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损调营卫”的学理及其临床意义

张敬升;谢鸣

关键词:心, 营卫, 心病, 调和营卫
摘要:“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是《难经》提出的有关心损病证从营卫调治的治疗大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通过分析心与营卫的功能及两者在生理病理上的联系,结合有关方证资料和临床治疗有效案例,探讨心损调营卫的学理基础和临床意义.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合方用于方剂教学之探析

    方剂学课程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方剂的配伍理论,明确制方要旨,还要引导学生在方剂组方原则指导下,依据辨证施治的思维规律,对成方灵活运用,提高综合运用方药的能力.而合方是方剂加减变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学习和掌握合方应用,一定程度上领悟了方剂变化规律,可以取得较好的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作者:许爱英;林洁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成方合用”治疗湿疹经验总结

    湿疹(eczema)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其皮疹具有多样性,瘙痒剧烈,易复发等特点,是皮肤科常见病之一,占皮肤科门诊量15%~30%[1],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湿疹病因不一,表现多样,在治疗上有较大的难度,尤其是慢性湿疹,其病因不明,发病机理复杂,一般认为是由复杂的内外激发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外在因子如生活环境、气候条件、外界刺激、食物、植物、化学物质、化妆品等会诱发湿疹的发生.内在因子主要是过敏体质,与遗传、系统性疾病和精神改变等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叶品良;李贞翠;王冬梅;苏金仁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古今治疗焦虑症常用药物异同分析及比较研究

    对用于治疗焦虑症的264首古方(234味药)和141首现代方(164味药)的整理统计分析,发现古、今方剂中补益药、安神药和清热药使用频次分别在26%、18%和7%以上,故古今医家认为正气亏虚、心神不宁和心肝阳亢是焦虑症的常见证型,对临床治疗焦虑症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秦竹;杨晓丽;褚蕾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中医气郁体质与方药干预研究述评

    当前医学模式正经历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的整体医学模式转变,从以疾病为中心的群体医学向以人为中心的个体医学转变.中医体质学历来注重个体体质的差异性,“心身构成论”认为体质是特定躯体素质与一定心理素质的综合体,是中医“形神合一”思想观的具体表现[1].气郁体质是由于情志失调,气机长期郁滞,不能畅达,引起脏腑功能紊乱的一种常见偏颇体质类型.本文从气郁体质的类型、体病相关、体质干预、问题及展望等方面进行述评.

    作者:刘美之;倪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补肾方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近况述评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目前临床多采用补肾方药治疗,其理论基础源于中医“肾主骨生髓”理论.随着中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有关补肾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日益增多.通过分析近10年来关于骨质疏松症的常用模型以及补肾方药治疗骨质疏松的药效机制研究文献,以期为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提供借鉴.

    作者:卞玉群;李超;谭峰;樊巧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黄芪药材的发酵研究进展

    通过介绍黄芪药材发酵中新活性物质、菌体自身、药材成分等药学方面的研究及黄芪发酵产物在增强免疫力、抗菌、抗病毒、抗疲劳等多方面的药理方面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黄芪药材提供参考.

    作者:徐荣芳;薛慧清;闫润红;李艳彦;郭羽;刘必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论方剂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现实中的事物从一种层面看具有异质性,从另一种层面看又具有同质性,是异质性和同质性的统一体.同理,多种多样的方剂也是同质性和异质性的统一.正确理解方剂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对于认识方剂的本质,对方剂进行分类和比较,进而指导方剂的组方配伍和临床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都广礼;陈德兴;文小平;陈少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从补阳还五汤教学中体会气虚与血瘀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学科是学习方剂学的基础,在方剂学的教学中又可以帮助学生对这些学科相关内容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本文以补阳还五汤教学中的体会为例,介绍如何使同学们深入理解气虚与血瘀的关系,在临床上如何灵活正确地运用此方.

    作者:李艳彦;张永刚;闫润红;梁琦;王永辉;周然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CAI模拟案例教学法在方剂学教学中的运用

    目的:评价方剂学教学中运用CAI模拟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方法:选择同一老师授课的、学时相同的两个班级,班级1为实验班,运用CAI模拟案例教学法,班级2为对照班,按常规课堂面授.用期末考核成绩作为评价指标,比较两个班级的教学效果.结果:班级1平均分要高于班级2,两个班级成绩的等级分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I模拟案例教学法比一般课堂面授教学效果好.

    作者:王正引;马少丹;苑述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金匮肾气丸制方原理探析

    金匮肾气丸为中医温补肾阳的代表方,历代医家关于其制方原理各持见解,现代历版方剂学教材中有关其论述也多有异.基于方证相关的学理,通过对肾气丸主治病证的病机和对丹皮药味的性能作用的分析,对其制方原理提出独特见解.

