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一例

刘隽华;廖绮曼;韩建德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正常, 同位素治疗, 甲亢病, 胸闷, 心悸, 瘙痒, 患者, 红肿
摘要:患者男,42岁.因左耳红肿伴瘙痒5年于2005年1月就诊.1年前始偶觉心悸、胸闷.有甲亢病史10年,已行同位素治疗,现甲状腺功能正常.
中华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肢端型硬皮病伴右手腕皮肤鳞状细胞癌一例

    患者男,58岁.因双手足、右前臂肿胀、硬化30年,右手腕背尺侧溃疡4年,肿块2年于2007年5月23日来我科就诊.

    作者:范文葛;蔡为民;夏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氧对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诱导HaCaT细胞凋亡和死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基态氧和单线态氧对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诱导HaCaT细胞凋亡和死亡的影响.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HaCaT细胞,分别与不同浓度的ALA避光孵育4 h,随后给予相应剂量的He-Ne激光照射,照射后12 h以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PI单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标记法测定细胞内活性氧基(ROS)水平.为了造成光动力反应前后细胞的化学缺氧以及淬灭产生的单线态氧基(1O2),将不同浓度的氯化钴(CoCl2)和叠氮钠(NaN3)分别加入培养基,比较ALA-PDT处理组与未处理组HaCaT细胞凋亡和死亡率以及细胞内ROS水平的变化.结果 MTF结果 表明,ALA-PDT诱导HaCaT细胞的凋亡与死亡率与ALA浓度和He-Ne激光照射剂量呈正相关.经400 μmol/L CoCl2处理的细胞,胞内ROS水平显著降低,细胞死亡率未处理组为57.65%±2.88%,处理组降至16.68%±1.86%,细胞凋亡率则分别为43.80%和15.40%.10 mmol/L NaN3几乎能完全清除ALA-PDT诱导产生的ROS,增强HaCaT细胞对ALA-PDT诱导的细胞死亡或凋亡的抵抗.结论 改变光动力反应前后细胞内的基态氧与单线态氧含量,能调控ALA-PDT诱导的HaCaT细胞凋亡和死亡.

    作者:车巍;周琼;雷铁池;方春红;徐世正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限局型淋巴瘤样丘疹病二例

    例1 女,56岁,因左前臂内侧反复出现红色丘疹及结节近1年,于2004年10月13日来我院就诊.

    作者:关杨;肖尹;孙建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UVA、NB-UVB和免疫抑制剂对HaCaT细胞分泌IFN-γ诱生的单核因子的影响

    目的 观察UVA、窄谱UVB(NB-UVB)和三种免疫抑制剂对HaCaT细胞分泌IFN-γ诱生的单核因子(CXCL9/Mig)的影响.方法 用ELISA检测不同剂量UVA、NB-UVB以及不同浓度的地塞米松、甲氨蝶呤和雷公藤内酯醇作用后培养24 h的HaCaT细胞上清中CXCL9/Mig水平.结果 UVA(2,4,6,8 J/cm2)、NB-UVB(0.1 J/cm2)、地塞米松(0.001,0.01,0.1,10 ng/mL)、甲氨蝶呤(1,10 ng/mL)和雷公藤内酯醇(0.01,0.1,1 ng/mL)均显著抑制HaCaT细胞分泌CXCL9/Mig(P《0.05).结论 UVA、NB-UVB、地塞米松、甲氨蝶呤和雷公藤内酯醇对Th1占主导的炎症性皮肤病的治疗机制可能均与其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分泌CXCL9/Mig有关.

    作者:肖汀;吴江;吴剑;王雅坤;何春涤;陈洪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全仓紫外线治疗仪对身体不同部位辐射强度及影响因素

    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对寻常型银屑病有较好的疗效和较少的不良反应,全仓NB-UVB治疗仪,具有操作方便,剂量易控制等优点.

    作者:单晓峰;杨宝琦;刘荣;王长亮;张福仁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胶样婴儿一例

    患儿男,3天.因全身皮肤发红3天来我院就诊.患儿出生即表现为全身皮肤发红,覆胶样包膜.父母非近亲结婚,体健,其父有轻度鱼鳞病.

    作者:占萍;吴绍熙;刘维达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包皮龟头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一例

    患者男,41岁.包皮龟头瘙痒2年余.2年前包皮龟头瘙痒,自购皮康霜(主要成分为醋酸曲安奈德、硝酸咪康唑及硫酸新霉素)外用数次,瘙痒消失.

