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第三届全国实验皮肤病学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关键词:实验, 皮肤病学, 学术, 会议征文
摘要:
中华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一例

    患者女,35岁.左足底近端皮下结节伴疼痛1月余.1个月前不明原因出现左足底近端皮下结节,用手触之约有黄豆粒大小,自述有压痛且不能长时间站立和行走.否认有外伤史及其他疾病史.

    作者:顾敏;狄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咪喹莫特对BALB/c小鼠细胞因子生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咪喹莫特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ELISA检测经咪喹莫特灌胃(30 mg/kg)后不同时间点的BALB/c小鼠血清干扰素α(IFN-α)、白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浓度的变化.ELISA检测喂食咪喹莫特的BALB/c小鼠脾细胞在与0.25μg/mL刀豆素A共孵育时分泌IFN-γ、IL-4的能力.结果咪喹莫特体内诱导BALB/c小鼠生成IFN-α、IL-12,在诱导后2 h达高峰;咪喹莫特体内无诱导BALB/c小鼠生成IFN-γ、IL-4的作用;接受咪喹莫特灌胃的BALB/c小鼠脾细胞体外受ConA诱导时,分泌IFN-γ和IL-12的能力增强.结论咪喹莫特诱导BALB/c小鼠分泌IFN-α、IL-12等前炎症因子,并由此促进机体获得性免疫.

    作者:周小勇;李新宇;郑家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超声治疗尖锐湿疣临床观察

    2003年3-12月,我们对55例尖锐湿疣患者进行了超声治疗,并以CO2激光治疗53例尖锐湿疣患者作为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苏平;李成志;刁庆春;田耘博;梁成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微波与药物联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50例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以中老年为多见,因免疫力低下是一个重要诱因.其中老年患者可并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目前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较为棘手,单纯药物治疗疗效不令人满意.我们在临床上用微波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明显好于单纯药物治疗.

    作者:詹旭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基因在C57BL/6小鼠淋巴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通过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的介导,将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基因转染入C57BL/6小鼠淋巴细胞中,观察基因表达产物对B16细胞的作用.方法通过MTT法直接测定重组腺病毒颗粒感染的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介素2的水平.MTT法测定活细胞数目,以了解活化的C57BL/6小鼠淋巴细胞对B16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加入不同滴度的重组腺病毒颗粒后,C57BL/6小鼠淋巴细胞明显增殖;同时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介素2水平也明显增加.重组腺病毒颗粒转染的C57BL/6小鼠淋巴细胞可明显杀伤B16细胞,效/靶比越高,杀伤效应越明显.结论SEA基因可以在C57BL/6小鼠淋巴细胞中表达,并且表达产物能够活化C57BL/6小鼠淋巴细胞,进而杀伤B16细胞.

    作者:汪宇;陆洪光;程波;麦跃;余德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全国医学真菌学学习班办班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反义蛋白激酶Cξ下调角质形成细胞中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

    自从1977年发现蛋白激酶C(PKC)以来,研究证明PKC信号转导通路在细胞生长、分化等功能的调节中起关键的作用[1],我们以往的研究已证明细胞的增殖与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2,3].我们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从细胞增殖相关基因的角度,进一步探讨了反义PKCξ抑制Colo16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机制,为弄清PKCξ在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调控中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张晓艳;宋佩华;马圣清;柳惠图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男男性接触和性传播疾病

    男男性接触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自古即有,是一个多样的人群,包括素质性男同性恋者(gay)、双性恋和异性恋的男性.这一人群的发生和先天因素、后天养育以及其所处的环境有关.因为文化的原因,他们较普遍地拥有多个性伴和将肛门直肠、口腔视为性器官(肛交和口交),以满足性欲,因此属于性传播疾病(STD)的高危行为人群,特别是传播艾滋病(AIDS)和某些性病,因而是防治性病和艾滋病的重点人群.以下对MSM中的性病和艾滋病的流行、临床表现及其防治作一介绍.

    作者:邵长庚;曹宁校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皮肤混合瘤中bcl-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免疫组化研究

    目的探讨bcl-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皮肤混合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及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对12例皮肤混合瘤皮损标本中bcl-2和PCNA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12例患者的皮损标本均见bcl-2及PCNA阳性染色.肿瘤巢内,衬于囊腔和导管样结构内侧的肿瘤细胞示PCNA阳性,而上皮样肿瘤细胞示bcl-2阳性.bcl-2阳性的肿瘤细胞多呈PCNA阴性染色,而bcl-2阴性的肿瘤细胞多呈PCNA阳性染色.结论皮肤混合瘤中bcl-2、PCNA的异常表达似与此肿瘤的发生相关.

    作者:尤德渊;王艳东;尤海燕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一期梅毒多发性硬下疳一例

    患者男,32岁,以阴茎、龟头、包皮多发性硬结、溃烂10余天为主诉于2003年12月25日到我院就诊.自诉在就诊前1个月有非婚性接触史,未戴安全套.10 d前患者阴茎、龟头、包皮出现多个硬结,无明显自觉症状,很快溃烂,有少许渗液,无瘙痒及疼痛,3 d前发现左侧腹股沟出现质地较硬核桃大小的肿块,无发热、无尿道不适感,在当地就诊疑为梅毒,到我院进一步确诊.

