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力扶持民族医药繁荣我国医药科学

诸国本

关键词:民族医药, 本草纲目拾遗, 中药材品种, 民族药, 中药资源, 药材资源, 民间药, 实际调查, 商品药材, 群众运动, 民国时期, 常用中药, 中草药, 李时珍, 中国, 收录, 清代, 普查, 明代, 临床
摘要:据20世纪90年代调查,我国的药材资源有12 807种之多.而临床上,常用中药仅400~600种.从理论上讲,中药材品种应在3 000种左右,因为,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1 892种,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00多种(主要收录《本草纲目》未收载的),加上清乾隆以后至民国时期发现积累的以及1970年代大搞中草药群众运动期间发掘出来的,中药材品种数量有大幅增加,但总数不会超过3 000种.20世纪90年代普查之后编写的《中国中药资源》一书指出,我国的“药材资源分3个部分,即中药材、民间药、民族药”,“我国现有的商品药材1000余种,仅占全部中药资源的10%以上.其余85%以上的品种都属于民间药和民族药”.说明实际调查和本草所载,基本上是一致的.民族药的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
中国中药杂志相关文献
  • 对照提取物法测定葛根饮片中5种成分含量

    目的:建立对照提取物法测定葛根饮片中5种成分含量的方法,考察对照提取物在中药质量标准中应用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方法:Zorbax C18色谱柱(4.6 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0.02%磷酸(25:75),检测波长250 nm.采用自制葛根对照提取物,测定葛根饮片中的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大豆苷元-8-C-芹菜糖-(1→6)葡萄糖苷、大豆苷的含量,并与单一对照品测定法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照提取物测定法的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良好,并且测定结果与单一对照品测定法所得结果一致.2种测定方法所得数据的RSD低于2%.结论:葛根对照提取物可以用于葛根药材的质量控制,该文初步验证了对照提取物在中药应用的可行性.

    作者:薛翠娟;章军;荆文光;王跃生;司南;刘安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数据挖掘技术在藏药方剂配伍规律研究中的应用思考

    藏药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是藏医药开拓创新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为探讨藏药方剂配伍规律,找出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作者借鉴中药方剂配伍规律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方法,结合藏医药学自身的特点,首次提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研究藏药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认为数据挖掘技术能帮助研究者在不背离藏医药自身理论框架的前提下发现藏药方剂的配伍规律和思路.

    作者:才让南加;仁增多杰;多杰才让;洛桑东智;李先加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石斛酚与丁香酸联合抗白内障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石斛酚和丁香酸联合对抗白内障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H2O2致离体培养的氧化损伤大鼠晶状体模型,解剖显微镜下观察石斛酚和丁香酸联合对晶状体的透明度的影响;D-半乳糖致糖性白内障大鼠模型,裂隙灯观察石斛酚和丁香酸联合对在体大鼠晶状体透明度的影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表征石斛酚和丁香酸联合对醛糖还原酶(AR)的抑制活性;采用分子对接考察石斛酚和丁香酸联合抑制AR的结合位点、结合方式及其药效团.结果:离体及在体实验均表明石斛酚和丁香酸组合具有良好的抗糖性白内障活性,且优于单一组分石斛酚和丁香酸及阳性对照药物白内停,表现良好的协同效果;分子对接及动力学模拟表明二者协同抑制AR的氨基酸残基为Asnl60,主要作用力为范德华力,形成共同药效团.结论:石斛酚与丁香酸联合具有良好的抗白内障活性,其作用机制在于二者对AR呈现良好的协同抑制性.

    作者:刁红星;易燕群;戚辉;高欣欣;方花;魏小勇;顾琼;王岭;王峥涛;古练权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HPLC同时测定栀子中8个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含量

    目的:建立HPLC同时测定栀子中8个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4.6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三氟乙酸(6∶94∶0.05),流速1.0 mL· min-1,检测波长238 nm,柱温40℃.结果:栀子苷,栀子新苷,山栀苷,栀子苷酸,去乙酰车叶草苷酸甲酯,羟异栀子苷,鸡矢藤次苷甲酯和京尼平龙胆二糖苷的线性范围(μg)和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503 6~15.036(99.6%),0.042 56 ~0.425 6(100.6%),0.1038 ~1.038(101.2%),0.009 92~0.0992(99.5%),0.02332 ~0.2332( 100.3%),0.4128 ~4.128(98.7%),0.02040 ~0.2040(99.8%)和0.465 6~4.656(100.1%).结论:该方法分离良好,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更好地为栀子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作者:刘武占;范建伟;高艳红;邱新建;庄会芳;赵志全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筛选的研究

    随着药物筛选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筛选途径和技术不断涌现,使得药物筛选朝着快速、高效、高通量等方面不断发展.微流控分析技术具有的分析微型化、高通量化、可集成化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点,为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筛选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平台,该文介绍了用于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多种筛选方法,重点综述了与细胞培养相结合的微流控芯片筛选技术及其特点,微流控芯片筛选技术平台的构成,以及其在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筛选中的应用.

