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连接酶链反应检测性病患者沙眼衣原体感染

郑和义;曹经江

关键词:性传播疾病, 衣原体, 沙眼
摘要:目的评价连接酶链反应(LCR)诊断性病患者尿道/宫颈中沙眼衣原体(Ct)的意义.方法STD门诊尿道(宫颈)炎患者276例,取尿道/宫颈拭子,以LCR分析法检测Ct.采用每4份标本相混合的方法分别以LCR分析法检测尿道/宫颈拭子标本中的Ct,其中56例患者同时进行尿道/宫颈拭子Ct细胞培养.差异性结果由PCR法扩增Ct的主要外膜蛋白基因来进行确认,确定LCR分析法检测Ct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LCR分析法检测尿道/宫颈拭子Ct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7%和100%.采用每4份标本相混合的方法分别以LCR分析法检测尿道/宫颈拭子标本中的Ct,与单独用每份标本逐一进行LCR检测比较,结果完全一致,符合率为100%.结论以尿道/宫颈拭子为标本,LCR分析法检测Ct的敏感性、特异性高.适用于诊断泌尿生殖道Ct感染.用标本相混合的方法LCR分析检测尿道/宫颈拭子标本中的Ct,适用于Ct感染的普查.
中华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咪喹莫特对BALB/c小鼠细胞因子生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咪喹莫特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ELISA检测经咪喹莫特灌胃(30 mg/kg)后不同时间点的BALB/c小鼠血清干扰素α(IFN-α)、白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浓度的变化.ELISA检测喂食咪喹莫特的BALB/c小鼠脾细胞在与0.25μg/mL刀豆素A共孵育时分泌IFN-γ、IL-4的能力.结果咪喹莫特体内诱导BALB/c小鼠生成IFN-α、IL-12,在诱导后2 h达高峰;咪喹莫特体内无诱导BALB/c小鼠生成IFN-γ、IL-4的作用;接受咪喹莫特灌胃的BALB/c小鼠脾细胞体外受ConA诱导时,分泌IFN-γ和IL-12的能力增强.结论咪喹莫特诱导BALB/c小鼠分泌IFN-α、IL-12等前炎症因子,并由此促进机体获得性免疫.

    作者:周小勇;李新宇;郑家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吸烟和嗜酒与银屑病关系的Meta分析

    近年来有关吸烟、嗜酒与银屑病关系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这一问题仍存在争议.我们对吸烟和嗜酒2个因素,采用荟萃(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系统性评价,为银屑病的预防和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庞春坤;刘云霞;刘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反义蛋白激酶Cξ下调角质形成细胞中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

    自从1977年发现蛋白激酶C(PKC)以来,研究证明PKC信号转导通路在细胞生长、分化等功能的调节中起关键的作用[1],我们以往的研究已证明细胞的增殖与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2,3].我们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从细胞增殖相关基因的角度,进一步探讨了反义PKCξ抑制Colo16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机制,为弄清PKCξ在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调控中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张晓艳;宋佩华;马圣清;柳惠图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连接酶链反应检测性病患者沙眼衣原体感染

    目的评价连接酶链反应(LCR)诊断性病患者尿道/宫颈中沙眼衣原体(Ct)的意义.方法STD门诊尿道(宫颈)炎患者276例,取尿道/宫颈拭子,以LCR分析法检测Ct.采用每4份标本相混合的方法分别以LCR分析法检测尿道/宫颈拭子标本中的Ct,其中56例患者同时进行尿道/宫颈拭子Ct细胞培养.差异性结果由PCR法扩增Ct的主要外膜蛋白基因来进行确认,确定LCR分析法检测Ct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LCR分析法检测尿道/宫颈拭子Ct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7%和100%.采用每4份标本相混合的方法分别以LCR分析法检测尿道/宫颈拭子标本中的Ct,与单独用每份标本逐一进行LCR检测比较,结果完全一致,符合率为100%.结论以尿道/宫颈拭子为标本,LCR分析法检测Ct的敏感性、特异性高.适用于诊断泌尿生殖道Ct感染.用标本相混合的方法LCR分析检测尿道/宫颈拭子标本中的Ct,适用于Ct感染的普查.

