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发副耳并面横裂一例

仲伟丽;朱会霞;隋国庆;宋全法

关键词:副耳, 患儿父母, 年龄增长
摘要:患儿男,8个月,因左侧面部多发肿物于2008年5月1日就诊,患儿父母诉该患儿自出生便发现左侧而部多个肿物,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并左侧口角较大.
中华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开口环式包皮环切术

    目前治疗包皮过长和包茎普遍使用的是包皮去除环及传统手术切除,但是包皮去除环在安环、拆环、拆环后出血、手术成本等多方面有所不足.我们在2005年4月至2008年3月,对包茎或包皮过长的患者使用自行设计并已获国家专利(专利号2007201567062)的开口环进行包皮环切术.

    作者:曹崇光;雷山川;曾祥生;秦家隆;吴景凤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葡萄牙念珠菌致头皮念珠菌病一例

    患者男,78岁,因头顶部红色丘疹4年余,出现红斑、结痂2个月于2007年7月13日来我院就诊.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头顶部出现一绿豆大小红色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未行任何诊治.

    作者:朱敬先;朱海军;王启明;林元珠;张金艳;白逢彦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以葡萄膜炎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梅毒一例

    患者男,55岁,因双眼视力下降4月余于2007年8月25日入院.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眼先后出现视物模糊,视力进行性下降.曾于外院诊断为右眼急性视网膜坏死.给予抗病毒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球旁注射等治疗,效果不佳.

    作者:张妤;王懿娜;方红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压力对白癜风负压吸疱自体表皮移植的影响

    负压吸疱自体表皮片移植是治疗稳定期白癜风常用方法之一.供皮区一般选择腹部、臀部等不影响美容的部位.我们通过观察不同压力下腹部起疱情况、真表皮分离部位,黑素细胞培养观察黑素细胞数量,寻求腹部起疱合适的压力,从而提高负压吸疱移植治疗白癜风的疗效.

    作者:章莉;尉晓冬;郑俊惠;郑冬娣;许爱娥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多发副耳并面横裂一例

    患儿男,8个月,因左侧面部多发肿物于2008年5月1日就诊,患儿父母诉该患儿自出生便发现左侧而部多个肿物,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并左侧口角较大.

    作者:仲伟丽;朱会霞;隋国庆;宋全法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壮族人寻常性银屑病与HLA-DQA1和DQB1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和免疫学因素在银屑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疾病的关联分析和基因扫描技术揭示,多个基因特别是白细胞抗原(HLA)基因某些位点与银屑病的发病有关,并存在种族、地域的差异.

    作者:郑文军;温斯健;林有坤;潘尚领;秦书明;费冬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初次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目的 建立并评价初次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小鼠模型.方法 用1-氟-2,4二硝基苯(DNFB)分别制作经典ACD小鼠模型及初次ACD模型,在以下3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以激发前后耳肿度为临床观察指标;以ELISA与实时RT-PCR方法检测耳组织中IL-2、INF-γ与IL-4的表达水平;进行局部淋巴结分析(LLNA),以流式细胞术检测耳引流淋巴结中淋巴细胞增殖与活化的情况.结果 初次ACD小鼠模型耳背部单次用药6天后出现较明显的耳肿度变化,这与经典ACD模型自诱导至炎症出现的时间相同;与经典ACD小鼠模型相似,初次ACD小鼠模型的耳肿度亦呈现出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二者组织浸润细胞均以单一核细胞为主;与正常小鼠相比,二者组织中Th1型细胞因子IL-2与IFN-γ表达均增加,Th2型凶子IL-4均未增加,耳引流淋巴结中T淋巴细胞均出现明显增殖与活化.结论 初次ACD模型与经典模型机制相似,均为Th1型变态反应,二者可以互用.

    作者:李圆圆;阎春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7在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的表达与恶性黑素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研究MMP7在恶性黑素瘤(30例)、交界痣(30例)、正常人皮肤(15例)组织中的表达,并观察其在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株和不同浓度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转染的裸鼠体内恶性黑素瘤移植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MMP7在恶性黑素瘤组、交界痣组及正常人皮肤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3%(25/30)、6.67%(2/30)和0,恶性黑素瘤组与交界痣组MMP7的阳件表达率比较,x2=35.62,P<0.01;交界痣组与正常人皮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20、30 μmol/L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对裸鼠体内恶性黑素瘤移植瘤MMP7表达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30 μmol/L组的抑制作用强,与其他2个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7在A375细胞株中呈强阳性表达.结论 MMP7在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交界痣和正常人皮肤;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对裸鼠体内恶性黑素瘤移植瘤中MMP7的表达有显著抑制效应;MMP7在A375细胞株中呈强阳性表达.