    作者:王国江;张海清;陈艳华;胡阳;李婷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黑素生成素诱导小鼠成黑素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研究

    目的 观察从胎盘中提取的黑素生成素对小鼠成黑素细胞NCCmelb4M5增殖和分化的影响,从诱导成黑素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角度,探讨其治疗白癜风的可能机制.方法 NCCmelb4M5细胞的增殖应用常规MTT法检测;倒置显微镜直接观察黑素生成素作用后细胞形态的变化.RT-PCR检测不同浓度黑素生成素作用后细胞表面分子表达的变化.结果 50,100,200 μg/mL的黑素生成素均可促进NC-Cmelb4M5细胞的增殖(P《0.001),100 μg/mL作用效果为明显;50,100 μg/mL黑素生成素可以刺激表面分子c-Kit和酪氨酸酶在NCCmelb4M5细胞中的表达由阴性转为阳性,并增加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在细胞内的表达.100 μg/mL的黑素生成素可明显诱导NCCmelb4M5细胞的形态从成黑素细胞向黑素细胞改变.结论 从胎盘中提取的黑素生长素可诱导NCCmelb4M5细胞由成黑素细胞向黑素细胞分化,这种诱导作用可能是使白斑复色的途径之一.

    作者:周妙妮;赵德矿;王平;李永伟;关翠萍;许爱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国产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神经性皮炎62例

    我们于2005年9月至2006年10月,采用上海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0.1%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神经性皮炎,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李月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结节性硬皮病一例

    患者女,39岁.颈部、躯干和四肢起结节,伴手指发冷麻木感10个月.于2001年3月31日来院门诊.

    作者:张国毅;曾学思;姜祎群;胡兹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他汀类降血脂药物对曲霉的体外抗真菌作用

    目的 观察降血脂药物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对曲霉体外抗真菌活性,以及它们与唑类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的联合抗曲霉作用.方法 分别用纸片扩散法和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对烟曲霉、黄曲霉、土曲霉和黑曲霉的抗菌活性.用纸片扩散法、琼脂扩散联合Etest法测两种药物与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的联合抗曲霉作用.结果 纸片扩散法显示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有体外抗曲霉活性.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对烟曲霉的低抑菌浓度(MIC)范围分别为8~128 μg/mL、4~64 μg/mL;低杀菌浓度(MFC)与MIC的差异在2个稀释度内.对于非烟曲霉,48 h时,20 μg洛伐他汀或辛伐他汀不能产生清晰抑菌圈.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对黄曲霉的MIC分别为128 μg/mL和64 μg/mL;两者对土曲霉和黑曲霉的MIC均》256 μg/mL.洛伐他汀、辛伐他汀与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均无协同作用.结论 在体外,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有抗曲霉活性;但与唑类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无协同作用.

    作者:乔建军;万喆;李若瑜;刘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汉防己甲素对氟康唑抗白念珠菌增效活性的分子机制探讨

    目的 探讨汉防己甲素在体外对氟康唑增效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分别提取16株白念珠菌酵母相总RNA,采用RT-PCR方法 比较汉防己甲素作用前及作用24 h后白念珠菌药物外排泵基因MDR1、FLU1、CDR1、CDR2在氟康唑敏感、剂量依赖性敏感、耐药株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汉防己甲素作用前,MDR1、FLU1、CDR1、CDR2表达水平在氟康唑敏感、剂量依赖性敏感、耐药株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防己甲素作用24 h后,与作用前相比,MDR1在氟康唑耐药株中、FLU1在氟康唑剂量依赖性敏感、耐药株中、CDR1和CDR2在氟康唑敏感、剂量依赖性敏感、耐药株中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汉防已甲素在体外对氟康唑抗白念珠菌活性增效作用的分子机制与抑制药物外排泵基因MDR1、FLU1、CDR1、CDR2的表达均有关.

    作者:高爱莉;张宏;莫宏波;姜红浩;王凯丽;巢和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382例恶性黑素瘤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恶性黑素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33例恶性黑素瘤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选择13个对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生存分析采用寿命表法,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计算患者的预后指数(PI),将患者分组,计算不同组患者的期望生存曲线.结果 影响恶性黑素瘤患者长期生存的因素分别为肿瘤分期(RR=1.56,P=0.00)、性别(RR=0.69.P=0.01)、部位(RR=1.06,P=0.01)、肿瘤厚度(RR=1.13,P=0.04)及手术切除范围(RR=0.72,P=0.00).根据预后指数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14.0个月、95.3个月,组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肿瘤分期、性别、部位、肿瘤厚度及手术切除范围是影响恶性黑素瘤患者生存期的因素,PI值可用于预测恶性黑素瘤患者的预后.

