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滋阴清热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性激素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胡东艳;李明

关键词:红斑狼疮, 系统性, 性激素类, 中草药
摘要:目的探讨滋阴清热中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性激素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54例伴有阴虚证的活动期SLE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给予滋阴清热中药知柏地黄丸加大补阴丸结合泼尼松(龙)治疗,对照组(24例)给予泼尼松(龙)治疗,共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雌二醇、孕酮、睾酮和泌乳素及临床表现.治疗前同时检测30例伴有非阴虚证的活动期SLE患者及25例正常人血清.结果治疗前,活动期阴虚证SLE患者血清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雌二醇较非阴虚证患者及正常人显著升高(P<0.05),睾酮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雌二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并低于同期治疗的对照组(P<0.05);睾酮值上升(P<0.0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病情SLAM评分的好转优于对照组,阴虚内热的症状明显改善.2个月使用的皮质类固醇总量治疗组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滋阴清热中药联合西药治疗活动期伴阴虚内热的SLE患者,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其作用机理可能与该类中药具有调节阴虚内热患者垂体、性腺轴的功能,下调雌激素、升高睾酮,从而间接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有关.
中华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白念珠菌颈淋巴结炎一例

    目的报道国内首见白念珠菌性淋巴结炎1例.方法全面临床检查排除其他疾病;进行了淋巴结培养、鉴定、组织病理、透射电镜、流式细胞仪、细胞免疫学检测等研究.结果患者为8岁男孩,平时体健,一次颈部皮肤轻微的外伤后,颈部淋巴结广泛肿大,手术取一淋巴结进行培养鉴定为白念珠菌生长,组织病理检查发现在淋巴结中有大量出芽孢子及假菌丝.用流式细胞仪对患者进行细胞免疫学检查,发现患者细胞免疫低下.患者接受氟康唑静脉滴注,同时用小牛胸腺肽增强患者细胞免疫、手术切除等综合治疗,并口服氟康唑及特比萘芬维持治疗2个月.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淋巴结不能触及.随访至今细胞免疫状况有明显改善,且无其他异常发现.结论复习文献,局限性白念珠菌淋巴结炎国内未见报道,细胞免疫等综合治疗有效.

    作者:桑红;倪容之;沈献平;吴波;伏洁;张新华;李幼生;周晓军;孙桂勤;郑晓刚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盐酸特比萘芬喷雾剂治疗浅部真菌病临床观察

    丁克喷雾剂(盐酸特比萘芬喷雾剂)是山东齐鲁制药厂在特比萘芬软膏的基础上开发的外用液体制剂.为了解丁克喷雾剂治疗浅部真菌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在上海地区12家医院皮肤科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丁克喷雾剂临床治疗研究协作组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先天性皮肤发育不全伴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二例

    例1男,8d,因双小腿皮肤缺损8d,胸腹部起水疱6d就诊.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类似疾病家族史.体检:儿科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张莉;宋亚丽;施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致病性真菌DNA提取方法的实验研究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可用于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菌株分型[1]为保证PCR技术及其相关技术的顺利开展,要求提取的真菌DNA完整,纯度高,不含TaqDNA聚合酶抑制剂,并且快速,简便,费用低.为探讨提取真菌DNA的佳方法,本研究对3种提取真菌DNA的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用尿素裂解法提取的真菌DNA完整性好,纯度高,操作步骤简便,缩短了工作时间,所需费用低,适用于多种真菌DNA的提取,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官芝;王云;徐秀莲;罗兵;吴延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深入开展医学真菌临床科研工作

    真菌感染、特别是致死性条件性真菌感染的持续增多已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真菌病原菌的种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有不少是新出现的致病菌,医学真菌学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临床真菌实验室在真菌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实验室检查水平对于真菌感染的确诊、客观评价疗效以及估计预后均有帮助.目前国内外医学真菌研究领域十分活跃,如何针对国内现状开展有特色的临床研究工作,是所有医学真菌学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者:李若瑜;王端礼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戴毓平;何春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安徽省宿州地区农村居民四种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

    为了解宿州地区农村居民常见皮肤病的患病率分布情况,探索其发病的相关因素,从而为其病因研究提供线索和依据,我们于2001年3月对该地区进行了一次常见皮肤病的现况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徐元勇;叶冬青;童志才;郝加虎;尹婧;沈善峰;李诚让;张学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儿童头癣294例病原菌分析

    为了解济南地区20年来儿童头癣临床分类及病原菌的分布,我们对1978-2001年间我院发现的294例儿童头癣患者进行了临床分类及病原菌分析.

    作者:陈瑞娥;戴文丽;金德蕙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伊曲康唑冲击治疗皮肤播散性红色毛癣菌病一例

    患者男,30岁,农民.全身红斑、斑块、脱屑伴瘙痒12年,加重2年.患者于1988年躯干部起圆形红斑,皮损较多,大小不一,边缘稍隆起,在当地用药(药名不详)后好转.

