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鲁梅;李俊杰;袁景桃;张峰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是由淀粉样蛋白物质沉积于皮肤所致.现将我科诊治3例患者及家系调查报道如下.
作者:颜永祥;颜洁;秦保玲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发病率和疾病谱,为减少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1-12月间住院患者真菌培养阳性的病例,从患者年龄、疾病种类、标本、菌种分布、科室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5.07%,年龄分布在7~96岁之间,多为60岁以上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多;感染真菌主要为念珠菌属(93.68%),且以白念珠菌居多;所有患者均使用过2种或2种以上抗细菌药物.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气管切开或插管、年龄≥60岁、留置导尿、恶性肿瘤性疾病等有关.结论 白念珠菌仍是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合理使用药物、减少侵入性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是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及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作者:冯文莉;杨静;奚志琴;张润梅;王丽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患者男,58岁.因双手足、右前臂肿胀、硬化30年,右手腕背尺侧溃疡4年,肿块2年于2007年5月23日来我科就诊.
作者:范文葛;蔡为民;夏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从胎盘中提取的黑素生成素对小鼠成黑素细胞NCCmelb4M5增殖和分化的影响,从诱导成黑素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角度,探讨其治疗白癜风的可能机制.方法 NCCmelb4M5细胞的增殖应用常规MTT法检测;倒置显微镜直接观察黑素生成素作用后细胞形态的变化.RT-PCR检测不同浓度黑素生成素作用后细胞表面分子表达的变化.结果 50,100,200 μg/mL的黑素生成素均可促进NC-Cmelb4M5细胞的增殖(P《0.001),100 μg/mL作用效果为明显;50,100 μg/mL黑素生成素可以刺激表面分子c-Kit和酪氨酸酶在NCCmelb4M5细胞中的表达由阴性转为阳性,并增加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在细胞内的表达.100 μg/mL的黑素生成素可明显诱导NCCmelb4M5细胞的形态从成黑素细胞向黑素细胞改变.结论 从胎盘中提取的黑素生长素可诱导NCCmelb4M5细胞由成黑素细胞向黑素细胞分化,这种诱导作用可能是使白斑复色的途径之一.
作者:周妙妮;赵德矿;王平;李永伟;关翠萍;许爱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患者男,77岁.因面部、手足角化脱屑,甲肥厚、松脆伴痒2年,加重1个月住院.5年前,患者出现声音嘶哑,并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曾在数家医院就诊,考虑不除外喉癌,但患者拒做病理检查与手术治疗.
作者:姜兰香;云雪飞;王增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患者女,42岁,因四肢关节反复肿痛10余年,四肢皮肤紧绷感、发硬50余天来我科就诊.
作者:付萍;王敏华;周晓鸿;姜福琼;樊应俊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患者男,41岁.包皮龟头瘙痒2年余.2年前包皮龟头瘙痒,自购皮康霜(主要成分为醋酸曲安奈德、硝酸咪康唑及硫酸新霉素)外用数次,瘙痒消失.
作者:王国江;张海清;陈艳华;胡阳;李婷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患者男,42岁.因左耳红肿伴瘙痒5年于2005年1月就诊.1年前始偶觉心悸、胸闷.有甲亢病史10年,已行同位素治疗,现甲状腺功能正常.
作者:刘隽华;廖绮曼;韩建德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筛选对孢子丝菌特异且敏感的引物.方法 以50株不同地区来源的孢子丝菌临床分离株及标准株的基因组DNA作为研究样本,以毛霉、烟曲霉、念珠菌临床分离菌株基因组DNA作为对照,通过特异引物PCR扩增的方法 筛选国内外文献中报道的4对孢子丝菌引物.所有受试孢子丝菌菌株均出现同一扩增产物,而对照菌株未出现者记为特异性引物,随后将基因组DNA模板倍比稀释后依次行PCR扩增,记录各引物出现阳性扩增结果 时的小模板浓度,检测敏感性.结果 在相同PCR条件下,引物S2-R2、SSHF31-SSHR97及ITS3-SSP具有较好特异性,而引物SS3-SS4对孢子丝菌及念珠菌菌株均可扩增出同样大小的PCR产物.引物S2-R2的敏感性好,基因组DNA模板浓度为5 pg/μL时即可被检出.结论 针对几丁质合成酶1基因的引物S2-R2为孢子丝菌特异且敏感的引物.
作者:孙田;张振颖;刘晓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患者女,44岁,因左手背外伤后出现结节14个月就诊.取病变组织做直接镜检和真菌培养,根据培养菌落形态、镜下特征、API-20C AUX鉴定系统、显色培养基和核糖体DNA测序确定致病菌种,RAPD分析基因型.病理切片经HE染色,氯胺银和过碘酸雪夫染色观察真菌在组织中的形态.对致病菌进行体外药敏和胞外酶活性分析.病变组织直接镜检可见菌丝和孢子,4次真菌培养均有奶油样菌落生长,镜下见成簇卵圆形孢子和假菌丝.根据形态学、生理实验、ITS及D1/D2区DNA测序等鉴定为季也蒙念珠菌,且4株菌基因型一致.组织病理见角质层内有孢子,真皮内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上皮肉芽肿.该菌株对伊曲康唑的MIC值为1.5μg/mL.通过API ZYM系统测定出9种胞外酶活性.患者经内服酮康唑(0.2 g/d)和外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6个月后痊愈.