    作者:李文娟;徐溢;范琪;曹坤;张庆;王昌瑞;钱伟;张晓凤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菘蓝不同栽培类型植物性状与质量评价研究

    目的:对不同产地的菘蓝种质资源进行植物性状比较与质量评价研究,以期为菘蓝优良品种选育工作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大田栽培,随机区组法,对不同产地引进的菘蓝叶、根、角果、种子等器官的植物性状进行比较,并测定其根中有效成分R,S-告依春和多糖的含量.结果:不同栽培类型菘蓝在叶、根、角果、种子形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根中R,S-告依春和多糖含量也存在差异,其中白菜叶型菘蓝(云南)的R,S-告依春含量较高,质量分数为0.59%,四倍体的多糖含量较高,质量分数为8.68%.结论:根据菘蓝的植物性状可将其分为白菜叶型、甘蓝叶型、芥菜叶型,白菜叶型菘蓝(云南)的R,S-告依春含量较高,四倍体的多糖含量较高.

    作者:罗春红;王康才;李同根;刘倩倩;邹立思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HPLC同时测定一枝黄花中芦丁和绿原酸的含量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一枝黄花中芦丁和绿原酸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采用Shimazdu VP-ODS C18柱,流动相A为乙腈-甲醇-冰醋酸(500∶ 250∶3),流动相B为0.4%冰醋酸溶液,线性梯度洗脱;双波长检测,芦丁的检测波长为360 nm,绿原酸的检测波长为327 nm.结果:芦丁和绿原酸分别在0.0517~0.930 μg(r =0.999 9),0.0565 ~1.01 μg(r=0.9999)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芦丁为102.9%( RSD 0.92%),绿原酸为101.8% (RSD 0.91%).结论:该法简便、准确,可作为一枝黄花药材的定量分析方法,用于质量评价.

    作者:高良美;茅向军;林瑞超;鲍家科;许乾丽;戴忠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人参皂苷Rg1诱导人白血病K562细胞株衰老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 (Rg1)诱导人白血病K562细胞株衰老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MTT比色法检测Rg1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筛选佳作用浓度及时间(20 μmol·L-1,48 h).流式细胞术检测Rg1对细胞周期的影响;SA-β-Gal染色检测细胞阳性染色百分率;RT-PCR法检测衰老相关基因p16,p53,p21,Rb的表达;电镜观察细胞衰老超微形态学改变.结果:Rg1在体外能明显抑制K562细胞增殖,使细胞阻滞于G2/M期;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显著增高(P<0.05);细胞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P<0.05);超微结构观察显示细胞增大,异染色质凝集、碎裂,线粒体体积增大,溶酶体体积增大、数目增多等衰老形态学变化.结论:Rg1能诱导K562细胞衰老,p53-p21-Rb,p16-Rb信号转导通路在其衰老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蔡世忠;周玥;刘俊;刘典峰;姜蓉;王亚平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芍药苷对Aβ25-35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芍药苷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Aβ25-35造成PC12细胞损伤模型,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计量法检测细胞凋亡,JC-1和Fluo-3荧光探针法分别观察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内钙离子变化,Western印迹法检测Bcl-2,Bax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观察芍药苷对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芍药苷可抑制Aβ25-35所诱导的PC12细胞毒性和凋亡,并呈剂量相关性,其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线粒体膜电位、降低Ca2+浓度;增加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蛋白表达、抑制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激活而实现的.结论:芍药苷对Aβ25-35诱导PC1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王淑英;刘玲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从机体TRP寒热感受环节挖掘中药四气的现代科学内涵

    中药药性理论是传统中医药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临床遣方用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在这一理论体系中,中药的四性理论又处于核心和主导位置,是中药性质和作用完整表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该文结合自身的研究体会,在对TRP通道蛋白与机体寒热感受和温度调节相关性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从现代生物学的新发现——机体寒热感受环节诠释寒热药性的现代科学内涵,应是中药四气理论体系现代化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有效途径.