    作者:杨雪源;刘维达;陈志强;林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烟曲霉分生孢子表面形态改变及纤连蛋白受体分布状态

    目的观察烟曲霉分生孢子静止期及其在膨胀生发过程中表面形态的改变.观察纤连蛋白受体在孢子表面分布状态及其在膨胀生发过程中的变化.方法取培养成熟的烟曲霉,磷酸盐缓冲液冲洗后,通过3.5~4.0μm的钢丝网过滤提取制备纯净分生孢子悬液(108细胞/mL).加入细胞培养液(RPMI1640+10%FBS),分别在0、2、4、6h取材固定,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另取定量分生孢子悬液(108细胞/mL)孵育在包被有定量纤连蛋白(50μg/mL)的微量测定细胞培养板中,37℃3h;用磷酸盐缓冲液冲洗3次,再分别加入兔抗人-纤连蛋白抗体和羊抗兔IgG-FITC孵育(37℃1h),胰酶消化后冲洗固定立即送共距焦免疫荧光电镜检查.结果静止期分生孢子表面有特征性的小棘状层形式,即有许多刺猬毛状的突起分布在其表面.孢子膨胀生发过程中,刺猬毛样小棘状层结构逐渐降解脱落,大约4h后完全降解脱落.孢子变成由条索状纤维质构成的光滑细胞壁球体;通过共距焦免疫荧光电镜发现FITC均匀地分布粘附在分生孢子表面刺猬毛样棘状突起上.结论静止期分生孢子的表面可表达出高水平纤连蛋白受体.带有放射荧光标记的纤连蛋白配体-受体均匀地分布在静止期分生孢子外面小棘状层.孢子膨胀过程中表面小棘状层逐渐脱落.

    作者:徐赤宇;温海;吴建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白念珠菌胞壁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甘露聚糖下调白介素6和8的研究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胞壁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AB)甘露聚糖影响脂多糖诱导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产生的IL-6、IL-8的效应.方法3种浓度的CTAB甘露聚糖(1.00mg/mL、0.10mg/mL、0.01mg/mL)体外与人PBMC共孵育预刺激24h,然后加入脂多糖(50μg/mL)再孵育24h,收集上清液;在24h、48h时收集3种浓度CTAB甘露聚糖刺激组的上清液;阳性对照为脂多糖(50μg/mL),并设不加刺激剂的空白对照,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上清液中白介素-6、IL-8(IL-6、8)的含量.结果在24h、48h3种浓度CTAB甘露聚糖刺激组均未检出IL-6、IL-8;阳性对照脂多糖组IL-6含量为(478.507±24.876)ng/mL,IL-8含量为(529.655±53.279)ng/mL;阴性对照未检出IL-6、IL-8;1.00mg/mLCTAB甘露聚糖+脂多糖组IL-6含量为(85.620±16.058)ng/mL,IL-8为(123.940±20.319)ng/mL;0.10mg/mLCTAB甘露聚糖+脂多糖组IL-6含量为(210.086±27.874)ng/mL,IL-8为(206.798±31.878)ng/mL;0.01mg/mLCTAB甘露聚糖+脂多糖组IL-6含量为(201.387±32.396)ng/mL,IL-8为(203.133±36.012)ng/mL.结论白念珠菌胞壁CTAB甘露聚糖对脂多糖诱导人PBMC产生IL-6、IL-8具有下调作用.

    作者:李岷;陈青;孙君江;沈永年;吕桂霞;陈伟;刘维达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肛门瘙痒症患者真菌的检测

    我们对真菌与肛门瘙痒症的关系以及1%普鲁卡因5 mL加维生素B12O.5mg注射液长强穴注射配合派瑞松外搽的疗效作了初步观察.

    作者:陈黎;祝彦敏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山苍子油抗念珠菌的敏感性及作用机理的电镜研究

    目的应用美国国家临床试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微量法测定山苍子油(Liseacubebaoil)对5种医学重要念珠菌的小抑菌浓度,并在电镜下观察山苍子油作用后,耐唑类药物的克柔念珠菌(Candidakrusei)超微结构的改变,探讨其作用机制,从而为耐唑类药物的抗念珠菌中药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参照NCCLS(NCCLS-M27-T文件)推荐的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方案微量稀释法检测5种念珠菌标准菌株,并以氟康唑作为质控药物.电镜下观察山苍子油作用前后克柔念珠菌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山苍子油对5种标准菌株的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白念珠菌(14.14±3.64)μg/mL,热带念珠菌(23.22±2.85)μg/mL,光滑念珠菌(31.24±2.88)μg/mL,近平滑念珠菌(76.19±4.40)μg/mL,克柔念珠菌(28.30±2.54)μg/mL.电镜观察发现,氟康唑处理组克柔念珠菌结构完整,其细胞壁、细胞膜结构清晰;山苍子油处理组见克柔念珠菌细胞壁溶解破坏,细胞膜连续性破坏,细胞器肿胀溶解乃至坏死溶解.结论山苍子油不仅对白念珠菌有抗菌作用,对其他致病菌种,特别是耐唑类药物的菌种如克柔念珠菌也有着类似的抗菌作用.山苍子油可能通过破坏克柔念珠菌的细胞壁、细胞膜的结构而抗真菌.

