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金匮肾气丸制方原理探析

李聪;谢鸣

关键词:金匮肾气丸, 制方原理, 丹皮
摘要:金匮肾气丸为中医温补肾阳的代表方,历代医家关于其制方原理各持见解,现代历版方剂学教材中有关其论述也多有异.基于方证相关的学理,通过对肾气丸主治病证的病机和对丹皮药味的性能作用的分析,对其制方原理提出独特见解.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病案分析法”在方剂学教学中的实践及运用

    “病案分析法”教学模式是以病案为载体,以探究过程为根本,让学生在案例探究中自主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它是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遣药组方能力及知行统一能力的重要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其进行效果评估,结果说明,“病案分析法”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临证处方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及提高教师水平方面效果颇丰,故可作为中医教学质量改革之参考.

    作者:毕珺辉;李冀;陈宝忠;赵雪莹;胡晓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合方用于方剂教学之探析

    方剂学课程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方剂的配伍理论,明确制方要旨,还要引导学生在方剂组方原则指导下,依据辨证施治的思维规律,对成方灵活运用,提高综合运用方药的能力.而合方是方剂加减变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学习和掌握合方应用,一定程度上领悟了方剂变化规律,可以取得较好的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作者:许爱英;林洁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基于CBE的中医主干课程无纸化考试平台的研制与应用

    在CBE(计算机辅助教育)基础上,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设计与实现了中医主干课程无纸化考试平台.测试结果表明,无纸化考试平台具有维护简单、使用方便、可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值得推广.

    作者:罗成宇;袁振仪;贺又舜;龙玲;文乐兮;欧阳建军;胡方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补肾方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近况述评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目前临床多采用补肾方药治疗,其理论基础源于中医“肾主骨生髓”理论.随着中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有关补肾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日益增多.通过分析近10年来关于骨质疏松症的常用模型以及补肾方药治疗骨质疏松的药效机制研究文献,以期为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提供借鉴.

    作者:卞玉群;李超;谭峰;樊巧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哮喘病组方用药规律探讨

    运用文献研究法辅以计算机统计方法,对263首古方与自拟方进行分析,从而探讨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组方用药特点,为临床诊治哮喘及研发新药,提供文献参考资料.

    作者:李文清;叶品良;周晶;贾尚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中药配方颗粒剂应该纳入方剂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中药配方颗粒剂又称中药免煎颗粒、中药颗粒饮片或单味中药饮片浓缩颗粒,是以符合炮制规范的中药饮片为原料,采用现代技术提取浓缩等工艺制成的单味颗粒,供中医临床配方使用,常用作汤剂的代用品.中药配方颗粒主要供内服用药,也可外用,包装规格依据每一味中药的成人一日剂量确定.十余年来,中药配方颗粒从初只在几家中医院临床试用,已经走向20多个省、市、自治区,在许多大型中医院的中药销售中,中药配方颗粒剂都超过了传统的中药饮片.

    作者:闫润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中医方剂反成配伍“十合度”

    反成配伍方法是祖国医学大胆而独特的创举,是中医药哲学精华的完美体现.反成配伍并非简单地将性味相反的药物组合在一起,其蕴含着高深的科学原理和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在临床应用中,只有符合法度,尺度适宜,才可获效.通过研读前辈中医方剂配伍规律,试从阴阳、生克、升降、上下、散收、寒热、补泻、润燥、动静、刚柔十个方面探析中医方剂反成配伍合度规律.

    作者:杨林森;万晓春;冯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汪受传教授从肝风论治儿科疑难杂症经验举隅

    汪受传教授为全国著名中医儿科专家,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指导老师,其教学临证40多载,禀承江育仁学术思想,治学严谨,学验俱丰,临证用药,每获良效,对小儿各科疾病诊治造诣颇深,尤其从肝风论治儿科疑难杂症颇有心得.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得以聆听汪师教诲,自觉受益匪浅,现将学习汪师从肝风论治儿科疑难杂症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作者:梁晓鑫;汪受传;戴启刚;徐珊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四妙散加味治疗下焦湿热型尿路感染65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四妙散加味治疗下焦湿热型尿路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下焦湿热型尿路感染患者12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碳酸氢钠、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以及其他对症治疗.治疗组采用四妙散加味治疗.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3.33%,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30%,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四妙散加味治疗下焦湿热型的尿路感染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卫平;黄敏;夏滨祥;董发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麻杏甘石汤对急性咽炎大鼠的镇咳、抗炎镇痛作用

    目的:观察麻杏甘石汤对急性咽炎大鼠的镇咳、抗炎、镇痛作用.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麻杏甘石汤高剂量组、麻杏甘石汤中剂量组和麻杏甘石汤低剂量组,每组10只.制备急性咽炎模型,观察各组大鼠咳嗽潜伏期及大鼠在2 min、3 min、5 min内的咳嗽次数;并观察麻杏甘石汤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影响,以及对醋酸致病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麻杏甘石汤各剂量组大鼠咳嗽潜伏期显著延长,IL-6和TNF含量显著降低(P<0.01);麻杏甘石汤高剂量组大鼠3 min内咳嗽次数以及5 min内咳嗽次数均减少,大鼠棉球肉芽肿抑制率增高,小鼠扭体次数降低(P<0.05,P<0.01).结论:麻杏甘石汤对急性咽炎大鼠有一定的镇咳和抗炎镇痛作用.

