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特应性皮炎患者瘙痒性皮损中神经形态变化及蛋白酶活化受体2的表达

倪春雅;刘玲玲;窦侠;弓月;朱学骏

关键词:皮炎, 特应性, 瘙痒症, 神经纤维, 受体, PAR-2
摘要:目的 探讨皮肤神经及蛋白酶活化受体2(PAR2)在特应性皮炎瘙痒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取特应性皮炎患者(7例)慢性期瘙痒性皮损及正常人(7例)皮肤,用真皮单片制备技术,免疫荧光双染标记,比较皮损与正常皮肤中神经形态变化及PAR2表达.结果 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及正常人皮肤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PAR2及P物质(SP)/PAR2免疫荧光双染均呈阳性表达,阳性部分基本重叠.与正常皮肤比较,瘙痒性皮损中PGP9.5阳性神经纤维总长度增加,直径增大(P<0.05),SP阳性神经纤维总长度没有明显变化(P>0.05),但直径增大(P<0.05);瘙痒性皮损中PAR2和SP免疫荧光的累积光密度值增加(P<0.05).结论 特应性皮炎慢性期瘙痒性皮损中出现神经纤维明显增生,PAR2及SP在神经上的表达上调,提示蛋白酶-PAR2通路的信号增强可能与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瘙痒的机制有关.
中华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毛囊黏蛋白病二例

    例1男,25岁,因左颧部红斑、丘疹半年,加重2个月,于2006年2月来本院就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左颧部出现散在淡红色斑丘疹,微痒,随后皮损增多,并逐渐扩大,融合成斑块,日晒后稍加重.

    作者:贺美林;张开;陈龙;陈红英;姜一化;孔庆云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汞相关狒狒综合征一例

    患者女,29岁,产后2个月,哺乳期.因右前臂红肿、水疱、破溃3天,颈部、腋下、乳下、腰腹部、腹股沟、胭窝对称性水肿性红斑伴发热1天于2007年12月29日就诊.

    作者:李东宁;王克攀;王莉丽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壮族人寻常性银屑病与HLA-DQA1和DQB1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和免疫学因素在银屑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疾病的关联分析和基因扫描技术揭示,多个基因特别是白细胞抗原(HLA)基因某些位点与银屑病的发病有关,并存在种族、地域的差异.

    作者:郑文军;温斯健;林有坤;潘尚领;秦书明;费冬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一例

    患者女,32岁,因反复面部起皮疹伴瘙痒1年余,再发1周于2007年7月24日至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于2006年5月无明显诱因额部、双颊部出现钱币大小红斑,患者未予重视,至当地美容院进行治疗(具体不详),红斑逐渐变淡.

    作者:游弋;郝飞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葡萄牙念珠菌致头皮念珠菌病一例

    患者男,78岁,因头顶部红色丘疹4年余,出现红斑、结痂2个月于2007年7月13日来我院就诊.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头顶部出现一绿豆大小红色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未行任何诊治.

    作者:朱敬先;朱海军;王启明;林元珠;张金艳;白逢彦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趋化因子CCL27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CCL27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1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和45例健康人血清CCL27水平.结果 61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CCL27水平为(670.02±262.15)ng/L,健康人对照组为(373.10±92.84)n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8,P<0.01).进行期患者血清CCL27水平为(799.94±214.54)ng/L,静止期为(422.57 ±135.53)n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9,P<0.01).经药物治疗8周后,银屑病患者PASI评分下降70%以上者36例,其CCL27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5,P<0.01);PASI评分下降不足70%者25例,CCL27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P>0.05).61例银屑病患者血清CCL27水平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r=0.58,P<0.01).结论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CCL27水平明显增高,并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作者:殷文浩;丁韧烨;盛桂芳;吴贤杰;陈怿;谭宇辉;郑敏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眶部任意型皮瓣修复眼睑分裂痣术后缺损

    眼睑分裂痣的完整切除具有较大的难度,原因在于如何在保证美容效果的同时不影响眼睑的闭合.我们自2000年始应用皮瓣移植修复手术切除分裂痣后形成的缺损,经皮瓣转移缝合一期修复创面.

    作者:杨亚东;鲁元刚;伍津津;黄应霞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甲真菌病诊治指南(2008年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及国内相关知名专家反复讨论和修改,将甲真菌病诊疗指南成文如下,供国内同行参考.

    作者: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特应性皮炎患者瘙痒性皮损中神经形态变化及蛋白酶活化受体2的表达

    目的 探讨皮肤神经及蛋白酶活化受体2(PAR2)在特应性皮炎瘙痒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取特应性皮炎患者(7例)慢性期瘙痒性皮损及正常人(7例)皮肤,用真皮单片制备技术,免疫荧光双染标记,比较皮损与正常皮肤中神经形态变化及PAR2表达.结果 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及正常人皮肤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PAR2及P物质(SP)/PAR2免疫荧光双染均呈阳性表达,阳性部分基本重叠.与正常皮肤比较,瘙痒性皮损中PGP9.5阳性神经纤维总长度增加,直径增大(P<0.05),SP阳性神经纤维总长度没有明显变化(P>0.05),但直径增大(P<0.05);瘙痒性皮损中PAR2和SP免疫荧光的累积光密度值增加(P<0.05).结论 特应性皮炎慢性期瘙痒性皮损中出现神经纤维明显增生,PAR2及SP在神经上的表达上调,提示蛋白酶-PAR2通路的信号增强可能与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瘙痒的机制有关.

