李莉;赵军宁;易进海;舒光明;李波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吴茱萸水提组分多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吴茱萸水提组分多次给药致小鼠肝毒性的时毒、量毒关系.方法: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或不同剂量分组,分别给小鼠灌胃吴茱萸水提组分,观察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分别于药后相应时间点检查血清肝功指标和肝脏组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计算肝、肾脏器指数,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形态变化.结果:小鼠血清和肝组织ALT,AST在给药后1d开始升高,3d肝毒性明显,可持续到7d.与正常组比较,药后7d之内,吴茱萸水提组分在0.63 ~5.0g·kg-1可造成小鼠明显的肝毒性损伤,表现ALT,AST,碱性磷酸酶(AKP),总胆红素(TBI)升高,白蛋白(ALB)降低,肝体比值增高,病理组织学检测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间质充血,呈现一定的量毒、时毒关系;上述变化随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加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多次给小鼠灌服一定剂量的吴茱萸水提组分可造成明显的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肝毒性“量-时-毒”关系.

    作者:黄伟;李晓骄阳;孙蓉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白藜芦醇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与PI3K-Akt信号通路的关系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与PI3K-Akt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5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SH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白藜芦醇预处理组(Res组)、白藜芦醇预处理+渥曼青霉素组(Res+ Wom组)、缺血再灌注+渥曼青霉素组(I/R+ Wom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心肌缺血模型,缺血45 min,再灌注120 min,测定再灌注心肌组织中NOS,NO的含量,并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带生物素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的方法测定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测定心肌组织中Bcl-2,Bax蛋白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测定Akt(又称PKB,即蛋白激酶B)及p-Akt(即磷酸化蛋白激酶B)含量.结果:与I/R组及Res+ Wom组比较,Res组NOS及NO表达增加,显著减轻心肌细胞凋亡,Bcl-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Bax/Bcl-2降低,Akt的磷酸化水平增高,上述各项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述变化能够被PI3K-Akt信号通路的特异性阻断剂渥曼青霉素所阻断,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藜芦醇能够抑制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心肌细胞凋亡,此过程有PI3K - Akt信号通路的参与.

    作者:何东伟;刘新伟;庞勇;刘柳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HPLC测定苍耳子中羧基苍术苷和苍术苷的含量

    目的:用HPLC同时测定苍耳子中羧基苍术苷和苍术苷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SB-phenyl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1mol·L-1磷酸二氢钠溶液(pH 6)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 -1,检测波长203 nm,柱温35℃.结果:羧基苍术苷的进样量在0.0972~ 1.944 μg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3%,RSD 0.67%(n=6);苍术苷的进样量在0.1030 ~2.060 μg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2.5%,RSD 1.4% (n=6).结论:该方法简便、可行,重现性好,为苍耳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作者:朵睿;陈燕;刘玉红;黄志芳;刘云华;易进海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略论中药斗谱的合理设置

    合理设置中药斗谱,是保证中药调剂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作者就中药药斗的设置、斗谱的编排原则、斗谱的编排程序以及临床常用散装饮片斗谱设计4个关键环节作简要说明,期许得到同道们的重视与赐教.

    作者:翟华强;王燕平;今世元;王永炎 刊期: 2012年第15期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

主管:中药通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