    作者:李聪;谢鸣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中药配方颗粒剂应该纳入方剂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中药配方颗粒剂又称中药免煎颗粒、中药颗粒饮片或单味中药饮片浓缩颗粒,是以符合炮制规范的中药饮片为原料,采用现代技术提取浓缩等工艺制成的单味颗粒,供中医临床配方使用,常用作汤剂的代用品.中药配方颗粒主要供内服用药,也可外用,包装规格依据每一味中药的成人一日剂量确定.十余年来,中药配方颗粒从初只在几家中医院临床试用,已经走向20多个省、市、自治区,在许多大型中医院的中药销售中,中药配方颗粒剂都超过了传统的中药饮片.

    作者:闫润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历代治疗咳嗽通治方的统计分析研究

    通过对55本历代方书的研究,共得出有咳嗽通治方剂记载的方书16本,对其进行统计,共统计得出38首方剂,方中出现的药物共有88味,其中出现次数在5次以上的有19味药物.对药物的分析显示,其中90%的药物都是温性或者平性,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归肺经.咳嗽通治方是以止咳化痰平喘药作为方剂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佐以散寒、补虚、收敛之法.

    作者:张林;张彦;杨勇;白晶;吴晓丹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五倍子古今应用探要

    五倍子,始载于唐代《本草拾遗》.《开宝本草》名文蛤、百虫仓,《现代实用中药》名木附子.本品以漆树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盐肤木或同属植物青麸杨等叶上寄生之倍牙科昆虫角倍蚜Melaphis chinensis( Bell)或蛋倍蚜Melaphis paitan Tsai et Tang的虫囊入药.本品的收敛固涩功能为众所周知,然笔者查阅历代本草及方剂文献发现,五倍子的功用及临床应用随历史时期不断发展变化.

    作者:杨雅西;平静;于鹰;张成博;王均宁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玉屏风散临床应用举隅

    玉屏风散出自中医名著《世医得效方》,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中药组合而成,具有益气、固表、敛汗之功,主治表虚自汗证.玉屏风散药味组成少而精,方中黄芪益气固表止汗,于内,可大补脾肺之气,于外,可固表止汗,为方中之君药;白术补气健脾,助黄芪加强益气固表之功,具有培土生金之意,为方中之臣药;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邪,且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致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有补中寓散,散中寓补之意.

    作者:林洁;方红红;许爱英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三圣汤及其固体汤剂的HPLC指纹图谱比较

    目的:探索三圣汤固体汤剂与传统汤剂主要化学成分的差异,确定三圣汤固体汤剂能否代替传统汤剂.方法:对三圣汤水煎剂及其固体汤剂的HPLC图谱进行比较,探索二者化学成分的差异.结果:从三圣汤水煎剂及其固体汤剂中共检测出24个峰,二者指纹图谱的相关系数为0.966.结论:三圣汤水煎剂及其固体汤剂主要化学成分的峰面积存在一定差异,但组成基本相同,其共有组分的比例相近.

    作者:林渊;周良良;罗永东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哮喘病组方用药规律探讨

    运用文献研究法辅以计算机统计方法,对263首古方与自拟方进行分析,从而探讨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组方用药特点,为临床诊治哮喘及研发新药,提供文献参考资料.

    作者:李文清;叶品良;周晶;贾尚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基于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对方剂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的兴起和发展,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公认.将两个新兴学科引入到方剂教学中,从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授课内容及提高教学能力四个方面提出方剂学课程教学改革设想.

    作者:张业;赵欣纪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扶正化瘀法调控脂联素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脂质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药配伍扶正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er雄性大鼠分为正常组、高脂组、Re组、丹参酮ⅡA组、Re+丹参酮ⅡA组、对照组,予以高脂饲料喂养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喂养2w后进行药物干预,共给药4w.观察各组动物体重增加量的变化,取血清检测甘油三酯、胆固醇、游离脂肪酸和脂联素浓度.结果:各组间大鼠体重增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Re组、Re+丹参酮ⅡA组TG、CHOL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丹参酮ⅡA组FFA、ADP水平接近正常组,优于其他组.结论:Re与丹参酮ⅡA联合使用,有改善IR模型大鼠脂质代谢紊乱的作用.

    作者:王雨秾;吴春岚;孙敏梓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蒿芩清胆汤加减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9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蒿芩清胆汤加减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9例RE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口服雷贝拉唑治疗,治疗组49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并口服雷贝拉唑.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5.00%,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9.79%,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蒿芩清胆汤加减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张彦;屈蕊;朱军联;杨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浅谈中医药物命名的文化特色

    探究事物命名的根源,古人称之为“名物训诂”.中医药物的命名有其独特的思维方法与规律,其中不少传递着古代文化的信息,反映了古人的智慧.通过阅读古代本草、方书,发现大量的药名、方名或依故事、传说、成语典故命名,或据儒、道、释命名,或为避俗雅化命名,或按比类取象命名,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作者:蔡群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杂志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山西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