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潘振龙;王连鹏
目的 探讨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7例患者随机分为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46例(无张力组),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51例(传统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与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相比,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住院费用高,术后异物感、疼痛及阴囊水肿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复发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反应轻,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高博文;张德言;张晓峰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用纳米仿生骨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8例颈椎病患者采用纳米仿生骨颈椎椎间融合器和椎体支撑体治疗,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或椎间盘摘除减压仿生骨植入钛板内固定术.植入前根据临床症状行神经功能JOA评分.植入后1周、3个月、6个月、1年定期复查,行JOA评分,X射线检查判断椎间融合率、椎体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等,并将手术前后情况比较分析.结果 28例患者随访≥3个月,植入后均未见过敏及不良反应,切口愈合均良好.植入后定期拍片复查,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恢复,未发现椎间高度丢失,颈椎曲度维持良好,内固定位置良好,未发现内固定松动、移位等现象.2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JOA评分有显著提高,随访6个月者JOA评分由植入前(9.0±2.4)分增加到(14.8±3.1)分.结论 纳米仿生骨能有效恢复颈椎曲度及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高,在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中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郭小伟;母心灵;张华;潘玉林;孟庆勇;李保田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清IgE西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88例门诊确诊患儿,取病程急性期和缓解期静脉血栓测IgE、IgA、IgG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结果 紫癜性肾炎患儿的血清IgA、IgG、IgE和ECP均有增高,但是以IgE增高患儿比例大,急性期占75%,缓解期约占47%,其次为ECP(急性期占34%,缓解期约占11%),而IgA、IgG增高的患者比例较低.结论 IgE对紫癜性肾炎的发病过程中疗效观察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王春芳;夏艳;刘景城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溶栓的观察及护理.方法 对滨州市人民医院31例进行急诊溶栓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特点及术中配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研究31例患者中有25例溶拴治疗取得成功,再通率达到80.6%.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经确诊应立即在急诊科进行急诊溶栓,在溶栓过程中,护士严密的观察和娴熟的护理技能是溶栓成功的重要保障,及对的溶栓治疗有效地提高了冠状动脉的再通率,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作者:王静;张翠英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丹心酮ⅡA磺酸钠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492例,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分为丹心酮ⅡA磺酸钠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心绞痛发作情况,硝酸甘油用量情况,心电图、心功能情况,血脂、血液流变学情况,总疗效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两组治疗后效果优于治疗前,丹心酮ⅡA磺酸钠治疗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丹心酮ⅡA磺酸钠治疗冠心痛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
作者:简洪彬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129例脑血管患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89例,出血性脑卒中40例,与50例健康人对照,检测所有受试者空腹血浆Hcy水平及传统危险因素(血糖、血脂)等水平,分析Hcy及传统危险因素与脑血管病的关系.结果 脑血管痛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浆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缺血组与出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血脂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高密度脂蛋白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可能与传统危险因素协同作用促进脑血管病的发生.
作者:韩丽萍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下护士和患者对良性护患关系的认知.方法 采用自设问卷调查法,调查内容为护患关系的重要性、当前护患关系性质、对未来护患关系发展趋势及期望,以及不和谐护患关系的责任及处理选择.结果 护患双方对良性护患关系认知的相同点集中体现在对护患关系不和谐的原因、责任及处理措施方面,护患者双方对当前护患关系性质、期望认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患者对良性护患关系具有较好的认知,护士对良性护患关系认知欠佳,提示医院管理部门应予以重视.
作者:杨巧芳;牛红艳 刊期: 2012年第14期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mciate ligament,ACL)是膝关节内重要的稳定结构,在防止胫骨关节面向前移动起主要作用,在控制膝关节旋转运动方面也起重要作用.前交叉韧带损伤是膝关节韧带常见的损伤,多见于运动创伤,近年来随着对前交叉韧带生物力学和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微创手术的应用,该型损伤的治疗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现就前交叉韧带损伤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 保守治疗的选择对于保守治疗的疗效,长期以来颇有争议.
作者:吕玮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丙泊酚复合麻醉在儿童扁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行扁桃体切除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儿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复合麻醉,对照组给予芬太尼、丙泊酚复合麻醉,监测两组麻醉前、诱导时、气管插管、手术开始、手术开始20 min、拔管时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记录停药后患儿呼吸,意识恢复时间,术毕至拔管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麻醉平稳,平均手术时间(32 ±4) min,术中顺利,观察组患儿术中循环稳定,优于对照组,术毕吞咽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芬太尼、丙泊酚复合麻醉下儿童扁桃体切除能有效抑制应激反应,麻醉深度可控性强,血流动力学稳定,术毕苏醒迅速,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崔晓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脊髓损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寻找科学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 对临床确诊为脊髓损伤72例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并统计并发症的种类和数量.结果 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共40例,主要并发症:呼吸系统感染6例,占8.3%、泌尿系统感染10例,占13.9%、压疮8例,占11.1%,便秘40例,占55.6%,深静脉血栓2例,占2.8%.结论 脊髓损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依次为便秘、泌尿系统感染、压疮、呼吸系统感染和深静脉血栓.