    作者:黎同明;邓敏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论方剂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现实中的事物从一种层面看具有异质性,从另一种层面看又具有同质性,是异质性和同质性的统一体.同理,多种多样的方剂也是同质性和异质性的统一.正确理解方剂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对于认识方剂的本质,对方剂进行分类和比较,进而指导方剂的组方配伍和临床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都广礼;陈德兴;文小平;陈少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方剂学课程综合型实践教学探索

    通过对方剂学课程综合型实践教学设计思路和实施经验的总结及其与临床型实践教学、实验型实践教学的比较分析,探索方剂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方法和意义,以期解决方剂学教学中实践性教学薄弱的问题.

    作者:冯泳;杨卫平;梅颖;云雪林;何前松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浅析中药药剂学和方剂学的关系

    目的:探讨中药药剂学与方剂学的学科关系.方法:从方剂学和中药制剂学的概念范畴、中药药剂学是方剂学发展的条件和方剂学是中药药剂学得以发展的基础几个方面来探讨两个学科之间的关系.结果:方剂学和中药药剂学定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药药剂学是方剂学得以发展的条件,方剂学是中药制剂学发展的基础.结论:药剂学与方剂学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两个学科.

    作者:蒋时红;刘燕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从补阳还五汤教学中体会气虚与血瘀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学科是学习方剂学的基础,在方剂学的教学中又可以帮助学生对这些学科相关内容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本文以补阳还五汤教学中的体会为例,介绍如何使同学们深入理解气虚与血瘀的关系,在临床上如何灵活正确地运用此方.

    作者:李艳彦;张永刚;闫润红;梁琦;王永辉;周然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黄连配伍吴茱萸对大鼠红细胞膜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黄连及黄连配伍吴茱萸对大鼠红细胞渗透脆性及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小剂量黄连组、大剂量黄连组和大剂量黄连配伍吴茱萸组4组,每组10只.将小剂量黄连、大剂量黄连和大剂量黄连配伍吴茱萸的水煎液通过灌胃途径,应用于SD大鼠.取各组大鼠抗凝血观察其红细胞初溶血的盐水浓度差异及红细胞内谷胱甘肽含量的改变.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大剂量黄连组始溶血盐水浓度显著升高(P<0.01),大鼠红细胞内谷胱甘肽含量下降(P<0.01),小剂量黄连组和大剂量黄连配伍吴茱萸组虽有升高始溶血盐水浓度、降低红细胞内谷胱甘肽含量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黄连以常用剂量较长时间给药,对正常大鼠红细胞膜稳定性无明显影响,超常大剂量较长时间给药,可引起大鼠红细胞溶血;黄连与吴茱萸配伍,吴茱萸可有效拮抗较高浓度黄连对红细胞膜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周喜芬;陈继兰;秦玉花;曾跃琴;黄秀深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CAI模拟案例教学法在方剂学教学中的运用

    目的:评价方剂学教学中运用CAI模拟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方法:选择同一老师授课的、学时相同的两个班级,班级1为实验班,运用CAI模拟案例教学法,班级2为对照班,按常规课堂面授.用期末考核成绩作为评价指标,比较两个班级的教学效果.结果:班级1平均分要高于班级2,两个班级成绩的等级分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I模拟案例教学法比一般课堂面授教学效果好.

    作者:王正引;马少丹;苑述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茵陈蒿汤功用商榷

    茵陈蒿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主治湿热内蕴之谷疸.《伤寒明理论》曰:“推除邪热,必假将军攻之……分消前后,复得利而解”,《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亦云:“通利二便,前后分消.”笔者认为茵陈蒿汤只有清热利尿之功而无泻下大便之力,并非“前后分消”之剂.

    作者:赵书锋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平胃散调控湿困脾胃证大鼠肠道能量代谢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究平胃散对湿困脾胃证大鼠肠道能量代谢障碍的调节作用.方法:40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平胃散组和自然恢复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造模,给药3d后,处死大鼠,检测大鼠空肠Gln含量以及Na+-K+-ATPase、Ga2+-ATPase活力.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平胃散组Gln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a+-K+-ATPase、Ga2+-ATPase活力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湿困脾胃证大鼠肠黏膜能量代谢出现障碍,平胃散有调节作用.

    作者:陈继兰;黄秀深;曾跃琴;秦玉花;周艳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从五行学说的起源看五脏五行属性演变及其意义

    五行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自然界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用以识别、归纳各种事物的自然属性.本文从探究五行学说的起源入手,把握五脏五行配属的演变脉络,揭示五行学说的科学内涵,以此说明五行学说对目前的中医临床仍旧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作者:刘西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从“毒邪”论治恶性肿瘤

    祖国医学治疗恶性肿瘤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对于“毒邪致癌”机理认识的深入,解毒类中药在恶性肿瘤治疗方剂中的配伍应用日益广泛.根据初步统计,在治疗常见恶性肿瘤方剂中配伍使用清热解毒类中药者达30%以上[1],在治疗原发性肝癌方剂中配伍使用攻毒祛邪类中药者近40%[2].

    作者:李超;樊巧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杂志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山西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