    作者:倪春雅;刘玲玲;窦侠;弓月;朱学骏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白癜风一例

    患者男,13岁.因左眼旁皮肤出现白斑,渐扩大,于2007年5月15日来院就诊.患者自1年前开始左眼内侧皮肤出现白斑,未治疗,后渐扩大.发病前局部无外伤、炎症及用药史.既往史及家族史:患者平素身体健康,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作者:朱光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有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并假阿洪病一例及连接蛋白基因突变检测

    目的 对1例有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并假阿洪病的患者进行了连接蛋白基因突变检测.方法 收集该患者及其正常家属(姐姐)的外周血标本提取总DNA,扩增GJB2、GJB5、GJB6基因的部分编码区序列,双向测序验证基因突变.结果 患者及其姐姐的GJB5、GJB6基因均未检测到突变.在患者GJB2基因检测到2处突变(V27I和V37I),其姐姐的基凶序列未见突变位点.结论 有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并假阿洪病患者不一定出现GJB6基因突变,可能有别的基因参与致病.

    作者:张军民;章慧;林佳吟;席丽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开口环式包皮环切术

    目前治疗包皮过长和包茎普遍使用的是包皮去除环及传统手术切除,但是包皮去除环在安环、拆环、拆环后出血、手术成本等多方面有所不足.我们在2005年4月至2008年3月,对包茎或包皮过长的患者使用自行设计并已获国家专利(专利号2007201567062)的开口环进行包皮环切术.

    作者:曹崇光;雷山川;曾祥生;秦家隆;吴景凤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压力对白癜风负压吸疱自体表皮移植的影响

    负压吸疱自体表皮片移植是治疗稳定期白癜风常用方法之一.供皮区一般选择腹部、臀部等不影响美容的部位.我们通过观察不同压力下腹部起疱情况、真表皮分离部位,黑素细胞培养观察黑素细胞数量,寻求腹部起疱合适的压力,从而提高负压吸疱移植治疗白癜风的疗效.

    作者:章莉;尉晓冬;郑俊惠;郑冬娣;许爱娥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类脂质蛋白沉积症一例

    患者女,21岁.2007年9月12日因面部网状黄白色丘疹、瘢痕,伴声音嘶哑20年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生后不久即出现声音嘶哑,皮肤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就易受伤,不易愈合,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

    作者:张洁;李冬芹;尹光文;代永霞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伴干燥综合征一例

    患者女,38岁.6年前双侧大阴唇出现红斑、丘疹,偶痒,逐渐融合成斑块,表面糜烂、破溃,渐延及会阴、肛周.半年前右下颌出现直径约为1.5 cm皮下结节,表面皮肤正常,质硬,有酸胀感,渐增大,4个月前左颏部出现直径约0.5 cm皮下硬结.自觉眼干、口干20年余.实验室检查血ANA 1∶320颗粒型,SSA抗体阳性.唇腺病理活检:小唾液腺组织内灶性淋巴细胞浸润.右下颌肿块穿刺,见肿瘤细胞.右大阴唇皮损病理活检:真皮内致密组织细胞样细胞浸润,形态不规则,胞质丰富淡染或嗜酸性,少数核分裂;免疫组化S100及CD1a阳性.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伴发干燥综合征.经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糖皮质激素联合依托泊苷化疗后病情好转.

    作者:林尽染;陈明华;陈波斌;黄琼;徐金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CD147 siRNA转染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147的表达及细胞增殖、活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转染CD147 siRNA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CD147的表达及细胞增殖、活化的影响.方法 将化学合成的CD147 siRNA通过电转染至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细胞在转染96 h内CD147 mRNA的表达变化.采用噻唑蓝法检测转染CD147 siRNA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CD147 siRNA对T淋巴细胞活化标记分子CD25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未转染组比较,转染CD147 siRNA 24 h后,T淋巴细胞的CD147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至转染后48 h降低为明显(P<0.01),而转染后96 h恢复至接近转染前水平(P>0.05);转染CD147 siRNA 24 h、48 h、72 h后,T淋巴细胞的增殖水平显著下降,抑制率分别为(44.5±3.13)%、(50.7±3.5)%、(53.98±4.15)%(P值均<0.01),CD25的表达也明显降低(P值均<0.01).结论 CD147分子与银屑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化能力相关,可能是一种新的银屑病治疗靶分子.