    作者:庞得全;牛海涛;庞青松;王平;张维铭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抗MtrC单克隆抗体对淋球菌环丙沙星耐药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用抗MtrC单克隆抗体(MtrC Ab)干预淋球菌多传递耐药(multiple transferable resistance,mtr)系统后,mtr主动外排泵与环丙沙星耐药的关系.方法 利用MtrC Ab、NaN3阻断mtr主动外排泵,分别测定加入和未加入阻断剂时,淋球菌对环丙沙星的吸收剩余和积累量.结果 敏感组和耐药组的吸收剩余极限分别介于70~120 ng和0~80 ng之间.未加入阻断剂时,敏感组环丙沙星积累量高于耐药组.加入MtrC Ab后,耐药组环丙沙星积累量与未加入阻断剂时敏感组无差别.加入MtrC Ab后,敏感组环丙沙星积累量与未加入阻断剂时无差别.加入NaN3后,耐药组环丙沙星积累量与未加入阻断剂时敏感组无差别.加入NaN3后,敏感组环丙沙星积累量与未加入阻断剂时无差别.6株敏感菌均没有外排泵起作用,4株高水平耐药菌有外排泵起作用,2株低水平耐药菌没有外排泵起作用.结论 淋球菌外排泵主动泵出环丙沙星,导致菌体内环丙沙星积累量不足,这是引起淋球菌对环丙沙星高水平耐药的重要因素.MtrC Ab、NaN3可以阻断外排泵蛋白泵出环丙沙星,恢复淋球菌对环丙沙星的敏感性.

    作者:陈宏翔;吴志洪;陈嵘袆;涂亚庭;帅俊;张丽霞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儿童毛囊黏蛋白病一例

    患者女,7岁,因眉部、颈后侧及双肩部淡红色群集性皮疹伴微痒5个月就诊.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于上述部位出现群集性淡红色米粒大丘疹,稍有痒感,当地医院先后按毛发红糠疹、小棘苔藓等治疗,无明显好转,且皮疹逐渐增多,融合成片,表面干燥脱屑.

    作者:张桂英;李胜华;周英;颜兰香;文海泉;苏玉文;陆前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毛发红糠疹

    毛发红糠疹(pityriasis rubra pilaris,PRP)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毛囊角化性丘疹和橙黄色鳞屑性斑块为特征的角化性皮肤病[1].

    作者:刘彤云;崔盘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现况调查及病原学分析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发病率和疾病谱,为减少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1-12月间住院患者真菌培养阳性的病例,从患者年龄、疾病种类、标本、菌种分布、科室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5.07%,年龄分布在7~96岁之间,多为60岁以上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多;感染真菌主要为念珠菌属(93.68%),且以白念珠菌居多;所有患者均使用过2种或2种以上抗细菌药物.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气管切开或插管、年龄≥60岁、留置导尿、恶性肿瘤性疾病等有关.结论 白念珠菌仍是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合理使用药物、减少侵入性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是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及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作者:冯文莉;杨静;奚志琴;张润梅;王丽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获得性皮肤松弛症一例

    患者男,49岁.因颈部、腋下、腹股沟皮肤松弛2年半来我院就诊.患者于2年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皮肤松弛下垂,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渐加重并累及双侧腋下、腹股沟皮肤.

    作者:张洁尘;侯伟;姜祎群;冯素英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蛋白质营养不良一例

    患者女,21岁,以腹泻半年,双下肢水肿3个月,全身皮疹1个月于2006年10月入院.半年前发现饮食如常但出现轻度腹泻,未予重视.

    作者:王鲁梅;李俊杰;袁景桃;张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复发前后分离菌株基因型分析

    目的 比较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复发前后分离菌株的RAPD指纹图谱的异同.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表来收集病例和采集样本.所有临床分离菌株均经芽管形成试验、念珠菌显色培养基(CHROMagar Candida)和API20C系统鉴定,然后用RAPD技术对2株白念株菌标准菌株和来自24例患者连续2次及1例患者连续3次分离出的临床菌株共51株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引物4的RAPD扩增结果 表明,66.7%的患者再次发作前后菌株的扩增带型一致.引物7的RAPD扩增结果 为,58.3%的患者复诊前后菌株的扩增带型一致.25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前后2次分离的菌种从白念珠菌替换成光滑念珠菌.结论 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分离的菌株半数以上在再次发作前后无明显基因型上的差别,仅有部分菌株会在复发前后基因型发生改变.

    作者:廉翠红;张书岭;梅红兵;刘维达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