    作者:孟静;于建斌;张江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肛周浆细胞肉芽肿一例

    患者女,58岁.因肛周疣状肿块伴瘙痒7个月,增大伴疼痛1个月于2007年5月入院.7个月前患者自觉肛门及外阴部瘙痒伴灼热,时伴里急后重,并于肌门处出现一黄豆大丘疹,为淡红色,表面光滑,无疼痛,未进行治疗.近1个月来肿块逐渐呈分叶状增大,仍瘙痒,有时疼痛.

    作者:周愔;张林;何黎;万屏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肝炎的性传播途径和皮肤表现

    目前至少有5种人类肝炎病毒,即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

    作者:邵长庚;李奇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一例

    患者女,32岁,因反复面部起皮疹伴瘙痒1年余,再发1周于2007年7月24日至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于2006年5月无明显诱因额部、双颊部出现钱币大小红斑,患者未予重视,至当地美容院进行治疗(具体不详),红斑逐渐变淡.

    作者:游弋;郝飞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CD147 siRNA转染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147的表达及细胞增殖、活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转染CD147 siRNA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CD147的表达及细胞增殖、活化的影响.方法 将化学合成的CD147 siRNA通过电转染至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细胞在转染96 h内CD147 mRNA的表达变化.采用噻唑蓝法检测转染CD147 siRNA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CD147 siRNA对T淋巴细胞活化标记分子CD25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未转染组比较,转染CD147 siRNA 24 h后,T淋巴细胞的CD147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至转染后48 h降低为明显(P<0.01),而转染后96 h恢复至接近转染前水平(P>0.05);转染CD147 siRNA 24 h、48 h、72 h后,T淋巴细胞的增殖水平显著下降,抑制率分别为(44.5±3.13)%、(50.7±3.5)%、(53.98±4.15)%(P值均<0.01),CD25的表达也明显降低(P值均<0.01).结论 CD147分子与银屑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化能力相关,可能是一种新的银屑病治疗靶分子.

    作者:常静;陈翔;粟娟;匡叶红;鲁慧;彭胜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趋化因子CCL27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CCL27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1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和45例健康人血清CCL27水平.结果 61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CCL27水平为(670.02±262.15)ng/L,健康人对照组为(373.10±92.84)n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8,P<0.01).进行期患者血清CCL27水平为(799.94±214.54)ng/L,静止期为(422.57 ±135.53)n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9,P<0.01).经药物治疗8周后,银屑病患者PASI评分下降70%以上者36例,其CCL27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5,P<0.01);PASI评分下降不足70%者25例,CCL27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P>0.05).61例银屑病患者血清CCL27水平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r=0.58,P<0.01).结论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CCL27水平明显增高,并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作者:殷文浩;丁韧烨;盛桂芳;吴贤杰;陈怿;谭宇辉;郑敏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防晒剂开发的基本原理

    一直以来,目光被认为是有益于人类健康的.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日光对皮肤有急慢性损伤作用.

    作者:尚淑贤;甄雅贤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依匹斯汀等抗组胺药物抗炎作用的研究

    目的 观察依匹斯汀等几种临床常用抗组胺药物对卵蛋白致敏小鼠脾淋巴细胞表达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小鼠腹腔注射卵蛋白构建致敏动物模型,分离小鼠脾淋巴细胞,以依匹斯汀等儿种抗组胺药物进行阻断处理.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培养细胞上清液中白三烯B4(LTB4)、白介素4(IL-4)、白介素5(IL-5)的水平.结果 依匹斯汀具有明显的抑制敛敏淋巴细胞释放LTB4、IL-4、IL-5的作用,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在相同作用浓度下,依匹斯汀组致敏淋巴细胞释放的LTB4浓度显著低于依巴斯汀组和西替利嗪组;IL-4浓度显著低于西替利嗪组,与依巴斯汀组相当;IL-5的浓度显著低于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组.结论 依匹斯汀具有较强的抗炎症作用.