    作者:隋峰;姜廷良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墨旱莲对香烟提取物杀伤NHBE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目的:研究墨旱莲提取物对香烟烟雾提取物(cigarette smoke extract,CSE)作用的正常肺细胞NHBE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MTT法检测墨旱莲提取物对CSE诱导的NHBE细胞增殖的影响,DTNB比色法测定GSH含量,CDNB比色法检测GST活力,NADPH与2,6-二氯靛酚钠(DCIP)测试NQ01活力,Western blot测定蛋白的表达.结果:墨旱莲提取物可以降低CSE对NHBE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恢复由CSE引起的细胞内GSH水平下降,降低诱导细胞中GST与NQO1活力及NQ01蛋白表达.结论:墨旱莲能够减少CSE对NHBE细胞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Ⅱ相解毒酶相关.

    作者:刘文博;谭晓斌;孙韩艳;黄厚才;金萍;贾晓斌;余嗣明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维药芜菁子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目的:探讨维药芜菁子性状、显微和化学成分的特征,为制定其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对不同产地10批药材,采用显微照相技术观察显微特征,根据《中国药典》标准方法检测水分、灰分、杂质、酸不溶物、浸出物含量,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油脂的化学组成.结果:可以作为显微鉴定的特征有子叶、栅状细胞、非腺毛和内胚乳,粉末特征有栅状细胞、子叶细胞和非腺毛;提出了药材水分不得多于6%、杂质不得多于4.5%、总灰分不得多于6%、酸不溶性灰分不得多于0.7%、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11%的参考范围;油脂成分主要含芥酸、油酸、γ-谷甾醇.结论:实验方法准确可靠,以上检测指标和参数可以作为制定芜菁子质量标准的依据.

    作者:孙芸;马晓萍;田树革;张帆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东北不同产地人参及其加工品外观性状及非皂苷类成分比较分析

    目的:考察东北不同产地人参及其加工品的外观性状以及水分、灰分、浸出物、挥发油含量,为其质量标准的制定和适宜种植的区域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方法:参考药典和相关文献,分别测定10个不同产地生晒参以及红参的外观性状、水分、灰分、浸出物、挥发油含量,并对各检测指标进行DTOPSIS分析.结果:长白、集安、抚松3个产地的生晒参和红参在各项检测指标中均达到了药典标准和国标要求,并且在DTOPSIS分析中得到的综合评价值较高.结论:不同产地的生晒参以及红参的药材质量差异较大,部分产地生晒参和人参尚未达到药典标准和国标要求.本研究所测定各项指标较优的3个产地人参都来自人参GAP规范化种植基地,由此反应了GAP规范化种植对于保证人参质量的重要性.

    作者:吴雪松;叶正良;郭巧生;路政民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应用SCoT标记分析玄参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目的:研究玄参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方法:应用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SCoT)技术对来源于全国各地的48份玄参种质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遗传距离采用TREECONW软件计算,UPGMA方法构建亲缘关系树状图.结果:28条引物共检测到279个位点,其中214个为多态位点,占76.7%.遗传距离变化范围在0.150 7 ~0.493 3.聚类结果显示栽培玄参亲缘关系较为复杂:有的种质具明显的地理相关性;有的种质聚类混杂,与地理分布无明显相关性;也有来源于同一地区的种质仅部分聚在一起,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结论:栽培玄参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为优良品种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基础.

    作者:陈大霞;张雪;王钰;李隆云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一个新的丹参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3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目的:对丹参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 CoA reductase,HMGR3)基因的cDNA克隆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利用丹参转录组文库克隆一种新的丹参次生代谢途径上的功能基因;利用BLAST进行序列比对,ORF Finder寻找开放阅读框,Clustal W比对丹参中已有的3条HMGR的氨基酸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QRT-PCR检测丹参HMGR3基因在根、茎、叶中的mRNA水平,并检测Ag+诱导子诱导后丹参毛状根中该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克隆得到一个新的丹参HMGR3基因,该基因ORF全长1 692 bp,编码563个氨基酸,具有HMGR基因家族的特征序列,与SmHMGR1和SmHMGR2分别具有75.04%,80.64%的同源性,Q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丹参根茎叶中均有表达,在叶中表达量高,Ag+诱导24 h时mRNA水平达到高值.结论:首次克隆得到了1条新的丹参HMGR家族基因SmHMGR3,这一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丹参次生代谢途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靶点.

