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玉;顾志英;徐金华;王侠生;廖康煌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近年来有关吸烟、嗜酒与银屑病关系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这一问题仍存在争议.我们对吸烟和嗜酒2个因素,采用荟萃(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系统性评价,为银屑病的预防和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庞春坤;刘云霞;刘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siRNA对恶性黑素瘤细胞株A375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siRNA真核表达载体pU-VEGF-siRNA将其表达载体经电穿孔转染A375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酶联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转染后的A375细胞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应用细胞计数比较转染组和对照组A375细胞增殖能力,将含转染组和对照组A375细胞的上清液分别培养人静脉内皮细胞(ECV-304),观察其生长情况,并用流式细胞仪观察转染pU-VEGF-siRNA载体对A375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转染pU-VEGF-siRNA载体后,A375细胞的VEGF 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并且其生长缓慢,其细胞周期出现亚二倍凋亡峰.用转染pU-VEGF-siRNA的A375细胞上清液培养的ECV-304细胞增殖力较对照组下降.结论通过RNA干扰技术阻断VEGF的表达,可抑制A375和ECV-304细胞增殖,诱导A375细胞凋亡.
作者:涂亚庭;陶娟;黄长征;张杏平;张丽霞;沈关心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检测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树突细胞(DC)亚群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25例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DC亚群(DC1/CD11c+和DC2/CD123+),并以26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CD123+DC百分数为(0.63±0.34)%比对照组(0.41±0.17)%明显增高(P<0.01).长病程组及复发患者CD123+DC增高明显(均为P<0.01),而短病程组及初发患者则无明显改变(均为P>0.05).尖锐湿疣患者组CD11c+DC百分数(1.40%±0.44%)与对照组(1.57%±0.7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DC2亚群占优势,导致向Th2样免疫反应偏移,此可能与尖锐湿疣的复发和病程的长短有关.
作者:钱起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我院参加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麻风病防治技术指导中心建立的淋球菌耐药监测协作网,首次对西安地区2002年分离的105株淋球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进行了监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冯莲凤;蔺军霞;阴爱珍;江敦信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例1男,33岁,入院前2周在龟头冠状沟、包皮皱褶部位出现红斑、水肿,质硬,伴有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如蚕豆大小,质硬无破溃.继之包皮肿胀加重,于肿瘤医院就诊,以肿物性质待查手术切除及淋巴结活检.术后包皮、龟头水肿不消退,转来我院.详询患者,发病前2个月有婚外性接触史.各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单士军;周之海;傅志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先证者男,24岁.患者2岁起双手掌、足底皮肤出现角化过度,皮肤表面出现细小裂纹,并有不同程度的增厚,随年龄增长,病情逐渐发展.皮损为光滑、硬化而均匀,半透明,蜡黄色,逐渐延伸至掌跖侧缘.皮肤科情况:掌跖角化明显,累及整个手掌或足底.局部皮肤增厚,失去弹性,足底和手掌粗糙不平,皮肤纹理处发生皲裂,部分裂口很深.患者既往健康,智力正常.毛发、牙齿发育均正常.
作者:韩维田;姜淼;边超英;王格;李学付;李伟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连接酶链反应(LCR)诊断性病患者尿道/宫颈中沙眼衣原体(Ct)的意义.方法STD门诊尿道(宫颈)炎患者276例,取尿道/宫颈拭子,以LCR分析法检测Ct.采用每4份标本相混合的方法分别以LCR分析法检测尿道/宫颈拭子标本中的Ct,其中56例患者同时进行尿道/宫颈拭子Ct细胞培养.差异性结果由PCR法扩增Ct的主要外膜蛋白基因来进行确认,确定LCR分析法检测Ct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LCR分析法检测尿道/宫颈拭子Ct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7%和100%.采用每4份标本相混合的方法分别以LCR分析法检测尿道/宫颈拭子标本中的Ct,与单独用每份标本逐一进行LCR检测比较,结果完全一致,符合率为100%.结论以尿道/宫颈拭子为标本,LCR分析法检测Ct的敏感性、特异性高.适用于诊断泌尿生殖道Ct感染.用标本相混合的方法LCR分析检测尿道/宫颈拭子标本中的Ct,适用于Ct感染的普查.