    作者:郑和义;曹经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研究进展学习班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中细胞生长分化标志分子的表达

    角蛋白10(K10)、角蛋白17(K17)、角蛋白16(K16)、角质形成细胞转谷酰胺酶(TGK)、细丝聚集素是表皮细胞增生分化的重要标志分子.在病理情况下伴随着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分化异常,这些分子可有异常表达[1,2].我们通过免疫组化LAB法,以银屑病和正常人皮肤为对照,原位检测了K17、K16、TGK、细丝聚集素、K10在扁平疣、寻常疣、尖锐湿疣中的表达情况,现报道如下.

    作者:訾绍霞;刘玮;吴延芳;蔡瑞康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尖锐湿疣皮损中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研究

    目的采用反向杂交研究尖锐湿疣皮损中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状况.方法提取尖锐湿疣新鲜标本的HPV DNA,采用PGMY09/11引物系统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PCR产物在标记有37种HPV型特异性探针的尼龙膜条带上进行HPV DNA杂交分型.所有DNA模板采用HPV6和11型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验证.数据经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杂交结果显示201例标本HPVDNA均为阳性,共发现31种HPV基因型,其主要的HPV基因型名称及所占比例分别如下:HPV11(53.7%,108/201)、HPV6(43.8%,88/201)、HPV16(6.5%,13/201)、HPV52(6.0%,12/201)、HPV33和HPVcp6108(均为5.5%,11/201)、HPV42(5.0%,10/201)等.60.2%(121/201)的标本由单一型HPV感染,39.8%的标本由混合型HPV感染.HPV6和11型特异性引物PCR结果显示HPV6和11的阳性率分别为45.8%和56.2%,与杂交结果比较,一致性分别为98.5%和96.5%,κ值分别为0.97和0.93,P值均<0.001.结论至少有31种HPV基因型与尖锐湿疣相关.HPV11阳性率高,HPV68、40、54、67、73、82、35、64和83在尖锐湿疣中少见,HPV cp6108在尖锐湿疣中首次发现,且阳性率较高(与HPV33并列第5位).HPV26、69、70、71、72和IS39可能与尖锐湿疣不相关.尖锐湿疣中单一型和混合型HPV阳性率分别为60.2%(121/201)和39.8%(80/201).

    作者:蒋明军;王书崎;龚向东;余艳华;陈强;高省;尹跃平;韩国柱;孙建方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全国艾滋病性病高级培训班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梅毒合并疑似软下疳性横痃一例

    患者男,33岁,近来有嫖娼史.因外生殖器疼痛性溃疡伴淋巴结溢脓1个月而就诊.患者于1个月前出现外生殖器疼痛性溃疡,当时未引起注意,继而溃疡面积扩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逐渐加剧,淋巴结穿孔流脓.

    作者:薛华忠;邵长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皮肤混合瘤中bcl-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免疫组化研究

    目的探讨bcl-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皮肤混合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及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对12例皮肤混合瘤皮损标本中bcl-2和PCNA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12例患者的皮损标本均见bcl-2及PCNA阳性染色.肿瘤巢内,衬于囊腔和导管样结构内侧的肿瘤细胞示PCNA阳性,而上皮样肿瘤细胞示bcl-2阳性.bcl-2阳性的肿瘤细胞多呈PCNA阴性染色,而bcl-2阴性的肿瘤细胞多呈PCNA阳性染色.结论皮肤混合瘤中bcl-2、PCNA的异常表达似与此肿瘤的发生相关.

    作者:尤德渊;王艳东;尤海燕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以骨骼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早期胎传梅毒一例

    患儿女,5个月.因左上臂活动受限15 d于2003年11月27日来我院就诊.患儿母亲15 d前给其穿衣时发现其左上臂抬高时哭闹不安,并发现左肩部肿胀,遂到乡医院就诊,用草药外敷症状无好转,且渐加重,甚至左上肢呈瘫痪状态,仅手部尚有活动,当地镇卫生院X线检查诊断考虑骨髓炎故而转诊我院.患儿自患病后无发热,第一胎足月顺产,定期进行预防接种,无其他特殊病史.父母体健,非近亲结婚,否认皮肤病史、外生殖器溃疡史及其他性病史.但其母亲婚前曾与另一男友有非婚性生活史,患儿就诊日查其母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1:16阳性,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阳性.

