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晋生;罗兴洪
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来进行新药的研究和开发,实现新药开发从以仿制为主迈向以创新为主的战略跨越,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严峻课题.我国天然药物研究的方向应从天然结构活性成分出发,经结构修饰,类似物的合成及系统的活性研究,总结结构与活性毒性的相关性,作为设计新药目标化合物的基础.天然药物的研究应以基础研究、中药复方制剂的配伍研究,应用多学科的理论技术,促进天然药物研究的深入为重点.
作者:郭爱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乳腺肿块的声像特征,以提高乳腺肿瘤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1998年8月~2004年5月共4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病例的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块周边回声特征是鉴别良恶性肿块的关键,恶性肿块多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肿块边缘有不规则强回声.CDFI:自流信号丰富.良性肿块多为边界光滑,侧缘回声减弱,CDFI:无或少量血流信号.结论:超声对乳腺肿块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夏耀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自1970年以来,在我国出土文物中,有若干非常有价值的医学文献,其中含有经络方面内容者,有以下几种,今介绍于下.
作者:张灿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由于它的模糊性和高度抽象性不能精确细致地描述人的生命运动规律,因此历代医家不断在临床实践中研究人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规律,逐渐冲破了它的束缚,促进了中医学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的出路在于:在保存阴阳五行学说的整体性、辩证性等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走出阴阳五行的怀抱,探寻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实质内容.
作者:刘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将一个由远古时期中国的思想家画就的太极图和由现代科学家解析出的一个典型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极限环振荡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我们会发现什么?
作者:冯前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通过文献整理,对内风证的发病机理以及临床治疗内风证的组方用药规律等进行了探讨,证明了痰浊是导致肝风的重要病机之一,应尽快建立痰浊生风的新概念,以便于指导临床对内风证的预防、治疗和康复.
作者:方鸿;马月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刘某,男,18岁,2005年11月4日初诊.主诉:口渴、多饮、多尿5个月.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渴,多饮,多尿,伴有发热,手足心热,头枕部疼痛,睡眠可.于当地医院确诊为尿崩症,颅脑CT检查未见异常.遂入住某省级医院,经治疗1 w后好转,出院后,给予鞣酸加压素注射液0.5 mL/次,肌注,2 d 1次维持治疗,用药后头痛加重.
作者:赵宁宁;孙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痹病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多由体内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邪气乘虚而入,壅塞经络,深入骨骱而致.临床多表现为:肌肉,筋骨,关节疼痛重着,麻木不仁,曲伸不利,或关节红肿灼热,僵直,畸形,肌肉萎缩等.由于本病病程长,易复发,治愈率低,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西医治疗本病没有特效药,而且毒副作用大,疗效不稳定,难于被病人接受.中医药治疗本病历史悠久,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小,深受患者欢迎,笔者在临床中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余晓清;侯美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入世后,我国的中医中药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也给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好的机遇.尤其是作为中药材资源大省的山西省更是有着中医药文化沉淀和众多中药品牌,历史的经验和中医药学的发展趋势都表明,大力发展中药产业,不仅有利于中医药事业本身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我省医药工业的发展.而实现中医药现代化需要有一批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中医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新尝试,特别是对中医院校培养中药创新性人才具有积极影响和重要作用.
作者:李桂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经脉-脏腑相关规律是祖国医学经络学说中的核心内容,对于经脉与脏腑间特异性关系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已进行了几十年.其中手厥阴心包经与心相关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从古代文献的研究到现代实验研究,均充分证明了经脉与脏腑之间特异性的联系,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阐释了心包经与心相关的内在机制,极大地丰富了经络学说的内涵,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田岳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医药以自己独特的理论和确切的疗效生存发展至今,对人类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全世界已经形成了研发中医药的热潮.我国的中医药事业也在迅速地发展,但也有着许多不足,尤其是对中药的研究.因此,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开发中药,重视基础研究,加强规范化研究建设,还要善于利用新技术.另外还可以走二次开发之路,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作者:任晋生;罗兴洪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浓度与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54例CHD患者血清的系列生化指标与其他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CHD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Tbil浓度与CHD存在负相关,可作为CHD的又一危险因素.
作者:周瑞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颜面疔疮是指发生在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颜面部疖、痈.其特点是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如钉丁之状,全身热毒症状明显,病情变化迅速.中医认为主要是火热之毒造成气血凝滞,脉络闭阻,热盛肉腐为脓.
作者:尹海秋;王金库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新九针加小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新九针中的毫针、火针加火罐、配合小针刀治疗20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结果:治愈127例,有效71例,无效10例,有效率95.2%.结论:新九针加小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费用低、痛苦小、疗效突出,值得推广.
作者:张琳;赵晓晨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独具特色的代表.几千年来,中医药为保护我国和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使在现代医药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药在人民群众的医疗事业中也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岳旭东;刘亚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1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7例,采用电针华佗夹脊穴治疗.对照组81例,使用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攒竹的传统方法.两组均连续治疗10次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3.1%和53.08%.两者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夹脊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
作者:钱晓平;杨金亮;梁铭训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疗法.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补肾活血法与牵引结合治疗,对照组单纯牵引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率43.3%,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率33.3%,总有效率80%.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补肾活血法结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单纯牵引治疗.
作者:黄守琴;张世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重用土茯苓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1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68例,治疗组重用土茯苓治疗,对照组应用西药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止痛时间及治愈时间.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9%和70.6%,止痛与治愈平均时间分别为(7.58±2.38)h、(16.46±2.23)d和(6.91±2.98)h、(27.01±7.23)d,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重用土茯苓能减少偏头痛的发作次数,使损伤的脑组织恢复.
作者:王培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心电图改变.方法:72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观察治疗组患者在黄芪注射液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以及心电图变化,再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用药前后临床疗效及心电图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在随访治疗过程中未发现黄芪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结论:黄芪注射液能明显改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和心肌供血,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一种有效而安全的药物.
作者:郭彩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药物流产是中止早孕的有效措施之一,随着药物流产剂量的调整及服用方法的改进,药物流产的不良反应减少,完全流产率提高,选择药物流产中止早孕的患者也越来越多.
作者:戴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