作者:向耘;冉玉平;代亚玲;张浩;何晓丹;万慧颖;王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用无血清培养基进行人头皮体外组织培养的可行性及培养头皮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方法 用元血清William E培养基进行人头皮气/液界面培养,用解剖显微镜检测毛发生长情况,HE染色法观察头皮组织结构变化,细胞毒性试剂盒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的乳酸脱氢酶活性.结果 头部皮肤经过22天的无血清William E培养基体外器官型培养,仍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毛干生长的长度在无血清William E培养基显著高于含血清MEM培养基(P《0.05).无血清William E培养基组分别在培养第2天和第16天LDH活性出现两个峰,而含血清MEM培养基在第12天出现峰值.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毛囊渐由生长期转变为退行期和休止期.结论 这一器官型头皮培养模型可用于头部皮肤及毛囊的研究.
作者:张宪旗;吕中法;郑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在整形美容手术中,常发生转移皮瓣、移植皮片及伤口坏死、感染等情况,临床上常采用抗感染、换药等处理,且再手术植皮率很高.
作者:张洪;罗彤;程中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降血脂药物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对曲霉体外抗真菌活性,以及它们与唑类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的联合抗曲霉作用.方法 分别用纸片扩散法和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对烟曲霉、黄曲霉、土曲霉和黑曲霉的抗菌活性.用纸片扩散法、琼脂扩散联合Etest法测两种药物与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的联合抗曲霉作用.结果 纸片扩散法显示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有体外抗曲霉活性.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对烟曲霉的低抑菌浓度(MIC)范围分别为8~128 μg/mL、4~64 μg/mL;低杀菌浓度(MFC)与MIC的差异在2个稀释度内.对于非烟曲霉,48 h时,20 μg洛伐他汀或辛伐他汀不能产生清晰抑菌圈.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对黄曲霉的MIC分别为128 μg/mL和64 μg/mL;两者对土曲霉和黑曲霉的MIC均》256 μg/mL.洛伐他汀、辛伐他汀与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均无协同作用.结论 在体外,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有抗曲霉活性;但与唑类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无协同作用.
作者:乔建军;万喆;李若瑜;刘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例1 女,56岁,因左前臂内侧反复出现红色丘疹及结节近1年,于2004年10月13日来我院就诊.
作者:关杨;肖尹;孙建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对寻常型银屑病有较好的疗效和较少的不良反应,全仓NB-UVB治疗仪,具有操作方便,剂量易控制等优点.
作者:单晓峰;杨宝琦;刘荣;王长亮;张福仁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例1 女,65岁.右足拇趾甲逐渐增厚变形7年,以至不能正常穿鞋走路.患者平素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病例.体检:一般情况好.
作者:孙晨薇;胡建中;孙玫;骆仲智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汉防己甲素在体外对氟康唑增效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分别提取16株白念珠菌酵母相总RNA,采用RT-PCR方法 比较汉防己甲素作用前及作用24 h后白念珠菌药物外排泵基因MDR1、FLU1、CDR1、CDR2在氟康唑敏感、剂量依赖性敏感、耐药株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汉防己甲素作用前,MDR1、FLU1、CDR1、CDR2表达水平在氟康唑敏感、剂量依赖性敏感、耐药株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防己甲素作用24 h后,与作用前相比,MDR1在氟康唑耐药株中、FLU1在氟康唑剂量依赖性敏感、耐药株中、CDR1和CDR2在氟康唑敏感、剂量依赖性敏感、耐药株中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汉防已甲素在体外对氟康唑抗白念珠菌活性增效作用的分子机制与抑制药物外排泵基因MDR1、FLU1、CDR1、CDR2的表达均有关.
作者:高爱莉;张宏;莫宏波;姜红浩;王凯丽;巢和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患者男,49岁.因颈部、腋下、腹股沟皮肤松弛2年半来我院就诊.患者于2年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皮肤松弛下垂,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渐加重并累及双侧腋下、腹股沟皮肤.
作者:张洁尘;侯伟;姜祎群;冯素英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毛发红糠疹(pityriasis rubra pilaris,PRP)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毛囊角化性丘疹和橙黄色鳞屑性斑块为特征的角化性皮肤病[1].
作者:刘彤云;崔盘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已有研究显示,皮肤划痕症患者心理健康状态总体上较正常人差,并存在多种不利的心理症状[1].
作者:贾爱华;李玉平;李艳玲;四荣联;杨学丽;姚春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