    作者:方芳;吕昭萍;王正文;黄云莉;李红宾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花斑癣一家系九例

    先证者(Ⅳ5)男,18岁.因面部、躯干及上肢出现淡褐色点滴状斑疹5年于1997年9月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13岁时发现胸腹部出现淡褐色斑疹,夏季加重,出汗时微痒.曾外用多种药物无明显疗效.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叶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扇贝多肽保护中波紫外线损伤HeLa上皮细胞的研究

    目的探讨扇贝多肽对中波紫外线(UVB)照射下HeLa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UVB(辐照强度为7.15×10-5J/cm2)对HeLa上皮细胞氧化损伤模型.HeLa上皮细胞随机分为6组,未辐射对照组、辐射损伤组[损伤对照组、0.5%扇贝多肽(PCF)组、1%PCF组、2%PCF组、1%维生素C组].四唑盐比色法测定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的凋亡率、死亡率和胞内游离Ca的含量;酶法测定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丙二醛)的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结果离体条件下扇贝多肽:①显著增强HeLa上皮细胞的活性;②降低HeLa上皮细胞的凋亡率和死亡率;③显著提高HeLa上皮细胞内游离Ca的含量;④提高细胞上清液中谷胱甘肽、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且呈量效正比关系.结论扇贝多肽在体外有抗UVB氧化损伤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扇贝多肽通过提高抗氧化酶含量、清除自由基等,以减轻细胞凋亡而发挥其保护作用.

    作者:于业军;刘晓萍;王春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滋阴清热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性激素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滋阴清热中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性激素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54例伴有阴虚证的活动期SLE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给予滋阴清热中药知柏地黄丸加大补阴丸结合泼尼松(龙)治疗,对照组(24例)给予泼尼松(龙)治疗,共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雌二醇、孕酮、睾酮和泌乳素及临床表现.治疗前同时检测30例伴有非阴虚证的活动期SLE患者及25例正常人血清.结果治疗前,活动期阴虚证SLE患者血清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雌二醇较非阴虚证患者及正常人显著升高(P<0.05),睾酮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雌二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并低于同期治疗的对照组(P<0.05);睾酮值上升(P<0.0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病情SLAM评分的好转优于对照组,阴虚内热的症状明显改善.2个月使用的皮质类固醇总量治疗组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滋阴清热中药联合西药治疗活动期伴阴虚内热的SLE患者,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其作用机理可能与该类中药具有调节阴虚内热患者垂体、性腺轴的功能,下调雌激素、升高睾酮,从而间接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有关.

    作者:胡东艳;李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药源性剥脱性皮炎97例分析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其它方式进入人体,而引发的皮肤或粘膜发疹,药源性剥脱性皮炎是一种较严重的药物反应,易导致肝肾损害及死亡.现对我院及吉林大学第二医院5年来收治的97例药源性剥脱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情况进行分析,以便预防及减少药源性剥脱性皮炎的发生.

    作者:武艺;张德春;张蕴宇;孙香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12株马内菲青霉随机扩增DNA多态性研究

    目的了解马内菲青霉的基因学特征,为该菌的DNA分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氯化苄提取法提取基因组DNA.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12株临床分离的马内菲青霉菌株进行DNA指纹图谱分析.结果①共选用40个随机引物进行扩增,筛选出4个具有稳定、清晰DNA扩增带型的引物.即引物P23:5′-AGTCAGCCAC-3′,P103:5′-AGACGTCCAC-3′,P105:5′-AGTCGTCCCC-3′,P120:5′-GGGAGACATC-3′.②12株菌株DNA图谱主要带型相同,扩增片段呈多态性.相似率44.4%~97.3%.③12株菌可分5个不同的组群.结论RAPD技术可以用于马内菲青霉的基因分型.

    作者:吴易;曹存巍;李菊裳;林有坤;刘滔滔;程鹂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维生素D3抑制角质形成细胞CXCR2的表达

    目的观察维生素D3对角质形成细胞表面表达CXCR2的影响,探讨其在治疗银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维生素D3处理人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48h后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了维生素D3抑制HaCaT增殖的有效剂量;通过流式细胞仪(FACS)分析维生素D3处理的HaCaT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XCR2的情况.结果HaCaT经维生素D3在8.0×10-8mol/L~5.12×10-6mol/L浓度范围内处理48h后的A值较未处理组明显降低(P<0.05).HaCaT在5.12×10-6mol/L维生素D3处理48h后CXCR2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维生素D3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部分是通过抑制角质形成细胞表达CXCR2,从而达到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目的.

    作者:唐玲;于益芝;郭志丽;李泉;陶苏江;顾军;郑茂荣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门诊就诊患者足部真菌感染的调查

    在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科分会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的协助和配合下,我们调查了56 358例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发现足病患者28 982例,在足病患者中,真菌感染占84.49%.现将这次调查中足部真菌感染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科分会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