作者:王艳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壳聚糖宫颈抗菌膜用于宫颈环形电切术后促进创面愈合、减少术后出血的疗效.方法 选择因宫颈病变需作宫颈环形电切术的患者220例,随机分为两组,术后壳聚糖宫颈抗菌膜局部用药110例为观察组,自然修复110例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出血时间及出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壳聚糖宫颈抗菌膜能够减少宫颈环形电切术后出血时间及出血量、缩短愈合时间,预防宫颈术后并发症,从而促进术后创面愈合.
作者:孙会艳;潘静;张兰英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的监测与护理要点.方法 126例胎膜早破孕妇住院后配合医生对其严密监测,有针对性地对其实施护理措施.结果 126例胎膜早破孕妇均无宫内感染发生,获健康婴儿.结论 严密的母儿监测、积极正确的治疗及护理可改善母儿预后.
作者:崔惠兰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双鞘管人工脑脊液置换并尿激酶注入防治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方法 将36例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介入栓塞治疗,观察组采用双鞘管人工脑脊液置换并尿激酶注入法,对照组采用单针腰穿脑脊液置换,通过经颅脑多普勒(TCD)监测观察两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双鞘管人工脑脊液置换并尿激酶注入可显著改善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脑血管痉挛.
作者:刘保国;何黎明;肖罡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25 ~45 min,平均35 min,术中出血量20~50 ml,平均约30 ml,住院时间8~20 d,平均11.2d.1例患者术后4个月死于褥疮及肺部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术后1年关节按St-Michael髋关节评分为16 ~ 25分,平均为22分.结论 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效果可靠,操作简单,手术损伤小,出血少,患者耐受性好,尤其对于体质较差患者是较好选择.
作者:梁兴伟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 对比研究点式剥脱术与传统大隐静脉曲张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0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及点式剥脱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复发率等指标.结果 点式剥脱组比传统组的手术时间显著降低,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减少(P<0.05);术后复发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效果颇佳,更适合于临床推广.
作者:陈志勇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 研究血液灌流治疗对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应用HA280血液灌流器对9例过敏性紫癜患儿进行血液灌流治疗,隔日1次,共3次,检验灌流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的变化.结果 血液灌流治疗可有效清除血清TNF-a,灌流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IL-6也有一定的清除效果,而IL-8未观察到明显差异.全部患者灌流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结论 HA280血液灌流对TNF-α等细胞因子有一定的清除效果,有较好的短期疗效,对常规方法治疗效果欠佳的过敏性紫癜患儿是有益的补充治疗措施.
作者:张成;李彬;张晓荣;沈理;沈东坡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的疗效.方法 将68例胆结石患者(包括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分为两组,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组36例及传统开腹手术组32例,观察两组手术前后各项指标和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腹腔镜和胆道镜组成功例数为31例,术后B超未见残余结石影,术中出血量(40.0±2.5)ml,手术时间(120±8)min,术后使用镇痛药者占12.9%,肠排气时间(11±4)h,切口感染率为3.2%,住院时间(6.1±1.3)d;开腹组术后4周后可见有2例有残余结石影,术中出血量(105.0±9.7) ml,手术时间(131±11)min,术后使用镇痛药者占83.9%,肠排气时间(23±6)h,切口感染率为25.8%,住院时间(15.3±3.4)d.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和胆道镜联合治疗胆结石在与传统开腹手术时间相似的基础上,有出血量少、创伤小、切口感染率低、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李新民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 通过测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儿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从细胞因子水平探索ITP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择ITP患儿急性发作期组35例,缓解期组30例,另选择2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 、IL-6和TNF-α水平分析比较.结果 ITP患儿血清IFN-γ、IL-6和TNF-α水平急性发作期组明显高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且缓解期组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IFN-γ、IL-6和TNF-α均参与了ITP的发病机制,通过测定细胞因子IFN-γ、IL-6和TNF-α水平可以判断ITP的病情.
作者:阴丽霞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早期治疗效果.方法 对25例(30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成年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平均Harris评分40.7分(34 ~51分),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肢肢体短缩.所有患者术后半年采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并行髋关节X线检查了解髋关节旋转中心及肢体长度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术后半年平均Harris评分94.7分(92~97分),与术前Harris评分运用SPSS13.0进行方差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髋关节旋转中心及肢体短缩均获得满意恢复.结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可取得较好的早期疗效.
作者:孙俊魁;王义生;王秀利;张弛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1076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施行取石术,进行内镜治疗的围术期护理,包括术前准备和指导、术中配合及病情观察与护理、术后常规护理及并发症的早期观察与护理.结果 1045例成功实施取石,31例取石困难而放弃取石,取石成功率为97.1%.1例在手术结束时突然出现心搏、呼吸骤停,经抢救治愈出院.1例出现肠穿孔,1例出现急性胆管炎,4例出现术后大出血,4例出现急性胰腺炎,经治疗均痊愈,无死亡患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02%.结论 内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安全有效,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术中熟练配合与病情观察、术后并发症的早期观察与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作者:廖桂芳;王波;熊伊 刊期: 2012年第14期