    作者:常静;陈翔;粟娟;匡叶红;鲁慧;彭胜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维生素C和烟酰胺对原代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维生素C和烟酰胺对原代培养人表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取正常人手术切除的包皮,应用热溶素分离表皮与真皮,以胰蛋白酶及EDTA分离表皮细胞为单个细胞.以NIH-3T3作为饲养细胞,单个表皮细胞培养于表皮完全培养基内.将培养的人表皮细胞等分为三份;一份加维生素C,一份加烟酰胺,另一份为完全培养液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免疫斑点印迹阵列技术检测C-myc、细胞周期蛋白D1、丝聚合蛋白及内披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各组集落数不同,维生素C组>对照组>烟酰胺组,维生素C组的集落形态与对照组近似,而与烟酰胺组差异较大.与对照组相比,维生素C组C-myc、细胞周期蛋白D1、丝聚合蛋白及内披蛋白的表达均上调(P值均<0.05);烟酰胺组丝聚合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内披蛋白表达变动不明显(P>0.05),而C-myc表达下调(P<0.05).结论 维生索C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均有促进作用.烟酰胺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有促进作用,但对其增殖却有抑制作用.

    作者:王菲菲;李红文;吴景兰;郑乃刚;王一菱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初次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目的 建立并评价初次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小鼠模型.方法 用1-氟-2,4二硝基苯(DNFB)分别制作经典ACD小鼠模型及初次ACD模型,在以下3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以激发前后耳肿度为临床观察指标;以ELISA与实时RT-PCR方法检测耳组织中IL-2、INF-γ与IL-4的表达水平;进行局部淋巴结分析(LLNA),以流式细胞术检测耳引流淋巴结中淋巴细胞增殖与活化的情况.结果 初次ACD小鼠模型耳背部单次用药6天后出现较明显的耳肿度变化,这与经典ACD模型自诱导至炎症出现的时间相同;与经典ACD小鼠模型相似,初次ACD小鼠模型的耳肿度亦呈现出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二者组织浸润细胞均以单一核细胞为主;与正常小鼠相比,二者组织中Th1型细胞因子IL-2与IFN-γ表达均增加,Th2型凶子IL-4均未增加,耳引流淋巴结中T淋巴细胞均出现明显增殖与活化.结论 初次ACD模型与经典模型机制相似,均为Th1型变态反应,二者可以互用.

    作者:李圆圆;阎春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雄激素受体基因第一外显子CAG重复序列长度多态性与痤疮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人雄激素受体基因第一外显子CAG重复序列长度多态性与痤疮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中国东北地区238例痤疮患者和207例健康对照,抽取外周血后分离纯化出基因组DNA,采用微卫星扫描(STRs)方法分析CAG重复序列的多态性.结果 男性病例组和对照组的CAG重复均数分别为22.70±3.09和23.48±2.83,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将对照组中CAG重复次数的中位数23作为分割点分组比较,长/短CAG片段在男性病例和对照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携带有CAG短片段的男性较携带CAG长片段的男性患痤疮的风险性明显增加(OR值2.07;95%可信限为1.21~3.54).女性病例组和对照组的CAG重复均数分别为23.41±2.87和23.85±0.2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5);按中位数分组比较长/短CAG片段在女性病例和对照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携带有CAG短片段的女性患痤疮的风险性明显增加(P=0.013,OR值2.05;95%可信限为1.18~3.56).结论 雄激素受体基因第一外显子CAG的重复次数与中国东北地区痤疮的发生有关,CAG重复次数少的男性个体患痤疮的风险性增加,雄激素受体基因第一外显子CAG的重复次数可作为痤疮的遗传易感标志之一.

    作者:庞莹;何春涤;刘勇;朱红;魏彬;王凯波;赵宁;王雅坤;肖汀;姜弈;魏华臣;陈洪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人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内化和下调的研究

    目的 了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转导与负反馈调节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沉淀、免疫印迹、间接免疫荧光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等技术,研究HaCaT和CHOwt细胞株中多种配体诱导的EGFR内化和下调情况.结果 免疫印迹检测表明,表皮生长因子(EGF)与肝素结合的EGF(HB-EGF)可引起EGFR总量的快速下调,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及Heregulin则未明显促进受体的降解.EGF、HB-EGF和TGFα处理HaCaT细胞较长时间后活化型受体数量亦不同程度减少.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未处理细胞的EGFR主要分布在胞膜,胞质亦见少量分布.经10 min EGF处理后EGFR聚集成斑状结构(HaCaT细胞明显),并形成内吞体(CHOwt细胞明显),而此时EGFR总量尚未发生明显改变.经过4 h EGF处理后,HaCaT和CHOwt细胞内EGFR信号明显减弱,说明此时受体已经下调.结论 不同配体对HaCaT细胞的EGFR总量及活化型受体的下调作用不同.HaCaT和CHOwt细胞EGFR内化和下调的信号转导机制可能存在差异.

    作者:茅晓红;许凤芝;刘伦飞;陈积愫;劳力民 刊期: 2008年第12期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