    作者:张夏楠;郭娟;申业;黄璐琦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均匀设计法优选二妙丸方药的半仿生提取工艺

    目的:优选二妙丸半仿生提取法(简称SBE)的工艺条件.方法:以盐酸小檗碱、总生物碱、挥发油、干浸膏含量为综合指标,采用均匀设计优选二妙丸半仿生提取法的工艺条件.结果:佳提取条件如下:3次煎煮用水的pH依次为6.00,6.50,8.70,煎煮的时间依次为2,1,1h.结论:二妙丸方药SBE法工艺可行.

    作者:张藜莉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肾虚衰老模型的建立及其与D-半乳糖衰老模型的比较研究

    目的:建立肾虚衰老模型,从抗氧化能力,HPAT(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胸腺)轴功能,骨代谢等方面对其进行评价,并与D-半乳糖衰老模型进行比较.方法:皮下注射D-半乳糖溶液模拟大鼠衰老模型,同时腹腔注射地塞米松溶液建立肾虚衰老模型,以血清丙二醛( MDA)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及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肾上腺、胸腺及脾脏脏器指数,外周全血 CD4+,CD8+,血清皮质醇(COR),骨钙素(BGP)及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含量为指标,对模型进行评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衰老模型组、肾虚衰老模型组肝脏SOD活力极显著降低(均P<0.01),血清MDA含量极显著升高(均P<0.01),肾虚衰老模型组血浆ACTH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衰老模型组比,肾虚衰老模型组大鼠体重极显著降低(均P<0.01),血清GSH-Px活力表现为极显著降低和显著降低(P<0.01,P<0.05),肾上腺指数表现为显著降低和极显著降低(P<0.05,P <0.01),血清COR含量显著降低(均P<0.05),血浆CRH含量表现为显著升高和极显著升高(P<0.05,P <0.01),血清BGP含量极显著降低(均P<0.01),CD4+显著降低,CD8+极显著降低(P<0.05,P<0.01),CD4 +/CD8+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肾虚衰老模型抗氧化能力降低,HPAT轴功能紊乱,骨代谢异常.而D-半乳糖衰老模型仅在抗氧化能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作者:李崭;刘仁慧;康学;王秀娟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醒脑静口服给药栀子苷在Beagle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建立Beagle犬血浆中栀子苷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醒脑静口服给药后栀子苷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生物利用度.方法:Beagle犬分别口服、注射给予醒脑静,采用HPLC测定Beagle犬血浆中栀子苷浓度,以Kinetica软件拟合,计算相关药动学参数.结果:Beagle犬血浆中栀子苷在1.24 ~ 158.88 mg·L-1线性关系良好,口服给药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Cmax(11.8±0.6) mg· L-1,Tmax(52.0±4.5)min,AUC(1 280.8±172.0) mg·min·L-1,MRT( 118.7±25.4) min.注射给药的药动学参数为Cmax(107.4±6.3) mg·L-1,AUC(7 930.1 ±670.0)mg·min·L-1,MRT(92.4±5.1) min.生物利用度为(6.46±0.87)%.结论:该实验建立的Beagle犬血浆中栀子苷的HPLC分析方法,适用性良好,提取、方法回收率和日内、日间精密度均符合要求,室温及冻融条件下稳定性良好.醒脑静口服给药栀子苷的生物利用度较低.

    作者:田秀峰;李鹏跃;王宏洁;边宝林;杜守颖;杨健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基于聚类分析的中药复方专利区域发展研究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专利区域发展现状与优化方案.方法:采用简单统计方法运算不同区域的中药复方专利申请量、维持量及科研论文数量,在此基础之上,选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区域的中药复方专利发展现状.结果:依据专利及科研论文数量差异将中国大陆及港澳台总共34个区域聚类分析归为4类,第1,3类区域水平较强,第2类区域位居中游,第4类区域水平较差.结论:不同区域应根据其实际状况采用相宜的中药复方发展方案,合理的区域联盟有助于区域间的双赢与共荣.

    作者:杨旭杰;肖诗鹰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中药提取物专利新颖性的判断

    作者介绍了在专利审查过程中判断中药提取物新颖性的基本原则,以及在提取物与现有技术无法区分时如何试图证明提取物的新颖性,如何降低技术方案丧失新颖性的风险.申请人在提出专利申请前检索现有技术,在初步判断提取物具备新颖性的前提下提出申请,可以提高专利申请授权的可能性,减少公开了技术方案而不能获得权利这种情况的发生.

    作者:岳雪莲 刊期: 2012年第16期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

主管:中药通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