    作者:林德儒;黄少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尖锐湿疣皮损中人乳头瘤病毒

    我科于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测定尖锐湿疣患者皮损中的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并与醋酸白试验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武;王昕;李铮;张海燕;于娜;赵娜;王惠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多中心、随机、双盲研究

    目的观察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肛周和外生殖器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受试者每周3次局部外搽研究药物,用药后6~8 h用清水清洗,疗程8周.疣体完全消退者继续随访1个月以观察复发率.结果共有231例肛周及外生殖器尖锐湿疣患者参加本次研究,其中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组116例,安慰剂对照组115例.治疗后2、4、6、8周的痊愈率在治疗组分别为8.41%、30.84%、49.53%及61.68%,对照组分别为2.68%、7.14%、16.07%及24.1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疗后2、4、6、8周的有效率在治疗组分别为34.58%、60.75%、68.22%及74.77%,对照组分别为10.72%、18.75%、28.57%及32.1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痊愈患者随访1个月后的复发率为10.6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无系统不良反应,仅有给药部位的局部不良反应,以轻度和中度红斑为多见,发生率为34.55%.结论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肛周和外生殖器尖锐湿疣疗效好,安全性好,使用方便.

    作者:陈昆;郭在培;毕志刚;林宝珠;陈兴平;常宝珠;张谊之;张美华;曾凡钦;江文;顾恒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微波与药物联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50例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以中老年为多见,因免疫力低下是一个重要诱因.其中老年患者可并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目前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较为棘手,单纯药物治疗疗效不令人满意.我们在临床上用微波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明显好于单纯药物治疗.

    作者:詹旭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头孢曲松治疗孕妇早期梅毒

    头孢曲松为第三代半合成头孢菌素,具有血浆有效浓度高、维持时间长、组织穿透力强、能通过胎盘屏障、对孕妇及胎儿危害小等特点.虽然一些研究发现头孢曲松可有效治疗神经梅毒和早期梅毒[1-3],但其治疗孕妇梅毒是否有效尚未见报道.1997年5月至2001年5月,我们用头孢曲松治疗了11例有青霉素过敏史或皮试阳性的早期梅毒孕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周平玉;顾志英;徐金华;王侠生;廖康煌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树突细胞亚群的检测

    目的检测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树突细胞(DC)亚群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25例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DC亚群(DC1/CD11c+和DC2/CD123+),并以26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CD123+DC百分数为(0.63±0.34)%比对照组(0.41±0.17)%明显增高(P<0.01).长病程组及复发患者CD123+DC增高明显(均为P<0.01),而短病程组及初发患者则无明显改变(均为P>0.05).尖锐湿疣患者组CD11c+DC百分数(1.40%±0.44%)与对照组(1.57%±0.7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DC2亚群占优势,导致向Th2样免疫反应偏移,此可能与尖锐湿疣的复发和病程的长短有关.

    作者:钱起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皮肤美容化妆品制剂研修班及图书邮购消息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含HPV16 E7的病毒样颗粒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CTL反应

    目的探讨含BPVL1/HPV16 E7嵌合型乳头瘤病毒样颗粒(VLPs)在动物小鼠体内的免疫学特性.方法将HPV16 E7基因分为(a)、(b)、(c)3段,与BPVL1连接后表达的BPVL1/HPV16 E7(a)、(b)、(c)嵌合型VLP分别免疫小鼠C57BL/6J,对其淋巴结淋巴细胞进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CTL)分析.结果接受嵌合型VLP BPVL1/HPV16 E7(b)免疫的小鼠淋巴结淋巴细胞可以引发很强的对C-2细胞(HPV16 E7aa47-59转染的EL-4细胞)的特异性CTL反应,但不能对EL-4细胞产生细胞毒性作用.结论含BPVL1/PV16 E7嵌合型VLP作为抗原输送系统致敏小鼠T淋巴细胞并引发抗原特异性CTL反应,可能为HPV疫苗的设计提供一个新手段.

    作者:程浩;叶俊;周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的远期疗效观察

    我们以前的研究证实头孢三嗪(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的近期临床和血清学疗效与苄星青霉素无明显差异,未发现药物过敏性休克的病例[1].为观察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的远期临床和血清学疗效,我们于1999年1-5月应用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31例,并进行了为期5年的随访,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孙乐栋;曾抗;周再高;刁友涛;林子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全国医学真菌学学习班办班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