作者:郑和义;曹经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有多种炎症介质发挥了作用,其中组胺、白三烯B4(LTB4)和5-羟色胺(5-HT)是参与其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介质,结合治疗观察患者血浆中三者的水平有利于进一步了解荨麻疹的发病机制.我们对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中的组胺、LTB4和5-HT含量在应用咪唑斯汀(商品名皿治林,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前后进行了测定,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翠华;王琼;彭振辉;王冬云;刘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例1女,19岁.因舌尖部破溃10 d就诊.患者10 d前无明显诱因舌背前缘出现一片状糜烂面,无自觉症状.患者未婚,半年前有性接触史,否认有口交史.
作者:袁定芬;肖德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33岁,近来有嫖娼史.因外生殖器疼痛性溃疡伴淋巴结溢脓1个月而就诊.患者于1个月前出现外生殖器疼痛性溃疡,当时未引起注意,继而溃疡面积扩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逐渐加剧,淋巴结穿孔流脓.
作者:薛华忠;邵长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克隆和表达Ⅱ型单纯疱疹病毒gG基因的免疫优势表位片段.方法以PCR法扩增HSV-2的gG基因的免疫优势表位片段;将PCR产物与TOPO定向表达载体连接;然后鉴定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转化BL21StarTM菌株诱导表达目的蛋白;以免疫印迹法检测表达的目的蛋白.结果PCR法扩增出616 bp的DNA片段;通过PCR法及测序法证实重组质粒中含有616 bp的DNA片段,其中99.5%序列与目的基因序列一致.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蛋白在3 h时的表达产量高.免疫印迹法通过抗gG的单克隆抗体,证实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结论Ⅱ型单纯疱疹病毒的gG免疫优势表位基因片段的成功表达,为制备国产的HSV-2血清诊断试剂提供资料.
作者:王书崎;尹跃平;余艳华;赖伟红;蒋明军;陈强;陈祥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儿女,5个月.因左上臂活动受限15 d于2003年11月27日来我院就诊.患儿母亲15 d前给其穿衣时发现其左上臂抬高时哭闹不安,并发现左肩部肿胀,遂到乡医院就诊,用草药外敷症状无好转,且渐加重,甚至左上肢呈瘫痪状态,仅手部尚有活动,当地镇卫生院X线检查诊断考虑骨髓炎故而转诊我院.患儿自患病后无发热,第一胎足月顺产,定期进行预防接种,无其他特殊病史.父母体健,非近亲结婚,否认皮肤病史、外生殖器溃疡史及其他性病史.但其母亲婚前曾与另一男友有非婚性生活史,患儿就诊日查其母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1:16阳性,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阳性.
作者:林德儒;黄少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大观霉素与头孢曲松体外对沙眼衣原体的单独抗菌作用以及分别与红霉素、氧氟沙星和多西环素的联合抗菌作用.方法采用培养液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体外单独对沙眼衣原体的抗菌作用,棋盘格稀释法研究抗菌药物体外联合后的相互作用情况.受试沙眼衣原体株总共12例,临床株10例,质控株2例.Ridit检验比较不同抗菌药物联合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沙眼衣原体而言,大观霉素与头孢曲松和几种抗菌药物体外联合后多数为无关作用.大观霉素与红霉素或多西环素联合时,分别有42%(5/12)和50%(6/12)的菌株表现出协同作用;头孢曲松与多西环素联合时8%(1/12)的菌株为拮抗作用;氧氟沙星与头孢曲松联合时8%(1/12)表现为协同作用.统计结果显示,与大观霉素或头孢曲松联合时,红霉素、氧氟沙星及多西环素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红霉素或多西环素联合时,大观霉素比头孢曲松更为有效,U值分别为2.46和2.83,P值均<0.5;与氧氟沙星联合时,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大观霉素与红霉素或多西环素体外联合对沙眼衣原体能产生更好的协同作用.
作者:尚淑贤;夏隆庆;邵长庚;钟铭英;张津萍;赵建斌;王千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