    作者:谭燃景;郝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有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并假阿洪病一例及连接蛋白基因突变检测

    目的 对1例有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并假阿洪病的患者进行了连接蛋白基因突变检测.方法 收集该患者及其正常家属(姐姐)的外周血标本提取总DNA,扩增GJB2、GJB5、GJB6基因的部分编码区序列,双向测序验证基因突变.结果 患者及其姐姐的GJB5、GJB6基因均未检测到突变.在患者GJB2基因检测到2处突变(V27I和V37I),其姐姐的基凶序列未见突变位点.结论 有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并假阿洪病患者不一定出现GJB6基因突变,可能有别的基因参与致病.

    作者:张军民;章慧;林佳吟;席丽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维生素C和烟酰胺对原代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维生素C和烟酰胺对原代培养人表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取正常人手术切除的包皮,应用热溶素分离表皮与真皮,以胰蛋白酶及EDTA分离表皮细胞为单个细胞.以NIH-3T3作为饲养细胞,单个表皮细胞培养于表皮完全培养基内.将培养的人表皮细胞等分为三份;一份加维生素C,一份加烟酰胺,另一份为完全培养液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免疫斑点印迹阵列技术检测C-myc、细胞周期蛋白D1、丝聚合蛋白及内披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各组集落数不同,维生素C组>对照组>烟酰胺组,维生素C组的集落形态与对照组近似,而与烟酰胺组差异较大.与对照组相比,维生素C组C-myc、细胞周期蛋白D1、丝聚合蛋白及内披蛋白的表达均上调(P值均<0.05);烟酰胺组丝聚合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内披蛋白表达变动不明显(P>0.05),而C-myc表达下调(P<0.05).结论 维生索C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均有促进作用.烟酰胺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有促进作用,但对其增殖却有抑制作用.

    作者:王菲菲;李红文;吴景兰;郑乃刚;王一菱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特应性皮炎患者瘙痒性皮损中神经形态变化及蛋白酶活化受体2的表达

    目的 探讨皮肤神经及蛋白酶活化受体2(PAR2)在特应性皮炎瘙痒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取特应性皮炎患者(7例)慢性期瘙痒性皮损及正常人(7例)皮肤,用真皮单片制备技术,免疫荧光双染标记,比较皮损与正常皮肤中神经形态变化及PAR2表达.结果 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及正常人皮肤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PAR2及P物质(SP)/PAR2免疫荧光双染均呈阳性表达,阳性部分基本重叠.与正常皮肤比较,瘙痒性皮损中PGP9.5阳性神经纤维总长度增加,直径增大(P<0.05),SP阳性神经纤维总长度没有明显变化(P>0.05),但直径增大(P<0.05);瘙痒性皮损中PAR2和SP免疫荧光的累积光密度值增加(P<0.05).结论 特应性皮炎慢性期瘙痒性皮损中出现神经纤维明显增生,PAR2及SP在神经上的表达上调,提示蛋白酶-PAR2通路的信号增强可能与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瘙痒的机制有关.

    作者:倪春雅;刘玲玲;窦侠;弓月;朱学骏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毛囊黏蛋白病二例

    例1男,25岁,因左颧部红斑、丘疹半年,加重2个月,于2006年2月来本院就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左颧部出现散在淡红色斑丘疹,微痒,随后皮损增多,并逐渐扩大,融合成斑块,日晒后稍加重.

    作者:贺美林;张开;陈龙;陈红英;姜一化;孔庆云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华东地区汉族斑秃与HLA-DRB1*03、*04、*1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目的 探讨中国华东地区汉族人群HLA-DRB1基因与斑秃发病、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 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技术对已确诊为斑秃的158例和正常人对照组172例进行HLA-DRB1基因多态性分析.并比较斑秃患者不同发病年龄、发病次数、病程、家族史及严重程度与HLA-DRB1基因的关联性.结果 斑秃组HLA-DRB1*03、HLA-DRB1*11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斑秃组HLA-DRB1*04(OR=1.99,Pc=0.0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斑秃晚发组(发病年龄>16岁)(OR=1.94,Pc=0.02)、斑秃复发组(发病次数>1)和初发组(OR=2.49、Pc=0.02,OR=1.83、Pc=0.04)、病程>1年的患者(OR=2.94,Pc=0.01)、无家族史的患者(OR=1.97,Pc=0.02)、严重斑秃患者(OR=3.53,Pc=0.00)HLA-DRB1*04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升高.结论 中国华东地区汉族人群HLA-DRB1*04等位基因与斑秃发病、临床分型显著相关.

    作者:齐思思;徐峰;慕彰磊;盛友渔;楼玮;任永涛;萧名杰;张心菊;杨勤萍 刊期: 2008年第12期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