    作者:尹光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新生儿蔓状血管瘤巨肢畸形一例

    新生儿男,出生前无宫内窘迫,足月自然产,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出现肩嵌顿,予以助产,20 min后胎儿娩出.生后面色苍白,无自主呼吸,四肢肌张力松弛,阿普加(Apgar)评分1 min为3分,为新生儿重度窒息,立即行气管插管,吸痰、头罩吸氧,10 min后出现哭声,自主呼吸恢复,面色转红.其母25岁,早孕反应重,持续1个月自行消失,孕3个月患重感冒,未服药,妊娠5个月后觉胎动活跃.自怀孕起每日喜饮橙汁1000~1500 mL,孕期有吸烟史,每日2~3支,分娩前2个月戒烟,妊娠23周B超提示未见异常,父母非近亲结婚.

    作者:张琳;高金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西安地区105株淋球菌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

    我院参加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麻风病防治技术指导中心建立的淋球菌耐药监测协作网,首次对西安地区2002年分离的105株淋球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进行了监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冯莲凤;蔺军霞;阴爱珍;江敦信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中细胞生长分化标志分子的表达

    角蛋白10(K10)、角蛋白17(K17)、角蛋白16(K16)、角质形成细胞转谷酰胺酶(TGK)、细丝聚集素是表皮细胞增生分化的重要标志分子.在病理情况下伴随着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分化异常,这些分子可有异常表达[1,2].我们通过免疫组化LAB法,以银屑病和正常人皮肤为对照,原位检测了K17、K16、TGK、细丝聚集素、K10在扁平疣、寻常疣、尖锐湿疣中的表达情况,现报道如下.

    作者:訾绍霞;刘玮;吴延芳;蔡瑞康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的远期疗效观察

    我们以前的研究证实头孢三嗪(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的近期临床和血清学疗效与苄星青霉素无明显差异,未发现药物过敏性休克的病例[1].为观察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的远期临床和血清学疗效,我们于1999年1-5月应用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31例,并进行了为期5年的随访,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孙乐栋;曾抗;周再高;刁友涛;林子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组胺、白三烯B4和5-羟色胺的变化

    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有多种炎症介质发挥了作用,其中组胺、白三烯B4(LTB4)和5-羟色胺(5-HT)是参与其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介质,结合治疗观察患者血浆中三者的水平有利于进一步了解荨麻疹的发病机制.我们对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中的组胺、LTB4和5-HT含量在应用咪唑斯汀(商品名皿治林,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前后进行了测定,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翠华;王琼;彭振辉;王冬云;刘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第三届全国实验皮肤病学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siRNA对恶性黑素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siRNA对恶性黑素瘤细胞株A375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siRNA真核表达载体pU-VEGF-siRNA将其表达载体经电穿孔转染A375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酶联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转染后的A375细胞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应用细胞计数比较转染组和对照组A375细胞增殖能力,将含转染组和对照组A375细胞的上清液分别培养人静脉内皮细胞(ECV-304),观察其生长情况,并用流式细胞仪观察转染pU-VEGF-siRNA载体对A375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转染pU-VEGF-siRNA载体后,A375细胞的VEGF 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并且其生长缓慢,其细胞周期出现亚二倍凋亡峰.用转染pU-VEGF-siRNA的A375细胞上清液培养的ECV-304细胞增殖力较对照组下降.结论通过RNA干扰技术阻断VEGF的表达,可抑制A375和ECV-304细胞增殖,诱导A375细胞凋亡.

    作者:涂亚庭;陶娟;黄长征;张杏平;张丽霞;沈关心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四种分枝杆菌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目的建立敏感、特异的快速检测4种分枝杆菌的方法.方法用特异性引物对结核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胞内分枝杆菌和堪萨斯分枝杆菌菌悬液DNA进行PCR扩增,验证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将上述4种分枝杆菌的特异性引物同时放入PCR扩增反应体系中,以此反应体系分别对该4种分枝杆菌菌悬液DNA、及其两两组合或特定的三重组合进行扩增,同时验证其敏感性.结果4种分枝杆菌的特异性引物分别放入各自的PCR扩增反应体系中,可分别特异性地扩增出该4种分枝杆菌对应的DNA片段,敏感性达1×101~1×102个菌细胞/mL.4种分枝杆菌的特异性引物同时放入同一PCR扩增反应体系中可分别特异性地扩增出对应的4种分枝杆菌单菌及其两两组合或三种分枝杆菌组合的DNA片段,敏感性达1×102~1×103个菌细胞/mL;4种分枝杆菌的特异性引物对其他分枝杆菌进行扩增,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多重PCR方法能敏感、特异地快速检测4种分枝杆菌.

    作者:王洪生;李晓杰;吴勤学;崔盘根;刘训荃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以口腔黏膜损害为首发表现的二期梅毒二例

    例1女,19岁.因舌尖部破溃10 d就诊.患者10 d前无明显诱因舌背前缘出现一片状糜烂面,无自觉症状.患者未婚,半年前有性接触史,否认有口交史.

    作者:袁定芬;肖德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头孢曲松治疗孕妇早期梅毒

    头孢曲松为第三代半合成头孢菌素,具有血浆有效浓度高、维持时间长、组织穿透力强、能通过胎盘屏障、对孕妇及胎儿危害小等特点.虽然一些研究发现头孢曲松可有效治疗神经梅毒和早期梅毒[1-3],但其治疗孕妇梅毒是否有效尚未见报道.1997年5月至2001年5月,我们用头孢曲松治疗了11例有青霉素过敏史或皮试阳性的早期梅毒孕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周平玉;顾志英;徐金华;王侠生;廖康煌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